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狼
1.诵读课文,积累掌握常用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说出课文大意。
2.领悟作者语言运用的精妙,体会狼与屠户的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3.逐步培养学生客观认识社会,多角度分析问题,关注自然的态度。
4.从中获得懂得“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启示。
1.诵读课文,积累掌握常用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说出课文大意。
2.领悟作者语言运用的精妙,体会狼与屠户的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1.步培养学生客观认识社会,多角度分析问题,关注自然的态度。
2.中获得懂得“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启示。
第一课时
一、课前导入
请同学将自己准备的“奇异”的故事(事先布置学生课前准备的),讲给大家听,然后教师讲《狼》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二、学习指导(一)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缀行(zhuì)大窘(jiǒng)苫蔽(shàn)
尻尾(kāo)假寐(mèi)黠(xiá)
2.词类活用
①恐前后受其敌(名词作动词,攻击)
②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
③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挖洞,打洞)
④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作状语,从通道)
3.一词多义
意暇甚(名词,神情、态度)
①意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动词,打算,想要)
其一犬坐于前(名词,前面)
②前狼不敢前(动词,上前)
恐前后受其敌(动词,攻击)
③敌盖以诱敌(名词,敌方)
止有剩骨(仅,只)
④止一狼得骨止(停止)
投以骨(介词,把)
⑤以以刀劈狼首(介词,用)
盖以诱敌(连词,用来)
恐前后受其敌(代词,指两只狼)
场主积薪其中(代词,指麦场)
⑥其屠乃奔倚其下(代词,指积薪)
其一犬坐于前(代词,指另一只狼)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代词,指屠户)
4.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属山东淄博)人,清代文学家,著有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等。
5.背景链接
蒲松龄自幼勤学、聪敏,但一生考场不利,自学成才,在家乡设馆教书,创作了许多鬼怪故事,后来汇编成书,就是《聊斋志异》。《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作品的艺术成就很高,具有现实意义。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很多篇目已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为大家所熟悉。
三、学习指导(二)
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完成两项自学内容:
1.作者、作品及课文出处的识记。
2.借助课文注释,梳理文句,读懂课文,把握大意。
(二)疏通文意并理解内容。
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梳理文句,并且质疑。
2.教师答疑并点拨:
①“缀”,这里引申为紧跟。
②“投以骨”,把骨头扔给狼。(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
③“骨已尽矣”,也可说成“骨尽矣”。
④“顾”,看,视。
⑤“苫蔽”,由两个近义词组成的双音词,是覆盖、遮盖的意思。
⑥“奔倚”,表示两个动作:跑过去,把背靠着。
⑦“弛”,最早指把弓上的弦放松,这里引申为“解除,卸下”。
⑧“犬坐”,比喻坐的姿势像狗似的。
⑨“隧入”,从通道进入。
⑩“意暇甚”“意将隧入”中的两个“意”字,含义不同,让学生作比较(前者指神情,后者指内心盘算)。
3.讲解词性活用。
①洞:名词作动词,挖洞。一狼洞其中。
②隧:名词作状语,从通道。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③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其一犬坐于前。
(三)学生自己试着疏通课文,有不明白的提出来,由学生和老师共同解决。
(四)指导学生朗读并熟读成诵。
1.注意朗读节奏:
(1)读出轻重。
(2)读出快慢。
(3)读出抑扬。即读出情景,读出语气。
2.朗读:自由朗读——分组朗读——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3.诵读:
(1)教师指导学生诵读方法:分层诵读法。所谓“分层诵读法”就是用语音停顿来表现段中句子所表达的一层层的意思,从而清晰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脉络,进而能够流畅地背诵。《狼》这篇课文的特点之一就是写狼写人相互交织,构成段内层次。(指导学生找出段内层次,画出停顿的地方)
(2)教师示范
(3)学生诵读
(4)教师巡视指导
情节: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屠夫:机智、勇敢
恶狼:贪婪、凶狠、狡诈
寓意:对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接下来,我们一起对本课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
二、学习指导
(一)指导学生从屠户的角度对课文进行评价性的阅读,读一段,评一段。
教师示范:第一段,写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点,矛盾的双方,这是故事的开端。学生讨论,对第二、三、四段进行评价。
【点拨】第二段:写屠户惧狼,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狼的凶恶贪婪,是故事的发展。第三段:写屠户御狼,表现屠户的果断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和转折。第四段: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阴险狡诈,这是故事的高潮与结局。
(二)把握本文的故事情节。
本文整体上可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叙述故事(第一、二、三、四段);第二部分议论(最后一段),点明主旨。
(三)讨论探究。
1.课文写了两只狼和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较量,从课文中找出较量双方各自拥有的不同的客观条件,并加以分析。
【点拨】从时间、地点、力量悬殊以及物资等几个方面加以考虑、分析。
2.双方在主观态度上采用了什么方式进行较量?(从课文中找出,加以分析)
【点拨】(1)屠户投以骨,再投骨,直至骨尽;两狼并驱如故,缀行甚远。
(2)屠户奔倚积薪下,弛担持刀;狼前后夹击,欲置屠户于死地。
3.双方的较量可谓斗智斗勇,看看屠户和狼的“智”分别表现在什么地方,说说理由。
【点拨】屠户懂得借助外在条件,变被动为主动以及化整为零,用一一击破的方式克敌制胜;狼懂得用分散注意力、前后夹击等方式战胜对方。
4.狼很狡猾,也善用心计,较量的结果却是双双毙命于屠户刀下,你认为狼被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发。
【点拨】从“狼”得骨后仍缀行不止进行思考,抓住其贪婪、凶狠的本性加以分析即可。
四、拓展延伸
蒲松龄的故事
为了收集更多的故事材料,蒲松龄经常在村外的路口旁边,摆个茶水摊,自己坐在席子上,招呼过往的行人:
“歇歇脚吧,喝口水,抽袋烟。”
“谢谢啦。您这茶水多少钱一碗?”客人问。
“水随便喝,烟随便抽,不要钱。”
“噢?有这么好的事?”
“不过,您要是有什么新鲜的故事,就请讲给我听听。”蒲松龄诚恳地说。
客人奇怪地问:
“您这么爱听故事吗?喜欢听什么样的呢?”
“讲什么都行。”蒲松龄爽快地说,“当然越奇怪越好,神啊鬼呀的,更欢迎。我最爱听奇闻。宋朝的苏东坡,不就喜欢听别人讲鬼的故事吗?我跟他一样。”
客人们见他这么有趣,也就天南海北地聊起来。他们中间有外出干活的汉子,有做买卖的商人,还有云游四方的文人,见多识广,讲的故事五花八门。不管什么故事,蒲松龄都听得十分认真,回到家里,还把听到的记下来,等有了时间,再编成完整的故事。
摘抄有关“狼”的成语、谚语或俗语并熟记下来。
示例:引狼入室 豺狼当道 狼子野心 狼心狗肺 狼吞虎咽 狼狈不堪 狼狈为奸 狼奔豕突 如狼似虎 声名狼藉 狼烟四起 鬼哭狼嚎 前怕狼,后怕虎 前门拒狼 后门进狼等。
在教学设计时我本着以读促译、以读促讲、以读促解的原则来设计课堂教学。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初一的学生学习文言文,处于打基础的阶段,读得朗朗上口,甚至成诵才能更好地理解文义。本文篇幅短小,全文仅二百余字,情节生动,脉络清晰,易于熟读乃至成诵,因此诵读是本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在熟读的基础上疏通文义是必要的,但切忌烦琐的讲解,也不必字字句句力求确解。对于自读课文,主要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行领悟,教师可作必要的提示或简单的讲解。本文叙事简洁而又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教师可因势利导,将学生引入故事的情景之中,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对生动的情节有深切的感受。应引导学生揣摩语言,认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以及屠户心理、行动的变化过程,正确认识人与狼的斗智斗勇。最后,对本文主旨的理解只要抓住两点即可:一是故事之奇,二是作者的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