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11课 古代日本
学习目标
1.了解6世纪前日本的状况;能简单说出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准确无误地简述大化改新的内容和作用。
2.了解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及幕府统治的建立。
3.日本大化改新对我们的启示。
重点:
大化改新
难点:幕府与天皇朝廷的关系
自主学习
探索新知
(一)6世纪前的日本
5世纪初,在本州中部兴起的____
政权统一了日本。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____”。
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________”的形式组织生产,从事农业的称为“________”,从事海洋捕捞的称为“________”等等。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二)大化改新
2.背景:________
直接影响着日本,推动日本进行改革。
3.时间及人物:从________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
”。
4.主要内容: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________
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________。
5.意义: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________________国家。
(三)幕府统治
6.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____”。
7.
12世纪晚期,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________
”称号,设________于镰仓。日本由此进入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8.
幕府统治时期,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________手中。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________。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____
,而是他的____。
大和
大王
中国文化
部
田部
海部
646
大化改新
中央集权
赋税
中央集权的封建
武士
征夷大将军
幕府
武士阶层
武士道
国家
主公
一二世纪时,日本列岛上有100多个小国,其中最大的是卑弥呼女王统治的邪马台国。
3世纪时,在本州中部出现了另一个较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叫“大和国”
4世纪前半期大和国统一了北九州和部分本州。
5世纪大和统一日本。大和国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
一、6世纪前的日本
1、建国
2、统一
公元1世纪前后
5世纪
统一日本本土
出现早期国家
公元3世纪中叶
大和兴起
年代尺,
理清历史脉络
一、6世纪前的日本
3、社会结构
①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大和国君主的正式称呼原本是“大王”,以后称“天皇”。据《日本书纪》记载,中国隋炀帝时,日本在国书中首次在外交场合使用“天皇”一词。
②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从事农业的称为“田部”,从事海洋捕捞的称为“海部”等等。来自中国、朝鲜的移民也依其特长分别被编入锦织部、锻治部等。
王室和贵族私领地上的居民按分工分别编成不同的部,包括负弓矢以充警卫的韧负部;提供陶制品的土师部、陶部;充任宫廷杂务的膳部、豚养部、马饲部、锻冶部、弓削部;地方上提供水产的海部、看守山林的山部;在屯仓、田庄中耕作的田部、部曲;由外来侨民中的有知识者编成的史部、藏部等。
部
民
制
3、社会结构
3、社会结构
③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部
民
部民主要来自被征服者、中国和朝鲜的移民,战俘和罪犯较少。这些人只能用于赠与,不能买卖和随便杀害。他们有自己的家庭,地位近似于奴隶。在贵族和部民之间是大批平民,他们的地位由于财产变化也在变化,时刻有沦为部民的危险。
由于土地和财富不断集中,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奴隶、部民和平民纷纷造反逃亡。社会陷入混乱。统治阶级不得不考虑寻找新的出路,于是,一场改变日本命运的改革开始酝酿——
二、大化改新
1、背景
①6-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推动日本进行改革。
公元7-9世纪,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中国的许多律令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以及风俗习惯等,通过他们传入日本,对日本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此时是中国的什么朝代,发展如何?
中国隋唐
繁荣强盛
②大和皇族中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孝德天皇即位,年号大化。
1、背景
645年,要求改革的皇室中大兄皇子联合贵族中臣镰足发动政变夺取政权,拥立孝德天皇。
孝德天皇即位后,宣布模仿中国建立年号,定年号为大化,迁都难波京(今大阪市)。645年即为大化元年。
孝德天皇
(645-654年在位)
乙巳之变
2、开始
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
日出之处的国家
日本孝德天皇参照起源于日本本土的政治经济制度又吸收了中国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于大化二年(公元646年)元旦,发布《改新之诏》,实施了一系列革新措施。
根据材料,从政治、经济两个角度,归纳大化改新的内容
材料一
材料二
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三级,与中央派人治理。
经济上:施行“班田收授法”,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攽给公民,六年一攽,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实行租庸调制度,统一赋税。
意义
促进了日本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使日本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大化改新完成标志着人【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大化改新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日本非常善于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并将其变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这使日本不断进步、强大,我们应该学习日本这种善于向外国学习的精神
3、内容
你能举例说明日本文化当中有哪些地方是学习中国的吗?
想一想
文字
草书演变而来
楷书偏旁
日本和服
唐长安城平面图
平城京平面图
朱雀大街
西市
东市
朱雀大街
西市
东市
日本都城平城京的建设规模完全模仿长安,甚至街道的宽度与排列方法也几乎一样。
建筑
开元通宝
和同开珎
寳
(始铸于621年)
(始铸708年)
钱币
三、武士和武士集团
大化改新百余年后,日本社会又出现了怎样的情况?
凡新掘沟渠开垦的田地准许三代占有,利用旧沟渠开垦的田地准许终身占有。
——《三世一身法》
促进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
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组成庄园。
大庄园“不输不入”,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
地方势力强大,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
1、背景
3、武士集团双面性
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庭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小的武士团追随服从一个更强大的首领,组成大的武士团。
2、武士集团形成
武士团有时代表庄园利益与地方政府对抗,有时也响应朝廷号召去征战。
4、幕府统治:
时
间:12世纪晚期
人
物:源氏首领源赖朝
地
点:镰仓
镰仓幕府特点: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天皇实际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
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
征夷大将军
设幕府于镰仓。
知识拓展-幕府统治
幕府统治,又名“武家政治”,表现为军人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进行统治。幕府的最高统治者为征夷大将军,亦称“幕府将军”。在日本历史上,幕府统治共历三朝。1192年-1333年为源赖朝的镰仓幕府时期;1336年-1573年,为足利尊氏开始的室町(tīng)幕府统治时代;1603年-1868年,为德川家康开始的江户幕府时代。
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
幕府与天皇的关系
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领名义上由天皇任命;天皇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
武士阶层的长期统治
武士道(展现武士阶层道德与行为规范)
武士道的实质
以最大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实奴仆。
日本武士
武士道精神的影响
积极
为理想而不屈的精神,是武士道精神的扩展。
消极
经历了一次畸变,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成为日本右翼的文化土壤。
课堂小结
古
代
日
本
建国: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
改革:646年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统一:5世纪时,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
统治:幕府统治时期,形成武士道精神
课堂达标
1.根据文献记载,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5世纪初,实现了统一。统一日本的是(
)
A.武士
B.幕府
C.大和
D.天皇
C
2.公元7世纪,日本效仿隋唐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进行的改革,史称
(
)
A.农奴制改革
B.彼得一世改革
C.查理·马特改革
D.大化改新
D
3、8—10世纪中叶,贵族豪强为争夺土地,保护庄园,建立起私家武装,逐渐形成日本古代社会的(
)
A.市民阶层
B.武士阶层
C.倒幕力量
D.封建庄园主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