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02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与人类活动 课件(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02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与人类活动 课件(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8-03 18:57: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与人类活动
【认知结构】
太阳
大气
地面
太阳辐射
削弱作用
吸收
散射
反射(云量)

强(阴雨天,雨量多,温度较低)
弱(晴天,云量少,温度较高)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强(阴雨天,雨量多,温度较低)
弱(晴天,云量少,温度较高)
昼夜温差大
昼夜温差小
CO2等温室气体含量
主导云量
下垫面
(反射率与吸收率)
纬度
天气
全球变暖
(热量输入大于热量支出)
选择性吸收CO2、H2O、O3
太阳辐射
还有(海拔、季节等)
【考点一】太阳辐射及其应用
(2011·海南卷)能被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太阳辐射,称为光合有效辐射(PAR)。下图示意1961~2007年我国年平均PAR强度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如仅考虑光合有效辐射,我国农业生产潜力最大的地区是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四川盆地
C.华北平原 D.青藏高原
2.乙地PAR值高于甲地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高 B.植被少
C.地势高 D.云雨少
【真题感悟】
【规律总结】
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因素
【考点一】太阳辐射及其应用
太阳辐射
纬度位置
太阳高度
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量
昼长
接受太阳辐射的时间长短
空气密度
穿透大气路径
阴/晴/雨
云量
大气透明度
反射率与吸收率
海拔高度
天气状况
污染状况
地面性质
某地太阳辐射的日变化与年变化
同一时间不同地区太阳辐射的差异
太阳辐射的小尺度时空差异
考查太阳辐射强度的影响因素时:
同纬度比较,考虑天气状况或地势高低的影响;
不同纬度比较,考虑太阳高度角或白昼长短的影响;
季节差异时,要重点考虑太阳高度角或白昼长短的影响;
对某一地点的太阳辐射强弱进行分析时要综合考虑纬度(影响太阳高度大小)、地势、天气状况(晴天与阴天状况)。
影响年太阳辐射总量因素的分析思路
地表接受太阳辐射的多少取决于太阳辐射的强度和日照的时数,具体因素包括纬度、昼长、地势和天气等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日照时数:指每天从日出到日落之间太阳直接照射到地面上的实际日照时数,以小时为单位。
{BDBED569-4797-4DF1-A0F4-6AAB3CD982D8}影响因素
纬度
地势
天气
日照时数
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极夜现象,极圈以外地区夏季日照时数多于冬季
一般地势高的高原日照时数多于地势低的盆地
多阴雨天气的地区,日照时数少,多晴朗天气的地区,日照时数多
年太阳辐
射总量
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获得太阳辐射多
地势高,大气稀薄,透明度高,固体杂质、水汽少
晴天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1)不同纬度: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2)相同纬度:由沿海向内陆递增;地势高处太阳辐射强,地势低处太阳辐射弱。
季节变化:夏季辐射强于冬季。
日变化:正午最强
太阳辐射分布规律
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
总体特征:
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强。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
光照=热量?
易错警示 太阳辐射强的地方,热量不一定丰富,如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水汽、尘埃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但由于空气稀薄,大气吸收的地面长波辐射很少,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
如何描述分布规律?
时间上:一般分析其冬、夏季的差异;(季节大小)
空间上:一般描述其“从…向……递减(或增)”“哪多哪少”(极值+递变)
太阳辐射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针对训练】
(2014·高考全国卷Ⅰ太阳能光热电站(下图)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 (  )
A.柴达木盆地 B.黄土高原 C.山东半岛 D.东南丘陵
(2)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  )
A.提升地表温度 B.干扰飞机电子导航
C.误伤途经飞鸟 D.提高作物产量
【考点一】太阳辐射及其应用
【考点一】太阳辐射及其应用
【针对训练】
图6为世界某区域略图,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向日葵,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喜温暖,喜光,耐低温,耐盐碱干旱,种子可食可榨油,为甲国的国花
从光照角度分析该国向日葵生产的有利条件。
夏季太阳高度较大,太阳辐射较强;纬度高,夏季日照时间长;温带大陆性气候,云量少,光照强;
【考点二】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与人类活动
【真题感悟】
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图3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9—11题。
9. 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0. 该地寒冷期
A. 最低气温高于-16℃ B. 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 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 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丰雪年膜内温度日变化
枯雪年膜内温度日变化
丰雪年平均气温日变化
枯雪年平均气温日变化
【考点二】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与人类活动
【原理梳理】
大气上界
地面
大气
太阳
辐射
太阳
辐射
削弱作用
吸收、反射或散射
地面吸收增温
地面
辐射
大气吸收
(75%-95%)
水汽和CO2





地面吸收增温
太阳辐射
地面受热
地面辐射
大气受热
大气辐射
补偿地面热量
保温作用

太阳晒大地
大地暖大气
大气还大地
大气受热过程
三个概念: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含义、波长特点,方向)
三个环节:太阳辐射穿透大气层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
地面与大气热量的相互传递
两个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白天)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昼夜)
一个原理:大气的温室效应
一个核心: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
大气受热的实质:就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不同能量的相互转化过程。
【考点二】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与人类活动
【原理梳理】
地面辐射
纬度位置
大气逆辐射
大气辐射
太阳辐射
海拔高低
海陆分布
天气状况
近地面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环流
◆近地面大气的热量收入项主要为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
热量支出项主要为大气(逆)辐射。
地温
大气削弱作用
地表性质
地面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状况
气温
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不是地面反射),根本热源是太阳辐射
【考点二】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与人类活动
【原理应用】
应用1:气温日较差类问题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拉萨气温日较差大,气候独特,既有“日光城”的美誉,又有著名的“拉萨夜雨”。
(1)分析拉萨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
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考点二】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与人类活动
【原理应用】
应用2: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提高生产效益
利用温室效应,发展反季节果蔬温室内气温高于温室外的原因是什么?
由于玻璃(或塑料薄膜)的阻断作用,使温室内的红外线长波辐射不能通过玻璃(或塑料薄膜),使大部分热量保留在温室内,所温室内的气温高于温室外。
葡萄种植园地表鹅暖石对葡萄生长的影响?
①鹅卵石利于保持土壤水分(防止土壤水分蒸发);②鹅卵石白天(受到太阳辐射)增温快,夜间降温也快,增大气温的日较差(昼夜温差),利于葡萄的糖分积累。
喷水,可以使空气中水分增多,增加大气的保温效应,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小温度变化,起到防茶树受冻的作用
【考点二】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与人类活动
【原理应用】
应用3: 某一要素或环节的改变对地温或气温的影响
1、大气中( )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
答案生成路径:
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①大气吸收太阳辐射②大气吸收地面辐射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
文字信息
图像信息
解题思维
臭氧吸收紫外线
臭氧层破坏①减少
二氧化碳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可吸入颗粒物增加
出现雾霾
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增强使③减少
增强大气逆辐射
【考点二】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与人类活动
【针对训练】
图 1 左图为吐鲁番露天地膜种植西瓜景观,右图为吐鲁番某温室大棚内 “悬空西瓜”景观.“悬空西瓜”采用新型的吊蔓式栽培方法,西瓜藤蔓沿铁丝或绳子等向上生长.据此完成 1-3 题.
1. 吐鲁番露天西瓜栽培育苗期采用地膜覆盖技术,主要作用是
A. 提高土壤肥力 B. 减轻低温冻害 C. 防止水土流失 D. 增强地面辐射
2. 采用悬空种植方式,其主要目的是
A. 提高单位面积西瓜产量 B. 提高西瓜育种技术
C. 降低西瓜对水源的需求 D. 降低人工劳动成本
3. 与露天地膜种植的西瓜相比,该地温室大棚种植的 “悬空西瓜”
A. 甜度更高 B. 果色较均匀 C. 果实更重 D. 果形较差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