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河南省信阳市潢川黄冈实验学校高中历史必修三课时训练题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或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古希腊开始奠定,而且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着在这种基础之上。”雅斯贝尔斯所说的“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或独立”开始奠定的时期称之为( )
青铜时代
B、黄金时代
C、铁器时代
D、轴心时代
在“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或独立”开始奠定的时期,古希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中国
古代文明各自呈现出独特的发展特点。总体来看,中华文明(
)
更多地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更多地考虑人与自然秩序的关系
更多地考虑人与超验世界的关系
更多地考虑思想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3、《尚书·康诰》记载:周武王在封康叔于卫国时,谆谆告诫康叔说:“汝小子封,惟命不于常,汝念哉!”。2002年,从海外回归的西周中期的青铜器“遂公盨”上,铸有一篇专门阐述“德治”的98字的铭文。铭文以大禹治水、施德天下为例,讲述了“为政以德”和“以德行事”的必要,这是目前所发现的关于“德治”的最早文献记录。由此可以看出(
)
儒家“德治”思想是周王朝进行统治的指导思想
周王朝继承了商人信奉神灵的传统,但又有新的发展
“德治”思想是一直是西周礼乐文化思想的核心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格局在西周中期已经形成
4、潢川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的故里。《史记》载:“春申君既相楚……方争下士,招致宾客,以想倾夺,辅国持权。”春秋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的盛行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社会变动促使了士阶层的解放
尊贤纳士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私学兴起极大地促进了士阶层的发展壮大
士人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技艺修养
5、有学者指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振兴国家、在争霸战争中取得胜利,都希望网罗天下英才,不拘一格地为国家发展出谋划策,这时出现不同的治国思想,百家争鸣应运而生。材料说明百家争鸣(????
)
A
、取决于大国之间的相互关系
B
、侧重于为诸侯争霸服务
C
、出现得益于宽松的政治环境
D
、具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
6、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
???)
A
.英雄、侠客、隐士、君子
B
.君子、侠客、隐士、英雄
C
.英雄、隐士、侠客、君子
D
.君子、侠客、英雄、隐士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是(
)
学派的思想。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8、“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对这一思想的认识,正确的是(
)
A、鼓励人们努力学习和发挥主观能动性
B、主张人们追求社会发展与社会规范
C、引导人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社会政治方面的问题
D、代表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9、战国百家学派的流传分布有其地域性的特点:儒、墨以鲁国为中心,儒家传播于晋、卫、齐,墨家传播于楚、秦;道家源于南方的楚、陈、宋;阴阳家则起于北方的燕、齐;法家以三晋为主;纵横家则多出于周、卫商业繁荣的地区。这反映出(
)
A、“百家争鸣”进入空前繁荣的阶段
B、诸侯国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差距日益扩大
C、士人阶层得到进一步解放
D、“礼崩乐坏”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10、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历史上的学校教育进入了一个颇具特色的历史阶段。下列能够反映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学校教育特色的现象的是(
)
①天子失官,学在四夷②孔子之门,三盈三虚③世之显学,儒、墨也
④齐有稷门,齐之城西门也。外有学堂,即齐宣王所立学宫也
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下列学术思想中,继承和发展了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的是(
)
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
D、为天下及国,莫如以德,莫如行义,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劝,不罚而邪止
下列属于孔子学术思想的是(
)
①不怨天,不尤人②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③有命则富而可贫,无命则贫而可富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下列对墨家思想和墨家学派的认识正确的(
)
①墨子的思想代表了当时平民阶层和手工业者的利益②墨子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唯物主义认识论原则的思想家③墨家学派结成了组织严密的团体,人人都有“赴汤蹈火”、“以自苦为极”的自我牺牲精神④墨家思想存在着狭隘的经验论的束缚和消极的宗教因素的影响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下列成语,出自春秋战国诸子散文中的有(
)
①揠苗助长②守株待兔③望洋兴叹④一鼓作气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下列属于荀子关于学习和教育主张的是(
)
①学而不厌,学无止境②学、思、行要有机结合起来③学习必须专一和有恒④国家和学生必须贵师而重傅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鲁迅先生曾对某诸子著作的予以很高的评价:“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先生评价的这部著作是(
)
《论语》
B、《孟子》
C、《荀子》
D、《庄子》
小明同学准备写一篇以“励志”主题的文章,拟从诸子百家的著作中引用相关的名言警句。下列名言警句中,小明可以引用的有(
)
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②志不强者智不达③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④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春秋末年,当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时,虽然也遇到过不同的观点,但却很少与别人公开进行争辩。但到了战国中期,作为儒家领袖的孟子,却周游列国,舌战诸子,对其他各家学派大张挞伐。孟子与其他学派进行争辩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其他学派对儒家学说的攻击日益激烈
孟子喜欢与其他学派进行争辩
孟子身为儒家领袖有“卫道”的责任
孟子认为百家争鸣不利于社会安定
毛泽东1956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下列背景中,不是”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的是(
)
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50年代中期苏联和东欧发生了一系列重大政治震荡
国内某些学术上的争论
国民经济“恢复、巩固、充实、提高”的目标基本完成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里告诫唐太宗李世民说:“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在这里,魏征继承和引用了(
)的思想学说。
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寓言《邯郸学步》讲的是一个燕国人不遵从自然,到赵国的国都邯郸学邯郸人走路,可这个人不仅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反而把自己原来的走路方法也给忘了,最后只好一步一步爬回了燕国。此寓言反映的思想应属于(
)
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类,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法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受到了统治者的推崇。其根本原因是(
)
法家思想相比其他诸子思想更具有先进性
法家思想以富国强兵为宗旨,有利于各诸侯国在战争中取得优势
法家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商鞅变法的成功,为各诸侯国求强之路树立了光辉典范
(2020·福建泉州模拟)战国时期道家人物列子在《两小儿辩日》中说,孔子游历看到两个小孩争辩太阳远近问题:一小孩认为,早上太阳离我们近,理由是早上的太阳比中午看起来要大;另一小孩认为,中午太阳离我们近,理由是中午的太阳比早上感觉热。孔子无法作出判断。材料反映了(
)
诸子百家之间的争鸣日益激化
儒家思想的统治权威受到挑战
人们对自然宇宙现象提出思考
私学发展提高了儿童知识水平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主要有(
)
①“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②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④“百家争鸣”巩固了中国人的国民意识,增强了中国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得人治政治成为两千年不变之定式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非选择题(共50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丘反对门人冉求为季氏征课重税,要求统治者“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和“使民以时”,后来概括为“时使薄敛”。政治家管仲提出:“沟渎遂(通)于隘,降水安其藏,国之富也;桑麻殖于野,五谷宜其地,国之富也。”战国时期的荀况主张:“轻田野之税,省刀布之敛,罕举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农夫莫不朴力而寡能矣。”商鞅指出,“民无逃粟,野无荒草,则国富,则富者强”。
——摘编自葛金芳《中国近世农村经济制度史论》
材料二
冯桂芬曾言:“然则,居今日而言裕国,宜何从?曰:仍无逾于农桑之常说,而佐以树茶开矿而已。……上海一口,贸易岁四五千万,而丝茶为大宗。……诸夷以开矿为常政,不闻滋事。且夷书有云:中国地多遗利。设我不开,而彼开之,坐视其捆载而去,将若之何!”梁启超指出,“
衣食之原”的大小,“不以地为界,不以人为界,不以日为界,当以力为界”。“凡欲加力使大莫如机器”,中国“他日必以工立国”。“以富者之财,贫者之力,合而用之,以取无量之财于地。”在中西文明的碰撞冲突之中,他们开始用一种世界眼光来看待这一切的变化,这无疑是社会的一大进步。
——摘自冯桂芬《筹国用议》,叶世昌《梁启超的经济思想》
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富国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12分)
根据材料二,概括冯桂芬、梁启超等人富国思想的新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其历史作用。(13分)
阅读完成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庄子的无为政治思想承传于老子,“无为而无不为”。庄子和老子都主张无为而治,老子所讲的“无为”主要是个政治概念,引申为一种治国之术,主张统治者不妄为,不扰民,清静自然。到了庄子,无为思想则以自然性和超自然性为主要特色,“无为”思想渐渐脱去它的治世之义,演绎为一种无为适性的隐逸思想。
材料二
“自由放任”一词一般被认为是由17世纪中叶法国商人勒让德乐所创,他在回答法国路易十四的财政大臣柯尔培尔提出的问题“何为保护法国商业的最佳手段”时,答之以“自由放任,允许通行”。1747年,魁奈在《动物经济论》第二版中,从自然法的观点也提出“自由放任”的主张。这一主张经过早期的亚当·斯密、大卫·季嘉图的阐述、补充,形成了西方经济学中的重要流派——自由放任学说。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老庄的“无为”思想和西方“自由放任”学说出现的背景。(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道家学派中“无为”思想志西方“自由放任”学说的相似之处,指出这两种思想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到的相似作用。(13分)
参考答案
选择题:
1——5
:
DABBC
6——10:
BBDDB
11——15:CDDAD
16——20:DBDDC
21——25:CBCAC
非选择题:
(1)
思想:轻徭薄赋;发展农业,兴修水利,主张节俭。
原因:小农经济兴起;赋役沉重,民众不堪重负;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影响
新内涵:劝课农桑,扩大出口;鼓励开矿,维护利权;主张采用机器生产代替人力,以工业立国;实行保富政策,鼓励富人投资新式企业。
历史作用:冲击了落后的自然经济,有利于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方式;有利于推动清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促进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初步体现了民族意识,有利于抵制外来经济掠夺;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无法真正实现。
(1)“无为”思想: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国家分裂,诸侯争霸,战争频繁;统治者残酷剥削,民不聊生,社会呈现出无序、混乱状态。
西方“自由放任”学说:工业革命的进行,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重商主义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扩张的需要。
相似之处:遵循事物的自然规律;限制政府的职能与作用;给国家人民发展的自由权(减少对经济和民众生活的干预)。
相似作用:使企业或个人获得自由,增强企业或个人的活力;利于促进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上升为国家策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对民众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较大影响;对其他思想(学说)的产生、发展有一定影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