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4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8-04 10:46: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顺德区2019-2020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2020.7
本试卷共8页,37题,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填涂考生号。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请考生在答题卡上作答)
1.《诗经》中提到谷物种类常以黍为首。《论语·微子》载: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食。材料说明,春秋时期
A.土地私有制产生B.农作物种类齐全C.精耕细作水平高D.黍是重要的粮食
2.表1 为战国时期墓葬出土的铁器清单。而同时期出土的石器、骨器、蚌器农具较少。这说明
表1
地点 铁器清单
河南辉县固围村 179件,其中犁4件,镢4件,锄36件,铲10件,镰1件。
河北易县燕下都22号墓 65件,其中镢6件,锄1件,铲1件,镰1件。
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 80件,其中镢60件,锄2件,镰2件,镐1件。
A.北方部分地区生产力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B.北方地区已经全面推广铁犁牛耕的技术
C.北方冶炼技术超过南方 D.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3.据汉代《盐铁论·通有》记载:“荆、扬南有桂林之饶……伐木而树谷,燔(烧)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材料反映了
A.中原地区的富庶景象B.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C.汉代盐铁专卖的情况D.江南经济的迅速发展
4.西汉时期,出土的随葬品中青铜礼器逐渐减少,陶礼器增多。到东汉时期陶礼器减少,豪强地主墓葬中实用类冥器模型大量出现,如仓、井、灶、猪圈、鸡舍、磨房、建筑模型等。这从侧面反映出
A.东汉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发展 B.东汉时期礼乐制度的彻底崩坏
C.两汉时期手工业技术全面衰落 D.两汉时期百姓生活的安乐富足
5.南方地区经过孙吴、东晋、南朝的开发,初步形成了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南方经济发展的结果,可能会导致
A.北方经济的落后B.北方文化的进步C.南方文化的进步D.南方文化的落后
6.据吴宗国《隋唐五代简史》记载:扬州地处长江和运河的交汇处,是南北交通和物资交流的枢纽,晚唐时扬州也成为了最大的商业城市,聚集了许多富商大贾和波斯、阿拉伯的商人,并且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夜市。对此解读合理的一组是
①扬州所处位置有利于商业发展 ②晚唐最大的城市是扬州
③扬州的对外贸易较为兴盛 ④晚唐的商业政策有所变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7.美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指出:“(中国)宋朝时期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以下最能体现“商业革命”内涵的是
A.出现区域性大商帮B.出现了最早的纸币C.逐渐放弃抑商政策D.大量商业市镇兴起
8.据周良霄著《元代史》记载:元代的青花瓷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新产品……每“窑火既歇,商争取售”,产品远销国内外。对此解读错误的是
A.制瓷技术有新发展B.元代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C.青花瓷器十分畅销D.青花瓷器属于青瓷系列品种
9.据史料记载:明中期以后,江苏江阴县“农无田者十有七”、“吴中之民,有田者什一,为人佃作者什九”、“乡间富户,田连阡陌,合一二里饥饿之民,皆其佃户”。由此可知,当时江阴县
A.租佃经营方式盛行B.商品经济比较发达C.人们生活比较富足D.富商大贾横行乡里
10.于素云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写道:中国的土布结实耐用,曾受到欧美市场的热烈欢迎。19世纪20年代后,中国土布出口数量急剧下降,在国际市场上遭到排挤。对这一变化的合理解释是
A.小农经济逐步瓦解B.手工纺织难敌机器生产C.中国国际地位下降D.土布偷工减料质量下降
11.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出口货物主要是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如表2所示。此表说明当时中国可能
表2
年份 茶(担) 丝(担) 豆(吨) 棉花(担)
1871—1873 1022159 37529 57560 8486
1881—1883 1238145 39345 84760 17473
1891—1893 1055064 59946 760522 290417
A.经济步入了工业化B.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改变C.处于对外贸易顺差D.沦为了列强的原料产地
12.19世纪70年代,为解决军用企业存在的资金不足、原料短缺、运输不畅等诸多问题,洋务派提出的口号是
A.寓强于富 B.自强求富 C.师夷长技 D.中体西用
13.1882年,顺天乡试在北京发榜,江南士子仅隔24小时就在《申报》上获知了考试的结果。这主要借助于
A.新式交通工具B.新的通讯方式C.铁路交通发达D.驿站传递迅速
14.《马关条约》签订后,为了在3年内向日本交出2亿两赔款和3千万两赎辽费,清政府分3次向俄法银行团、英德银行团,以高额利息贷款3亿两白银。清政府这一举动
A.导致人民负担日益加重B.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C.直接导致小农经济瓦解D.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15.假如你生活在民国初期的广州,你能看到
A.官员向其上级三跪九叩B.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电影C.街边商店播放电视节目D.满大街市民都西装革履
16.1914年2月,民国政府农工商部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此后又多次发出训令,要求所有公共机关的日用消耗品一律专购国货。这些举措
A.推动了辛亥革命运动的发展B.推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兴起
C.迫使列强减少对华商品输出D.有利于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17.据史料记载,一百元法币在1937年可以买黄牛2头或耕牛1头,第二年可买黄牛1头,第三年可买猪1头,到1947年只能买煤球1个,到1949年仅能买到0.00000000185两大米。这一现象导致
A.内战全面爆发B.黄金贬值C.民众生活困苦D.通货紧缩
18.据金春明所著《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记载:1952年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职工平均收入比1949年增长60%以上,农民收入增长30%。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97%。由此可见,当时我国
A.温饱问题得到解决B.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国民经济迅速恢复D.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全面展开
19.1957年毛泽东同志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材料旨在强调,要集中力量
A.进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B.扩大人民公社规模C.解决国内阶级矛盾问题D.建设“四个现代化”
20.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开来。到1983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近8%,农民收入明显增加。这在根本上说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A.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B.适应了生产力水平C.推动了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D.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1.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政府允许外资投资基础设施、第三产业等诸多方面。此后,金融、商业、保险等也在积极有步骤地进行开放。这体现了我国对外开放的
A.多层次 B.全方位 C.宽领域 D.多样化
22.从“一张票”(粮票、布票等)到现金交易、刷卡结算,再到移动支付,支付方式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人民生活的巨变。这主要体现了我国
A.经济和科技水平大幅度提高B.彻底摆脱贫困全面实现小康
C.人们日常生活消费方便快捷D.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多样化
23.有人认为14—16世纪的西欧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世界被发现”带来的影响是
A.促进了欧美各国资本主义发展 B.人类由孤立分散走向整体世界
C.推动地中海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D.使英国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
24.17世纪初,有一位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总督曾说:“每日的经验使我们懂得,公司在亚洲的贸易若无土地征服即无法存在下去。”为此,荷兰一度侵占了
A.印度新德里B.菲律宾马尼拉C.中国台湾D.中国澳门
25.戴维·兰德斯在《国富国穷》中提到:(棉织品)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巨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材料旨在说明
A.商品直接带动了工业革命B.殖民掠夺推动了工业革命C.资本流动促进了工业革命D.市场需求刺激了技术革新
26.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提出了发电机的理论基础;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成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材料表明,第二次工业革命
A.开始标志是电的发明和电力应用 B.开始于19世纪初C.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D.最早兴起于英国
27.蒸汽机和机制工具等先进技术促使欧洲在经济上和军事上取得决定性的优势。它们利用这种优势经过尼罗河、印度河和长江等主要水路向内陆扩张。在1800年,欧洲占领或控制了世界陆地面积的35%,1914年达到84%以上。这主要反映了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资本的原始积累C.侵略方式的改变 D.殖民体系的形成
28.英国学者霍布斯鲍姆在其著作《极端的年代》里指出:最保守的估计,从1929年开始,到1940年,苏联的工业产量增加了3倍。1938年,苏联总生产量在全球所占的比例,已从1929年的5%跃升为18%。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苏联实行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D.五年计划
29.右图是大萧条期间罗斯福政府兴办的最大水利工程田纳西水利工程。当时兴办这一工程主要是为了
A.保障农田灌溉B.开发旅游事业C.解决失业问题D.开发水利发电
30.1973年,资本主义“黄金时代”结束,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为走出困境,这些国家采取的措施可能有
A.出售部分国有企业B.建立福利国家C.加大国家干预力度D.实行凯恩斯主义
31.据西方统计:20世纪70年代,苏联的军费一直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财政支出的33%以上。进入80年代,军费支出仍以5%的速度增长,年总额达到1300亿—1600亿美元,几乎75%以上的科学技术费用都是用在军事上。这反映了
A.苏联的综合国力已超美国B.苏联的国民经济迅猛发展C.美苏争霸苏联占绝对优势D.美苏的军备竞赛日趋激烈
32.为了结束二战前货币金融领域里的混乱局面,促进并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
A.世界贸易组织B.国际自由贸易体制C.布雷顿森林体系D.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33.欧盟的正式成立,标志着欧共体正式由一个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转变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实现这一转变最为重要的里程碑是
A.欧元正式启用B.《马斯特里赫特条约》C.《罗马条约》D.《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34.以下有关亚太经合组织的表述,正确的是
A.其成员国都是发达国家B.2001年中国加入该组织
C.是经济、政治双重性质的合作组织D.“APEC方式”是一种合作方式的创新
35.2000年,海尔公司实现全球营业额406亿元,出口创汇2.8亿元,海尔的品牌价值达到330亿元。近期美国政府以威胁国家安全为借口,采取禁止供应芯片等手段,对华为强力打压。这些现象表明,经济全球化
A.既是机遇也是挑战B.本质上是国力竞争C.就是科技的国际化D.导致华为举步维艰
二、非选择题(共30分,第36题20分,第37题10分)
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明代北京城各门通什么车,都有规定。正阳门大多走皇轿或宫车,因皇帝和大臣出宫城往往经千步廊出正阳门……崇文门大多走酒车,因南郊烧锅制酒。朝阳门走粮车,因南方的大米经运河到通州,然后顺大道拉入朝阳门……安定门走粪车,因靠近地坛,东、西、南三面均有粪场,晒干后卖给农民肥田……阜成门走煤车,从西郊门头沟挖的煤,进阜成门较为顺当。 ——据贺树德《明代北京城的营建及其特点》
材料二 19世纪中后期,美国迎来了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高潮。过快的城市化进程,使城市环境承载能力下降,居民将粪秽等生活垃圾直接倾入河中,固体废弃物的增加使街道的卫生状况急剧恶化。各种生活生产污染为病原体营造出绝佳的寄存场所,为传染病大规模暴发埋下隐患。自由放任主义影响下的政府在很长一段时间对各种城市问题持漠视态度,致使19世纪后半期美国城市陷入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困扰中,城市中滞后的卫生防疫措施导致死亡率居高不下。 ——据【美】洛瑞·克莱门《美国公共卫生》等
材料三 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 ——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10余年的艰苦努力,我国的城市公共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广大人民的健康和卫生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曾经在旧社会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鼠疫、天花、黑热病、回归热、斑疹伤寒等烈性和急性传染病,在解放后不长的时间内,就陆续被消灭或基本消灭。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的健康安全,保障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据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卫生事业》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北京城市管理的特点。(4分)
(2)据材料二、三概括当时美国城市和中国的北京城面临的共同问题,指出各自产生的原因。(12分)
(3)据材料四指出建国初期我国的城市管理取得的突出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
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有步骤地适当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适当扩大指导性计划的范围。按照政企职责分开,简政放权的原则进行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依靠勤奋劳动先富起来,带动越来越多的人走向富裕。在企业内部,要实行工资奖金同经济利益挂钩,扩大工资差距,拉开档次。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
材料二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鼓励个体、私营、外资经济发展,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条件,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现有全国性行业总公司要逐步改组为控股公司,一般小型国有企业,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租赁经营或改组为股份合作制,也可以出售给集体或个人。个人劳动报酬要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平均主义,实行多劳多得,合理拉开差距。提倡先富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
(1)据材料一、二指出,与“十二届三中全会”相比“十四届三中全会”规定的经济改革出现的新变化。(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背景。(4分)
(3)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2分)
顺德区2019-2020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B A C C B D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A B A B D C C A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A B C D C D D C A
题号 31 32 33 34 35




答案 D C B D A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30分,36题20分,37题10分)
36.(20分)
(1)特点:各行其道,管理规范;遵循便利原则,节约资源;皇权至上。(4分,答到2点给4分)
(2)共同问题:污染严重,卫生条件差,民众公共卫生意识较差,公共卫生管理落后。(4分,答到2点给4分)
原因:美国:工业革命,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行自由放任政策,政府不作为。(4分,答到2点给4分)
北京:政出多门,互相推诿;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贪污;政策不当,遭到既得利益者的阻挠。(4分,答到2点给4分)
(3)成就:城市公共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广大人民的健康和卫生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2分,答到2点给2分)
原因:新中国成立,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党和政府重视公共卫生事业,集中、统一领导;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需要。(2分,答到2点给2分)
37.(10分)
(1)新变化:由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或更加注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由强调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的作用到鼓励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政府管理职能由扩大指导性计划到强调宏观管理;国有企业改革由简政放权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4分,答到2点给4分)
(2)背景:党的“十四大”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大大加速。(4分,答到2点给4分)
(3)认识: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计划于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追求公平、公正,走向共同富裕;立足国情,紧跟国际形势,及时调整经济政策。(2分,答到1点给1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