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课堂】《梦游天姥吟留别》提升训练(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课堂】《梦游天姥吟留别》提升训练(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04 17:19: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本巩固★
一、( 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梦游天姥吟留别》 ,完成各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
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诗人游的是天姥山,却首先谈瀛洲、五岳等山川,有何用意?
诗人是如何由现实过渡到梦境,又由梦境过渡到现实的?
“列缺霹雳 仙之人兮列如麻” 十句诗描写梦中所见的洞天仙境景象, 那么诗人所描绘的洞 天 仙 境 具 有 怎 样 的 特 点 ? 诗 人 为 什 么 要 描 绘 这 样 的 景 象 ? 4.“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中“惟” “失”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两句诗反映了李白 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 1.(1)首先以“烟涛微茫”的瀛洲的难求、难得来衬托天姥山的可睹、可寻,使诗 一开始就带有神奇的色彩。 ( 2)诗人将天姥山与五岳、赤城、天台山进行比照,把其高耸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它纵可入云,五岳、赤城相形见绌,万丈天台拜倒脚下。事实上天姥山只不 过是浙东的一处灵秀之地,与天台山并峙,较五岳却是小巫见大巫,这是用陪衬、夸张的手法 营造一种神奇的氛围,将我们一步步引向那梦幻的世界。2.(1)从现实到梦境由过渡句“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衔接,既写出梦之所源,又写出了梦之所向。“之”代指越人语,承上; “飞度镜湖”这一神来之笔突出梦境,从而引出下文对梦境的描写。
( 2)由梦境到现实的过渡句是“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
霞”,梦境突然消失了,面对现实,诗人禁不住长嗟短叹。
3.(1)诗人通过超越尘俗的想象,以奇谲瑰丽的意象,创造了一个神奇壮丽的洞天仙境。
( 2)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世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4.(1)“惟”“失”和“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一样,包含着诗人的失意与深沉 的感慨以及梦醒之后的留恋和惋惜。 (2)一方面,这两句诗反映李白有人生如梦的消极情绪。李白在政治遭受挫折的情况下,对人生有些消极,是可以理解的。另一方面,李白表达的是, 梦破灭后,最终还是躺在枕席上。就是说,要回到现实,不能在梦中过日子。因此,李白人生 态度的基调还是积极向上的。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赏析诗歌的结构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领会诗歌内容,在理解内容和情感 的基础上,看句间关系和段落联系,篇章结构的技巧主要包括照应、铺垫、过渡、线索、开门 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诗人游的是天姥山,写其他山川是为了写天姥山的。分析时, 要联系写“瀛洲、五岳” 等山川的内容,找出其特点,与天姥山进行比对,看用了什么手法,
表现了天姥山的哪些特点。如文中“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联系下文“越人语天姥, 云霞明灭或可睹”是以瀛洲的难求对照衬托出天姥山的“或可睹” ;文中“天台四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天台本身就高,但面对天姥山却要拜倒在脚下,这是用的夸张和衬托手法, 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2.本题考查的是赏析诗歌的结构的能力。解答时,要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
路,找到内容与内容的联系,有针对性地作答。诗人是如何由现实过渡到梦境,又由梦境过渡到现实的,“如何”看的是写作方式和技巧。文章开头交代天姥山特点,第二段由“我欲因之
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开头, “因之”,照应上文,写出梦之所源,引入对“梦境”的描写, 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 写的是梦之所向。从现实到梦境是由过渡句“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衔接的。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承接前文的神游天上仙境来写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表明诗人在惊悸中返
回现实,面对现实,诗人禁不住长嗟短叹。由梦境到现实,是用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的过渡句来写的。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结合全诗分析,找
出诗歌意象,并体会意象含义,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语言要注意风格和用词特点。题干提示说,“列缺霹雳 仙之人兮列如麻”十句诗描写梦中所见的洞天仙境景象,要体会
诗人所描绘的洞天仙境具有的特点, 要结合意象考虑。 作者笔下的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世界。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 霎时间“丘峦崩摧”, 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
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像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
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 之所以写这些景象,是为了描绘洞天仙境的神奇壮丽, 并与现实的丑恶形成对比,表明作者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表现了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4.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和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
基础上,确定关键词含义,并分析句子在文中的具体的表达作用和效果。 “惟”是“只有”的
意思,“惟觉时之枕席”意思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 ;“失向来之烟霞”,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有梦醒之后的留恋和惋惜。将“惟”“失”与后文“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
万事东流水”联系看,也包含着诗人的失意与深沉的感慨, 李白在政治遭受挫折的情况下有“人生如梦”的消极情绪, 但是也有梦破灭后最终还是要回到现实的认识, 人生态度的基调是积极向上的。
二、( 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 ,回答问题。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
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诗人并不直接说天姥山多高,而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入云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 B.诗人完全摆脱了诗律的束缚,随着梦境的变化、情感的运行而遣词造句。这种句法、韵法
适应了李白狂放的性格、 奇绝的想象、忽高忽低的情感流程,达到了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 C.诗中特意提到南朝诗人谢灵运,是因为谢灵运在政治失意后游山玩水,曾在剡溪住过,李 白有意仿效之。 D.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虽然诗末有不卑不亢的气概,但作者逃避现实、消极 颓废,不免给人一定的消沉之感。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在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
诗人为何花大量的笔墨来描绘梦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答案】 1.D
这两句是过渡句,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梦”字点题, 既交代了“梦”之所由, 也申述了“梦” 之所向。
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 写仙境之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 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解析】 1.D 项,选项解析不当,错在“消极颓废,不免给人一定的消沉之感”这个地方,这
是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情感基调的错误解读。从文中最后一句话是的把握上,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可以看出诗人充满着正能量,有着自己独特的人格风 范,读来令人肃然起敬,一点都不消极颓废。故选 D。
本题考查学生诗歌中关键语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语句在结构上的作用往往有承上启下、 铺垫、
卒章显志等等。做的时候重点是结合该语句所在的上下文语境,判断其位置,然后从结构方面 去思考和分析。 题干要求回答:“我欲因之梦吴越, 一夜飞度镜湖月” 在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 这两句话出自原文的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既承接了前面“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 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 东南倾”越人描绘的天姥山的情形,表现了诗人的向往,又开启了下文写自己的“梦游”并呼 应了标题。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要句子的把握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 文章着墨最多的地方往往是最传神、最精彩的所在,其作用要么凸显主题,要么通过细节的刻画,使之生动形象,给读者以深 刻的印象。 题干要求回答: 诗人为何花大量的笔墨来描绘梦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第一问主要是从标题、浪漫主义手法的表现方式等角度作答。文章题目是《梦游天姥吟留别》当
然要花大量笔墨写梦境了, 而梦境、神话等瑰丽的想象正是浪漫主义文学常用的创作方法。 李
白把梦境写得这么绚烂美好,令人神往,其目的是为了反衬现实的苦痛、现实的不堪。所以第二问关于这样写对主题的作用,那就是反衬和揭示。梦境是美好的,是诗人的政治理想,反衬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厌恶。
三、( 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下列加横线字的注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1469333430780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摧:低。
失向来之烟霞 向来:原来。
天姥连天向天横 横:耸立。
须行即骑访名山 须:等到。
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各句加横线词的用法 ,与“栗深林兮惊层巅”的“栗” “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虎鼓瑟兮鸾回车 B.对此欲倒东南倾C.春风又绿江南岸 D.云青青兮欲雨
对《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台四万八千丈”并非实指,只是极言其高;诗人并不直接说天姥山多高,却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高耸的山势写得淋漓尽致。 B.神仙出场了,梦境也就到达了顶点,诗却于此忽然收住,急转直下,由幻想转入现实。好梦不长,更让诗人怀恋仙境的美好。
C.“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写出了诗人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显示出诗人的思想在当时是比较消极的。 D.诗人完全挣脱了诗律的束缚,随着梦境的变化、情感的运行而遣词造句,这种句法、韵法 与李白狂放的性格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4.李白写“梦中”的天姥山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1. C 2.C 3.C 4.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描绘了一幅亦实亦虚、亦真亦幻的天姥山“仙境图”, 与污浊的现实形成对比,为抒发其“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之慨叹奠定基础。
【解析】 1.横:遮断。
2.A 项,“鼓”名词作动词。B 项,“东南”,名词作状语。C 项,“绿”和例句中的“栗”“惊” 均 为 使 动 用 法 。 D 项 ,“ 雨 ”, 名 词 作 动 词 。3.李白在这首诗中表现了伤感的情绪,但还算不上逃避现实和消极。 4.题目“梦游”已表明诗歌描写“天姥山”的手法为想象,描写的仙境是现实中不存在的,
是超人力的,是夸大的。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为下文抒情作铺垫。四、( 2020·江苏高一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
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诗歌是如何引出对天姥山的描写的?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诗人是如何描写梦境中的天姥山的?请从内容的角度简要分析。
诗歌描写诗人梦境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1. 诗歌使用衬托的手法,通过描写“信难求”的瀛洲,引出“或可睹”的天姥山,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而且勾起了诗人神游天姥山的念头。
诗人写梦境中的天姥山着力于写仙境,写仙境先用“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
然中开”极力表现其声势之大;再用“青冥浩荡” “日月照耀”体现仙人出场的场面之奇。
梦中仙境象征着诗人追求的理想境界。 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 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诗人描绘的神话之境愈是奇特瑰丽, 就愈能表现其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热切, 就愈让人感到离现实生活的遥远及诗人梦醒之后失落感的深切, 从而对人的感染力就愈强。
【解析】1. 此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以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题时先说明诗歌开篇先写瀛洲的事情,然后写天姥山,这里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然后具体说明诗歌使用衬托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 果即可。
答题时,要着重分析诗歌描写诗人梦境的语句, 特别是描写仙境的句子。 诗歌先写环境的突然变化,然后写神仙洞府大门洞开的景色。
答题时, 要着重分析梦境与现实之间的关系问题, 把握诗人此时的状态和他所追求的理想之间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诗人极力描写梦境的美好,原因是诗人身处黑暗现实,这表现了诗 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
五、( 2020·湖南高一期末)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
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 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节选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古诗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或者为了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常有词序颠倒的情况。下列句子中有词序倒置的一项是( )
A.渌水荡漾清猿啼 B.千岩万转路不定
C.青冥浩荡不见底 D.虎鼓瑟兮鸾回车
以下对这首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以前创作的诗称为古诗,也叫古体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杂有长短句的。唐以后的诗一般叫律诗,格律诗,或叫近体诗。
B.诗歌随诗人情感与思绪的变化,句式也在不断变化,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连用四字句,节奏紧凑,描绘出石门打开时的雄伟气势。 C.本诗用典,特意提到南朝诗人谢灵运,是因为谢灵运在政治失意后游山玩水,曾在剡溪住
过,李白有意仿效之。
D.“忽魂悸以魄动 失向来之烟霞”四句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相照应,作为过渡句,一个写进入梦境,一个写回到现实。
【答案】 1. A 2.D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语序。诗歌中的语序是为了表达的需要,会用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解答时,要先理解文句大意,再体会表意的形式与现代汉语有何不同,进而做好判
断。A项,句子中有词序倒置现象。 “渌水荡漾清猿啼”应为“渌水荡漾猿清啼” ,意思是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故选 A 。 2.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
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
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D项,表意有误。“忽魂悸以魄动 失向来之烟霞”是写回到现实,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是写进入梦境,选项表意颠倒。故选 D。
★迁移延伸★
一、( 2020·湖南高二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 ①,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 ②栖鹓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晖: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
基 调 。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 性 。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 受 。 D.九、十句的意思是只有燕雀栖息于梧桐,鹓鸾栖息于枳棘,才是各得其所,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
E. 最后两句说明诗人无奈及无能为力的心情。他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归隐,同时自由地
吟唱《行路难》来发泄对社会不公的抗议。
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答 案 】 1. AD 2.①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②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③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解析】 1.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 ,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A 项,“昂扬奋发”有误,应该是“沉郁而又奔放”。D项,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鹓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
桐之上。诗人以此上下错位的现象比喻君子失所,小人得志的社会现象。
2.题干要求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考查诗歌的思想
情感。“剑歌”,指孟尝君食客冯欢因未被重用曾弹剑而歌意欲离去事 (见《史记·孟尝君列传》)。它们已成为封建社会失意者的精神武器。这里诗人满腔悲愤难平,发出的愤怒呼声:吟唱《行
路难》歌曲,借以抒发人生仕途坎坷艰难的悲愤。诗歌开头四句是诗人登临所见之秋景。茫茫 天地间,但见严霜覆万物,西风吹荒野,道不尽景象的浩大空洞与苍凉萧索。这景象,既是大 自然深秋的画面,又是社会冰冷的写照。第五、第六句,说明他遭遇的不顺逐,也可看出他不 艳羡荣华富贵。第七、第八句,说明他不顺逐的际遇是因“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所致。 第九、第十句,进一步说明当时朝廷用人不当的现象, 同时也具体说明了本身所遭遇到的正是有才而不得善待的情况。第十一、第十二句,说明诗人无奈及无能为力的心情。他无法改变这 种现状,只好归隐,同时自由地吟唱《行路难》来发泄对社会不公的抗议。
二、( 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赠李白①
杜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 ②愧葛洪③。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
(注)①天宝四年,李白被唐玄宗逐出宫廷后的第二年,与杜甫游齐赵。这年秋天,杜甫与李白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杜甫写下了这首赠诗。②丹砂:朱砂,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③葛洪:东晋著名道士,自号抱朴子,曾入罗浮山炼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以随风飘荡的蓬草,来表现李杜二人相偕漫游,无所归宿的处境。
B.首句表达了惺惺相惜之意,诗人在为李白鸣不平的同时,也透露出自伤的情绪。C.“愧”字照应了“未就” ,这是指李白愧对葛洪,暗示了李白在炼丹学道方面的失败。 D.此诗饱含了诗人对李白的同情,赞赏和规劝等复杂情感。
2.这首诗中塑造的李白形象与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中塑造的李白形象有何相同之处 ?请结合两诗作简要分析。
【 答 案 】 1. A 2.①漫游漂泊者。杜诗中以“尚飘蓬”一语概括李白漫游漂泊的形象,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因向往天姥山而梦中漫游,梦醒后的别离漂泊形象是一致的。②寻道求仙者。由杜诗中“未就丹砂愧葛洪”,可见李白热心求道,喜欢炼丹的形象,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梦游仙境,
遍访仙山的形象相同。③愤世嫉俗者。杜诗中描写了李白因怀才不遇而“痛饮狂歌” “飞扬跋扈”的佯狂,激愤状态,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的愤世嫉俗的形象十分相似。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 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 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 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 A 项,“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错误,首句用的应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故选 A 。 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比较阅读一般涉及形式、内容以及主题,解读时应该结合诗人、
背景、诗作,抓住关键点进行答题。 “秋来相顾尚飘蓬”写李白像飞蓬一样到处飘荡; “未就丹
砂愧葛洪”写李白要像道家葛洪那样潜心于炼丹求仙;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写李白藐视权贵,拂袖而去,尽日痛饮狂歌,意气豪迈。 《梦游天姥吟留别》写李白因向往天姥山美景而梦游仙境,遍访仙山,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点明主旨, 表现其铮铮傲骨,狂荡不羁。
三、( 2020·全国高一单元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登东山寄昌叔 ①
王安石
城上啼乌破寂寥,思君何处坐岩峣 ②。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 落木云连秋水渡,乱山烟入夕阳桥。 渊明久负东篱醉,犹分 ③低心事折腰。
注:①本诗写于 1051 年,这一年作者 31 岁,任舒州通判。昌叔:王安石的妹夫。②岩峣:高山。③分:甘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以划破寂静的乌啼声,渲染出秋日傍晚的空寂。B.颔联写作者登高赏菊, “红”对“绿”,“紫”对“黄”,色彩斑斓,场面欢乐。 C.第五句诗中有画,流云将“落木” “渡口”连成一片,画面开阔,气韵生动。D.本诗既有登东山所见实景,也有展开的联想,虚实结合,寄托情思,表达心志。 2.这首诗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毛泽东《沁园春·雪》中都提到了“折腰” ,各自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 答 案 】 1. B 2.王安石诗:表现出对出仕的陶渊明的仰慕,自己也甘愿居下位为国效力。李白诗:表现了对权贵的不满、 抗争和自己怀才不遇的心声,毛泽东词:表现了英雄人物被祖国壮丽秀美景色吸引、倾倒,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解析】 1.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 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
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中, B 项,“颔联写诗人登高赏菊的场景”不正确。 “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意思是本来应该你我手执绿酒共赏黄色的菊花,又何必有穿着
红色裙子的女子吹紫箫相伴。 是诗人在登高中想象的与妹夫一起赏菊的场景, 既表达了对妹夫的思念,也表达了对高洁志趣的追求。故选 B 。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
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 、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 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 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 这是一道结合文中的重点词语分析情感的题目, 此诗中的“犹分低心事折腰” 中的“分”意思是“甘愿” ,“低心”意思是“放低姿态” ,再结合前句“渊明久负东篱醉” ,说
明陶渊明已经长久没有悠闲地在东篱饮酒了,说明他已经出仕,这样理解,此句中的“折腰” , 是“对出仕的陶渊明的仰慕,自己也甘愿居下位为国效力” ;李白诗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意思是“怎么能低下我高傲的头,弯下我高贵的腰去侍奉那些权贵” ,可见表现的是“对权贵 的不满、抗争和自己怀才不遇的心声” ;毛主席的诗句“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折腰”是倾

倒的意思,对象是“祖国壮丽秀美景色” ,表现的是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四、( 2020·全国高三测试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留赠偃师 主人许浑②
孤城漏未残,徒侣 ③拂征鞍。洛北去游远,淮南归梦阑。晓灯回壁暗,晴雪卷帘寒。强尽主人酒,出门行路难。
注:①偃师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地区。 ②许浑, 祖籍安州安陆 (今湖北安陆),晚年寓居润州 (今江苏丹阳)。③徒侣:同伴;朋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中的“留赠”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留别”两字表达的意思相同。B.“孤城”表现了偃师主人的孤独心情,首联第二句表达了同伴对诗人的不舍之情。 C.颔联是虚写,诗人想象此次远游,越行越远,而诗人的归乡之思也越来越强烈。D.颈联是实写,第一句写室内情景,第二句写室外雪景,以景物衬托诗人的心情。2.诗的尾联有何含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答 案 】 1. B 2.蕴含着诗人的多重担忧。诗人尽力喝完主人敬的酒,告辞远行,但心里却担忧天寒而路途
艰险,实际上还担忧处世不易与人生道路的艰难。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
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 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B 项,“表现了偃师主人的孤独心情”“表达了同伴对诗人的不舍之情”错误。对“孤城”二字的赏析牵强附会, “孤城”应是诗人心中的感知,是诗人情感的投射。 “对诗人的不舍之情”也是臆想,诗中无据。故选 B。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 “强尽主人酒,出门行路难” ,饮完主人的践行酒,再次出发前面依然路途艰难。 “出门”,外出; “行路难”,行路艰难,亦比喻处世不易。如李白《行路难》 “ 行路难 ! 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中的“晴雪卷帘寒”暗示了路途的艰难; “淮南归梦阑”暗示人生道路的艰难。
五、( 2020·上海市奉贤区奉城高级中学高二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田家行
(唐)王建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回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选出与所给作品体裁相同的一项( )
A.《登楼》(杜甫) B.《雨霖铃》(柳永)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天净沙 ? 秋思》(马致远)
以下对这首诗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本诗开头两句,用互文手法,写村里男男女女因丰收而面带喜悦之色。奠定了整首诗歌的感情基调。
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檐下缫丝图”,写出了一派丰收的忙碌场景。 C.五六两句从侧面下笔,写村民忙于家蚕的丰收,无暇顾及野蚕。 D.本诗运用了白描手法,前八句精练地勾勒出一幅幅丰收年景图,整首诗前后映衬对比,突出了诗歌的主旨。
后人评价这首诗歌“立意精巧,讽刺深刻” ,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 1. C 2.A 3.本诗前六句,描绘的是小麦、蚕茧丰收,农民欣喜欢乐的场面,但从“的知” 和“不望” 可知即使丰年农民一样衣食无着。 作者渲染农民欣喜的心情和劳作场面, 实为衬托农民可怜的处境和悲苦的心情。“回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看似写乐,实是嘲讽,是作者倾诉
农民的悲苦辛酸,表现封建剥削的残酷,也体现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诗体按内容分,有抒情诗、叙事诗、说理诗。按形式分,有中华传统诗和外式诗两大类。中华传统诗有古风、格律诗(律 诗和绝句,又称近体诗) 、词、曲等;外式诗,习惯称“白话诗” ,有十四行诗、自由诗等。此
诗为乐府体诗歌,七言古诗。 A 项,七言律诗; B项,属于词; C项,杂言古诗,七言古诗; D
项,是元曲。故选 C 。 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
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A 项,“奠定了整首诗歌的感情基调”错误。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这两句写平日寡欢少乐、愁眉苦脸的男男女女因为收 成好而欣喜万分,说话也温和悦人。使用了互文手法,不可解为只有男子才欢欣地喊叫,只有 女子脸上才露出了笑容。其实无论是男是女,他们的声音,他们的容颜,都显露出喜乐自得的 样子,平日的愁怨一洗而空,连话语的音调也与平常不同。先写农家喜乐自得,而后再写喜乐 自得之因,由此造成悬念,引发读者阅读下去的兴趣。七、八、九、十这四句,写官家对农民 巧立名目的盘剥,感情则由喜转悲,形成一个大的波澜,既显出文势跌宕之美,又增强了作品 揭露现实的深度。故选 A 。 3.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诗句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解读题目,明确
要求。即弄清评论的具体角度 ( 内容、技巧、炼字、感情基调、语言特色等 ) ,诗论引文中已知的信息( 评论角度、对象、已告知的特点概括等 ) 。精读诗歌,整体感知其主旨、情感、抒情方
式和写法上最明显的特点。 前两句直接描写乡间农民的精神面貌,平日寡欢少乐、愁眉苦脸的男男女女因为收成好而欣喜万分,说话也温和悦人。三、四、五、六这四句以具体形象暗示农 家喜乐之因,是因为夏粮、夏茧丰收,有了一个好收成。 “五月”二句,写织妇因为喜悦,面
对五月艳阳, 也觉麦香中的热风清凉宜人, 在缲丝车上细致认真快乐地抽丝织素。 五月麦风清, 写夏粮丰收;檐头缲车索索作响,写夏茧丰收。作者一写收麦,一写缲丝,抓住人类生活最基
本的衣食温饱落笔,突出丰收的景象。七、八、九、十这四句写官家对农民巧立名目的盘剥,
感情则由喜转悲,形成一个大的波澜,既显出文势跌宕之美,又增强了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度。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写麦、茧丰收的结果。麦打成粮,蚕茧织成绢丝,农 民却无法自己享受这些劳动成果,而不得不把粮、绢的大部分送给官家缴纳赋税。 “的知”一句为神来之笔。这句诗把农民一次次缴纳苛捐杂税,但不知是否还有新的赋税要缴的心理, 刻画得维妙维肖。“不望”两句,更为沉痛。农民在丰收的年景里,并不指望打下的粮食自己吃, 织好的绢自己穿,只指望能免除到城里卖黄犊,以缴纳横敛之灾就行了。那么,农民自己吃什
么,穿什么,是可以想见的。这种对农民丰年却衣食无着的客观表现,有力地控诉了中唐时期的黑暗现实。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