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八
交流指导:
多读课外书有利于拓展我们的视野,有利于增长我们的知识,有利于培养我们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大家在业余时间,应该多看一些好的课外书。如,介绍科学知识的《十万个为什么》《少儿百科知识全书》等;童话寓言类故事《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等;名著类书籍《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等。
交流平台
———————
1.读一读,你还可以把书比喻成什么?照样子说一说。
◇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词句段运用
——————————
比喻句拓展:
①凯勒说:“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②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与气质,使人高尚。
③书——这是一代对另一代精神上的遗训,这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人的忠告,这是行将去休息的站岗人对走来接替他的岗位的站岗人的命令。
2.想想下面的句子主要讲了什么,把它们排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读一读,再抄写下来。
◇阅读是什么?是吸收。
◇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人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
◇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
◇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
◇写作是什么?是表达。
点拨:这些句子主要讲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根据第四句“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可以看出,先讲阅读,再讲写作。那么,我们可以根据“阅读——写作——总结”的顺序来排列给出的句子。正确顺序是:“阅读是什么?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写作是什么?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人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
教材给出了唐初著名的书法家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局部),这一作品整体上平正端庄、险劲生动,是楷书代表作之一。练习前,观察作品,了解楷书特点——各部分之间穿插巧妙,结构十分严谨;练习时,用笔方整,笔力刚劲,点画的起、收及转折处一丝不苟。认真书写,不仅能够端正学习的态度,还能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
书写提示
—————————
日积月累
—————————
观书有感(其一)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词语释义
观书:读书。
一鉴开:古代的铜镜有镜袱盖着,用时打开。
天光:天空的光辉。
徘徊:来回移动。诗中指水中云影浮动。
渠:诗中指方塘。
那得:怎么会。
清如许:这样的清澈。
为:因为。
源头:不发源的地方。
活水: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
作者介绍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仲晦,号晦庵,另称紫阳。南宋诗人、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他平生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他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建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对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一生致力倡兴教育,先后创办了考亭、岳麓、武夷、紫阳等多所著名书院,对创建中国古代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代表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读本》《楚辞集注》等。
诗句翻译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来回移动。
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极具艺术哲理的小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其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说明水之所以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这首诗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的道理。
观书有感(其二)
[宋]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词语释义
艨艟:原为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诗中指大船。
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向来:从前、起初。诗中指春水上涨之前。
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要人推挽而行。
中流:河流的中心。
诗句翻译
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以往要花费很多力气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却在水中自在地移动。
诗歌赏析
本诗借助形象喻理。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在于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