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模块考试历史答题纸
第Ⅱ卷(非选择题,55分)
题号 31 32 33 总分
得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55分,其中31题18分,32题20分,33题17分。得分评卷人31.(18分)(1)(6分) (2)(6分)(3)(4分) (4)(2分)得分评卷人32.(20分)(1)(8分)(2)(4分)(3)(8分)得分评卷人33.(17分)(1)(4分)(2)(6分)(3)(4分)(4)(3分)
PAGE
高一历史答题纸 第 1 页 共 3 页高一模块考试历史试题
2011.07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交卷时只交答题卡和第Ⅱ卷答题纸。
第Ⅰ卷(选择题,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涂写到答题卡上。
1.我们中国人自古就有“同祖同宗”、“认祖归宗、”“寻根问祖”、“叶落归根”等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下列与之对应正确的是
A. 夏、王位世袭制 B. 周、分封制
C. 周、宗法制 D. 唐、科举制
2.“百代犹行秦法政”,主要颂扬了秦朝
A.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 B.开创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
C.小农经济的发展到顶峰 D.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成就
3.史学大师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材料中所说的这项制度指的是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4.《十二铜表法》第六表第8条规定:“出卖的物品纵经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权并不移转。”该规定反映了
A.罗马法对贵族利益的维护
B.罗马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C.古罗马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
D.古罗马对商品交换活动的严格限制
5.春秋战国时,我国农业动力方面发生了一场革命,其意是指
A.铁器的使用 B.牛耕的出现
C.私田的出现 D.新型灌溉工具的出现
6. 以下各项是某电视剧中西汉长安城中“市”的场景,其中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是
A.“市”的四面建有围墙 B.“市”门内外店铺林立
C. 设专职官员管理“市” D .晚上“市”门紧闭
7.商人开店可以随处选择地点,城市内手工业作坊很多,街道两旁商店、客栈、货摊林立,十分热闹。营业时间不受限制,有“白市”、“夜市”和“晓市“,许多交易数额巨大。材料描述的现象最早出现在
A.汉代长安 B.唐代洛阳
C.北宋东京 D.元朝大都
8.《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闲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这反映出松江地区:①棉纺织业发达 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 ③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④棉纺织业成为清朝最主要的生产部门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 有史家认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接连发生,层次分明的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总运动”,这便是中国的“现代化运动”。这里的“现代化运动”主要是指
A.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
B.政治上由专制向民主化转变
C.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
D.技术、制度、文化层面的逐次推进
10.近代曾主持中国海关的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在《中国见闻录》中写道:“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粮食——大米;最好的饮料——茶;最好的衣物——棉、丝和皮毛。他们无需从别处购买一文钱的东西。”这段材料表明,当时的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是
A.自然经济 B.商品经济
C.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D.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11.19世纪末,桓台县苗世厚四兄弟在济南洛口经营粮食贸易,很快形成资金逾万的苗氏集团。这一时期苗氏集团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
C.列强放松对中国经济的侵略 D.民国政府的鼓励与推动
12.图2所反映的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一大特点是
A.以重工业为主 B.以轻工业为主
C.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D.主要分布在内陆地区
13.1912年,在日本学习化工的范旭东得知武昌起义成功后,回国创办水利碱厂,成为著名的“化工大王”。这一史实表明,民国初年,我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A.自然经济在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B.清政府放松了对民族工业的限制
C.辛亥革命激发了国人实业救国的热情
D.南京国民政府实行了“币政改革”
14.“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八大提出这一主要任务是在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5.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从1985年到1987年,我国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由120种减少到60种,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88种减少到23种,计划供应出口商品由70种减少到36种。这说明了
A.私营工商业逐渐恢复和发展
B.我国完全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企业自主权不断得到扩大
16.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广大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带来这一变化的改革政策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建立人民公社
C.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D.实行对外开放
17.“天兵来杀妖,全为穷乡亲。打下南京城,就把田地分。”这首曾在安徽芜湖地区流传的歌谣反映的史实是
A.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 B.鄂豫皖根据地的土地革命
C.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D.北伐战争时期安徽的农民斗争
18.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这三人的共同目标都是
A.挽救中华民族危亡 B.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C.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9.某人征婚广告称:“(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三)男死后,女可再嫁;(四)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据所学知识,可判断此则广告在中国最早有可能出现在
A.鸦片战争后 B.辛亥革命后
C.五四运动后 D.新中国成立后
20.“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善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说这段话应该是在
A.与尼克松会面时 B.与田中角荣会面时
C.出席万隆会议时 D.出席联合国大会时
21.“德国虽设议院,但贤明皇帝在上,议院之权薄弱”,这句话说明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
A.浓厚的封建色彩 B.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C.浓厚的民主色彩 D.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
22.“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共产主义)就一定要实现。”这首唱响全球的《国际歌》中所蕴涵的共产主义理论诞生于
A.《共产党宣言》 B.“法郎吉”
C.巴黎公社 D.十月革命
23. 1920年,列宁曾约见一位老农。在谈到农村情况时,老农说:“政府拿走的太多了,农民干得多干得少,干得好干得坏都一样,反正都给拿走了。”为解决包括农村在内的诸多问题,苏俄实施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社会主义工业化
24.蒸汽机发明和使用后,在欧洲出现了一大批相对集中的工业城市,所以有人说:“蒸汽机是工业城市之母。”这是因为
A.它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的动力和效率
B.它推动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
C.它促进了相关行业机器的发明与改进
D.它使工厂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
25.“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城市复兴 B.新航路的开辟
C.工业革命的进行 D.商业的繁荣
26.1948年,英国首先宣布建成了福利国家,随后,北欧、西欧、日本等国也纷纷建立起各自的社会福利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有 ①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 ②国家财政支出扩大 ③扩大了社会消费 ④提高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A.①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7.某西方学者明确指出:“马歇尔计划则对冷战的激化和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负有更为直接的责任。”这主要是因为该计划的实施
A.标志着战后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B.使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完全激化
C.加强了西欧与美国的政治经济联系
D.导致美苏由同盟关系转为对抗关系
28. 1977年部分西方国家政府控制某些行业比重表(%)
国家 煤炭工业 铁路运输 航空运输
英国 100 100 75
加拿大 私有 75 75
法国 100 100 75
上面表格说明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A.全面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经济
B.扩大政府开支,调节社会生产
C.政府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干预力度
D.开始重视限制私有企业的发展
29. 英国《金融时报》 2010年12月12日报道 ,WT0 日前的一份专家小组报告指出, 欧盟对中国输欧螺丝和螺栓采取一刀切国别关税的做法, 违反了全球贸易规则。这说明
A. 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已经实现
B. 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确立
C. 欧盟丧失了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
D. 世贸组织在规范世界贸易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30.2011年1月26日,世界经济论坛的创办人克劳斯·施瓦布在接受采访时说:“世界正在从根本上发生改变……这些根本性变化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这从—个侧面反映出当今世界
A.世界政治经济的多极化趋势 B.“一超多强”的世界政治格局
C.经济区域集团化取代全球化 D.布雷顿森林体系趋于解体
第Ⅱ卷(非选择题,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55分,其中31题18分,32题20分,33题17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革命家林伯渠说过:“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体会不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事。”
(1)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专制政体所进行的艰苦卓绝斗争的事例。(6分)
材料二 中共“十五大”的报告指出: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革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材料二说“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6分)
材料三 “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 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3)依据材料三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4分)
材料四 胡绳在《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中指出: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4)你是如何理解材料四对中华民国成立的评价 (2分)
32.东西方文明的转型与冲突,引起了社会的巨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经过春秋战国的演变,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成型。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明走向衰落。到近代出现了工业文明……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经济模式的演进过程。(3分)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清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方面的基本特征。(5分)
材料二 1500—1763年,欧洲突飞猛进,迅速上升到世界经济首位。这一时期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后来,欧洲发明了蒸汽机,并因此牵动了工业革命。又经过几百年的对外战争,欧洲作为世界创业者,得到大部分利益而损害了其他地区,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企业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
(2)依据材料,指出此后欧洲在政治、经济领域产生的重大变化。(4分)
材料三 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志》
(3)根据材料,概括上海在社会生活方面向近代转型的主要表现。(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较早转型的原因。(4分)
33.世界金融危机依旧,货币战争风生水起。自2010年首尔G20峰会后,人民币汇率问题就再次站上了历史高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1850年,伦敦毫无疑问是世界金融体系的太阳。1950年,纽约成为全球财富的中心。……当1914年荚格兰银行宣布停止英镑的黄金兑换时,大英帝国的雄风就一去不复返了。当尼克松1971年单方面关闭黄金窗口时,美利坚的辉煌业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l)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伦敦和纽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原因。(4分)
材料二 货币无可置疑是人类社会经济机体的血液。能够执掌和供应血液者,自然占据了先机和强势。什么样的“血源”令众生趋之若鹜?它必须产生于健全而完备的肌体——内在经济发展模式与金融体制,若是染上循环裂变债务而无可救药的“艾滋”病毒,还强绑上大家“输血”,只会共赴黄泉。同时,该“血源”应该是O型——即具备独树一帜的公信力和不可撼动的被接受性质。
——宋鸿兵编著《货币战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采取了哪些可行的措施使美元成为“O型血源”?(6分)
材料三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宗旨和作用是:稳定国际汇率,使国际货币关系有了统一的标准,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正常运转。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进行全球性的发展援助,客观上推动了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但是,该体系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和贸易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美国依赖美元的特权地位,增发美元代替黄金,作为输出资本,购买外国货物、企业以及支付海外驻军的庞大费用。于是黄金大批流入美国,加强了美国称霸世界的实力。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布雷顿森林体系。(4分)
(4)你认为我国需要做哪些努力应对当前的“货币战争”?(3分)
PAGE
8
高一历史试题 第 8 页 共 8 页高一模块考试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C 2.B 3.D 4.B 5.B 6.B 7.C 8.A 9.B 10.A 11.A 12.B 13.C 14.D 15.D 16.A 17.C 18.A 19.B 20.C 21.B 22.A 23.B 24.D 25.C 26.C 27.C 28.C 29.D 30.A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31题18分,32题20分,33题17分,共55分。
31.(1)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民主革命思想——三民主义;发动武装起义一一武昌起义;建立革命政权——中华民国。(答出任何三点即可得6分,学生若写颁布《临时约法》、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等相关具体事例均可给分)
(2)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6分,有相关表述可酌情给分)
(3)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思想,成为五四运动产生的思想基础;(2分)辛亥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为五四运动产生提供阶级基础。(2分)(有相关表述可酌情给分)
(4)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2分)(只要强调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即可给分)
32.(1)过程:由渔猎采集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3分)(点明三个文明的关键词即可)
基本特征:政治上,君主专制日益强化达到顶峰,封建统治渐趋衰落(3分);经济上,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2分)(有相关表述可酌情给分)
(2)变化:政治上,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经济上,工业革命的兴起与扩展。(4分)
(3)表现:出现西式建筑;近代邮电事业发展;外来宗教的传播;西餐、西式服装成为时尚。(4分,答出两点可给4分)
原因:上海是鸦片战争后第一批开放的口岸,较早受西方文明的冲击;近代的生产方式产生较早,带动生活方式的变化;近代科学技术的传入;地处沿海地区,易受西方风尚的影响。(4分)有相关表述可酌情给分)
33.(1)英国:进行了工业革命;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2分)。
美国:利用战争(二战),大发战争财;推动建立和主导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大力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等。(答对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其它符合史实的答案皆可得分。)
(2)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通过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6分)(有相关表述可酌情给分)
(3)稳定战后世界经济秩序,促进各国经济的发展;确立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权地位。(4分)
(4)加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改革金融体制,符合国际规则;科教兴国,大力发展国民经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答任意两点可得3分,其它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