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共27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8-03 16:20: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
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马克思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课程标准要求:
通过了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学习目标:
1、通过地图展示,了解印欧人早期迁徙路线,理解迁徙对区域文化形成的促进作用;重点掌握迁徙后形成的区域文化,落实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素养。
2、通过地图展示,了解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路线,掌握其对区域文化的影响;突破重点:迁徙对区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日耳曼人的迁徙对欧洲文化的影响。难点:理解日耳曼人的迁徙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转型,落实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
3、通过材料解读,突破难点:游牧民族的迁徙对世界产生的影响,认识多元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落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一、印欧人的早期迁徙:
印欧人
1、印欧人:印度欧罗巴人的简称,起源于东欧平原(亚欧草
原、黑海和里海以北 ),游牧民族。
里海
黑海
非 洲
欧 洲
亚 洲
乌拉尔山脉
高加索山
苏伊士运河
土耳其海峡
2、印欧人早期迁徙的原因:
材料三: 因为在公元前三千纪末以前就形成文明的地区中,小亚细亚离亚欧大平原最近,而公元前三千纪后半期正是公认的印欧语系各民族开始移民的时期。看来吸引他们的东西乃是毗邻的文明所具有的富庶,这种富庶使该地区很容易招致蛮族的劫掠。——汤因比
材料一: 由于动物必须追逐水草为生,因此以驯化动物来获取主要生活资料的民族就走上了一条根据季节的变化和牧草的茂盛情况而迁徙不居的游牧生活道路。——赵琳
材料二:游牧民族骁勇强悍……长期的简朴生活使其顽固的保持着传统的氏族公社制度,迁徙不居的游牧习性则使得这些民族喜好马背上的营生(劫掠)而不耐耕作之苦。——赵琳
苏美尔人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古战车的民族
3、印欧人迁徙的技术支持:
驯养了马匹、改进了车轮(辐轮)
印欧人
约BC1500
印度恒河
雅利安人
约BC2000
伊朗高原
波斯人
约BC1900
小亚细亚
赫梯人
约BC2200
巴尔干半岛
希腊人
约BC2000
西欧北部
凯尔特人
约BC2000
欧洲北部
日耳曼人
印欧人的早期迁移路线图(公元前3000-公元前1000年)
4、赫梯帝国的建立:
印欧人
1、前19世纪出现赫梯国家,前17世纪始建赫梯帝国
2、技术革新:轻型马拉战车、改进冶铁技术,影响古代世界
赫梯帝国
5、赫梯帝国灭亡:
亚述帝国骑兵
赫梯帝国瓦解后,冶铁技术随之传播开来。
BC8世纪 亚述帝国
BC1200年 海上民族
印欧人
古西亚
古代西亚:主要包括两河流域(苏美尔人)、伊朗高原及其周
边地区。赫梯、古巴比伦、亚述、波斯
赫梯:轻型战车、改进冶铁技术
亚述、波斯的雕刻深受苏美尔人影响
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赫梯《赫梯法典》
二、多元区域文化的形成:1、古西亚
古印度:更多的是一个文化概念;地理范围:不限于今天的印
度,而是指整个次大陆,即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
斯坦、孟加拉、尼泊尔、不丹等国。
印欧人
古印度
古印度文化:哈巴拉文化消失;
二、多元区域文化的形成:2、古印度
古西亚
雅利安人;“吠陀”《摩诃婆罗多》;印欧语系;
婆罗门教(印度教)
印欧人
古希腊罗马
古印度
古西亚
印欧人早期迁徙形成的区域文化:古印度、古西亚、古希腊罗马等
二、多元区域文化的形成:3、古希腊罗马
古希腊罗马:中心区域在巴尔干半岛南部
希腊神话、《荷马史诗 》
国家形态 政治 法律
希腊城邦、
民主政治;
罗马《十二铜表法》
大月氏人西迁
贵霜帝国
匈奴扩张
一、公元前后亚欧游牧民族的迁徙:
贵霜帝国时期的佛像
希腊雕像
大月氏人西迁
贵霜帝国
匈奴扩张
日耳曼人
罗马帝国
一、公元前后亚欧游牧民族的迁徙:
汪达尔王国
西哥特王国
法兰克王国
东罗马帝国
395-1453
日耳曼人
二、3-6世纪亚欧游牧部落新一轮大迁徙:1、改变政治版图
匈奴内迁
汪达尔王国
西哥特王国
法兰克王国
东罗马帝国
395-1453
日耳曼人
二、3-6世纪亚欧游牧部落新一轮大迁徙:1、改变政治版图
匈奴内迁
日耳曼人迁徙:
直接原因:匈奴人的扩张
内因:原始公社制开始瓦解,人口增加,但生产力低下
罗马衰落:
1、公元3世纪,生产力的发展,产生封建生产关系(隶农
制),与奴隶制生产关系矛盾尖锐,导致爆发危机;
2、内部奴隶、隶农都成了帝国的对立面,无力防御外族入侵
2、促进西欧向封建社会转型: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进程相互交叉、两种社会历史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即一方面西罗马帝国奴隶制解体,孕育着新的封建生产关系的萌芽;另一方面日耳曼固有的原始社会组织开始瓦解,酝酿着向阶级社会的过渡。于是,西罗马内部新生的封建因素与日耳曼人社会中依然大量存留的氏族制因素,通过民族大迁徙这一时代契机,发生了直接的碰撞,彼此逐渐结合到一起,催生出西欧的封建制度。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生成的一个重要特点。—《高中历史教学参考资料(实验)》
二、3-6世纪亚欧游牧部落新一轮大迁徙:
日耳曼因素:
1、征服加速破坏了罗马的奴隶制生产关系
2、氏族制度瓦解时期,面对罗马先进生产力,选择继承
3、亲兵制度(骑士制度、封建等级制)
基督教:
把罗马文化和日耳曼文化结合起来的承担者
3、欧洲新文化:
神学、骑士文学、市民文学
罗马因素:
封建关系(隶农制)、城市的自治制度
民族大迁徙这是促成上述因素结合的催化剂
二、3-6世纪亚欧游牧部落新一轮大迁徙:
4、中国文化:中国基本保持了自己的文化传统,但部分吸收了游牧民族因素
二、3-6世纪亚欧游牧部落新一轮大迁徙:
云冈石窟露天大佛
龙门石窟佛像卢舍那
《罗马民法大全》
基督教东传
5、拜占庭帝国文化:
保存、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部分文化遗产
圣索菲亚大教堂
二、3-6世纪亚欧游牧部落新一轮大迁徙:
6、阿拉伯文化:伊斯兰教底色,融合希腊罗马和西亚传统文
化,日渐繁荣。
二、3-6世纪亚欧游牧部落新一轮大迁徙:
中国
印度
西欧
拜占庭帝国395-1453
阿拉伯文化
632-1258
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流和融合中不同程度的变化:
二、3-6世纪亚欧游牧部落新一轮大迁徙:
一般认为:“只是随着地理大发现,西方国家的海外殖民扩张,以及世界市场的形成,过去长期存在的……相对隔绝状态才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被打破”——《世界通史教程》
在冲击的过程中(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两者间的联系增强,彼此都从对方学到了自己所缺少的某些技术……,那些在冲击以后在农耕世界定居下来的游牧、半游牧民族,几乎都放弃了以游牧为主的经济,走上了农耕化道路。 ——《世界通史教程》
讨论: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游牧民族的迁徙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西罗马内部新生的封建因素与日耳曼人社会中依然大量存留的氏族制因素,通过民族大迁徙这一时代契机,发生了直接的碰撞,彼此逐渐结合到一起,催生出西欧的封建制度。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生成的一个重要特点。—《高中历史教学参考资料(实验)》
本课小结

6
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
(二)多元区域文化的形成
(一)公元前后亚欧游牧民族的迁徙
多元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区域文化间交流

区域文化的形成
一、印欧人的早期迁徙与区域文化的形成
(一)印欧人的早期迁徙
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二)3-6世纪亚欧游牧部落新一轮大迁徙及影响
三、游牧民族迁徙对世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