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的春节 教案+预习单

文档属性

名称 1.北京的春节 教案+预习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04 13:01:21

文档简介

1
北京的春节
一、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散文名篇。文章以时间为顺序,细致地描写了北京春节的一系列风俗,字里行间透出人人欢欢喜喜过年的心情,反映出普通老百姓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并在对比中歌颂了新中国的美好变化。
全文共有14段,可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1-8段),写迎新年。时间上是从腊八到除夕,分为三个层次:1-5段为第一层,写腊八的风俗;第6段为第二层,写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风俗;7-8段为第三层,写除夕前迎新年的风俗。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各地的风俗不尽相同。开篇第一句,作者交代了自己写的是北京这一地域的春节,从而限制了笔墨的范围,突出了文章的重点。前三句从两个角度说明人们对过年与迎接春天有着很高的热情。一是时间的“早”。“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老规矩”、“腊月”显示出这是一种沿袭已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差不多”一词虽带有时间上的模糊性,但恰好说明了人们的高涨热情。二是季节的“冷”。“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一俗语,形象地说明了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但“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人们当然不会减少这种热情。三个句子,看似随意写出,恰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奠定了全文欢快的感情基调。接着写腊八节的主要活动──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写“熬腊八粥”,作者先介绍这一风俗的普遍性;再介绍熬粥的目的是“祭祖祭神”,“特制的”说明不是随随便便做的,这就将人们对“祖”、“神”的尊重之情传达出来。这种尊重体现在选料丰富的“熬法”上。作者议论道:“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祭祖祭神,固然包含祈祥纳瑞的成分,但在另一方面却让我们看到农业社会中的百姓生活的自给自足。写“泡腊八蒜”,作者用“还要”一词与上文勾连,简写制作方法,侧重介绍其“色味双美”的特点,饶有趣味。
第二层,作者先从三个层面写过小年的景象。一是商贩的忙碌,二是儿童们的“忙乱”,三是大人们的“紧张”。写商贩,从铺户加紧上年货、街上货摊子多和吆喝声复杂等方面,通过与平时对比,渲染出浓烈的节日氛围。“这些赶年的摊子都叫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既从儿童的视角写出了这种氛围,又为下文详写儿童的“忙乱”作了铺垫。写儿童,作者抓住儿童的天性写,一是喜欢吃“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再有就是玩,“买爆竹”“买玩意儿”和年画儿,而且这些都是他们的“大事”。而大人们则与孩子们不同,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必须给儿童赶快做新鞋新衣”,“必须”说明这是他们一定要做的事情,“赶”准确地说明他们整日都是忙忙碌碌,过年尤甚。他们这么做,为的是实现一个淳朴美好的愿望:“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第六段首句──“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接着写“祭灶王”的习俗,写法上与前面有所不同,用对比来反映时代发生了变化,人们的认识也随之改变,反映出两个时代不同的社会现实。过去“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而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过去人们对美好、平安生活的期盼不能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而只能寄托于神灵虚幻的庇佑,而现在则不必如此。作者讴歌新时代的写作目的,在此得到了充分地体现,巧妙自然,没有任何斧凿的痕迹。
第三层两个段落,按时间的先后分别写“贴对联”“扫房”“备菜”“吃团圆饭”“守岁”等,事多人更忙,但作者的叙述却忙而不乱,将一幅喜迎春节的热闹图次第展现在读者面前。一是两个段落的侧重点各有不同,第七段侧重写“忙”,第八段侧重写“热闹”;二是详写与略写相结合。“贴对联”“扫房”“备菜”“吃团圆饭”等一笔带过,“备菜”则写得较为详细。先说备的菜多,“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再交代这么做的原因,“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略写不含糊,详写不啰嗦,且于复杂的记叙中扣紧风俗,游刃有余,这正是大作家的过人之处。
第二部分(9-14段),写庆新年和闹元宵。分为三层:(9-11)段为第一层,写拜年与游玩;(12-13)段为第二层,写闹元宵;14段为第三层,写新年结束,大家又要忙着干活。
第一层作者先写初一与除夕的不同,除夕是街上挤满了人,初一则是全城都在休息。人们的主要活动是两个,一是拜年,二是游玩。“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这一活动要持续两三天,最有名的寺庙“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还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及此”。然后重点写小孩游庙会的热情,因为可以“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逛天桥和听戏”。作者于此还重点介绍了一个游玩的好去处──白云观外的广场,那里“有赛轿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争取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技能”。这一层将元旦的热闹与特色描绘得淋漓尽致,别有情趣。
第二层写闹元宵,先将元宵节与初一进行对比,说明元宵节的独特魅力:“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时美,可以出来踏月;景美,可以出来赏灯;氛围更美,“女人们轻易不出门,她们可以在灯节里得到些自由”。作者写灯,一是抓住了“处处悬灯结彩”中的“处处”,写灯的数量多分布广,店铺里、广场上、庙里、公园里、街上、家中,到处都是,“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二是写灯的用材、形色、种类,突出其“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还有“纸灯”,这是就灯的用材而言的;“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这是就灯的形色而言的;悬灯、花盒、天灯,是指灯的种类。浓墨重彩,状写出了元宵节的盛大与热闹。最后一段又将镜头推向小孩,写出他们在元宵节的快乐,可以“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出去淘气,也能在家中享受到这个节日的乐趣。“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句,是作者对这个层次的小结,同时也流露出对北京春节的留恋之情。
第三层,作者先用“一眨眼”说明美好的日子过起来真快。再写北京虽是城市,但也“和农村社会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再一次回扣主题。
二、教学目标
1.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饺子、万象、鞭炮、眨眼、通宵、间断、万不得已、截然、燃放、小贩、摆摊儿、彼此、贺年、骆驼、恰好、一律、彩绘、分外"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按照怎样的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体会老舍“京味儿”的语言特点。
3.品味优美语言,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详写主要内容及详略得当写作方法的好处。
三、教学准备
(一)学生
完成预习单(作业超市)。
(二)教师
春节介绍及相关文章、图片,课件。
四、教学课时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谈话,导入新课
1.猜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猜谜语
挂灯笼,贴对联
舞狮子,敲锣鼓
(猜一个节日)
2.回忆过春节的情景。
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课件出示图片)除了上述在图片中展示的事物外,还有什么与过春节有关的事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一些关于春节的一些资料。)
在我们回味了年的感觉之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下老舍先生笔下的老北京的人们是怎样过春节的?揭题读题。
(二)交流预习,促进发展
1.介绍作者老舍。
课件出示: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著名作家,因作品很多而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作品收在《老舍文集》里。
2.检查预习,出示生字词。
课件出示:
腊八蒜
高醋
饺子
摆摊儿
杂拌儿
擦黑儿
万象
鞭炮
眨眼
间断
截然
燃放
小贩
彼此
贺年
骆驼
恰好
通宵
一律
彩绘
分外
万不得已
3.开火车读,齐读。
4.指导写字。
课件出示:




(1)指导书写“蒜”:注意上下结构。
(2)指导书写“醋”:左右结构,注意偏旁是“酉”。
(3)指导书写“擦”:左右结构,注意右边部件是“察”的书写。
(4)指导书写“燃”:左右结构,注意四点底上面是“捺”。
(5)学生练写,点评,修改。
(三)引读课文,重点探究
1.默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分别介绍了北京春节的哪些风俗习惯?说说北京的春节整体上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课件出示:
默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分别介绍了北京春节的哪些风俗习惯?说说北京的春节整体上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预设:(板书)忙碌、热闹、喜庆、团圆
2.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并找出北京的春节有哪些重要的日子?
3.找出点明时间的词语,填在表格的左边。风俗习惯填在表格的右边。填表的时候可以小组合作交流。
课件出示:
时间
风俗习惯
腊月初旬至腊月二十三
腊月二十三
除夕
正月初一
元宵
正月十九
4.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1)顺序:腊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板书:腊月→小年→除夕→初一
→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时间)
(2)习俗:熬腊八粥、买杂拌、节前忙碌、放鞭炮、吃糖、除夕守岁、拜年、逛庙会等
(3)观察上表,你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
5.请同学们时间顺序找到相关段落,并给课文分段。生交流。
预设:
第一部分(1-8段),写迎新年。时间上是从腊八到除夕,分为三个层次:1-5段为第一层,写腊八的风俗;第6段为第二层,写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风俗;7-8段为第三层,写除夕前迎新年的风俗。
第二部分(9-14段),写庆新年和闹元宵。分为三层:(9-11)段为第一层,写拜年与游玩;(12-13)段为第二层,写闹元宵;14段为第三层,写新年结束,大家又要忙着干活。
6.
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找出段落后,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批注。生交流:
板书:腊八
除夕
初一
十五
(详写)
7.品读感悟,细赏习俗
(1)品读“腊八”,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句,感受风俗特色,领悟作者语言的特点。
预设:作者详写了腊八熬腊八粥,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各小组快速找出句子交流。
课件出示:
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①换词理解“农业展览会”。
②联系腊八粥的材料理解“农业展览会”,
体会老舍先生用打比方的写法,通俗、有趣。
③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腊八粥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独具北京传统的一种文化。
课件出示:腊八粥的图片
④从“家家都”都可以看出节前人们的忙碌,对春节的重视。
小结:多么有意思啊!作者用形象生动的比方,把腊八这天人们的忙碌描写得如此风趣。
(2)同法品悟泡腊八蒜这一习俗。
课件出示: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引导抓住“色如翡翠”、“色味双美”,体会老舍先生叙述的精妙和魅力。
课件出示:腊八蒜的图片
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课件出示: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师总结:如此有趣的腊八节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如身临其境一般。
(3)老舍先生不仅的描写不仅有趣,而且语言上特别有“京味儿”特点,你能找到这样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吗?生交流。
课件出示: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仁。孩子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师总结:“京味儿”特点:口语化,带有儿化音的幽默感。再次齐读,感悟京味儿语言。
这堂课我们跟随老舍先生的脚步走进了老北京,感受到了北京独特的节日习俗。在这么多的节日里,你印象最深还有哪个日子?你最感兴趣的又是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交流。
(四)综合学习,实践运用
完成“作业超市”中课堂练习的第一课时一、二、三题。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完成“作业超市”中第一课时第四题。
六、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腊月→
小年→
除夕→
初一
→正月十五

正月十九
(时间)




(详写)
忙碌
热闹
喜庆
团圆
第二课时
(一)图片激趣,导入新课
出示春节各种热闹的图片,导入新课。
(二)复习检查,巩固提升
1.听写生字、词语。
课件出示:
腊八蒜
高醋
饺子
摆摊儿
杂拌儿
擦黑儿
万象
鞭炮
眨眼
间断
截然
燃放
小贩
彼此
贺年
骆驼
恰好
通宵
一律
彩绘
分外
万不得已
2.同桌互相检查。
(三)引读课文,重点探究
1.这堂课我们继续跟随老舍先生的脚步感受北京独特的春节习俗。除外、正月初一、元宵节这三个高潮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选一个来品读,和小组同学分享。
课件出示:
1.画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多读几遍并在句子旁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2.从中感受到这个节日有什么特点,从中品出怎样的年味?读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3.小组内相互交流。
2.小组代表汇报,师点拨、引导
交流预设(一):除夕
课件出示: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1)这个节日有什么特点?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除夕真热闹。)
(2)这一句与下面句子的关系是什么?(总分)
(3)段中哪些语句体现出老北京的除夕是热闹的?(边说边用红笔圈出。)
(4)课件播放北京春节除夕喜庆的场景。????????????
(5)感情朗读本段。
预设(二):大年初一
课件出示:
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儿,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顾及。到了初五初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孩子们特备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据说早年间还有赛骆驼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1)大年初一这个节日有什么特点?“截然不同”是什么意思?
(2)作者为什么说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呢?
(3)朗读这一段。
预设(三):元宵节
课件出示:
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大年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蜡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1)元宵节的特点又是什么?(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2)哪些内容描写了元宵节的灯?这些灯有什么特点?
(3)省略号说明——还有很多灯。
(4)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个句式说说元宵节上还有什么灯?
(5)作者用这么多的笔墨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其用意何在?
(6)朗读这部分,读出元宵的热闹。
3.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都像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4.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使我们对热闹的除夕、截然不同的大年初一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5.你家乡的春节习俗有哪些?我们再一起深入了解一些春节的习俗。
课件出示。
(四)综合学习,实践运用
完成“作业超市”中课堂练习的第二课时一、二、三题。
(五)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1.小结:今天我们随着老舍先生一起感受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2.完成“作业超市”中课第二课时第四题。
六、板书设计
6
北京的春节
(老舍)
腊八
除夕
正月初一
元宵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写作特点:以时间为顺序,详略得当
语言特色:口语化、幽默1.《北京的春节》预习单
班级:
姓名:
一、我会读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课文,读通句子,相信你能超过三遍。
二、我会写





认真读课文,正确读写以下字词:




腊八蒜
高醋
饺子
摆摊儿
杂拌儿
擦黑儿
万象
鞭炮
眨眼
间断
截然
燃放
小贩
彼此
贺年
骆驼
恰好
通宵
一律
彩绘
分外
万不得已
三、我会做





通过读课文,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几个词语概括一下。
四、我会查





把你搜集到的关于春节习俗的文字资料或图片写下来,或者剪下来粘贴在后面吧。
课堂练习:
第一课时
一、看拼音写词语。
áo
zhōu
suàn
bàn

hēi
er






biān
pào
gāo

luò
tuo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按照
顺序写,在整体介绍了春节的同时,详写



这四天,让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读一读,写一写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就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
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仁。孩子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1.这个片段主要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在片段中找出一个谚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谚语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孩子们准备过年,有哪几件事是喜欢做的呢?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后作业。
1.摘录“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元宵节”中的精彩句子,体会好在哪里?
2.熟读《北京的春节》一文。
第二课时
阅读延伸。
读一读“阅读链接”——斯妤的《除夕》,想想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交流。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北京的孩子过春节的第一件大事是(
);第二件大事是(
)第三件大事是(
)。你过春节的大事是:(

2.中国的传统节日按时间先后顺序有(???
)、(??
?)、(
???)、(
)、(
)、(
)、(

三、拓展延伸。
1.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
不同点:(


启发:(

2.你还了解到哪些少数民族过春节的习俗,至少选一个民族的简洁的语言写下来。








四、课后作业。
1.推荐阅读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
2.预习第2课《腊八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