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教学理念
康德说:“两种东西,我们愈是时常愈加反复地思索,它们就愈是给人的心灵灌注了时时翻新,有加无减的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我们的课堂更是如此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让我深深感受它的复杂与独特:我们不仅要落实课标的要求,授学生以“鱼”和“渔”,为考试服务;还要引领学生在一个更为丰富和开阔的视野下进行思考,让历史教学真正走向教育,给学生精神上的引领,以达到立德树人。
二、教材分析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旨在通过人类历史上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不同方式切入,展现不同文明、不同人群之间的联系和互动,理解文化交流与传播在文明进步中的重要作用。而商路的开辟对于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意义尤为明显。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旨在通过介绍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商路帮助学生理解商业贸易活动在古代和近代经济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第9课重点介绍古代商路------丝绸之路,这一概念本身随着时代、空间和内容的不断变化而在内涵和外延上不断发生着变化。教材第一目“丝绸之路”,主要介绍西北(沙漠绿洲)丝绸之路,它是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狭义的丝路就是指这条丝路;第二目“欧亚大陆其他东西交通线”,介绍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并阐述海上丝路的发展历程;第三目“古代商道上的中西文化交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意义,它是沟通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的重要桥梁,把古代的中华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联系了起来,对促进东西方之间文明的交流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从汉代丝绸之路开辟到唐朝丝路贸易繁荣、文化交流频繁,再到宋明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直至近代的衰落和今天丝路的重生,丝绸之路的发展史贯穿了中国的历史,通过这段历史的学习,可以深刻理解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双向联系。今天,当我们的目光再次投向这条在风沙中历经沧桑、沉默已久的路,我们仿佛还可以透过千年的时光,看到它的繁荣与昌盛。当今世界各国为谋求自身的经济发展,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和交通合作,因此丝绸之路也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丝绸之路的来生今世有更充分的理解,对“一带一路”战略有更强烈的认同。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形象思维活跃,理性思维已有基础,学习过程中好奇和质疑等心理需求依然旺盛,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和分析能力,初中也接触过相关的知识,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所以这节课对学生而言难度不是太大;其次这节课内容史实性内容较多,比较枯燥,学生兴致不高,所以很容易上成“鸡肋课”。基于此种情况,我在一定程度上整合课程资源,通过故事讲解、视频解说、情境问题的设置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教学目标
1.提供给学生相关图片、视频材料,使学生形成对丝绸之路路线、发展历程的直观印象。
2.通过材料的分析和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意识,体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双向联系;合作探究,在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能力的同时,积极探索构建开放性、多元性体验性的历史教学新路径。
3.历史是昨天与今天的对话,通过对丝绸之路来世今生的讲述,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它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丝绸之路的意义不仅局限于它本身,它在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等方面都有相当大的研究价值。
2.难点: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不同时期丝路有不同的发展,经济繁荣、和平安定、政府积极参与丝路发展就兴盛,反之则走向衰落。学习这段历史,在吸取和借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有利于我们今天以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野,以创新的理念和创新的思维,体会“一带一路”伟大理念。
六、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和学的关系上,学生的自主活动是学生认识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关注的视点应从知识的掌握转向学生主动性、自主性、独立性的发展和生命潜能的开发,从以教为主转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所以设计教学环节如下:
???第一环节:图片导入-----世界早期主要文明发源地,西亚、北非、南亚次大陆、东亚、美洲等,人类早期几个文明中心的交往主要是沿东西方向展开的,这一现象很有意思,激趣释疑。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环节处理地巧妙,可以先声夺人,使学生的求知欲望迅速转入活跃状态。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提升能力
1.丝路探寻
这一部分主要帮助学生厘清丝绸之路的概念,并结合地理图片形成直观印象。
2.丝路兴衰
带领学生阅读相关材料,通过情境问题的设置,帮助学生理解丝绸之路在不同时代的发展特点及原因,通过这一学习过程,学生能归纳出影响丝路发展的主要因素,能对政治、经济、文化三者之间的联系做一定的阐释。
3.丝路交流。
????丝绸之路缘何又被成为“商贸之路?信仰之路?对话之路?友谊之路?”,教师通过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的展示,帮助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历史材料研习的基本方法。
【设计意图】叶圣陶曾指出:“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教师的讲课。”为了使学生对课堂上展开的学习活动产生兴趣,教师必须选择在发展阶段上相适应、在知识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学习活动,并保证学生能够理解自己的教学。所以,在这一环节,我通过具体情境材料的提供,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探究,以激发学生学习内在的积极性。
第三环节:感悟历史,升华主题
展示2012年美国宇航局在太空拍摄的地球的夜景,明与暗的对比反映处近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两极分化,学生更容易理解我们今天提出的“一带一路”的重要意义,感悟丝路新生。
【设计意图】“编篓编筐,重在收口”,好的结尾如画龙点睛,激起学生情感高潮,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世界意识。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幻灯片呈现世界主要文明发源地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其特点。
??????
学生活动:观察分析
教师总结:在地理环境的切割下,散布于世界各地的古代文明有着巨大的差异,每种文明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随着这些文明的落地生根,便向四方八方传播开来。人类早期几个文明中心的交往主要是沿东西方向展开的。在世界文明的交响乐中,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是历史的主旋律。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丝绸之路,今天我们就沿着这条丝路,了解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过程。引导学生站上一个高度看得更远,告诉他们丝绸之路是生活在这条道路两端、沿线的民族共同开辟的。
【讲授新课】
探究一???丝路探寻
问题1:结合课本对不同丝路的描述,说出图片中①②③④所代表丝路的名称。
?????????
??????????????
学生活动:通读教材,完成表格。
???????????????
教师总结:丝绸之路始于古代中国,但这个概念却是德国人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国》第一卷中首次提出,这一术语后来被广泛采纳,得到世界的承认。1913年法国汉学家沙畹首先提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所以,丝绸之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丝路是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乃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因地理走向不一,又分为“北方丝路”与“南方丝路”。沿路所经地区的地理景观差异很大,人们又把北方丝路细分为“草原森林丝路”、“沙漠绿洲丝路”和南方“高山峡谷丝路”。我们通常所说的丝路,泛指沙漠绿洲丝路。
1.北向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进入中亚的“草原丝绸之路”,起自中国长安,经敦煌、乌鲁木齐、中亚到达罗马,全长5000多公里。
2.西汉张骞开通西域的官方通道“西北丝绸之路”即“沙漠绿洲丝路”,由长安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000多公里。这条路被认为是连结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视频讲解)
3.西安到成都再到南亚、东南亚的山道崎岖的“西南丝绸之路”,主线是陕康藏茶马古道——蹚古道,通向南亚、东南亚、中亚、欧洲国家。
4.从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沿海城市出发,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的海上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
(设计意图)丝绸之路这一概念随着时代、空间和内容的不断变化而在内涵和外延上不断发生着变化。教材这部分处理比较分散,所以我试图整合教材文本内容,帮助学生形成整体、直观的印象。
问题2:为什么这条横贯欧亚的大路交通线被成为“丝绸之路”?
学生活动:阐述自己对丝路的理解。
教师总结:丝绸之路是个形象而且贴切的名字。丝绸是古代中国沿商路输出的代表性商品,是沿线国家商品交易中最主要的高档货物,因此被称为“丝路”或“丝绸之路”。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织品的国家。丝绸不仅是丝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费品,也是中国历朝政府的一种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国的友好使节出使西域乃至更远的国家时,往往将丝绸作为表示两国友好的有效手段,西方各国元首及贵族曾一度以穿着用腓尼基红染过的中国丝绸为富有荣耀的象征。为了争夺对中国丝绸贸易之利,公元571年拜占庭联合突厥与波斯发生了一场长达20年之久的“丝绸之战”。虽然这条路因为昂贵而有地位的丝绸得名,但是通过丝绸之路贸易的商品却远远不止丝绸一种,茶叶、奴隶和香料都曾占据过丝路贸易的相当大的份额,战马、盐、手工制品等都曾通过这条路线贩运。
(设计意图)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突出古代中国的重要影响。
探究二???丝路兴衰
?????????????????
在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中,丝绸之路时盛时衰。一般认为,丝绸之路兴于西汉,以陆路为主;唐朝多元开放,所以陆路于海路并重,达到鼎盛时期。宋元时期,西北丝路的衰落日益明显,而南方丝绸之路与海上丝路的开辟,逐渐有取代西北丝路的趋势。明清以降,由于地理大发现和航海、造船技术的发展,使这条连接欧亚的大动脉跳动得越来越微弱了。丝路的兴衰荣辱于社会时代变迁密切相关,我希望学生在历史长河中有准确的时空定位,并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问题。囿于时间关系,选定汉和宋两个时期作为突破口。
问题3:陆上丝路为何在两汉时期兴起?
材料1?
张骞出使西域图
?????????????
材料2
《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张骞此次出使到达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诸国,并且了解到其他几个大国的存在,有乌孙(取代大月氏在伊犁河流域)、奄蔡(在里海北岸)、安息(帕提亚帝国的波斯)、条支(塞琉古帝国的叙利亚)、黎轩(托勒密帝国的埃及)和身毒(天竺,大部属今印度),并且详细记载了从大宛到这些国家的方位和距离,描述了当时欧亚大陆主要的政治、地理格局。此后,历代使者商贾沿着张骞开辟的道路络绎于途,“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日;胡商客贩,日款于塞下”。
张骞凿空,始通西域。在这里教师设计两个小问题:张骞为什么要出使西域?结合材料2说明张骞的凿空之旅有何影响?
学生通过观察材料1,结合初中历史学习的基础,回答这一问题并不困难。自秦以来,匈奴不断袭扰北部边境,对农耕经济造成极大破坏。汉朝初期,汉高祖刘邦经“白登之围”,慑于匈奴强大的军事实力,同意与匈奴和亲,并每年给予匈奴大批丝绸、粮食等财物。但匈奴屡次“背约入盗”,和亲政策并没有阻止匈奴侵袭汉朝。汉武帝刘彻决心改变之前与匈奴交往的不利局面,推行更积极的对外政策,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旨在联合西域诸国夹击匈奴。通过阅读材料2,能够分析出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并不是出于对外贸易的经济因素的考量,更重要的是出于政治与军事目的。但两次出使为汉朝讨伐匈奴提供了重要的军事信息,为汉朝与中亚国家的对外关系开了先河,而关于西域诸国国情与地望的记载却在客观上为丝绸之路的商品贸易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东方与西方尤其是与中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3
前1世纪,罗马人从安息人那里认识了丝绸,并很快狂热地喜欢上了这种来自远东的神秘丝织品,成为丝绸在西方最大的主顾。丝绸质地优良,但制作工艺由汉朝垄断,神秘而复杂。运输过程路途遥远,常有各种危险,再加上官方税收,商人利润,使其成为一种价格昂贵的奢侈品。“奥勒良曾抱怨一磅丝绸在罗马竟能卖到12英两黄金”,罗马为进口丝绸流失大量黄金。???????????????---水丽淑《西汉丝绸之路走向繁荣的启示和原因》
材料4
公元2世纪 亚非欧商业往来图
?????
材料5
当时,一个商队并不一定要从头到尾走完这条通商之路。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把沿途交易设想为三段进行:在最东方的是中国人,他们一直到达蒲昌海(罗布泊),也可能只到达敦煌;在最西部的是希腊人,叙利亚人和犹太人,他们从罗马帝国到叙利亚;从叙利亚到贵霜王国,甚至一直到达帕米尔一段,则是波斯人;从波斯—印度边境穿过整个西域,一直到达甘肃边境的是贵霜人。???????????????????????????????——[法]布尔努瓦《丝绸之路》
通过分析材料3、4、5,学生能够分析出丝绸作为传统商品的优势,遍及中亚的转运贸易,高额的利润和巨大的国际市场;两汉时期,罗马、安息、贵霜和汉朝共同构成了当时欧亚大陆的四大强国,稳定的国际关系也为丝路贸易提供了相对和平的贸易环境。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繁荣。
(设计意图)丝绸之路贯通欧亚大陆,从西汉之前的零星贸易到其后走向繁荣,其因素是多方面的,设计这一问题的目的一是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二是提供给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机会。
问题4:看视频,获取视频信息,宋代对外贸易有何转变?
教师活动:引导
学生活动:仔细听取视频信息并做好记录,思考分析。
通过视频,学生得出结论。变化1:宋以前,中国对外主通道是陆上丝绸之路,宋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外贸易交流主通道。变化2:陶瓷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教师总结: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南沿海开始,经过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往外输出的商品主要有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四大宗,往中国国内运的主要是香料、花草及一些供宫廷赏玩的奇珍异宝,于是海上丝绸之路又有“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药之路”之称。
教师进一步启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学生结合所学、教师提供材料讨论得出结论。
材料6??精美的华瓷外销,陆上交通,晓行夜宿,辗转搬运,极易破损;而靠海路运输,则不虞路途之遥。而且,海路运输比之陆上运输,不仅安全、安稳,载量也大得多。据估计,一支由30头骆驼组成的沙漠商队,只能装载9000公斤货物,而一艘海船则可载船货60-70万公斤,相当于两千头骆驼的运输量。二者的优劣是显而易见的。
——何芳川《中外文化交流史》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学生能够理解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结合视频和所学,学生能够说出北方战乱、陆路不通;南方经济逐渐得到开发、经济重心南移;北宋陶瓷业发达;造船和航海技术进步、政府政策调整等原因。通过分析材料6,可以看出海路比陆路更安全,载重量更大,成本更低等优势,这些因素共同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教师总结:随着海上航运的日益繁荣,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涌现出了一系列的海港城市。唐宋时期,广州成为中国第一大港,明初、清初海禁,广州长时间处于“一口通商”局面,是世界海上交通史上惟一的2000多年长盛不衰的大港;宋末至元代时,泉州成为中国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第一大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承认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便是泉州。明初郑和七下西洋,中西海上丝绸之路达于巅峰,以郑和船队为代表的官府贸易使团到了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地区和非洲东海岸的埃及、索马里、肯尼亚、莫桑比克甚至是南非等地,对东西方的贸易往来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引导学生思考从陆上丝绸之路到海上丝绸之路这一转变背后所体现的社会变迁,强化对历史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解释问题的能力。
探究三???丝路交流
翻开历史,我们发现,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人们,有身揣皇上敕令的使节,有率领千军万马的将军,有心怀发财梦想的商人,有浪漫云游的边塞诗人,有随民族迁徙的民众,更有不绝于途心怀信仰的传教士。所以,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科技之路、文化之路、友谊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
问题5:请结合教材内容和所学知识,以“我眼中的丝路”为题,选择一种观点进行论证。
学生活动:阐述自己对丝绸之路的认识,互动交流。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认识进行互动评价。
商贸之路:古代丝绸之路极大地促进了商品大流通,率先实现了东西方商贸互通和经济往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商贸往来的生命线,通过丝绸之路,我国的丝绸、茶叶、瓷器、漆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输出到沿线国家;来自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的珠宝、药材、香料以及葡萄、胡麻、胡桃、胡萝卜、胡瓜等各类农作物络绎不绝进入我国。
科技之路:古代丝绸之路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交互传播,广泛而又深刻地推动了沿线国家生产进步乃至社会变革。丝绸之路是我国与沿线各国科学技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在欧洲近代工业革命之前,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以及炼铁术等技术,通过丝绸之路相继传入西方,成为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因素。我国古代造纸术大约从公元4世纪起传入朝鲜和日本,公元8世纪传入中亚、北非和欧洲。公元751年,怛逻斯战役中被大食俘虏的唐朝士兵不少擅长造纸,大食依靠他们在撒马尔罕开办了造纸厂,“撒马尔罕纸”以其精美适用而闻名遐迩。北宋时期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不久,即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至13世纪,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欧洲人将这一技术带回欧洲。15世纪时,欧洲人谷登堡利用印刷术印出了一部《圣经》。青花瓷有两种基本色调(即蓝、白两色),而蓝、白两色并不是汉民族文化崇尚的颜色。蓝、白两色是阿拉伯、伊斯兰教地区所崇尚的颜色,伊斯兰文化的图案装饰中,采用的题材是植物花卉,它常采取繁缛的缠技图案,以柔美的曲线为主,有规律地展开蔓延状的花、果,叶、藤等植物图案。青花瓷器起初并不受汉族士绅的欢迎,他们认为,带有“青色”和“五色花”的瓷器显得非常粗俗。评价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发生变化。到明代中期,人们已经会欣赏、喜爱青花瓷器,并对其给予较高评价。这种特征和审美取向体现在了永乐、宣德时的青花瓷上。青花瓷是连接中世纪东西方两个世界的纽带,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
文化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遍及音乐歌舞、天文历算、文学语言、服装服饰、生活习俗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民乐相互传播、相互影响、相互借鉴。被称为“民乐之王”的琵琶,在南北朝时通过丝绸之路从波斯经由西域传入我国,留下《塞上曲》、《夕阳箫鼓》、《十面埋伏》等传世名曲。再如敦煌莫高窟壁画的飞神就是佛教的飞天、道教的飞仙在艺术形象上互相融合,它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道教交流融合的产物。
教师展示泉州刺桐十字架石碑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石碑图案设计怎样体现宗教融合?
??????????????????
教师引导学生从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道教等角度思考,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除了物质遗存外,丝绸之路所蕴含的丝路神韵更是一笔丰富的精神资源。纵观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往,基本上都是在保持本土文化根基的前提下引进外来文化,通过对外来文化的扬弃,实现本土化转型,从而使自身的文化更加完善,更加有力。中华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欧洲文明等人类主要文明体系之间得以相互接触,相互依托,但互不压制,互不取代,彼此尊重,彼此借鉴。人类文明在并立中会通,在彼此呼应中共荣。
(设计意图)激发学习兴趣,同时深化学生对丝路影响的理解。能够对同一历史事物做出不同解释,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地看法。同时认识文明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传统,涵养家国情怀。
探究四???丝路新生
教师活动:展示2012年美国宇航局从太空拍摄的地球夜景,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活动:观察分析,寻求启示
从图中明显看出欧美日等沿海国家晚上灯光璀璨,而欧亚大陆内陆国家却一片黯淡,这反映出这些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的差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近代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海洋国家通过殖民扩张、掠夺战争破坏了东西方文明之间正常的交流,传统丝绸之路作为文明中心地带的地位丧失,西方工业文明迅速扩张,而东方文明和内陆文明却迅速衰落,从而导致了发展的不平衡。为了改变这种不平衡,让内陆地区发展起来,让人类文明回归它的中心地带,改变近代以来西方文明所扭曲的文明历程,2013年,我国提出了建设“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
千百年来,在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各国人民共同谱写千古传颂的友好篇章,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这是古丝绸之路留给我们的宝贵启示,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传承的丝路精神!
(设计思路)通过古今对比,使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复兴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只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才能解决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增进学生对“一带一路”战略的认同感和使命感。
【作业设计】我为丝路点赞
(设计思路)学生通过自己所喜欢的方式摄影、写诗、绘画等展现自己对丝路精神的理解和认同,教师以此为契机,形成对学生的多元评价,让其感受成功的喜悦。
八、教学评价设计
水平1:①能够说出古代丝绸之路的分类和大致走向。能够理解影响丝路兴衰荣辱的因素,并用恰当的时间、空间、历史术语表达。在解答问题时能够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如“我眼中的丝路”这一环节。②课堂上能够对教师所讲内容形成呼应,参与讨论。③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作业展示。
水平2:①能够说出古代丝绸之路的分类和大致走向。能够认识到丝路繁荣兴衰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双向联系。在解答问题时能够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譬如讨论丝路影响时,能够选择自己的观点并做出较为合理的解释。②课堂上能够对教师所讲内容形成呼应,积极参与讨论,勇于展示自己的观点。
????????③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作业展示,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水平3:①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丝绸之路的线路走向。事实性知识完全掌握,并完全理解广义、狭义丝绸之路的区别。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能够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来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如两汉时期陆上丝绸之路逐渐兴盛的原因,能从较多个角度认识。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的长处,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如历史上对丝绸之路有不同的解释,“商贸之路”“科技之路”“文化之路”“友谊之路”,学生挑选合适的材料,阐述自己对丝绸之路的认识,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能够表现出历史的反思,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和社会问题。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迅速进入教师所设置的情境之中,在课堂讨论环节能形成自己的观点,大胆发言。③在最后的作业展示环节,能以自己擅长的形式表达出对丝路精神的理解,传承丝路精神。
水平4:①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丝绸之路的线路走向。事实性知识完全掌握,并完全理解广义、狭义丝绸之路的区别。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能够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来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如两汉时期陆上丝绸之路逐渐兴盛的原因,既是汉代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与遍及中亚的转运贸易、巨大的国际市场和两汉时期稳定的国际关系有关。又如宋代丝路以海路为主,也与社会变迁有关。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的长处,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尝试多方面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如历史上对丝绸之路有不同的解释,“商贸之路”“科技之路”“文化之路”“友谊之路”,学生挑选合适的材料,阐述自己对丝绸之路的认识,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能够表现出历史的反思,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和社会问题。如结合近代海洋国家的殖民扩张导致的东西方发展的失衡所带来的严重问题,深刻认识“一带一路”的伟大意义,形成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迅速进入教师所设置的情境之中,在课堂讨论环节能够积极融入,踊跃发言,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能熟练地运用材料证明其观点,表述自信且正确。③在最后的作业展示环节,能以自己擅长的形式表达出对丝路精神的理解,传承丝路精神。
九、板书设计
???????????
十、教学反思
随着高科技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人的基本素质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知识,还必须包括健康的身体、敢于担当的责任感、独立思考的能力、批判性的思维、高远的思想境界、开放的世界意识、信息处理能力、相互合作的态度、勇于创新的精神等等。所以,我们的课堂要关注学生个体 ,合理实施主体教育。所以,我首先对教材前后内容进行了一些整合,以“丝路探寻----丝路兴衰----丝路交流----丝路新生”这条线,梳理了丝绸之路的大致路线、发展历程、历史意义以及今天“一带一路”的新规划,试讲下来感觉比较顺畅。其次,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学生学得最好,所以,我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视频刺激、创境设疑、合作交流、作品展示等等,从多个角度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在课堂上引导和帮助他们,尊重和欣赏他们,打造了一节和谐、高效的课堂。但是讲完课后,也有一些困惑,每节课后总该给学生留下一点什么,这节课确实不知道该让学生记到一个什么分寸,“草原丝绸之路”“西北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具体的路线需不需要学生完整复述?毕竟课本大篇幅讲了这些。而是这本书是选择性必修的内容,是以后学生高考的内容,但就目前课本的编排看,是缺少一些难度的,仅仅是一些史实的罗列。教师如果要挖掘,那要挖掘到什么程度,所以,我心里是没底的,所以补充上一部分汉代兴起并成型的原因,宋元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特点。这节课总感觉形式上的内容多一些,深刻性少了一些,所以在最后我补充近代以来随着海洋国家的崛起,丝绸之路衰落以及今天“一带一路”丝路新生,通过对比近代西方殖民扩张所带来的东西方文明的失衡,引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增强了他们的民族、国家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