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康熙帝
爱新觉罗·玄烨
雍正帝
爱新觉罗·胤禛
乾隆帝
爱新觉罗·弘历
导入新课:
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是清朝的全盛时期,被称为“康乾盛世”。它上起康熙二十年(1681)三藩之乱平定之后,下至嘉庆元年(1796)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前后持续了100余年。
清辽阔疆域
意义?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唯物史观
运用唯物史观的相关理论,客观辩证地看待清朝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及社会转型的影响。
时空观念
认识清朝从鼎盛走向危机时期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文献资料记载,实证清朝政治统治、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的特点及影响。
历史解释
运用文献资料,认识雍正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也反映了封建制度逐步走向衰落。
家国情怀
认识清朝国家统一,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的情怀。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1.康乾盛世的出现
康乾盛世的指标
2.君主专制顶峰
(1)实行奏折制度:特点、作用
(2)设立军机处:性质,职能,与内阁的比较
(3)频繁制造文字狱:目的。
二、疆域的奠定
1.治理边疆
(1)东南:统一台湾
(2)东北:反击沙俄
(3)西北:平定叛乱,加强管理
(4)西南:共治西藏
2.版图奠定
地方行政区划,疆域范围,意义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1.国内:社会矛盾激化
人地矛盾,阶级矛盾
2.对外:中外隔阂加深
西方要求开拓中国市场,清朝闭关自守政策
四、总结
康乾盛世和统治危机是君主专制顶峰的两面影响
自主学习提纲(20分钟)
一、盛世危机
1.从世界坐标看康乾盛世
材料一
当康雍乾三位帝王正在强化封建体制,营造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盛世时,欧美一些国家已经爆发革命,打破封建桎梏,进入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阶段——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比,是在‘自由’‘平等’‘民主’‘文明’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一步。”它解放了生产力,使社会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吴伯娅:《康乾盛世与欧风美雨》
设问:为什么康乾盛世被称为“落日的辉煌”?
康乾盛世尽管成就辉煌,但其本质上是封建盛世。中国在经济、政治和科技等方面逐渐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落后于时代发展趋势和潮流。
清前中期的世界
英国《权利法案》
18世纪英国的工厂
启蒙运动
殖民扩张
一、盛世危机
1.从世界坐标看康乾盛世
一、盛世危机
2.从内在机制看盛世隐忧
材料二
清前期治国者并未顺应工业文明萌动的趋向,积极调动有利资源革新进取;而是立足于承袭两千多年农耕文明运势的惯习“持盈保泰”。为维护满族贵族统治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使专制集权体制极度膨胀,厉行文字狱更导致“万马齐喑究可哀”的沉闷局面,使政治层面和思想文化领域的近代化因素难以发育,在遏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成长,阻碍社会变革等方面带来严重恶果……清朝闭关自守的消极防御对策……进一步导致闭塞、停滞、倒退,更加远离世界潮流。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迁海令”
康熙时期:四口通商
粤闽浙江
乾隆时期:一口通商
广州十三行
闭
关
锁
国
【重点突破】
“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1.
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政策(≠完全禁绝对外交流)
2.原因:
(1)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是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
(2)明中期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是明清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客观原因。
(3)清朝统治者具有民族狭隘性。统治者企图通过“海禁”“闭关锁国”,将人民与外界完全隔绝,以防他们内外联结,形成反清力量。
3.影响
(1)积极:这种消极防御手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外殖民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初期曾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
(2)消极: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使封建统治者日益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设问:根据材料指出,为什么清朝会由盛世转向衰落?
经济上固守农耕经济,遏制了资本主义萌芽成长;政治上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思想上大兴文字狱,压制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外交上闭关自守,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一、盛世危机
2.从内在机制看盛世隐忧
【重点突破】
明清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各方面表现
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从社会发展来看,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其表现如下:
(1)政治上,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君主权力强化、大兴文字狱、实行八股取士等,表明依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难以维持统治了,君主专制的强化势必走向反面,更加证明了封建制度的腐朽。
(2)经济上,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虽未发展到危及封建统治的地步,但代表了新的生产方式,从经济基础上表明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3)文化上,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和市民文学产生,这是封建制度衰落在文化上的反映。
(4)对外关系上,从明中叶后,西方侵略者不断侵扰中国,中国实行消极的闭关政策,这也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材料三
的确,乾隆帝在历史转变的关头,表现为夜郎自大、短见、迂腐、坐井观天,根本搞不懂资本主义为何物,抱残守缺,固守旧体制不放,等等。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方面,应当看到18世纪的中国依然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小农社会,政治上的高度专制,思想上崇尚理学,以及以血缘和亲情关系建立起来的宗法关系,都牢不可破地统治着中国,况且还沉浸于“盛世”的陶醉之中,根本不了解甚至不想了解外部世界天翻地覆的变化。
——李治亭:《康乾盛世与西方文明》
二、盛世反思
设问:材料反映出乾隆帝怎样的思想观念?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观念:虚骄自满、夜郎自大、保守短视。
影响:固守封建制度,错失了顺应时代潮流、走向世界、追赶西方的机会,使中国逐渐走向落后。
如果乾隆帝顺应世界潮流,进行适当的政策调整和改革,以当时中国的经济实力和人才资源,我们能不能迅速赶超西方?
二、盛世反思
小组讨论
不能。康乾盛世尽管成就辉煌,但并没有突破传统农耕经济、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儒家思想体系的框架,这些因素长期积累、综合作用必将束缚甚至窒息中国社会的进步,因而处在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落后于西方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可见,中国社会进步需要的不是对现有体制的小修小补,而是根本制度的改革。作为一位封建皇帝,乾隆帝的改革一定不会否定封建制度本身,更不会把清王朝推翻。历史人物可以对自己时代的进步或落后造成影响,但却无法超越当时客观的历史条件,绝不能夸大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任何英雄豪杰都无力扭转落后的大趋势。
二、盛世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