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检测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同步练习
班级: 姓名:
1、给加点字注音
青蒿.( )素 疟.( ) 疾 精髓. ( ) 肆虐.( ) 羟.( )基 衍.( )生物 拯.( )救 砒.( )霜
【答案】青蒿 .hāo素 疟.nüè疾 精髓.suǐ 肆虐.nüè羟.qi ǎng基 衍.yǎn生物 拯.zhěng救 砒.pī霜
【解析】词语节选自课文中,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在国内创下 13 亿元电影票房纪录的《 人再囧途之 泰囧》在海外却遭遇窘境,在北美 3 天的票房仅为
19 万元人民币,这真令人叹为.观.止.. 。
在本赛季中, CBA 上届冠军北京队惜败山东队 ,遗憾地止步于半决赛,但马布里和队员们已经尽力, 广大球迷们不应求全.责.备.. 他们的表现。
母亲节即将来临,正在紧张准备高考的学生何一舟为表爱心,去购物中心给母亲买礼物,面对琳琅满目、浩.如.烟.海. 的商品有些不知所措。
从事市场研究的某公司发布消息称,以苹果和三星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在全球手机市场约占三分之二份额,传统的非智能手机已成明日.黄.花.. 。
【答案】 D
【解析】 A.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B. 求全责备:求、责:要求;全、备:完备,完
美。对人对事物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 C. 浩如烟海:浩:广大;烟海:茫茫大海。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 D. 明日黄花:黄花:菊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
消息。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针对目前打车难的问题,北京市政府交通管理部门建议采取电话叫车、网络平台预约和站点候车等多种新方式加以推广,以方便广大市民出行。
自 1999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 3 月 21 日定为“世界诗歌日”以来,为世界各地人们举办诗歌活动提供了一个契机,推进了诗歌运动的发展。
据媒体报道, 2013 年全球超过 150 个国家和地区的 7000 多座城市加入世界“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
取得了快速发展,中国已有 127 个城市参与。
为了倡导节俭之风,京城多家餐饮公司纷纷推出避免浪费的新举措,顾客把菜吃光或剩菜打包,商家都将给予打折优惠,对此消费者表示赞同。
【答案】 D
【解析】 A. 搭配不当; B. 主语缺失; C. 句式杂糅。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屠呦呦: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
1930 年 12 月 30 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开堂坐诊的父亲摘引《诗经》中的一句话“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为她取名。“苹”指的是蒿类植物,人们惊叹于从取名开始,屠呦呦的命运注定要与这棵 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
受父亲影响,屠呦呦从小就喜欢翻看医书,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树立了治病救人的理想。带着这个理想, 1951 年,屠呦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
大学四年, 屠呦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 1967 年 5 月 23 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 523”,屠呦呦被任命为“ 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项
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以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通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由于实验室没有配套的通风设备,加上经常和各种化学溶剂打交道,屠呦呦很快就患上
了结核、 肝病等多种慢性疾病。 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 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 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不放过,屠呦呦终于在 2000 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 640 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访集》 。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
度陷入僵局。
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她改
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 尝试在不同摄氏度的条件下制取青蒿提取物。 在失败了一百九十次之后, 1971
年 10 月 4 日,屠呦呦终于如愿以偿地从第一百九十一号样品中获得了抗疟效果达到百分之百的提取物。 1972
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 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为进一步完善这种新型特效药物,屠呦呦还率队历时六年,排除干扰,克服困难,
成功开发出了一种抗疟疗效比青蒿素高十倍,但复发率却极低、用药剂量更小、使用起来更方便的抗疟新
药物, 即双氢青蒿素。 1990 年 3 月,双氢青蒿素一举通过了技术鉴定, 成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当年大协作的“ 523”项目以“胜利完成”而告终,“ 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
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 6 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在这个长达数页的结论中,
只字未提发现者的名字。然而贡献的归属却在后来的几十年中争议不断,屠呦呦则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
2004 年,泰国玛希敦奖将 5 万美元和一枚奖章颁发给了青蒿素研发团体,大多数青蒿素研究参与者
赞成将这笔奖金捐给盛产青蒿的四川酉阳地区的中学。 这时,屠呦呦提出, 必须先明确她个人应该享有 50 % 以上奖金的份额,然后,由她以个人名义捐给酉阳。 2009 年,屠呦呦编写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出
版,就因为引文署名的细节而招致批评:未能充分肯定其他研究小组和研究成员的作用。反对者认为,屠呦呦夸大了自己在“ 523”项目中的作用。
2011 年 9 月, 81 岁的屠呦呦登上了拉斯克医学奖的领奖台,斩获临床医学研究奖,那是彼时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在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的描述里,屠呦呦是一个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
的信念”发现了青蒿素的中国女人。拉斯克医学奖认为,屠呦呦是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 523 项目组,第一个提到 100%活性,第一个做临床实验,这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都足够支撑她得这个奖。可见这个奖项注重科
学发现的思维,而不在乎是谁做的。
四年后, 2015 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这位中国女科学家,以表彰她发现青蒿素,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并不认可集体成就的诺贝尔奖, 把奖项颁给了在青蒿素研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个人。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无穷的魔力。屠呦呦说,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感到自豪。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屠呦呦从小树立治病救人理想到最终获得“诺贝尔奖”的经历,成功塑造了
一个勤奋钻研,不懈追求的科研工作者形象。 B.“氯喹”是青蒿素药物出现之前的老一代抗疟药的代表,它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C.由于条件艰苦,屠呦呦在试验中患上了多种慢性疾病,但她没有退缩,坚持工作,先后完成了抽取青蒿提取物、青蒿素的研制、开发双氢青蒿素等工作。 D.屠呦呦因《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受到启发,开始进行低沸点提取实验,很快便成功发现青蒿素。
本文在平实的叙述中穿插一些富有文学色彩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作者重点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描写细腻,有很强的说服力。
【答案】 A C
【解析】 B 项说“氯喹”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于文无据; D 项“很快便成功发现青蒿素”错误; E 项“描写细腻”有误,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是平实的语言,没有细腻的描写。
2、屠呦呦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 ?请简要概括和分析。
【答案】①治病救人、造福人类的高度责任感。从小立志治病救人,一生以自己的知识和努力为无数饱受疟疾病痛之苦的人们带来了生的希望。②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面对条件简陋、信息闭塞等多重困难,坚持研究,终于开发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③吃苦耐劳、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大量查阅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身患多种慢性疾病仍然不辍研究。④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执着态度。她不顾众人非议,坚持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为自己的付出正名。
【解析】这是一道文意理解概括题,阅读时候要从原文中筛选信息,然后进行整理归纳。
3、屠呦呦因维护个人权益的行为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一谈。
【答案】屠呦呦应该维护自己的个人权利,我不认为这是“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①屠呦呦带领
团队长期辛苦工作,还因为研究影响了个人身体健康,最终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维护权利是对她自己付出
的承认,是对自己的尊重。②在青蒿素的研发过程中屠呦呦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 523 项目组,第一个提到 100%活性,第一个做临床实验。以科学发现的思维带领课题研究走向了正确的方向,她
的决定性作用得到了拉斯克医学奖和诺贝尔奖的认可。③在科学研究面前,真理、真相都应该得到尊重, 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科学精神。④当下学术造假问题严重,我们更应该还真正的科研工作者应得的承认, 鼓励更多的人才进行真正的学术研究。
【解析】 解答这道题, 除了立足文本, 还要联系现实分析。 若认同屠呦呦“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 结合文本和现实,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