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落花生(2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 落花生(2课时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03 23:35: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 落花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生字,掌握多音字“便”,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说说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从人物对话中概括花生的特点。
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父亲借花生告诉孩子们的道理。
4.初步了解本文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课前预习,掌握生字新词,了解文章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2.指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入手,抓住“落花生”这条线索,按“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的顺序理清文章结构。然后分析课文的重点“议花生”,反复读父亲的话,从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的对比中,感悟花生的内在美,并由物及人,体会做人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感受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质,懂得“要做有用之人”的道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生字,掌握多音字“便”,能正确书写、组词、造句。
2.把握课文内容,梳理层次结构,说说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能从人物对话中概括花生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从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的对比中感悟花生的内在美,体会父亲借花生告诉孩子们“要做有用之人”的道理。
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由物及人的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花生是一种极普通的作物,它长在地上,个子矮矮的,果实埋在地底下,不像蜜桃、石榴那样高挂枝头,令人垂涎;它朴实无华,默默奉献,毫不起眼。作家许地山小时候就种过花生,还从这平凡的植物果实里学会了做人的道理。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翻开课本去看看吧!(板书课题)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翘舌音“榨”和后鼻音“亭”。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亩、亭”等字时,可以结合图片;学习“矮”等字时,可以用猜字谜的方法;学习“播、浇、吩、咐”等字时,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吩、咐、亭、慕”等字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
字谜示例:
点下横长,田在下方,地积单位,量地宽长。(谜底:亩)
一字刀八口,与咐是朋友,两字合一处,命令记心头。(谜底:吩)
女躲禾下面,一箭射旁边,位低高度小,身材比较短。(谜底:矮)
对比识字示例:
咐(嘱咐)—付(支付)—附(附加)
慕(爱慕)—幕(银幕)—暮(日暮)
亭(凉亭)—停(停车)—婷(婷婷玉立)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浇”左窄右宽,右边起笔高于左边,上下两部分不宜过大,横画略向右上倾斜,撇画注意与左边三点水的迎让。
“亭”沿竖中线左右均分,点和竖钩都写在竖中线上,中间“口”宜扁宽;注意全字横画和竖画的长短分布,上下两横稍短,秃宝盖横最长,竖钩略短,稳住重心。
“慕”草头稍微写短些,中间“日”字形扁宽,写在横中线上;下横不超过草头横,撇捺伸展盖下,竖钩短小。
易错提示:
“播”的右上部是短撇加个“米”,不要写成“采”;下部是“田”,不要写成“日”或“目”。
“浇”的左边是三点水,不要写成两点水;右上不要多写一点,右下不要写成“尤”。
“慕”中间是“曰”,不要写成“田”或“目”;下面撇捺分开,捺不出头、撇出头,竖钩右边有两点,不要少写。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尧:浇(浇花)—晓(拂晓)—绕(围绕)—饶(富饶)—烧(燃烧)—挠(挠痒痒)—娆(妖娆)
(4)多音字。
便
(5)重点词语释义。
开辟:开拓扩展。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便宜:价格较低。
爱慕:由于喜欢或敬重而愿意接近。
体面:相貌或样子好看;美丽。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试着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每部分大意。
明确:第一部分(1):写“我们”种花生、收花生。第二部分(2):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收获节做准备。第三部分(3~15):写议花生,父亲对于花生内在品格的褒扬,使“我们”对平凡普通的花生产生了敬佩之情。
2.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讲述的重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是按“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重点是“议花生”。
3.试概括课文的中心主旨。
明确:本文通过写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了一个道理: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教师点拨:
借物喻人是一种写作手法,就是用某种具体可感、生动形象的事物来比喻人的性格、气质、风度等,从而充分表达情感,突出中心思想。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可以大大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所描述的事物的特点,要与人的品格等有相似之处;要让人读了文章,能清楚地意识到本文借物要表现的是什么精神,要借物赞誉怎样的人。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教师指名让学生回答: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其中叙述的重点是什么?(学生齐答:议花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整体结构,课后同学们可以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想一想:花生有哪些好处?又有着什么样的特点?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一亩田 播种 浇水 吩咐 凉亭 榨汁 爱慕 矮小
2.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课文大意。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看看一家人是怎样过花生收获节的,看看作者笔下的花生蕴含着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格和精神。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阅读第1自然段,回答问题。
(1)第1、2句话写了什么?
明确:这两句话写出了“我们”种花生的原因——后园有半亩空地,荒着怪可惜的,“我们”又那么爱吃花生,所以母亲就叫“我们”在空地上种花生。
(2)怎样理解第3句话的内容?
明确:“买种”“翻地”“播种”“浇水”,四个动词概括地写出了“我们”种花生的劳动过程。“居然”一词表现出“我们”收获花生的意外和惊喜。
2.阅读第2自然段,回答问题:从母亲提议过收获节并为过节做准备,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母亲提议过收获节,并邀请父亲一起参加,还“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说明母亲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家庭、善于教育孩子的人。
3.阅读第3~15自然段,回答问题。
(1)第3自然段写了什么?
明确:写父亲来参加“我们”的收获节,这让“我们”感到很难得,也很高兴。“实在”一词就将这种“难得”表现了出来。
(2)第4~9自然段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几段是对话描写。通过父亲与“我们”的对话,表现出花生味美、可以榨油、价钱便宜等好处,为下文揭示花生的内在美埋下了伏笔。
(3)第10自然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赞美了花生怎样的品格?
明确:这一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拿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比较,写出了花生的可贵之处,赞美了花生不爱炫耀、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品格。
(4)父亲认为桃子、石榴、苹果都没用吗?如何理解父亲的这种比较?
明确:父亲并不认为桃子、石榴、苹果没有用,而是指它们的外表美丽与花生的内在美不能相提并论。做人更为重要的应当是内在美,应该是实实在在对他人、对社会有所好处与贡献。一个人如果能默默无闻、毫无怨言地去努力给别人带来好处,就比那些只图外表好看的人了不起,也更让人敬佩。父亲希望“我们”能做这样的人。
(5)怎样理解第12自然段父亲说的这句话?
明确:这是父亲对花生的第二次议论,由物及人,结合花生的可贵品质对“我们”进行了教育,提出了希望——做人要做像花生那样具有内在美的、朴实无华的有用之人。
(6)谈谈对第13自然段“我”说的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我”领悟到了父亲对自己的期望:要做有用之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却没有实际用处的人;而有没有实际用处,主要是看对他人、对社会是否有好处及贡献。
(7)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父亲的话使“我”深受感染和启迪,久久难忘,父亲对“我们”的教育和期望也让“我们”明白了自己做人的标准和方向,令“我”受益终身。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本文作者用平实质朴的语言,通过落花生,娓娓道出了一个深刻的做人道理:我们要做有用之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花生内在秀美、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品格,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我们也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朴实无华、内在丰厚的人,踏踏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做事,为班级、为学校、为社会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落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