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放飞想象
19 皇帝的新装
课题
皇帝的新装
课时安排
2 课时
授课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引导学生掌握童话及有关安徒生的文学常识, 识记并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2. 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 揣摩人物心理, 品析人物形象, 提高语言感受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 体验反思, 培养真诚、 求实、 不慕虚荣的品格。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心理, 品析人物形象。
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品深刻的内涵和思想。
教学准备
制作 PPT。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法, 学生自主合作、 主动探究法, 拓展研读法。
第1 课时
教学步骤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我们在看电视、 电影时, 看到皇帝举行游行大典, 哪一个皇帝不是龙袍加身, 皇威显赫的? (老师语调较低) 但大家听说过有赤身裸体地举行游行大典的皇帝吗?
(此时老师提高语调) 就有这样的事! (“太可笑了”“不可思议”“骇人听闻”… … 学生说到词穷言尽之时, 教师再大声地, 一字一句地说) 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中就有这样的一位皇帝, 你们想不想看? (学生的视线一下就集中到课本上) (板书: 皇帝的新装 安徒生)
用 学 生熟悉 的 画面,引 出 文章,吸 引 学 生的注意。
基础梳理
作者介绍
1. 学生叙述自己所了解的关于安徒生先生的资料。
2. 老师用 PPT 展示安徒生的简介。 (生齐读)
安徒生(1805—1875) , 丹麦作家, 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 。 生于鞋匠家庭, 童年生活穷苦。 代表作有《 丑小鸭》《 海的女儿》《 卖火柴的小女孩》《 夜莺》等。
了解安徒生及其作品。
背景探寻
这篇童话写于1837 年。 当时,丹麦人民身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压迫,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 挥霍无度。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写成了《皇帝的新装》, 把锋芒直指封建统治者,并无情地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地剖析了当时社会的病状。
介 绍 背 景,帮助学生理
解课文。
字词归纳
1. 展示 PPT, 检查学生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帮助学生识记生字词。
炫耀(xuàn) 滑稽(jī) 陛下(bì) 头衔(xián)
骇人听闻(hài) 勋章(xūn) 称职(chèn) 随声附和(hè)
①不惜: 不顾惜; 舍得。
②炫耀: 夸耀。
③称职: 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都能胜任所担任的职务。
④愚蠢: 愚笨; 不聪明。
⑤不可救药: 病重到已无法救治, 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⑥骇人听闻: 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
⑦随声附和: 别人说什么, 自己跟着说什么, 形容没有主见。
2. 针对重难字词, 进行适当讲解。
例: “称”是多音字, 在“称职” 中读 chèn, 在“称号” 中读 chēng, 在“称杆” 中读“chèng” 。
通过检查预习情 况, 引导 学 生 认
识、 理 解 课文中的生字
生词。
整体感知
1.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可请一名学生朗读, 其余学生边听边猜想。 到了一个新情节的开头, 不要急于往下读, 可以先把书合上, 自己先试着想象, 看自己的想象和作者的想象是否有差别。 (肯定会有不同的想象, 可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 教师可及时给予鼓励。 )
2. 播放本课课文的录音。 教师可指导学生边听边圈点不理解的字词, 然后借助工具书或其他学习资料解决。
3. 指导学生在书上画出一些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 句子或段落, 以便帮助理解文章的行文思路, 进行深入思考。 然后让学生讨论、 交流, 得出结论:
爱———织———看———穿———揭———议
4. 角色朗读。
本文以“新装”为线索展开情节, 让不同身份的人在这场骗局中登场, 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性格特征。
可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分角色朗读, 要求读出各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 ( 旁白一人, 皇帝一人, 老大臣一人, 诚实的官员一人, 小孩一人, 其余所有角色一人。 )
引导学生通过 朗 读, 初步了解文章内 容, 理 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1. 写生字, 理解词义。
2. 用普通话朗读课文, 做到读音准确, 语速适中。
第2 课时
教学步骤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温故探新
上节课, 我们学习了文中的生字词, 梳理了故事情节。 这节课我们将对课文的主题进行分析, 希望大家发挥想象, 各抒己见。
概 括 上 节课 内 容, 引出 本 节 课
内容。
研读赏析
( 一) 品味文章重点词语或语段。
1. 指导学生在文中画出自己认为精彩、 重要的词语或语段, 然后进行批注, 写出自己的看法。
2. 四人小组交流。
3. 全班进行交流、 讨论。
( 二) 理解文章主题。
小组交流, 得出结论: (言之有理即可)
本文讲述了一个昏庸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上当受骗的故事, 揭露和讽刺了皇帝与大臣们虚伪、 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
( 三) 多角度地评价骗子。
1. 本文除了那个愚蠢的皇帝之外, 还有两个重要的人物, 那就是骗子。 他们为什么用织新衣而不用别的手段来骗皇帝?
小组讨论、 交流, 得出结论:
因为皇帝有喜爱穿新装的怪癖, 对骗子所说的神奇而又漂亮的新装自然会感兴趣, 所以骗子看准了皇帝的心思, 用织新衣来骗他, 自然会行骗成功。
2. 你如何评价这两个骗子? (可多角度、 多侧面地评价)小组讨论、 交流, 老师梳理, 得出结论:
(1) 骗子针对皇帝的贪图享乐、 不理朝政等行为, 设下骗局, 其出发点是好的, 希望皇帝改过自新, 治理好国家。
(2) 骗子骗皇帝, 以骗对骗, 只不过是以毒攻毒罢了。
(3) 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没有写骗子落入法网, 耐人寻味, 其用意可能是有意向读者表明皇帝并不痛恨那两个骗子。
(4) 这两个骗子的所作所为也代表了社会上靠行骗为生的一种社会现象, 所以作者的目的是把骗局当成一面镜子, 照出这种丑恶的行为。
(5) 骗子不值得肯定, 纯粹是为了捞取钱财。
3. “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 都看不见这衣服。 ”这句话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
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皇帝之所以上钩, 是因为看中了“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 都看不见这衣服”这一点, 以便可以毫不费劲地鉴别他的臣民们是否称职, 以利于他的统治。 大臣们以及老百姓之所以说假话, 也都是因为害怕自己被认为是“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人”, 因此皇
帝、 大臣们乃至老百姓都围绕“新装”上演了一场滑稽的闹剧, 讽刺意味十分强烈。
( 四) 结合自身体验反思, 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1. 文中的大臣、 老百姓为什么不敢说真话? 现实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情况?全班讨论, 教师梳理、 点拨:
大臣们怕别人说自己是愚蠢的、 不称职的人, 为了保住自己的官职, 所以不敢说真话。 而老百姓们或出于自身安全考虑, 或受不良世风影响, 也不敢说真话。 现实生活中也有类似情况。 (可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举例)
2. 拓展训练。 (学生自由组合, 分成小组讨论)
说真话需要勇气, 有时还要付出代价, 如果你当时也在场, 会怎么做? 试结合生活经验, 讨论有关说真话的问题。
【教师小结】我们要敢于正视现实, 保持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 无私无畏, 敢于说真话。 如果每一个人都多一份真诚, 多一份爱, 那么这个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发挥想象, 给本文写一个续篇, 描述游行以后发生的事情。 300 字左右。
本课的教学首先是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的朗读与想象能力, 并且使学生了解本文是怎样运用想象和夸张塑造人物、 表现中心的。 我在教学中特意安排了学生听读这一教学环节, 并在听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想象。 其次是注重培养学生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与辨别思维能力, 为此我设计了一系列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设置的原则是贴近学生, 让他们每个人有话可说, 有题可做。 同时, 还提倡学生多角度地理解, 有创意地阅读。 如引导学生探究文章主题, 就改变了以往只是揭露封建统治者虚伪的一面的状况。 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有的从上层人物, 有的从老百姓, 有的从正面, 有的从反面, 有的从正反两面分析主题, 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研读探究文本的能力。
【拓展延伸】
从歌唱家到作家的传奇人生———安徒生
安徒生天生有一副好嗓子, 他的理想是当一名歌剧演员。 14 岁那年, 他的家庭极度贫困, 母亲安排他做裁缝, 安徒生第一次违背了母亲的意愿, 独自前往哥本哈根, 他像《 天方夜谭》中的贫苦少年阿拉丁一样, 开始为自己的“神灯”而奋斗。 经过数百次的挫折, 安徒生终于如愿以偿, 进入西博尼的歌唱学校。然而一场大病损害了他的嗓子, 让他的演员梦彻底破碎。 经过多年离乡奋斗, 安徒生深刻地认识到这个充满悲欢离合的社会。 在学校里, 他阅读了莎翁、 歌德等人的著作以及丹麦的古典作品, 深深体会到写作的魅力。 他突然清楚地知道他所要追求的“神灯”就是“文学”。 只要有百折不回的勇气和一颗真诚易感的心灵, 就一定能够攀上文学的顶峰。
后来, 安徒生成了一名伟大的童话作家, 这些童话都来自安徒生自己的人生经历, “它们像‘ 种子’ 一样藏在我的思想中, 一股涓涓细流、 一束阳光或一滴苦酒, 就能使它们破土而出”。 他一生奋斗不息地追求生命中那件最宝贵的东西———灵魂, 这也正是安徒生艺术上的追———永恒的、 真挚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