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6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8-03 14:20: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一、【教学理念】
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创新型的教育思维和教学方法逐渐取代传统教学模式。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更加侧重于培养以历史知识内涵为核心的综合能力,包含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本课教学紧紧围绕“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个目标展开,以“核心素养”立意,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实施教学手段、开展教学评价,真正落实“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理念。
二、【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第四单元村落、村镇与居住环境的第二课,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追溯城市化,了解近代以来以来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原因,对城市化进行初步感受和理解。第二,感受城市化,对城市化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剖析城市化对人类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第三,反思城市化,探讨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积极策略。
三、【学情分析】
本课是高中阶段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课程,高中生经过对必修课程的学生对城市化已经有所了解,史料研读、时空定位能力有所提升,具有较强的史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而且高中生正处于认知发展水平的高峰期,其记忆力、理解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了高速发展,能够理解一些较为抽象的内容。但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阅历尚浅,对社会现象和现实问题的把握还有待加强。
四、【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1.通过史料分析,了解城市化的含义、历程、原因、影响,存在问题等,(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分析城市化推进的过程及原因,理解城市化的推进在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引发一系列环境、社会问题;
2.结合新闻热点,掌握城市化发展态势。(史料实证)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课堂讨论,培养辩证、全面看问题的能力,形成对城市全面的认识。(唯物史观)
3.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现状,正确理解城市化的利弊,理性分析城市化所面临的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家国情怀)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的改善及问题
教学难点:城市化演变的历程、原因以及利弊
六、【教学设计思路】
1、创设问题情境,设疑引思,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模式,由浅入深,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提高其自主学习和分析归纳的能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价值。
2、以“身边的城市化”为主题,让学生结合实际全方位分析城市化带来的影响,构建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同时在讨论探究中激发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多媒体教学法,引入大量最新时政新闻(习近平对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帮助学生树立关注社会现实的意识。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设问:时代不断更新,社会不断前进,我们的生活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社会生活角度描述一下你的生活发生过怎样的变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多角度进行描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播放短片《世界各大城市今昔对比》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城市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引导学生融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课标展示
课标: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核心素养:1.通过史料分析,了解城市化的含义、历程、原因、影响,存在问题等(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分析城市化推进的过程及原因,理解城市化的推进在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引发一系列环境、社会问题;
2.结合新闻热点,掌握城市化发展态势。(史料实证)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课堂讨论,培养辩证、全面看问题的能力,形成对城市全面的认识。(唯物史观)
3.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现状,正确理解城市化的利弊,理性分析城市化所面临的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家国情怀)
(三)新课开展
教师设问:你知道什么是城市化吗?
材料一:城市化(城镇化)是一个变传统的乡村社会为现代的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其主要表现是:农村人口不断地向城市地区集中,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在该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同时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
??????????????????????????????????????????????????????????——王旭《美国城市史》
设计意图:展示王旭在《美国城市史》中对城市化的界定,使学生把握城市化的内涵和外延。
教师设问:城市化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材料二: 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730—1851年为第一阶段,即世界城市化的兴起阶段,……第二阶段是1851—1950年,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国家基本实现城市化,这些国家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1.8%。第三阶段是1950—1990年,世界广大国家向城市化迈进。
—— 摘自凤凰网
设计意图:使学生整体把握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形成对城市化的完整认识。
追寻城市化历程——世界城市化
教师设问:城市化不断发展的原因是什么?走进英国—探寻世界城市化的兴起
材料三:大工厂,特别是从蒸汽机开始替代水力发动机的时候起,越来越多地开设在那里。据一个同时代的人说,在1786年,人们仅看到一个烟囱,即阿克赖特纱厂的烟囱矗立在屋上,十五年后,曼彻斯特约有五十个纱厂,大多数都拥有蒸汽机。那些赶忙建筑起来的、太小而不够人口居住的工人棚屋绵延在纱厂的周图,几乎把旧城围绕起来……设有商店的中心区域已经美化了,那里开辟了宽阔的街道,两边有很高的砖砌的房屋。最后,在城市的最外面东南方,不久也建筑起一些四周围有花园的漂亮别墅,那里住着新的贵族,棉业富豪。
——保 尔 ·芒图著 ,扬人根等译《十八世纪产业革命一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
教师设问: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研读,培养学生归纳、整合信息的能力,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进程伴随工业革命的开展不断深化和发展。
材料五:读图知史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50年代—20世纪中期;1950年—1990年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原因
引导思考:到20世纪50年代初欧洲和北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快城市化步伐,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到20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原因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过渡:世界城市化发展水平在不同国家发展程度不一样,社会学家通常将其分成三个阶段
教师设问: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处于哪个阶段?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充分利用数据图表分析历史现象,把握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差异以及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引导思考:发达国家处于后期成熟阶段,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处于中期加速阶段,增长迅速,此阶段容易出现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出现郊区城市化等问题。


追寻城市化历程——中国城市化
教师设问:中国处于城市化的那个阶段呢?中国城市化又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结合课本和史料加以分析
材料六:
上海在鸦片战争前是清朝一千三百多个县中的一个普通县城,1843年被开放为通商口岸。据《上海县续志》记载,光绪年间,“上海介四通八达之交,海禁大开,轮轨辐辏,竟成中国第一繁盛商埠”。
引导思考:中国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开始于鸦片战争
材料七:帝国主义的侵入把大批商品送进来,只能使人失业,不能使人得业。帝国主义的商品冲击了农村手工业,制造了众多的游民无产者,而新式工厂发展滞后,无力吸收多数游民无产者。“外国商品来的愈多,制造游民无产者的功用便愈大;中国工业发达愈侵,吸收游民无产者的能力愈小”。
——摘编自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等
教师设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城市化兴起的原因
引导思考:中国近代城市化兴起的原因包括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自然经济解体;开放通商口岸;近代工业兴起等
教师设问: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建国以来城市化发展呈现四个阶段的阶段原因是什么?
材料八:
从建国以来几十年城市化进程的历史看,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主要发展阶段:
1949年至1961年的城市恢复、发展阶段。恢复新设了大批城市,而且促进了更多各类城市的发展。
1961年至1965年的城市调整、压缩阶段。调整了各地城市的发展计划和规模,压缩了设市的建制和数量。
1966年至1978年的城市停滞、徘徊阶段。
1979年至今的城市复兴、迅速发展阶段。城市化进程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摘编自张全明《中国历史地理学导论》
引导思考:
第一个阶段:解放战争结束,新中国成立;一五计划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第二个阶段:严重的经济困难;经济调整的政策。
第三个阶段:“文革”动乱,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第四个阶段:改革开放后,经济高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提出。
过渡:随着城市化的深入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走进生活,感受城市化带给我们的影响
走进生活——感受城市化的影响
教师设问:同学们,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你能分享一下城市化给你带来了哪些影响?
设计意图:图片展示市民居住条件的改善、体育馆、超市、社区服务以及便捷的交通、明亮的路灯、公园等,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城市化带来的便捷。
引导思考:引导学生掌握城市化带来的积极影响:使市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为人民提供便捷、丰富的生活服务;丰富了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公共设施不断发展完善……
材料九:
1888年 美国第一个城市电车系统在里士满营业
19世纪最后10年 工业的扩张己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没有交通运输网像纽约、芝加哥这样的大都市是不可能发展的
1895年 美国城市有轨电车达850条线路2里程超过l万英里。随后10年电车运输里程增加了2倍。电车使人们生活半径从“步行城市”2.5英里延伸到6英里以上
1890—1910年 美国从每三个人当中有一个人生活在城市发展到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个
教师设问:以城市交通为例,分析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社会生活有哪些意义?
引导思考: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促进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为人们出行提供便利,缩短时空的距离,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反思城市化—剖析城市化的问题
教师设问:根据数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增城市人口1200万,城市人口的过快增长,给城市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结合生活实际,请同学们谈一谈带来了哪些问题?想一想,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材料十:工业化之后,伦敦的工厂如雨后春笋,高大的烟囱林立,处处浓烟滚滚,能见度极低。……(其他城市)正如恩格斯说的,“凡是可以用来形容伦敦的也可以用来形容曼彻斯特、伯明翰、利兹,形容所有的大城市”。在19世纪后期的英国,呼吸系统的疾病,特别是肺结核、支气管炎、肺炎和气喘等,已成为非常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1873年、1880年和1892年,伦敦相继发生由燃煤造成的毒雾事件,先后夺去了1800人的生命。
----梅雪芹在《环境史学与环境问题》
材料十一:经济的迅速增长,使英国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富裕社会。可由于社会忽视了公平分配的问题,多数人没有分得应得的成果。在整个工业革命时期,有1/3左右的工人家庭始终处于贫困……在19世纪上半叶的曼彻斯特,社会下层……成员平均寿命只有17岁……工人意识到不公平的分配使得他们受苦,因而滋生……反叛情绪,并汇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钱乘旦等主编《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
材料十二:美国1950年城市公路里程为32.3万英里,到2000年达到85.9万英里,但新拓出的道路很快就被汹涌的车流淹没。2011年美国单位车辆平均年拥堵时间达到38小时。
材料十三:2005年居住在平民窟的人口比例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达到62%,在南亚达到43%。人口的拥堵、贫富差距的悬殊,伴随的还有犯罪率的上升、失业者增加等社会问题。
引导思考:城市化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公共健康问题;贫富差距悬殊,工人生活贫困;交通拥堵;人口拥挤;犯罪率上升;失业率增加……
教师设问:面对着城市化的利弊我们应如何来认识城市化?
材料十四:这一个过程的实现,是“通过成千上万的个人的生活自己完成的,在很多人遭受痛苦,而另一部分人兴旺发达的时候,他们的世界则按现代形象得到重新塑造。最后,西方的所有人都已获得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个新的生活方式的获得,宣布了旧的文化观念的解体。一种小型的、淳朴的,在信仰和习俗上同质的稳定的社会,在城市化的浪潮中转变了。因此,城市化,在造成社会制度、社会组织的转变过程申,也导致了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的转变。
——都宏桂《城市化与近代西方的社会变迁》
设计意图:开放型题目,同学们各抒己见,培养学生史料整合、逻辑思维能力,在辩论中增强学生全面、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锻炼历史思维。
过渡:城市化有利也有弊,但却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国家高度重视城市化发展问题,让我们一起体悟国家政策下的城市化建设
材料十五: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城镇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材料十六:要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要遵循科学规律,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相关配套改革,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胆创新,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
——2016年2月,习近平对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重要指示
八、【教学评价设计】
1、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讨论状态、发言情况、课堂参与度进行实时评价
2、形成性评价:及时进行课堂反馈联系,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
练习1:下表是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这一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进程?????????B.工人运动的不断发展
C.圈地运动的持续进行???????????D.殖民与移民的大规模进行
练习2:亚里士多德曾说:“人们为了活着,聚集于城市;为了活得更好,居留于城市。” 但中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大批农民涌入城市,多数却成为了无业者。主要原因在于( )
A.中国城市工业化水平低,就业机会不足???B.西方大量倾销商品
C.中国城市化进程过快???????????D.农民、手工业者大量破产
练习3: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奠基于日暮途穷的传统农业文明,在国内外时局的拖曳下进行“被动城市化”,历经艰难与曲折。影响“被动城市化”的因素有(??)
①西方国家的孤立和封锁????②经济建设盲目冒进
③“文革”的发生??????????④国家对工业建设重视不足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练习4:新时期以来,中国的“农民工”群体迅速扩大,主要的原因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B.农村土地收益低下
C.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与深化????D.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的不断完善
九、【板书设计】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1、城市化的含义
2、城市化的历程
3、城市化的影响
4、城市化的问题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较为密切,通过联系身边的实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本课教学中,我力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精心设计具有探索性、启发性、创造性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通过学生的反映来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学内容有待丰富,对教材挖掘不够深刻,教学设计有待完善,同学们课前准备比较仓促,搜集的资料不够丰富,课堂讨论思路较窄,分组合作讨论不够深入。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切实转变课程观念及教学观念,真正打造自主合作、优质高效的历史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