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3.古诗词三首(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3个生字。
2.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想象画面,理解诗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述。
重点、难点
重点:1.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想象画面,理解诗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述。
突破方法
通过理解诗句意思来记忆诗句;借助图画,帮助想象,理解诗意,促进表达。
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突破方法
通过师生对话,多种形式朗读,走进诗歌意境,感悟诗人心境。
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体验法、启发式教学法、谈话法、点拨法、问题导读法。
学法:读悟结合、读写结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搜集作者及创作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会写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想象词描绘的画面,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一、了解作者,解析课题
(一)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诗人介绍,学生猜诗人名字:
1.号稼轩;2.南宋爱国词人;
3.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4.在六十八年的人生历程中,曾遭贬职,先后有二十余年是在江西上饶闲居。
答案:辛弃疾
(二)齐读课题,获取信息:
师: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1.这是一首词。
2.词牌名:西江月。
3.题目:夜行黄沙道中。
4.时间:夜。
5.地点:黄沙道中。
6.事情:行。
师:诗人夜行黄沙道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嗅到了什么?我们一起读一-读,
体会体会吧!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一)读准字音。
学生轻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检查自读情况:
1.读准确。读的时候,哪个字音要特别注意?生齐读。师评价。
正音:“见”,同“现”,通假字,读“现”的音。
2.读出节奏。要把这首词读好,还要注意什么?停顿和重音。教师指名读,生齐读。
3.写字。鹊、蝉、稻:都是形声字,形旁表意;左右结构,注意宽窄变化。
(二)读准节奏。
注意节奏“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三、再读课文,读出画面
(一)默读,借助注释和插图,小组讨论交流:随着词人的脚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二)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师:好,现在我们来到了黄沙岭,天已经黑了,走在黄沙岭的小路上,你看到什么呢?
1.惊鹊鸣蝉。
画面: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捎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质疑:鹊为什么会惊?蝉为什么叫得这样欢?
预设:因为月亮刚升起来,十分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树枝摇曳。蝉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感到特别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有静,
独具韵味。
指导朗读:重读动词,读出动态美。
2.话说丰年。
画面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也在分享着这丰收的喜悦。
质疑:
(1)谁在说丰年?你从哪看出是丰年?
(教师同多媒体出示课件稻花图)
(农民、诗人、青蛙)
(2)想象与表演:
师:假如你是词人,看到这片长得这么好的庄稼,你会对遇到的农民说什么呢?
(教师指名表演)
师:从刚才的表演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喜悦)
(3)引读
师:是啊,与农民相处了20多年的诗人,看到了农民将要丰收的景象,他是多么高兴啊!他情不自禁高声吟道生: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男生读句子)
想到这,诗人又忍不住大声吟道一生: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女生读句子)
(4)了解诗人。
师:看,诗人多关心农民的生活,所以他给自己取的字号叫什么?
(稼轩)
师:稼是什么意思?
(种植庄稼)从他的字号可以看出辛弃疾很关心什么人?
(种庄稼的人)他在黄沙岭还建有黄沙书院,为农民的子女读书着想呢!
3.星天雨点。
画面: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质疑:真的是“七八个”“两三点”吗?星是怎样的星?雨是怎样的雨?
预设:“七八个”“两三点”是概数,表示数量少。“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一个“天外”,-一个“山前”,由远及近。
4.茅店社林。
画面: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质疑:为什么过去非常熟悉的茅店,现在出现了会使词人觉得很突然呢?
预设: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悉,可因为沉浸于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
竟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
指导朗读:读好“忽”字读出沉醉与惊喜。
四、三读课文,提炼写法
(一)齐读全词。
(二)师生问答:
师:词人夜行黄沙道中,
师:看见了-----生:“明月别枝惊鹊”“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杜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师:闻见了——生:“稻花香”;
师:听见了一生: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三)总结写法:调动多种感官来描写事物。
五、类比诗词,寻找异同
(一)分组朗读三首诗词。
(二)它们有什么异同?
同:都是写景诗,融情于景。
异:表达的感情不同。《宿建德江》着重抒写一个
愁”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赞美望湖楼的美丽雨景,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了丰收的喜悦、对农民生活的关心与沉浸在稻花香中的怡然自得的心境。
板书设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景:以动衬静(迷人)
热爱大自然
情:话说丰年(喜悦)关心农民生活
课时作业
一、默写。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朗读下列句子,节奏、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明月/别枝/惊鹊
B.七八个/星天外
C.听取/蛙声/一片
D.旧时/茅店/社林边
教学反思
本课遵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通过三读,读出层次,读有所获。一读,学生通过自读,扫清生字障碍,做到读准字音;通过互读,找准停顿,读准节奏。二读,以一个问题“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作为切入点,紧抓关键词语引导学生不断推断、想象,适时借助多媒体课件中的音乐和画面的渲染,创设美好意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读中感悟,读中融情,悟中升情。如在本课中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描写画面,想象人物的心情、感受,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模拟人物对话。这种创造性的想象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感受意境,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三读,类比诗词,找到异同,提炼写法,获得经验。
参考答案:
一、明月别校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二、B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3.古诗词三首(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3个生字。
2.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想象画面,理解诗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述。
重点、难点
重点:1.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想象画面,理解诗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述。
突破方法
通过理解诗句意思来记忆诗句;借助图画,帮助想象,理解诗意,促进表达。
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突破方法
通过师生对话,多种形式朗读,走进诗歌意境,感悟诗人心境。
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体验法、启发式教学法、谈话法、点拨法、问题导读法。
学法:读悟结合、读写结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搜集作者及创作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会写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情感。
一、观看插图,初游建德江
师:看第1幅插图,你看到了什么?能否用几句话来说一-说。
根据学生说话内容相机导人:这幅画描绘的正是《宿建德江》这首诗的情景。(板书课题:宿建德江)
二、字字落实,读通诗歌
(一)自由读
师:前两遍读准字音,把你觉得要注意的音节圈起来,争取做到字正腔圆;后两遍争取把诗句读通念顺。
(二)准确读
“泊”在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念作bó。
“泊烟渚"的“渚”读zh?。
“德”:书写时注意不要丢了右边中间的“一”。
(三)有节奏地读。
师:读诗不光要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
1.古诗五言句按音节划分般是:
2/2/1或2/1/2。例如:“移舟/泊/烟渚”为2/1/2。
2.有破读现象时,要按意义划分。
每行前两个字学生读,后三个字老师读。然后交换读。
三、走进诗境,感悟情感
(一)许多古诗都有“诗眼”,它就像诗的“眼睛”,是能揭示诗的中心、点明诗人心境的字。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
(“愁”这是描写心情的词语)
(二)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经典诗句: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江上秋风、萧萧梧叶勾起了叶绍翁的思乡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的“倍思亲”是因为重阳登高)
可是此时,是什么景物触动了孟浩然的愁情呢?
(烟渚、日暮、野、天、树、江、月)
(三)日暮是夕阳西下时分,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呢?
(背着书包回家去)还有人在干什么呢?
(看图片)多么温馨多么幸福啊!
现在我们回到诗人所处的建德江,你看到了什么?请想象-下诗中描绘的画面,运用曾经学过给古诗释义的方法,结合注释、插图、字典等,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四)你觉得写得最妙的字是哪几个?
低:“低”和“产”县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因为“野旷”,所以天空显得比树还要低。
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只有清澈平静的江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越发显得诗人的孤寂。
(五)如果这时候你是诗人,你会想到什么呢?
1.如果我能和家人在起多好啊!(思念亲人了。)
2.如果这时候有人陪我说说话多好啊!(感到寂寞了)
3.如果这时候我在家乡多好啊!
(怀念家乡了)
“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
(板书:孤独之愁、思乡之愁)
(六)谁来读一读这满怀的愁绪?
(指名读“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七)为什么愁?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诗歌的创作背景。
孟浩然离开家乡赶赴洛阳,漫游吴地时,借以此诗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
(八)此时此刻,只有月亮与诗人相近、相伴,想象一下,他会对月儿说什么呢?
四、观看插图,又上望湖楼
时光穿梭,空间挪移,我们又跟随苏轼来到杭州西湖边的望湖楼。
(板书课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观察插图,猜-猜,
为什么它叫“望湖楼”?
因它傍湖而建,登临眺望,一湖胜景尽收眼底,所以叫望湖楼。
五、
认识诗人,
了解背景
(一)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相机认读生字“轼”:本意是指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所以是车字旁;形声字,声旁表声:其有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二)学生分享查阅的背景资料
北宋照宁五年(1072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写下五首绝句,这是其一。
六、读诗释义,想象画面
(一)初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二)师:既是望湖楼,诗人登楼,望见了什么?每一句都主要描写了一种景物,
,请用圆圈圈出来。(云、雨、风、水)
(三)小组合作,每组负责一句诗,
想象其中描写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来。
云: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
显得明丽清新。
雨:大雨激起的水花如跳动的白珠,飞溅人船。
风:忽然间狂风席地卷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
水:天晴了,望湖楼下的湖面像天空一般澄澈平静。
(四)师:这些事物分别有什么特点呢?
云是怎样的云?
(黑,但不是很多,未遮山)
雨是怎样的雨?
(白而大、杂乱无序)
风是怎样的风?
(卷地的狂风)
水是怎样的水?
(开阔而且平静)
(五)师:哪一一个字写出了天气变化之快?怎样变化的?
“忽”:突出天色变化之快,并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从雨前,到雨来,再到刮风,最后天晴,诗人的描写从动到静。
七、再读诗歌,赏析写法
师: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是一位有名的诗人、文学家。我们可以从这首诗中学到哪些写法呢?
(一)角度多样。
师:对这些景物,诗人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来观察的?
(有声有色、有远有近)
善用修辞
师: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
八、情感升华,朗读诗歌
(一)再读诗题,体会“醉”的含义:“醉”指喝醉了酒,此时,诗人更是陶醉在奇异的景象中。
(二)师:想象你就是诗人,此时站在望湖楼上欣赏着这一系列的变化。用你的朗读将诗人的心情表达出来吧!
板书设计
3古诗词三首
宿建德江
愁----孤独、
思乡
六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望-------云翻、
雨泻、凤卷、水平
课时作业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宿建德江》中“()”
字直接描写了诗人的心情。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云与雨的颜色和动态。
二、用自己的话写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三、背诵《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参考答案:一、愁
比喻
二、乌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大雨激起的水花犹如白珠,飞溅入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