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发展低碳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研究二氧化碳回收利用技术,减缓大气温室效应
B.
开发风能、氢能等新能源,减少使用化石燃料
C.
提倡家用汽车替代公交车
D.
利用垃圾发电,变废为宝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增大燃料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燃烧更充分
B.
室内着火需要自救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
C.
面粉、煤粉等粉尘遇到明火可能发生爆炸
D.
“釜底抽薪”是利用了隔绝空气的灭火原理
3.油锅起火,迅速用锅盖盖灭,其主要灭火原理是( )
A.
降低食用油的着火点
B.
清除可燃物
C.
隔绝空气
D.
防止食用油溅出
4.氢气是21世纪极具开发前景的新能源之一,理由是(
)
①燃烧热值高 ②原料资源丰富 ③贮存和运输时安全性高
④燃烧产物无污染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5.下列过程中,涉及的能量变化与化学反应有关的是(
)
A.航天飞机发射
B.水车汲水灌溉
C.太阳能供热
D.风力发电
6.下图为汽车尾气净化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B.
图中单质的化学式为N2
C.
反应后分子总数减少
D.
该装置可净化汽车尾气
7.保护地球、防止环境污染是我们的重要职责,合理利用资源是保护地球的重要途径,下列关于资源利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减少煤炭资源的过度开采
B.
为方便出行,提倡多开私家车
C.
倡导“低碳生活”,绿色出行
D.
积极开发太阳能
8.摩擦起电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在某些场所可能会引发安全事故,下列是张贴在加油站中的安全标识,其中与摩擦起电有关的是( )
A.
B.
C.
D.
9.氢氧化铝作为阻燃剂受热分解时吸收热量,同时生成耐高温的氧化铝和大量水蒸气,起到防火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反应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
生成氧化铝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空气
C.
生成大量水蒸气,降低可燃物周围氧气的浓度
D.
反应能够降低温度,可燃物不易达到着火点
10.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下列燃料中最理想的是(
)
A.
氢气
B.
天然气
C.
酒精
D.
汽油
11.2016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八个“防灾减灾日”。下列做法或说法不合理的是( )
A.
火灾发生后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119
B.
扑灭森林大火,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C.
只要温度到达着火点,可燃物一定会燃烧
D.
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等场所要严禁烟火
12.下列有关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用水灭火,目的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
白磷在冷水中,通入空气后也能燃烧
C.
将煤块粉碎后再燃烧是为了使其燃烧更充分
D.
天然气、乙醇均是可再生能源
13.我校正在创建“无烟校园”,下列图标与此主题相符的是(
)
A.
B.
C.
D.
14.我国发射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其返回舱的表层有一层叫做“烧蚀层”的特殊物质.返回舱返回时,与大气剧烈摩擦,会在舱表面产生数千度的高温,此时,烧蚀层汽化燃烧保护返回舱不因高温而烧毁。由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返回舱与大气摩擦生热属于物理变化
B.
返回舱返回时,烧蚀层起到了一定的隔热和隔离空气的作用
C.
烧蚀层在汽化燃烧时吸收大量的热
D.
烧蚀层能使返回舱的着火点升高
15.下列化学变化中吸收热量的是(
)
A.
高温煅烧石灰石
B.
红磷在氧气中的燃烧
C.
锌和稀硫酸的反应
D.
生石灰与水反应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6.化学在交通“节能减排”中发挥重要作用。
(1)液化天然气(LNG)是我市正在推广的公交车燃料,它具有燃烧效率高、污染小的优点。写出天然气主要成分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2)汽车尾气中NO与CO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CO2和一种无污染的单质气体。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氢化镁(MgH2)固体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可为氢动力汽车提供能源。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我市倡导自行车“低碳出行”.采用碳纤维材料的自行车轻便、机械强度大,这应用了碳纤维的 (填“物理”或“化学”)性质;自行车采用铝合金材料,金属铝具有较强抗腐蚀性的原因: 。
17.善于把握关键词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在燃烧和灭火内容的学习中,“可燃物、氧气、着火点”是三个重要的关键词。一般来说,灭火原理有三种,其中之一是:“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请回答另外两种灭火的原理。
灭火原理之二: ;
灭火原理之三: .
18.能源和环境已经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
(1)目前人们利用最多的能源是煤、______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煤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等气体,这些气体中,溶于水会导致酸雨的主要是___________。
(2)氢气作为一种清洁燃料没有大规模使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填字母)。
A.氢气的储存和运输
B.获得氢气的成本
C.制备氢气的原料
D.氢气燃烧的热值不高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回收二氧化碳可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从而减缓大气温室效应,符合低碳的要求,故A正确;
B、风能、氢能使用过程不产生二氧化碳,符合低碳理念,故B正确;
C、家用车代替公交车会大量消耗汽油,排放更多二氧化碳;不符合低碳要求,故C错误;
D、利用垃圾发电,可减少垃圾对环境靠造成的污染,也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又环保又低碳,故D正确。
2.【答案】D
【解析】“釜底抽薪”釜指锅,薪指柴草,从锅底部抽走柴草,是利用了移走可燃物灭火的原理。
3.【答案】C
【解析】油锅起火,迅速用锅盖盖灭,主要是与外界的空气隔绝。
4.【答案】B
【解析】氢气具有三大优点:①氢资源丰富,②氢气燃烧放出的热量多,③氢气燃烧产物是水不污染空气,其他燃料会造成大气污染或温室效应。
5.【答案】A
【解析】A.航天飞机发射需要燃烧有化学变化;B.水车汲水灌溉主要利用了水能,没有化学变化;C.太阳能供热主要利用了太阳能,没有生成新物质;D.风力发电,利用了风能,也没有化学变化。
6.【答案】A
【解析】A、该反应可以表示为2CO+2NO=2CO2+N2,反应前没有单质,不符合置换反应的特点: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作用,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故A错误;B、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两个N原子,构成了单质N2,故B正确;C、反应前为4分子,反应后为3分子,所以分子总数减少,故C正确;D、尾气中的CO和NO是有毒的,反应后的CO2和N2是无毒无害的,故D正确。此题选A。
7.【答案】B
【解析】防止环境污染,要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或者开发新的能源,提倡多开私家车,会导致化石燃料的使用增多,汽车尾气排放也造成空气污染,所以B是错误的。
8.【答案】B
【解析】塑料制品与毛皮摩擦时容易产生静电,在加油站内设立相应图标可以有效预防此类火灾的发生。
9.【答案】A
【解析】着火点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不能随着时间、地点、外界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10.【答案】A
【解析】氢气燃烧的产物只有水,无污染。
11.【答案】C
【解析】由燃烧的条件可知: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或空气)接触,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同时具备。温度到达着火点,可燃物不与氧气接触也不会燃烧。
12.【答案】C
【解析】A.用水灭火,目的是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A是错误的;
B.白磷在冷水中,温度达不到着火点,通入空气后也不会燃烧,B错误;
C.将煤块粉碎后再燃烧是为了使其燃烧更充分,是正确的;
D.乙醇是可再生能源,天然气不是可再生能源,错误。
13.【答案】B
【解析】A为禁止烟火的标志;B选项为禁止吸烟的图标;C选项是氧化物的图标;D选项是禁止放易燃物标志,故选B。
14.【答案】D
【解析】A、返回舱与大气摩擦生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正确;
B、烧蚀层可以起到一定的隔热和隔离空气的作用,正确;
C、“烧蚀层“的物质在遇到高温时会发生熔化和汽化现象,在熔化和汽化时能吸收大量的热,故可以保证飞船温度不至于太高,正确;
D、物质的着火点一般是不能改变的,烧蚀层不能使返回舱的着火点升高,故错误。
15.【答案】A
【解析】A选项高温煅烧石灰石需要吸收热量;B选项红磷燃烧放出热;C选项锌和稀硫酸的反应是放出热的反应;D选项生石灰与水是放出热的反应,故答案选择A。
16.【答案】(1)CH4+2O2CO2+2H2O
(2)2NO+2CO2CO2+N2
(3)MgH2+2H2O═Mg(OH)2+2H2↑
(4)物理;表面容易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
【解析】(1)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据此可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O与CO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CO2和N2,据此可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氢化镁固体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据此可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据此进行分析判断。(4)碳纤维材料的自行车轻便、机械强度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这应用了碳纤维的物理性质。
17.【答案】隔绝氧气或空气;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解析】根据燃烧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可知灭火的原理是:①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18.【答案】(1)石油
SO2(2)A
B
【解析】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煤的成分主要含有碳,也会含有少量氢、硫等元素,大量使用煤会产生引起酸雨的二氧化硫。氢气是清洁能源,但氢能源的推广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限制:一是如何廉价的制取氢气,二是如何安全地储存和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