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14人口与地理环境 课件(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14人口与地理环境 课件(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8-04 13:57: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口与地理环境专题
【认知结构】
人口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人口的增长,伴随人口增长的是持续不断的人口迁移,交通运输的日益便捷又为人口迁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世界人口分布使世界人口迁移和增长的结果。
【考点一】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真题感悟】
据世界人口组织预测,2050年,世界人口将由2000年的60亿增长到90亿。下图示意某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据此完成(1)~(2)题。
(1)该国可能是(  )
A.中国 B.美国
C.印度 D.俄罗斯
(2)根据预测,从2000年到2050年,该国
(  )
A.人口增长模式由原始型向传统型转变
B.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
C.老龄人口数量逐渐减少
D.人口数量比较稳定
【考点一】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高出生率
高死亡率
低自然增长率
高出生率
低死亡率
高自然增长率
高出生率
低死亡率
低自然增长率
【考点一】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针对训练】
读图,回答下题。
1.以下四图中,与该省人口增长率变化过程基本符合的是?(  )
我国某省1990—2014年间常住人口数量变动示意图
【真题感悟】
【考点一】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图1示意2015年欧盟境内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的人口结构。据此完成3-4题。
4.与欧盟籍相比,2015年非欧盟籍
A.男性人口数量较多 B.25-50岁女性比例较小
C.劳动人口比例较大 D.50岁以上人口比例较大
5.近些年来,非欧盟籍人口占欧盟总人口比例持续加大,使欧盟
A.人均消费剧增 B.老龄化进程趋缓
C.人均收入剧降 D.劳动力供给过剩
【考点一】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1.人口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多少和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可以影响该地区的环境资源状况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两重性)
{BC89EF96-8CEA-46FF-86C4-4CE0E7609802}人口结构
主要人口问题
措施
人口年龄结构
人口年轻化
人口增长过快,引发各种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社会问题
降低出生率,控制人口增长。如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人口老龄化
人口增长过慢,造成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员不足,社会负担加重等
鼓励生育;接纳外来移民;延长退休年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福利制度
人口性别结构
性别比例失衡会婚姻家庭社会不稳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加强法制建设,严禁胎儿性别鉴定,加强教育
人口文化结构
人口文化总体水平过低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加大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发展科技,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职业结构
人口职业构成比例岁人口数量及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发生变化
老龄化→增加养老院等职业人员;人口增长比重较快→婴儿所婴幼儿教师
【考点一】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BDBED569-4797-4DF1-A0F4-6AAB3CD982D8}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问题
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
人口增长过快、青少年及儿童比重过大
原因
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
②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
③人口受教育水平高,生育意愿不强
①经济落后,现代化水平低,需要的劳动力多;②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
③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进步
影响
①社会经济负担加重;
②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③老年人生活孤单、生活困难;
④劳动力不足;⑤青壮年负担过重
①粮食供给不足;②教育、就业问题突出;
③人民生活贫困化;④人口素质偏低;
⑤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等
措施
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
实施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趋势
人口数量比较稳定,但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随着控制人口措施的实施,人口增长将趋缓
2.区域差异与人口问题
3.我国人口问题及应对措施
【考点一】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BDBED569-4797-4DF1-A0F4-6AAB3CD982D8}人口问题
解决措施
人口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比重偏高)
调整计划生育政策,转变人口生育观念
人口素质较低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加强经济建设,提高和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
人口流动规模大
积极发展交通、经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增加就地就业机会
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家庭增多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增加就地就业岗位和机会等
【考点一】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归纳总结】
人口抚养比指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数之比。题图示意1980—2030年我国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变化趋势。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考点一】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针对训练】
2015年前后我国老年抚养比变化明显,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性别比例 B.医疗水平
C.教育程度 D.年龄结构
随着我国人口抚养比的变化,2025年后可能出现( )
A.人口迁移加剧 B.劳动力渐不足
C.人口分布不均 D.社会负担减轻
【考点二】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真题感悟】
图2分别示意1995年、2010年美国本土人口迁移。据此完成4~6题。
4.1995年美国本土人口净流入的地区是
A.东北部 B.南部
C.中西部 D.西部
5.与1995年相比,2010年美国本土人口
A.数量减少 B.向中西部大量回流
C.迁移规模变小 D.净流入的地区减少
6.影响美国本土人口迁移变化的主导因素可能是
A.经济 B.交通 C.文化 D.教育
二战后,美国人口大量从东北部向南部、西部迁移的原因?
南部和西部:①新资源的开发、新兴工业的兴起,
(拉力) 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年青人)
②气候温暖,阳光充足,被称为“阳光地带”(老年人)
③开发较晚,环境优美环境好
东北部:①传统工业发展缓慢,失业人口增多
(推力) ②气候寒冷,被称为“冷冻地带”
③环境污染严重
【考点二】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归纳总结】
人口流动:
概念:通常是指在地域上已经移动但没有办理户口迁移手续的人
(1)流动特点:①流动人口规模持续扩大
②流动人口结构日益复杂:流动人口从农村扩展为城市人口;过去流动基本是劳动力,现在扩展到未成年人、为就业人口,退休人员,过去是个人流动,现在是举家流动,过去在流动主要是青壮年劳动力,现在主要是青年,尤其是农村青少年。
③流动人口趋向多元化,过去是单向农村到城市,现在则扩展到双向流动,城市到城市或城市向农村。
(2)认识民工流现象:
①原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国家政策影响。
②特点:山区→平原;农村→城市;贫困地区→发达地区;季节性流动以成年民工为主;外籍工人以年轻人居多;流动不稳定,文化素质偏低。
③民工流的变化:东部沿海出现“民工荒”;出现“回流”现象
原因: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素质要求偏高,而民工素质偏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内地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民工流动方向改变
【考点二】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考点二】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下图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该直辖市?(  )
A.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
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
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
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
2.该直辖市是?(  )
A.北京市  B.天津市 C.上海市   D.重庆市
【针对训练】
改革开放后,由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的人口规模持续快速增大。下图是2010年3个城市外来人口分省统计情况。
【考点二】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针对训练】
诸如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超大城市是否应限制外来人口?请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
应该限制:外来人口增加了城市负担(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就业等);加重了大城市病(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
不该限制:外来人口(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角色)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域和城乡间的文化交流
常住人口是指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安徽省2017年常住人口达6 254.8万人,比上年增加59.3万人。2001—2017年安徽省常住人口年增长率如图所示,同期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0.6%—0.7%。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考点二】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针对训练】
7.2005年和2010年该省常住人口大量减少,表明该省当年?(  )
A.外出求学人数剧增  
B.外出务工人员激增
C.外出旅游人数剧增  
D.外来务工人员剧减
8.2013年后该省?(  )
A.人口出生率大幅提高   B.劳动力缺口逐渐缩小
C.人口回流现象渐明显   D.老龄化问题得到解决
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的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据此完成3—5题。
3.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
A.产业转型升级 B.食品价格大增 C.环境质量下降 D.交通拥堵加重
4.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①服务设施齐全 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 ③适宜就业机会多 ④生态环境较好
A.①③ B.①④ C. ②③ D.②④
5.今后,上海市引进的产业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
A.资源密集型产业 B.劳动密集型产业 C.资金密集型产业 D. 知识密集型产业
【考点二】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针对训练】
【考点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真题感悟】
古往今来,社会关怀是一个重大议题。
2018年德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量的20.6%。如图示意德国各州65岁及以上人口密度分布。根据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描述德国老龄人口密度的分布特征,列举人口老龄化对该国可能带来的影响。
特征:分布不均,西部密度大,东部密度小,东北部差异显著。
影响:劳动力数量减少,养老压力加大等。
【考点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归纳总结】
{00A15C55-8517-42AA-B614-E9B94910E393}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环境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不同点
内涵
最大人口数量
最适宜人口数量
体现意义
生存
发展(生活)
人口数量


相同点
制约因素相同
与资源状况、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地区开放程度呈正相关;与人口的生活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特征相同
不确定性:历史时期不同,制约因素会随时间发生变化,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
相对确定性:在某一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稳定,可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的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
【考点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区域环境人口容量的四步分析法
(1)看资源状况:包括矿产、水、耕地、气候等方面。资源越丰富,区域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2)看科技、教育、经济条件:影响资源的开发利用。科技、教育、经济条件越好,区域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3)看对外开放程度:地区开放程度越高,越利于从其他区域调入资源,提高本区环境人口容量。
(4)看区域消费水平:区域消费水平越高,区域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考点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考点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下图是我国部分省区的人口承载状况(实际人口密度与理论人口承载密度之比)及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人口流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针对训练】
1.图中环境人口容量最大的省区是( )
A.广东 B.云南
C.广西 D.福建
2.该省区环境人口容量最大的主要原因是( )
A.矿产丰富,经济发达
B.经济发达,对外开放程度高
C.资源丰富,消费水平低
D.耕地面积广阔,水资源丰富
【人口年龄金字塔图】
【考点四】人口数图分析
【针对训练】
图3示意我国不同生育率方案预测的2050年人口结构。读图完成问题
3.c方案与a方案的人口结构比较,差异最大的是
A.人口性别比 B.老年人口比重 C.青壮年人口比重 D.少儿人口比重
4.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判断,三种生育率方案
A.a方案较合理 B.b方案较合理 C.c方案较合理 D.均不合理
【考点四】人口数图分析
下图示意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当前,该城市总人口约1 300万。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9.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该城市( )
A.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总人口减少
C.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D.人口净迁入量减少
10.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  )
A.美国  B.日本  C.俄罗斯  D.德国
【人口迁移统计图的判读】
【考点四】人口统计图表判读
【人口曲线图的判读】
百度迁徙规模指数反映春运期间迁入或迁出的人口规模,城市间可横向对比。甲、乙为我国相邻省份中的两个城市。乙市制造业发达,吸引甲市大量人口赴乙市务工。图2示意某年甲、乙两市人口迁入和迁岀的百度迁徒规模指数变化。该年百度迁徙规模指数甲市小于乙市。据此完成3-5题。
3.图中表示甲、乙两市人口迁出的百度迁徙规模指数变化曲线分别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近年来春运期间甲乙两市之间的人口流动数量呈减少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A.甲市老年人口比重增加 B.两市之间交通运输速度提升
C.乙市的制造业向外转移 D.两市之间教育水平差异缩小
【考点四】人口数图分析
【考点四】人口数图分析
下图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读图完成10~11题。
下面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征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移民比例=移民人数/总人数
总人数=移民人数/移民比例
10/7%=143
数理结合
【扇形图的判读与分析】
【考点四】人口数图分析
改革开放后,由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的人口规模持续快速增大。下图是2010年3个城市外来人口分省统计情况。
归纳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外来人口来源的共性特点。
临近省份;人口大省(河南、四川、湖北等);中东部地区省份比例高。
【考点四】人口数图分析
改革开放后,由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的人口规模持续快速增大。下图是2010年3个城市外来人口分省统计情况。
【扇形图的判读与分析】
分析河南、四川、湖北3省在北京、上海、广州外来人口中均占较大比例的原因
3省与3个城市的距离差别不大;3省兼具南北文化属性,适应性强;皆为人口大省,剩余劳动力多。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