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一.课标与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的课标要求为:交通与社会变迁。了解古代的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认识20世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的意义。可见本课内容应始终关注交通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但是交通进步的意义正应该落脚于社会变迁。按照课标的这一要求再去理解教材内容就能够把握住教材叙述的主线。
二.学情分析
对于交通的意义,高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切身的体会,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思考。另外同学们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京杭大运河、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等内容,这样专门从交通与社会变迁角度引导同学们重新审视这些内容时,一方面同学们已经有相关知识基础,容易理解;另一方面老师还应该帮助同学们转换视角,从交通与社会变迁角度进行深度学习而不是浅层的全面了解。
三.教学立意
???这一课能够较为突出地体现时空观念素养,尤其是空间观念素养。水陆交通体现历史发展的空间联系,而交通变迁又体现出历史发展纵向的时间演变。同学们在生活中经常会体验到水陆交通,但是对于历史上的水陆交通所知不多,这里就涉及到大量地名和空间结构的理解,必须要大量借助于地图的使用。而帮助学生体会到“变迁”,则以比较法为最佳,尤其要借助于地图的比较。整体而言,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应能更好地体会历史的时空
四.教学目标
1.按照主题分类分出水陆交通和海洋交通两大主题;然后按照先中国后世界的空间秩序,再按照先古后今的时间顺序梳理中外古今的交通变迁,引导学生体会交通变迁的大趋势及交通发挥的重要作用。
2.通过史料分析,引导学生了解交通的各种形态,从中体会历史的空间形态的重要性。
3.分析水陆交通在历史上发挥的巨大作用,提高对社会变化的解释水平,增强同学们对历史空间性的感知。
五.重点、难点
???重点:人类对于海洋的探索。人类对于海洋的探索尤其是新航路开辟,是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的关键点,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难点:中国古代的水路交通系统。中国古代的水路交通系统涉及很多新的内容,且史实较为繁琐。
六.教法与学法
教法:以识图法作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个别教学内容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地理知识进行理解。其中大量内容学生比较陌生,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在教材之外补充一定的知识。
学法:引导同学们读图、识图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七.教学过程
导入
由同学们谈谈自己常用的交通工具和出行方式,由此导入《水陆交通的变迁》一课。
学习任务一:“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教师活动:讲授与分析
学生活动:读图与探讨。
此一活动主题,包括几个整理出来的小的探究主题:
(一)大秦与秦的道路
呈现出古罗马和秦朝全国性道路网地图,引导学生分析这两种道路网各自的特点,同学们应该能够观察到秦朝道路网中,咸阳处于枢纽和中心地位;古罗马交通网中,罗马城的中心地位较咸阳至于秦朝的中心地位稍有逊色。在此基础上引导同学们思考、讨论:秦朝与古罗马全国性道路网的共同作用。同学们应该能够认识到两者都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二)汉代丝绸之路
呈现出汉朝丝绸之路地图,引导同学们分析丝绸之路的特点和作用。同学们应该能够认识到丝绸之路有多条线路,在古代起到了沟通亚欧大陆的作用。
(三)唐朝的城市街道
由同学们观察唐朝街道,结合必修关于唐朝经济、政治方面的内容,讨论唐朝街道的特点即市坊分离,星罗棋布,并分析这种布局体现的政治、经济特征。
(四)中国邮驿的变迁
这一部分内容是对于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之后整合出的学习问题,由于教材内容比较琐碎,所以需要按照学习主题进行适当调整。
1.唐朝的驿道
呈现出唐朝驿道的一处遗址照片即有“岭南第一关”之称的梅关古道,吸引同学们注意唐朝的驿道系统。再引导同学们从唐诗等文学作品中联想驿道的作用,如杜牧是这样写的:“_é?????_北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岑参也曾经写过:“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可见唐朝驿道系统之发达。
2.元朝的驿路交通系统
呈现元朝驿道交通系统图,并引导同学们与唐朝驿道交通系统进行比较,归纳两者的异同,并思考驿道系统在唐朝、元朝所发挥的共同作用。
3.明朝的“民信局”
呈现古代“民信局”下的实寄封,并引导同学们思考“民信局”出现与唐、元驿道系统相比进步之处何在?
4.晚清的邮政
呈现清朝的邮票“大龙邮票”,引导同学们思考鸦片战争以来清朝近代邮政系统的建立。然后引导同学们讨论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今天如何传递信息?对于传统的写信等方式的衰落,我们应该如何看?我们是否在某种程度上要尝试采用传统方式写一次信?这样做有何意义?
(五)运河
中国古代
1.秦朝????灵渠
2.隋朝???大运河
3.元朝???京杭大运河
呈现灵渠、隋朝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地图,引导同学们进行比较,讨论中国古代运河的特点和作用。同学们应该能够看到中国古代大运河具有重要的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巩固统一的作用。
教学设计意图:按照主题和时间顺序梳理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对于教材内容做适当调整,使得同学们按照问题线索进行学习。在学习中,老师提供适量的地图,使得同学们较好地理解水陆交通的空间分布。
学习任务二:教师引导同学们自主阅读地图,归纳概括“欧美近现代的运河”的修建。
教师活动:组织引导
学生活动:阅读概括
欧美近现代的运河
(一)法国米迪运河
(二)荷兰阿姆斯特丹的运河系统
(三)英格兰西北部的运河。
(四)美国伊利运河
在以上欧美近现代四大运河的学习中,教师在两个方面进行引导。第一,地图的提供,将地图呈现在同学们面前,使得同学们对于这些相对陌生的运河及其分布有一个直观认识。第二,引导同学们结合已有知识,讨论这些运河修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在同学们讨论基础上,教师再向同学们讲解这些运河修建的具体背景。在同学们充分了解这些运河修建的背景之后,老师再让同学们结合地图讨论这些运河修建的历史意义,这才是关键所在。
教学设计意图:同学们在历史阅读中提高历史信息的获取与解读能力。教师引导同学们阅读欧美近现代几条主要运河的地图,并进行阅读分析。同学们应该能够理解运河修建的背景、修建特点与古代的区别,运河发挥的巨大作用等。
学习任务三:同学们自主阅读,讨论“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教师活动:组织引导
学生活动:阅读讨论
(一)中国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
1.汉武帝时期的东、南两条航线。
2.宋元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
3.明朝郑和下西洋与海上丝绸之路。
教师引导学生将今天“一带一路”地图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地图进行阅读、比较,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今天我国倡导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较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延续性体现在哪些地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相比,其发展性体现在哪里?同学们结合历史知识、新闻资讯及老师提供的资料,讨论我国的“一带一路”在实施中可以在哪些方面投入更多力量?同学们为“一带一路”建言献策。
(二)世界的海上探险与航运
1 .世界古代的各种海上探险
2.世界近代早期的新航路开辟
3.世界近现代沟通海洋航运的两大运河: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
教师引导同学们结合新航路开辟等知识,在教师提供的航海图的基础上阅读、讨论,从世界古代的海上探险到世界近代的新航路开辟,期间的延续性与变迁性各在什么地方?思考为什么到了近代早期新航路开的对于推动世界各地的联系起到了什么作用?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两大沟通海洋航运的运河又对于世界的发展产生了什么作用?
教学设计意图:同学们在历史阅读中提高历史理解能力,了解人类对海洋探索的悠久历史,以及海洋对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学习任务四:同学们自主阅读老师补充的史料,讨论“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教师活动:组织引导
学生活动:阅读讨论
(一)火车与“铁路时代”
(二)西方:斯蒂芬森改进蒸汽机车
(三)中国:唐胥铁路、京张铁路、清江浦的变迁、郑州的变迁。
教师引导同学们根据已经学习过的工业革命、世界近现代史、中国近代史的有关内容,思考工业革命以来伴随着铁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同学们再结合自己乘坐地铁、高铁的经验,谈谈交通变革对自己生活的改变。
教学设计意图:同学们在提供史料的基础上探讨交通变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八.巩固练习
??本课学习拓展(二选一)
??开展社会调查,了解在你身边发生的交通方面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分析和解决方案。
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更好利用各种交通工具,实现便捷的绿色出行。
九.板书设计
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教学
一.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一)大秦与秦的道路
(二)汉代丝绸之路
(三)唐朝的城市街道
(四)中国邮驿的变迁
(五)运河
二.欧美近现代的运河
(一)法国米迪运河
(二)荷兰阿姆斯特丹的运河系统
(三)英格兰西北部的运河。
(四)美国伊利运河
三.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一)中国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
(二)世界的海上探险与航运
四.“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一)火车与“铁路时代”
(二)西方:斯蒂芬森改进蒸汽机车
(三)中国:唐胥铁路、京张铁路、清江浦的变迁、郑州的变迁。
十.教学反思
水陆交通的变迁一课集中体现出时空观念素养对于同学们的要求,教师利用这一学习问题,引导同学们在学习中进行地图的阅读与讨论活动,并且结合历史知识、现实生活经验思考、讨论水路交通变迁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本节课的教学从同学们的生活出发最后再回到同学们的生活中来,从而帮助同学们从交通变迁的历史知识更好地理解我们今天的交通及其意义。从教学实践来看,这样教学,同学们兴趣很高,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