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8-03 16:08: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教学理念】
????1.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学科核心素养引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通过创设情境,提供史料,设计相关问题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努力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
????2.科学制订教学目标,目标力求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目标的制订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及具体学情,既从整体上设计模块的教学目标,又依据课标设计单元学习主题的教学目标及课时目标,同时兼顾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
????3.有效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设计紧扣教学目标进行,注重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表达、合作、体验,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培养和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4.多维度进行学习评价。首先,评价目标的确定,将以教学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为依据,做到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共同服务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和提升。其次,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通过评价呈现和了解学生学科素养发展的水平。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单元《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中的第2节课。本单元分三个大的时间段古代——近代——现代,叙述了人类在不断的迁徙中求生存、谋发展,并在迁徙过程中逐渐创造出地域文化。本课的内容涉及的是近代部分,上承古代,下启现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的课题是《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讲述了近代欧洲人的殖民扩张改变了美洲和大洋洲的人口结构,造成了非洲人口的严重损失,驱动了亚洲劳工的大量迁移。人口迁徙带来了这些地区的文化重构,新的族群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教材分三目呈现,分别是: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二、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其中前两目重点叙述了美洲和大洋洲族群或人口结构的改变,第三目讲述了华工在美洲和大洋洲开发中所作出的贡献。
教材在内容的呈现上,图文并茂;在人口迁徙的表述方面,用了大量的数据进行说明,一目了然;对文化的认同与文明的交融,教材所选取的墨西哥城的三文化广场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非常容易理解。
【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的学生是高二的学生,而且是有志于参加历史学科等级考试的学生,因此学生在历史学习方面,无论是学习兴趣,还是学习能力都达到比较高的水平;通过高一年级的学习,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也得到了培养和提升。同时,经过对必修下册的学习,学生对新航路开辟之后,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来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史料分析,概括美洲人口结构变化的原因并理解其特点;通过反思历史,感受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是在血与泪、矛盾与冲突中的交融。
????2.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并说明大洋洲人口结构变化的原因及表现;感受人口迁徙过程中带来的文化重构与新的文化认同。
????3.结合史料,说明华工为美洲及大洋洲开发作出的贡献;通过视频,理解华人的在传播民族文化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坚定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分析】
本课的重、难点:人口跨地域转移带来的文化重构与文化认同。
“人口跨地域转移带来的文化重构与文化认同”,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本课包括三目,分别是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三目分别讲述了美洲、大洋洲在殖民扩张中的人口迁移,以及华工为建设美洲和大洋洲,离开本土进行的迁移。而人口的迁移带来了不同的文化的相互交融,带来文化的重构与文化的认同。因此,人口的转移和迁徙促进了不同地域人群的联系与互动。迁徙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途径和载体。通过学习人口的跨地域转移,进而认识不同文化的交融与重构。
【教学设计思路】
????1.设计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及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选择性必修3。
????2.设计思路:将本节课放在本模块和本单元当中进行综合考虑。
本模块的主题是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模块的要求是:从人类历史上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不同方式切入,展现不同文明、不同人群之间的联系与互动,理解文化交流与传播在文明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本单元的主题是《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本单元在课标中的内容要求是“通过了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由此可以理解为本单元是以人口的迁徙作为人类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方式进行切入,而本课则是从近代殖民活动所带来的人口跨地域转移所引起的文化传播与文化认同。
在此基础上,结合高二学生需要达到的学科素养水平,首先确立教学目标,进而围绕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尤其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达成目标,培育素养。
????3.搜集素材,创设情境,通过问题进行驱动。
教学目标确立之后,围绕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力图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学来达成学习目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来自于新情境和新问题,因此创设教学活动的情境和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以及搜集整理史料作为教学活动的载体是主要的工作。在设计中,始终紧扣教学目标来进行。
????4.坚持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教学目标的制订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教学评价先于教学设计,应衡量出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教学设计始终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因此教学目标是本节课的灵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出示图片)
?
?
?
?
?
?
教师:带着四个“为什么”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希望在学完本课之后,同学们能有明确的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有认知冲突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引导到历史课堂中来,达到了“收心、激趣和点题”的效果。
二、出示课题和本课的学习目标。
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教师解读课题。
概念解析:什么是殖民?
殖民是指强国向它所征服的地区移民,并掠夺原当地人民的利益。
随着侵略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他们不可避免的面临着文化冲突,在文化调适和重构的过程中,最终在各殖民地达到了对本国文化认同。
教师过渡,我们进入第一目:
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呈现第一目的学习目标)
大屏幕呈现新航路开辟示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殖民扩张活动。
(一)美洲人口结构的变化
?1、变化原因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以下史料进行分析(呈现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
【史料1】?欧洲殖民者在美洲的殖民掠夺方式为强占印第安人的土地建立种植园,屠杀和奴役他们,导致印第安人数锐减。西班牙征服者用最残酷的死刑和武力胁迫当地土著接受西班牙国王的统治,拒不服从者,立刻被屠杀。同时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也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欧洲人将天花、麻疹、白喉、水痘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到美洲,造成原住民大量死亡。
?
?
【史料2】欧洲殖民者为解决劳动力紧缺问题,从非洲贩运黑人到美洲种植园充当奴隶,进行罪恶的“三角贸易”。
?
??
?
?【史料3】17、18世纪,成千上万的欧洲人向美洲进发,他们渴望得到更多的土地,期待在这个未经开发的新世界里,有一个更好的生活。
设计意图:通过文字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及概括表述能力;通过图片史料直观感受历史,增强情感共鸣。
1.美洲人口结构变化的原因(总结梳理):
(1)屠杀、奴役及传染病造成美洲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大量死亡。
(2)为了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殖民者从非洲掳掠、贩卖黑人奴隶到美洲。
(3)很多欧洲人远涉重洋,使美洲白人数量大大增加。
2.【合作探究】美洲人口结构的变化、分布区域及特点:
教师过渡:那么美洲的人口结构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这里涉及到一个概念:族群。
【概念解析:族群】
族群指地理上靠近、语言上相近、血统同源、文化同源的一些民族的集合体,也称族团。
教师过渡:美洲在殖民者入侵之前主要族群是哪类人?学生:印第安人。
教师过渡:(大屏幕出示)由于印第安人数量锐减,非洲黑人数量激增,欧洲白人数量增加,美洲的族群发生了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有哪些人种?
(1)人口结构的变化:
?
?
?教师过渡:他们的分布区域也不相同。引导学生自己找出分布区域。
(2)分布区域:(大屏幕显示)
?
(3)特点:
①形成新的族群
②主要居民是混血民族
③不同人种分布区域不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准确认识历史事件的时间和空间,同时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反思历史】感悟文化认同
教师过渡:在人口迁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发生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我们以美洲的墨西哥为例。出示墨西哥三文化广场图片。
【史料1】墨西哥城三文化广场
?
教师过渡:这中间经历了激烈的冲突和碰撞。
然后展示广场上的碑文:“这不是任何人的胜利或失败,而是一个混血民族痛苦的诞生。这就是今天的墨西哥!”
教师过渡:我们来看一段史料:
【史料2】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征服带来了伊比利亚的文化概念,他们认为比土著文化优越。同样,他们也认为非洲宗教和文化比自己的低劣……印第安社会生存下来,并且在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互动的同时,维持着相对的自治性。同样,奴隶们在学习应付他们的主人和适应新环境的同时,保持了非洲的宗教传统、信仰、习惯和语言。??????????????????????????????????????????????????????????????
——斯基德莫尔、史密斯、格林著
设计意图:情感渗透,感悟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同时通过史料实证让学生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丰富、更全面的解释。
教师过渡:近代欧洲的殖民扩张同样使大洋洲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动。我们进入第二目:???????????
二、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出示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大洋洲洲人口结构变化及原因
2、【合作探究】文化重构及认同
【史料1】欧美殖民统治建立后,改变了大洋洲居民的民族构成,现在人口的绝大部分是欧洲移民及其后裔,主要是英国移民;大洋洲的土著人(棕色人种),有的已经灭绝,如马里亚纳群岛的查莫罗人、塔斯马尼亚人。土著居民的幸存者,多被驱逐,赶至荒芜地区。
【史料2】西方文明随移民进入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区.对这一地区的文明构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表现为西方文明的全面移植,以及移植物在大洋洲的本土化,进而形成具有大洋洲属性与特征的新文明。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史料的能力,同时提升其历史解释素养。
教师过渡:1807年3月25日,英国议会通过《废除奴隶贸易法案》,禁止英国船只从非洲往美洲运送奴隶。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
教师过渡:那劳动力从哪里来呢?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续增条约》,规定:“两国人民可随时自由往来、游历、贸易或久居” 。这一规定为美国在中国扩大招募华工提供了合法根据 。下面我们进入第三目:
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出示第3目学习目标)
【概念解析:华工】
华工:也被称为 “猪仔”,泛指于_??????_时,赴_??·?¤?__?·????_的_??????__????·?_以至_è?????_,如_?????????_、_??????_、_???????¤§_及_??????_,甚至是远至_??¤?·?_和_?§?é??_等_??????_,进行艰苦的劳动工作。
1、华工出现的背景:
(1)英国议会通过《废除奴隶贸易法案》
(2)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续增条约》
(出示华工的相关图片)教师过渡:正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华工为美洲及大洋洲的开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华工的贡献:
让学生结合所提供的史料叙述华工为开发美洲及大洋洲所做的贡献。
具体方式:?????????????????????????????????????????????????????????????????????????????【角色扮演】百家讲坛之我的讲坛
播出时间:2018年12月14日
讲座名称:谈近代华工为美洲和大洋洲的开发作出的贡献?
主讲嘉宾:威海一中高二3班某同学
附:补充史料
【史料1】最初来美的华人主要从事采矿业。他们受雇于白人已经放弃的、产量很低的矿井,工资只有白人的一半。由于他们的到来,从1861年到1865年,加州的黄金产量从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上升到三分之二,加利福尼亚州经济得到很大振兴。
【史料2】南北战争后,美国先后建成五条横贯大陆的铁路干线,其中最为艰巨的是联合太平洋铁路,为了减少成本,决定招募华工。全部工程百分之九十由华工来承担。华工在及其险恶的条件下施工,在崇山峻岭中凿开路基,打通隧道,冒着生命危险,站在竹筐里,悬空在山壁上钻洞爆破,一不留神便会粉身碎骨。一节节铁轨,在华工的尸骨上筑成。横贯大陆铁路的建成使美国大陆东西南北连成一片,在经济和政治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史料3】美国的农场主和种植园主募来在筑路、采矿结束后失业的华人为他们垦荒务农,帮助他们开发农业。华工们个个熟悉农活,组成垦荒队,边开垦边种植,垦出了五百多万亩地,修了水库,播种了大小麦、玉米等农作物还有棉花、黄麻等经济作物,结出了丰硕之果。
【史料4】华人从事经商之初,因语言不通影响营业,就从学习标示商品价目的英语单词入手,积极学习英语,同时还向老顾客传授一些汉语单词,这或许可谓中美间最早的低级商业性文化交流。
【史料5】华工在制造业、轻工业、服务业方面所干出的成绩也是很大的。他们依靠在祖国所学的的技术,造出了麻袋、绳索、蜡烛、服装等生产生活用品,给美国人在生活上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史料6】19世纪中叶,大量亚洲劳工来到澳大利亚开采金矿。在大洋洲的一些岛屿上,中国、印度等国的劳工在种植园和矿山辛勤劳动,促进了这些地方的开发。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通过整理和解读史料,论证观点,提高历史解释的能力。同时,通过百家讲坛的展示方式,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3、回归现实,感悟华人的贡献。
教师过渡:当今华人遍布世界各地,也为传统文化献出了一份力。
(播放视频及平语近人)
设计意图:回归现实,感悟当今华人为传播中华民族文化所做出的贡献。
【课堂小结】
用习主席的话结束本课。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坚持用科学态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既要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又要坚定文化自信,在尊重差异中扩大共识,于包容多样中增进认同。???????????????????
——习主席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世界文化交流与发展的角度,认识文化的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理解不同文化的交融与互鉴。
?
【教学评价】
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殖民者在世界各地进行侵略活动,拓展殖民地。美洲、大洋洲出现了人口结构和族群的巨大变化,而殖民者侵略的非洲却没有发生这种状况。
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板书设计】
????殖民扩张?人口迁移?外来文化?碰撞融合(文化重构)??现代文化(文化认同)???????????本土文化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试教,感受到了辛苦与快乐。在没有任何参考资料和教辅资料的前提下进行备课真的很辛苦,但是这种创造性劳动又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成就感,因此也很快乐。
按照预先的设计,本节课上下来,最大的成功在于,史料充分,无论是文字史料还是图片史料,抑或是视频资料,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回到历史现场,感受真正的历史;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同时有利于与教材的结论进行互证。
其次,学生活动设计的多样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既有师生互动,也有学生的自主学习,还有学生的合作学习及角色扮演。这些方式都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科素养的培育。
再次,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相关图片和视频,给学生直观的感性认识,进而激发他们的思考,理解文明的冲突与交融,培养学生尊重文明的多样性,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当然,试教后也发现了在设计上的不足之处,比如,在梳理相关问题之后,缺少梳理与总结,没有给学生提供消化与整理的时间。时空观的培育没有做到位,除了殖民扩张可以用到地图,其实族群的分布也可以通过地图进行展示和呈现,这样有助于学生从时空的角度进行理解,更容易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