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一轮复习专题二:概括散文的内容要点
一、必备知识
本考点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文章每一段的内容要点,并能按照要求用原文或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归纳、概括,需要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认真分析。
对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分析归纳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是考查热点,当然,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的试题,在题干中直接设问的并不多,而较多的是变换形式让考生完成。但不管以怎样的方式命题,其基本目的是考查考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因此,要做好这类题目,就应该掌握一些规律和方法。
概括要点包括两方面的题型:一是局部概括,二是整体概括。
局部概括包括层段意概括题、特点概括题(以概括散文中的人、物、环境、某种类型、某一方面等特点为中心)和因果探寻题。整体概括大多指概括全文主旨题。
[题型1] 局部概括
[解题指津]
1.特点概括题的解题方法
(1)特点概括题“三步走”
? 审读题干,明确方向。明确题干指向,确定回归原文筛选的方向。
? 梳理原文,确定区域,摘录题干所涉及的关键词句。
? 概括区域内的文字,抓其本质,分类概括。
(2)特点概括类试题的解答方法
①直接摘录词句法 选摘原文词句来作答的一种方法。解题时应抓住与答案有关的关键词句,确定题目的答案在文中的具体呈现,其答案一般是文中的原句或从文中摘取重要词语的组合。
②拼接改写法 提取文章中的一些词句,通过拼接并改写的方式重新组合来回答问题的一种方法。
解答这类题目一般根据题干要求,从文中筛选信息要点,但不能直接作答,其答案一般是文中的词句意思的组合变换。
③综合句意(层意)法 有些文段,没有明显的中心句(段),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的句意或几个相对重要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提取内在“公因式”,概括出内容要点。
a.分析句子关系,理出答案要点。在确定答题的大致区间之后,对相关内容的句子的关系进行分析综合,按要求从中提取答案的要点。
b.研读意义(象)组合,概括文段大意。就是要研究段落内容的意义(象)组成,对文段的信息进行抽象归纳。
2.段(层)意概括题解答方法
(1)摘取法 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这些重要的词语往往嵌在主要语句中;重要的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章或段落的首或尾或中间。尤其要注意其中抒情或议论性(表明作者观点、态度、倾向)的句子。归纳时需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
(2)合并法 把每层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或整个段落的主要内容。
(3)舍取法 ①需要归纳的内容,本身有主次之分,而命题人只要求概括回答其要点。故需要对次要信息和同类信息进行舍弃。②文段中所说的内容复杂,而命题人只要求考生答某一方面,故需要对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进行提取。
步骤:摘取→合并→舍取→整合。
3.因果探寻题答题思路
(1)辨明因果关系 很多散文,作家总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明晰某种道理,这些感悟、道理就是命题人命题的“果”。这个“果”从何而来?就是前后的叙事、描写、回忆等。
(2)近远结合原则 就是就近原则和分散原则相结合。凡是题干语句出现的地方,往往是答案要点密集的地方,所以要“就近”。其他一两点分散在离题干语句较远的上下文,这时就要适当扩大搜索范围。
(3)“显”“隐” 结合原则 既要注意显性要点,又要注意挖掘隐性要点。“隐性要点”往往隐含在较含蓄的叙述和描写之中。
因题干问法灵活,没有固定的答题模式,可用:因为①②③……这种形式组织。具体要点可引述、整合、概括等。
[题型2] 整体概括
主要包括观点、情感、特点的梳理和主旨概括两类。
“观点、情感、特点的梳理”题与“主旨概括”题不同,不是对全文主旨的总体概括,而是侧重于梳理全文内容,分门别类地列陈出文本(作者)有哪些观点、情感、特点。而散文的主旨,是作者要告诉读者的最主要的信息,包含了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概括散文的主旨,就是对全文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作总体的把握。
[解题指津]
整体概括题的答题方法:
1.抓形悟神
根据文中所写的事件、景物、人物等,挖掘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写作目的等,同时注意把握文章主要意象的特点及象征意义,从散文的“情、志、理”入手。
概括表述时一般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文章通过写什么(主要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情感)。
2.关注文本的特点
写人记事类散文,要对人物或事件作出评价,或从人物事件中生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物抒发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哲理思辨类散文,往往写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理性思考和评价。
3.关注标题、首尾句段、关键语句
二、关键能力
提问模式:
1.请梳理作者的行踪,并概括融入其中的作者的内心感受。
2.“XXXX”在文中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3.文中写到XXXX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题思路】
内容主旨概括“5法”
1.标题提示法——从文章标题上直接获取文章的中心主旨
这类方法适用于概括议论性、抒情性散文的主旨。
2.首尾归纳法——从文章的首尾段落中归纳出文章的中心主旨
好文章大都是蕴含着作者的精心构思,许多散文往往是在开头、结尾,尤其是结尾部分表明中心主旨,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把握了首尾阅读法,就会很快抓住文章的主旨。
3.关键词句归纳法——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来概括中心主旨
许多抒情和状物的散文中,常有一些词句表明作者对这一事物的观点或态度,这就是我们要找的关键词句。
4.段意串联法——汇总每段的中心句,概括出文章的主旨
概括不同于归纳,归纳指从不同事物中寻取共同点并抽取出带有共性的论断,概括不一定都寻找共同点,它更要求将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在更高的层次上找到一个集中点。也就是说将每段的中心联系起来,在整体上找出它们表达陈述的集中点,从而概括出文章的中心主旨来。
5.因文而异法——借助不同的文体特点,概括文章主旨
(1)写人叙事散文。写人记事,应看其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精神、人格;
(2)写景状物散文。借景借物抒情,应看其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或阐发了什么哲理;
(3)议论哲理散文。看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表明了什么观点等。
【答题模板】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等),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感情。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三、对点专项训练
【2020·惠来县第一中学高三其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平江诗事(节选)
王威廉
在平江,这个湖南岳阳市下辖的县城,关于杜甫之死的思绪拥塞了大脑。
诗圣杜甫的死,时常听到有人提起,大家笑,笑罢又叹息。那个伟大的诗人,怎么就饿成了那个样子,竟然连饥饱都分不清了,牛肉好吃,就把自己生生给撑死了?说这些话的人,听这些话的人,自然都是没有经历过饥馑年代的,但他们这样说完全没有嘲笑的意思,恰恰是出自对苦难的一种恐慌式的探测与掩饰。同时,又觉得,这样的死法的确配得上杜甫那个忧国忧民的形象。①就像李白一样,竟然是醉后捞月,溺水而亡,这似乎注定是李白那种浪漫人生无可替代的结局。
在平江反复想到杜甫之死,是因为我完全没有想到,在这里会遇到一座杜甫墓祠。了解之后,更是惊讶,谁能想到,全国现在竞有八座杜甫墓祠。各种说法让杜甫之死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这和安徽当涂那座有定论的李白墓再次形成鲜明对比。杜甫,一个现实主义者,他的死却有了某种超现实主义色彩。
这是给他的艰难人生留下一个逃逸的出口吗?
眼前是一面灰墙,前面站着几株绿色火焰似的柏树。入口只有一道窄门,上写:阐幽庵。看来这曾是一座僧舍。走进之后,天井的光垂下来,照亮一口墨绿色的大缸,里边青碧的水应该是积攒多日的雨。继续走,来到一个官厅,几张古老的木椅围成方形。
每每看到这样的摆设,我都会想象古人是如何坐在那里聊天。他们繁复宽大的衣襟会覆盖和摩擦着椅子,那场面和今天相当不同。墙壁上挂着一个巨大的匾额,上书“学海流长”,是清代嘉庆学者张瓒昭所写。
从官厅出来,是浣花草堂,草这种质朴的植物,几乎成了杜甫的化身。人们想起杜甫的生活,似乎总不能离开那些寒风中瑟瑟发抖的茅草。跨过草堂的阴影,终于看到了“杜文贞公祠”。杜文贞公祠里坐着杜甫的塑像,初看似是青石质地,但细看之下,局部有金色,应该是铜像。也许是长期有烟火供奉,塑像显得有些灰暗。所幸不是那种彩塑,这种青灰色中透着金属的黄色,在象征意义上,正是属于杜甫的颜色。塑像呈现的杜甫干瘦,法令线明显,神色凝重。他右手端着一本书,眼睛却没看书,而是望着前方,好像还在忧虑。但那眼睛并不畏怯,有种坚定的力量,像是那金属的硬不容回避。我站在塑像面前,感受到了这种硬邦邦的力量,有些感动。我此前很少去感受杜甫内在的力量,注意力多停留在杜诗上,而忽视了那个人,但仔细想来,杜甫的那股韧性都在他的诗里。他不像李白,②李白的力量是长啸在外的,他是内敛的,沉吟的,甚至是有些谦卑的。
他头后方的匾额上写着:诗中圣哲。
瘦弱之躯,却撑得起这四个字。
他的墓就在祠后。
这座墓的形状有些奇特,正面是墓碑,碑两侧是弧形矮墙,像是伸开的胳膊来了一个诗意的拥抱。碑后的坟茔被青石覆盖,半圆形的顶上还有一块圆形石珠。两侧的矮墙后有土坡,可以走上去,上边草木丛生,站在杂草中俯视坟茔,那圆顶如同一顶帽子。而那坟茔和后方的土坡之间构成的环形凹陷,又让我想起探测宇宙深处的射电望远镜,杜甫在黑暗的地下还在接收和凝聚着宇宙的神秘诗意吗?
墓前有一个方形的小小水坑,内有清水,说是给杜甫写诗之后洗笔用的,来的人沾沾那水,都会才思泉涌。同行者大都是写作之人,都笑着蹲身伸手,让清水变成想象中的醍醐。正是初夏,湖湘的阳光猛烈,我感到手臂被清凉给拯救了。这手,理应写出更好的文章。
我在拜谒墓祠之后,将照片发给考古学的朋友。朋友说墓葬形制不是唐代的,地下不知道,需要勘探。我想,一千多年的时光流转,地面上的形制定然毁损无存,现在看到的是光绪年间重建的。即便这里的确还存留着几个唐代石雕莲花座,也无法有效地证明什么。至于地下勘探,那自然是句玩笑话,谁能为了鉴定墓的真伪就去打扰诗人的休息呢?当地几位学者言之凿凿地说,这一定是杜甫的真墓,列举了许多证据,但都无法打动我。我想,其他的八座杜甫墓,一定也会有它们的证据。但这其中,一定没有铁证,因为如果有铁证,便不会存在八座墓祠。
但是,我又越来越愿意相信:平江这座杜甫墓祠,是大诗人的真正归宿。
因为紧挨着墓祠的是一个诗社——铁瓶诗社。
对诗人来说,这世间还有比诗歌本身更好的魂器了吗?更何况,在诗社的另一侧,居然有一所小学,孩子们的笑声随着风传来,那笑声跟唐朝的孩子们发出的,一定一模一样。诗和孩子们的笑声具有某种同质性,它们可以超越时间,甚至可以创造未来。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由人们对杜甫之死的疑问和看法写起,暗含杜甫曾经历了苦难,否定了人们对这个沉重话题失之轻忽的态度,引发读者深度思考。
B.作者认为杜甫之死具有“某种超现实主义色彩”,意思是说杜甫究竟死于何处至今没有定论,全国有八座杜甫墓祠,不能说杜甫一定死于平江。
C.文章特意写杜甫塑像的色调一一青灰色中透着金属的黄色,在作者看来,这种色调恰恰属于杜甫,象征着杜甫在艰难之中忧国忧民的精神。
D.文章最后写到的铁瓶诗社和一所学校,是前面内容的延伸,是文章思想的升华,用诗歌魂器和孩子笑声为杜甫精神做了形象而具体的注脚。
2.简要分析文中两处写李白的文字的不同作用。
3.请梳理作者拜谒杜甫墓祠的行踪,并概括融入其中的作者的内心感受。
【答案】
1.A
2.①第一处将李白之死与杜甫之死进行类比,表现杜甫之死与他的思想境界密切相关,强化了杜甫忧国忧民的形象。②第二处将李白的外向与杜甫的内敛进行对比,突出了杜甫在诗中表现出的坚韧性格和坚定力量。
3.行踪:经阐幽庵,过浣花草堂,瞻仰杜文贞公祠,拜谒杜甫墓。内心感受:①作者由杜甫塑像感受到诗圣内在的坚定力量。②通过拜谒杜甫墓,作者感受到杜甫诗歌的深远影响力。
【解析】
1.此题综合考查学生鉴赏散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结构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A项,“否定了人们对这个沉重话题失之轻忽的态度”理解错误,文章并没有认为人们对杜甫之死的态度是轻忽的,甚至作者为人们的说法进行开脱,说“没有嘲笑的意思”。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回归文本找到设题的句子,分析句子写的是什么,使用什么技巧,再结合上下文分析其内涵和作用。
第一处:“就像李白一样,竟然是醉后捞月,溺水而亡,这似乎注定是李白那种浪漫人生无可替代的结局。”作者将李白的死与杜甫的死进行类比,李白是醉后捞月,溺水而亡,终结了他特有的浪漫人生。杜甫是饥饿而死的,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他的饥饿的形象与他忧虑性格高度一致,他的死正是他的精神的写照。
第二处:“李白的力量是长啸在外的”作者将李白的外向性格与杜甫内敛性格进行对比,李白的力量是通过长啸喷发在外面的,杜甫的力量是通过其内敛的“沉吟”表现出来的,他有着坚韧的性格和坚定的力量。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把握作者行踪,再概括融入其中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本题是作者拜谒杜甫墓时的所见所感。先进入幽禅寺,从僧舍到官厅,再到浣花草堂,过了草堂,进入杜文贞公祠,瞻仰杜甫塑像,拜谒杜甫墓。以上是作者的行踪。
作者在经过浣花草堂是感受到了杜甫的清贫和忧虑,如“草这种质朴的植物,几乎成了杜甫的化身”“人们想起杜甫的生活,似乎总不能离开那些寒风中瑟瑟发抖的茅草”。作者瞻仰杜甫塑像时,感受到杜甫内心的坚定,如“塑像呈现的杜甫干瘦,法令线明显,神色凝重。他右手端着一本书,眼睛却没看书,而是望着前方,好像还在忧虑。但那眼睛并不畏怯,有种坚定的力量,像是那金属的硬不容回避。我站在塑像面前,感受到了这种硬邦邦的力量,有些感动。”作者在拜谒杜甫墓冢时,感受到杜甫诗歌的深远影响力,如“杜甫在黑暗的地下还在接收和凝聚着宇宙的神秘诗意吗?”“墓前有一个方形的小小水坑,内有清水,说是给杜甫写诗之后洗笔用的,来的人沾沾那水,都会才思泉涌。”
【2020·江西省南昌十中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吃饭
钱锺书
吃饭,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这种主权旁移,包含着一个转了弯的、不甚朴素的人生观。辩味而不是充饥,变成了我们吃饭的目的。舌头代替了肠胃,作为最后或最高的裁判。不过,我们仍然把享受掩饰为需要,不说吃菜,只说吃饭,好比我们研究哲学或艺术,总说为了真和美可以利用一样。有用的东西只能给人利用,所以存在;偏是无用的东西会利用人,替它遮盖和辩护,也能免于抛弃。
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把国家分成三等人,相当于灵魂的三个成分;饥渴吃喝是灵魂里最低贱的成分,等于政治组织里的平民或民众。最巧妙的政治家知道怎样来敷衍民众,把自己的野心装点成民众的意志和福利;请客上馆子去吃菜,还顶着吃饭的名义,这正是舌头对肚子的籍口,仿佛说:“你别抱怨,这有你的份!你享着名,我替你出力去干,还亏了你什么?”其实呢,天知道——更有饿瘪的肚子知道——若专为充肠填腹起见,树皮草根跟鸡鸭鱼肉差不了多少!真想不到,在区区消化排泄的生理过程里还需要那么多的政治作用。
不过,可口好吃的菜还是值得赞美的。这个世界给人弄得混乱颠倒,到处是磨擦冲突,只有两件最和谐的事物总算是人造的:音乐和烹调。一碗好菜仿佛一支乐曲,也是一种一贯的多元,调和滋味,使相反的分子相成相济,变作可分而不可离的综合。最粗浅的例像白煮蟹和醋、烤鸭和甜酱,或如西菜里烤猪肉和苹果泥、渗鳘鱼和柠檬片,原来是天涯地角、全不相干的东西,而偏偏有注定的缘份,像佳人和才子、母猪和癞象,结成了天造地设的配偶、相得益彰的眷属。到现在,他们亲热得拆也拆不开。在调味里,也有来伯尼支的哲学所谓“前定的调和”,同时也有前定的不可妥协,譬如胡椒和煮虾蟹、糖醋和炒牛羊肉,正如古音乐里,商角不相协,徵羽不相配。
音乐的道理可通于烹饪,孔子早已明白,所以《论语》上记他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可惜他老先生虽然在《乡党》一章里颇讲究烧菜,还未得吃道三昧,在两种和谐里,偏向音乐。譬如《中庸》讲身心修养,只说“发而中节谓之和”,养成音乐化的人格,真是听乐而不知肉味人的话。照我们的意见,完美的人格,“一以贯之”的“吾道”,统治尽善的国家,不仅要和谐得像音乐,也该把烹饪的调和悬为理想。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追随孔子,而愿意推崇被人忘掉的伊尹。伊尹是中国第一个哲学家厨师,在他眼里,整个人世间好比是做菜的厨房。《吕氏春秋·本味篇》记伊尹以至味说汤那一大段,把最伟大的统治哲学讲成惹人垂涎的食谱。这个观念渗透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意识,所以自从《尚书·顾命》起,做宰相总比为“和羹调鼎”,老子也说“治国如烹小鲜”。孟子曾赞伊尹为“圣之任者”,柳下惠为“圣之和者”,这里的文字也许有些错简。其实呢,允许人赤条条相对的柳下惠,该算是个放“任”主义者。而伊尹倒当得起“和”字——这个“和”字,当然还带些下厨上灶、调和五味的涵意。
吃饭还有许多社交的功用,譬如联络感情、谈生意经等等,那就是“请吃饭”了。社交的吃饭种类虽然复杂,性质极为简单。把饭给自己有饭吃的人吃,那是请饭;自己有饭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饭,那是赏面子。交际的微妙不外乎此。反过来说,把饭给予没饭吃的人吃,那是施食;自己无饭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饭,赏面子就一变而为丢脸。这便是慈善救济,算不上交际了。至于请饭时客人数目的多少,男女性别的配比,我们改天再谈。
但是趣味洋溢的《老饕年鉴》,在研究吃饭之外,也曾讨论到请饭的问题。大意说:我们吃了人家的饭该有多少天不在背后说主人的坏话,时间的长短按照饭菜的质量而定;所以做人应当多多请客吃饭,并且吃好饭,以增进朋友的感情,减少仇敌的毁谤。这一番议论,我诚恳地介绍给一切不愿彼此成为冤家的朋友,以及愿意彼此变为朋友的冤家。至于我本人呢,恭候诸君的邀请,努力奉行猪八戒对南山大王手下小妖说的话:“不要拉扯,待我一家家吃将来。”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吃饭”这一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欲望为思辨对象,广泛联系古今中外的现实与历史,借以揭示人类某些文化真相。
B.本文是典型的“微言大义”文本,既包含对人类世相文化的破解,又充满对精英政治文化、古代封建社会政治思想的讥刺。
C.文章告诉我们,名义上是主要的东西,实则是次要的;名义上是陪衬的东西,实则是主要的,世间万物,名与实无不背离。
D.作为议论散文,本文入微透骨的析理,汪洋恣肆的文字,横无际涯的文思,含笑谈哲理的幽默,无不给读者以审美的愉悦。
8.评论者把钱锺书先生的散文称作“学者型散文”,其“学者”的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9.本文语言幽默的风格是怎样表现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答案】
7.C
8.①旁征博引的学识:文章引述了古今中外许多与吃饭有关的事例、典籍、论述;②以小见大的智慧:从平凡的吃饭这等小事,挖掘出深厚的社会文化意义;③严谨缜密的逻辑:文章由吃饭产生的联想,联系巧妙,过渡自然,引申出的道理分析精当透彻。
9.①联想类比,如把吃饭和艺术、政治、音乐联系在一起,出人意料,又合情理,新奇有趣;②以现代人的口吻叙述古人或名著中的文学形象,如称孔子为“他老先生”, “伊尹是中国第一个哲学家厨师”“奉行猪八戒对南山大王手下小妖说的话”形成强烈的反差,充满戏谑的意味;③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拟人如“舌头……仿佛说:‘你别抱怨,这有你的份!’”,比喻如“一碗好菜仿佛一支乐曲”,生动形象,风趣幽默。
【解析】
7.本题考查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项,“文章告诉我们,名义上是主要的东西,实则是次要的;名义上是陪衬的东西,实则是主要的,世间万物,名与实无不背离”中“世间万物,名与实无不背离”错,这种说法扩大了文章批判的范围,对文章的主旨理解不准确。故选C。
8.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回答此类题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尤其要注意两点:①是尽可能用原文的词语句子进行概括作出归纳;②是防止要点遗漏,答案不完整。
本题要求分析其“学者”的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解答时首先根据题干的要求,抓住关键词语“学者”,思考“学者”的特点,如学识广博、富有智慧、思维严密等,再进一步思考“学者”的这些特点,在行文中表现在哪里。然后仔细阅读文本,加以筛选、整合。钱锺书先生的散文被评论者称作“学者型散文”,其散文特征有旁征博引,知识性强;联想丰富,比喻新颖;幽默风趣,妙语连珠。文章引述了古今中外许多与吃饭有关的事例、典籍、论述,如:“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把国家分成三等人,相当于灵魂的三个成分;饥渴吃喝是灵魂里最低贱的成分,等于政治组织里的平民或民众”,“最粗浅的例像白煮蟹和醋、烤鸭和甜酱,或如西菜里烤猪肉和苹果泥、渗鳘鱼和柠檬片,原来是天涯地角、全不相干的东西,而偏偏有注定的缘份”,“音乐的道理可通于烹饪,孔子早已明白,所以《论语》上记他在齐闻《韶》, ‘三月不知肉味’。可惜他老先生虽然在《乡党》一章里颇讲究烧菜,还未得吃道三昧,在两种和谐里,偏向音乐。譬如《中庸》讲身心修养,只说‘发而中节谓之和’,养成音乐化的人格,真是听乐而不知肉味人的话”,“《吕氏春秋·本味篇》记伊尹以至味说汤那一大段,把最伟大的统治哲学讲成惹人垂涎的食谱”,“但是趣味洋溢的《老饕年鉴》,在研究吃饭之外,也曾讨论到请饭的问题”,“努力奉行猪八戒对南山大王手下小妖说的话:‘不要拉扯,待我一家家吃将来。’”可见作者的学识渊博,能旁征博引;文中说“有用的东西只能给人利用,所以存在;偏是无用的东西会利用人,替它遮盖和辩护,也能免于抛弃”,“饥渴吃喝是灵魂里最低贱的成分,等于政治组织里的平民或民众。最巧妙的政治家知道怎样来敷衍民众,把自己的野心装点成民众的意志和福利”,“ 这个世界给人弄得混乱颠倒,到处是磨擦冲突,只有两件最和谐的事物总算是人造的:音乐和烹调。一碗好菜仿佛一支乐曲,也是一种一贯的多元,调和滋味,使相反的分子相成相济,变作可分而不可离的综合”,“统治尽善的国家,不仅要和谐得像音乐,也该把烹饪的调和悬为理想”,“吃饭还有许多社交的功用,譬如联络感情、谈生意经等等,那就是“请吃饭”了”,“我们吃了人家的饭该有多少天不在背后说主人的坏话,时间的长短按照饭菜的质量而定;所以做人应当多多请客吃饭,并且吃好饭,以增进朋友的感情,减少仇敌的毁谤”,以上文中说的这些道理,都是作者从平凡的吃饭这等小事,挖掘出的深厚的社会文化意义,都显示出了作者能以小见大的智慧和睿智;作者由吃饭产生联想而为文,巧妙地和现实社会进行联系,能够通过表象挖掘出的深藏的社会文化意义,在结构上过渡自然,从“吃饭”这样的小事中生发出的道理分析得也是精当而透彻。
9.本题考查鉴赏艺术手法,又称表现手法、写作特色的能力。艺术手法指作者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较为常见的有比喻、夸张、象征、烘托、渲染、对比、反衬、伏笔、暗示、双关、拟人、排比等。艺术手法与内容有着密切的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因为手法运用的终极目的在于使艺术作品的内容得到充分、完美的表现。
本题的解答,应先找出作者行文中的幽默之处,然后再体会分析这里运用了怎样的手法。
文中把吃饭和艺术、政治、音乐联系在一起,如“只说吃饭,好比我们研究哲学或艺术,总说为了真和美可以利用一样”,“饥渴吃喝是灵魂里最低贱的成分,等于政治组织里的平民或民众。最巧妙的政治家知道怎样来敷衍民众,把自己的野心装点成民众的意志和福利”,“这个世界给人弄得混乱颠倒,到处是磨擦冲突,只有两件最和谐的事物总算是人造的:音乐和烹调。一碗好菜仿佛一支乐曲,也是一种一贯的多元,调和滋味,使相反的分子相成相济,变作可分而不可离的综合”,这些内容通过联想和类比表达出来,新奇有趣,收到了出人意料,又合情理的效果,能体现出本文语言幽默的风格;文中说“可惜他老先生虽然在《乡党》一章里颇讲究烧菜,还未得吃道三昧,在两种和谐里,偏向音乐”,把孔子称为“他老先生”,“伊尹是中国第一个哲学家厨师,在他眼里,整个人世间好比是做菜的厨房”,“努力奉行猪八戒对南山大王手下小妖说的话:‘不要拉扯,待我一家家吃将来。’”作者以现代人的口吻叙述古人或名著中的文学形象,与古人或名著中的文学形象形成强烈的反差,用充满戏谑的口吻,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体现出了本文语言幽默的风格;本文通过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来让读者体会语言幽默的风格。如“这正是舌头对肚子的籍口,仿佛说:‘你别抱怨,这有你的份!你享着名,我替你出力去干,还亏了你什么?’”此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一碗好菜仿佛一支乐曲,也是一种一贯的多元,调和滋味”,“伊尹是中国第一个哲学家厨师,在他眼里,整个人世间好比是做菜的厨房。《吕氏春秋·本味篇》记伊尹以至味说汤那一大段,把最伟大的统治哲学讲成惹人垂涎的食谱”,这些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生动形象,幽默风趣。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