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一轮复习学案专题三:分析鉴赏散文的语言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一轮复习学案专题三:分析鉴赏散文的语言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05 10:00: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一轮复习
专题三:分析鉴赏散文的语言
一、必备知识
关于散文语言的阅读与鉴赏,应该有两个层面:
一是理解的层面,要求读者比较准确地把文学话语转换成日常话语,即定位为“读懂”;
二是鉴赏的层面,要求读者明白作者为了很好地传情达意究竟运用了哪些语言变形的技巧,产生了怎样的审美效果,即定位为“审美”。目前,这两个层面的考查在高考散文阅读中均有体现,其中,鉴赏层面的考查,近年有所加强,这是一种很好的趋向,能有效地检测考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一)读懂:把文学话语准确地转换成日常话语。
  情韵丰赡的散文语言,大多经过了变形处理(变形的力度小于诗歌),为了追求情感的真实感人,作者在语言运用中可能会有意识地违背生活逻辑,因此,读者在理解、还原的时候,必须做到两点:一是熟悉常见的语言变形技巧(或修辞技巧),从艺术逻辑的角度还原语言;二是从作品的思想情感(或主旨)出发,始终围绕“情”字来还原语言(这一点与诗歌的语言鉴赏是相通的)。
(二)审美:从鉴赏层面品析语言的节奏美。
  散文的语言也是非常讲究节奏的,有一种特有的闲散之美。其节奏,有情感起伏的内节奏,也有语言文字外部运动形式的外节奏。我们这里主要讨论散文语言的外节奏。欣赏散文语言的外节奏,可以从语音修辞、句式修辞的角度切入。
从语音修辞的角度来说,散文语言追求一种读之朗朗上口、听之声声悦耳的音韵和谐之美。要形成这种音韵美,就得考虑汉字声调的平仄相间,双声叠韵词的运用,叠词、单音词的妙用,音节停顿(一字顿、二字顿、三字顿、四字顿等)以及押韵等问题。作家对语音的锤炼,当做到以声传情,即一切声调、音韵、停顿节奏的安排都得有利于情感的传达和情韵的形成。
从句式修辞的角度来说,散文语言追求一种整散搭配、长短交错、文白杂糅的参差错落之美。散文的句式本是“散体”形式的(相对于骈体而言),其句子结构,形态各异,有散漫之姿。但是,高明的作家往往会考虑如何在散句中配上整句(语言形式比较整齐的句子,如对偶句、排比句、回环句等),如何在结构复杂、形体较长的长句中配上短句(结构简单、形体较短的句子),如何在白话中配上文言以增强庄重典雅的色彩等问题。
目前,考查考生欣赏散文语言节奏美的试题有上升的趋势,其综合性较强,能较好地检测考生对文学语言的欣赏能力。下面试举两例。
  【例1】杨振声的散文《书房的窗子》的第二段是这样的:
窗子的功用,虽是到处一样,而窗子的方向,却有个人的嗜好不同。我独喜欢北窗,那全是光的问题了。说到光,我有一致偏向,就是不喜欢强烈的光而喜欢清淡的光,不喜欢敞开的光而喜欢隐约的光,不喜欢直接的光而喜欢反射的光。就拿日光来说罢,我不爱中午的骄阳,而爱“晨光之熹微”与落日的古红。纵使光度一样,也觉得一片平原的光海,总不及山阴水曲间光线的隐翳,或枝叶扶疏的树阴下光波的流动。至于反光更比直光来得委婉,“残夜水明楼”是那般的清虚可爱,而“明月照积雪”使你感到满目清晖。
这段文字,比较典型地反映了作者追求朴素淡雅、灵动含蓄之美的审美情怀,里边蕴涵着作者的人生观、艺术观。无论是作者的情感,还是笔端的文字,都是古色古香的,极富典雅、庄重之美。
  从语音修辞的角度看,这段文字锤炼了一些简练、古拙的单音词,如,“虽是到处一样”的“虽”,“我独喜欢北窗”的“独”,这两个词分别换成双音词“虽然”“唯独”,亦无不可,但,冲淡了全文语言典雅的风格。再者,这段文字读起来朗朗上口,富于音韵的和谐,作者有意识地安排了一些押韵的字眼,如,“虽是到处一样”的“样”,“我独喜欢北窗”的“窗”,“说到光,我有一致偏向”的“光”“向”,“我不爱中午的骄阳”的“阳”,其韵脚是“ang”,此类韵脚散落于前半段中,读之响亮、自然。
  从句式修辞的角度看,这段文字,或短句,或长句,长短错落有致。如,“说到光,我有一致偏向,就是不喜欢强烈的光而喜欢清淡的光,不喜欢敞开的光而喜欢隐约的光,不喜欢直接的光而喜欢反射的光。”前面是两个短句,后面则是三个长句了。这样的句式锤炼,还有多处。此外,本段整句与散句的结合,亦更见风致,作者把“不喜欢……而喜欢……”这样的排比句镶嵌在散句之中,透出一种工稳、整饬之美,又不失语言的灵动。最后,作者在语体色彩的调配上,也极有匠心,运用了一些文言色彩浓郁的词语,如,“隐翳”“清虚”“清晖”“山阴水曲”“枝叶扶疏”等,还多处引用古诗文名句,如,“晨光之熹微”“残夜水明楼”“明月照积雪”等,这样便有了“文白杂糅”的古典韵味。
  命题人为了考查考生品味、鉴赏文学语言的能力,在该卷第17题是这样命制的:
本文语言典雅,请以第②段为例,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①选用了诸如“山阴水曲”“隐翳”“枝叶扶疏”“清虚”“清晖”等有文言色彩的词语,格调典雅。(或:在用词上使用了对比手法,如“强烈”与“清淡”、“敞开”与“隐约”、“中午的骄阳”与“落日的古红”等成对的词语并举,使语言繁复而典雅。)②句式上长短相间,以长句为主,且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具有典雅之美。③使用排比,如接连使用了三个“不喜欢……喜欢……”,显得整齐、工稳、典雅。(或:多处直接引用了古典诗文名句,如“晨光之熹微”“残夜水明楼”“明月照积雪”,使语言具有古典韵味。)
  应试中保留了这种题型,并增强了其综合性,将语言鉴赏与表达技巧的鉴赏糅合在一块来命题。如熊召政的散文《烟花三月下扬州》,该卷第18题是这样的:
  【例2】作者在描述扬州景物时切入的角度及语言的运用都很独特,请结合第④段和第⑤段加以赏析。(6分)
【参考答案】①作者从“小秦淮”与“瘦西湖”的命名方式切入,揭示了扬州景物“尺水玲珑”“小家碧玉”的诗化意味。②多用古诗和四字词语,整句和散句交错使用,言辞清丽、格调典雅。
  由该答案的第二点可知,命题人将散文语言鉴赏的考点细分为语音(用四字词语实际是语音修辞的问题)、句式和风格三个内容。
  其中,关于散文语言的风格鉴赏,对考生来说,可能有一定的难度,也不便于命制高水平的试题。尽管如此,这里还是有必要谈及风格鉴赏的问题。
  散文语言的风格也就是作家语言的个性化体现。作家生活经历、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方面的个性差异,会自然而然地反映到语言的运用上,因为语言是其传情达意的重要载体,这样,其语言风貌自将异彩纷呈,各有千秋。有的清新隽丽,有飘逸之姿,如冰心;有的质朴平易,明白如话,如巴金;有的清新美丽,生动形象,如朱自清;有的浓郁奇艳,率真幽隽,如徐志摩……这些散文大家的语言皆已自成一格,当然,以独抒性灵为主的散文,其不同的情思,即使是同一位作家去抒写,在语言方面也会显示出不同的风采。大家在鉴赏时,一定要从作品的实际出发,具体作品具体分析。
(三)散文语言赏析方法
【看“字”】
用词精炼准确、鲜明生动。
步骤:哪些字用得好;这些字的意义;用这些字的作用:突出描写主体的——特点;表情达意。
【看“词”】
1.看是叠词、拟声词
作用:突出描写主体的——特点;形成语言的音乐美(音节和谐),
2.看是否用了仿词、双关、移就等
3.看用词是否富有色彩
颜色、方言、褒贬、反语、口语。
【看“句子”】
1.从整句、散句,长段句的角度看
2.从修辞的角度看
【看语言的风格】
常见散文的语言风格:平实、清新、华丽、幽默、辛辣、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寓庄于谐、口语化、生动形象、有地方色彩、富有情趣、符合人物身份。
【赏析散文语言风格要从以下六点入手】
1.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2.从句式特点角度赏析
3.从关键词语角度赏析
4.从写景方法角度赏析
5.从语言风格角度赏析
6.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
一般思路是:角度+内涵+作用+情感
解答语言风格一类的题:
一要熟悉文学语言的一般风格,如自然淡雅,平和冲淡,苍劲雄健,绚丽浓艳,清婉隽永,含蓄深沉等;
二要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文中的描写语言或叙述语言或议论语言的特点;
三要分析写作事物或景物或人物的特点与语言的关系;最后,分析这种语言风格与作者的感情表达之间的关系。
二、关键能力
提问模式:
1.作者的情感在文中画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
2.本文的语言充满XXXX,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答题思路】
(一)纵览全文,涵盖特征
1、小不离大:语段回原文
2、缩大为小:寻找适宜赏析的语句
(二)巧选取,好赏析
1、尽量选取含有修辞的语句
2、有表现力的词语直接指向景物特点也可选择
(三)赏析方法
1、准确选取有赏析价值的语句(修辞/用词)
2、具体分析修辞、用词
3、对应特征词呈现景物相关的外在特征和内在品质词语
4、作者在其中表达的情感态度
三、对点专项训练
【2019·浙江省高三其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蒙古人
冯秋子
蒙古人居住的这块高原,冬天漫长,冰天雪地,寒潮频繁侵袭,夏天短暂干旱,温差悬殊,去过那里的内地人说那里“早穿皮袄午披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一到 6 月,人们就开始祈求雨水浸润他们的土地,但是雨水偏对他们极尽吝啬,牧草常年疏黄、低萎,难得葳蕤。一场大雨在人们的千呼万唤中好不容易落下了,却来得桀骜不驯、异常疯狂,无情地鞭挞草地和生灵。人们陆续走出家门,站在天空下,他们仿佛听到了神灵的召唤,在滂沱的雨水显现出远古声音的那一瞬间,洗涤灵魂的时刻便来临了。雨水浇淋他们吧……
沉寂多日的土地先是微微战栗,而后剧烈震动,地下的蓄积隆隆滚沸,如千军万马奔腾呼啸,霎时间日灭天陷,混沌一片。牧人们深深弯下他们的腰,倾听远去的祖先悲怆的昭示,承受故人痛苦的省醒,挖掘自己已经蜕变得微茫、虚妄的灵肉,羞惭的眼泪混着雨水流下来。浇淋吧……他们诚心诚意祈求,草木的枯萎没有心灵的枯竭可怕……浇淋吧!
…… 马背上的民族,沦落到今天,仍然是一个谜。
蒙古人的祖先习惯随着季节迁徙,在北方荒漠的土地上一代一代地走过来。后来,选定一个牧草还算肥美的地方落脚,许多小小的、兴旺的牧村就这样诞生了。然而,土地实在广阔、人实在稀少,千百年的演变未曾改变这一点。那里的山雄健、厚实,但是光秃秃的缺乏色彩,草地奈何不了天灾人祸,留给牲畜的只有山羊胡子一般的茸茸纤草,而稀疏的草地里乱石兽骨比比皆是,一派荒凉。时间淹没了发生在那里的无数故事,横亘在荒山野岭的历史早在这群人到来之前就已经是赤裸裸的了,历史袒胸露背,而他们无法装饰山头。沉缓的山涌出大地,山峰凝重地屹立,一座接着一座,山里山外都是草原和戈壁滩,曾经开垦过的土地留下了劳作的痕迹,黄土壤上一簇簇绿色马莲花随风摇荡,村庄和附近农田里的绿色植物悄没声息。回头看,还是山脉,是的,山脉。山脉富有韵律地起伏和沙漠里风势造就的一个个沙丘似的那样绵延,与天相接。天湛蓝悠远,干涩的风习习吹拂,羊群散落了半个山坡,星星点点仿佛雨后草地里冒出来的一堆堆白蘑菇,孤独的牧羊人就坐在山丘上。苍茫、悲壮的山,沉寂得的确太久了,生长在那里的人感觉到他们和那里的山一样学会了沉默。
小时候,常看见热布吉玛额嬷跪坐在后脚弯里整理她的黑发,一条粗粗的大辫子,最后被她盘在后脑上,随后,她从衣袍里掏出小镜子前后照一照漂亮的发鬏,这件事就做完了。她露出笑容。
把一天的活儿干得差不多以后,已是后半晌,她要唱歌了。她想说的话,都在歌声里。是不是深刻,有没有人在听,她不去想,后半晌是安宁的,她喜欢寂静的午后,她发现那段时间心地开阔、舒坦, 说不出的幸福,而内心蹁蹁欲动,就想对蓝天诉说,对不谙世事的孩子诉说,对她自己诉说,她就唱出歌来。唱完天就黑了,她又要忙碌一家人的晚饭。 艰难的生活和人的尊严,在热布吉玛额嬷的心里竟然有简单的母子关系,一个孕育另一个,她唱。她还反反复复吟诵太阳:太阳帮助我们的心灵脱离黑暗。不朽的是什么呢?她问自己。是力量。 她唱,有时她哼唱的是没有歌词的歌,也许是词语不如音乐之声更能表达额嬷的内心?额嬷的歌,出落在那片土地,出落在传统的蒙古调式里,仍旧带着无法抗拒的沧桑感,在高亢、辽远中,在自由、奔放中,在大幅度的回旋、跳跃中,仍旧潜藏着深深的忧郁。那时节,草原上行进的只有额嬷的歌,万物祥和、静谧,额嬷回过头来看望我们,我们才知道还有自己的呼吸。蒙古谚语说:“活着,我们亲如兄弟;死后,我们的灵魂一同成佛。”我就是从热布吉玛额嬷唱歌开始理解一个生命怎样孕育出她的世界,并且理解了世界上有一种哭泣,不是为着艰难、痛苦、哀戚,仅仅是你看见了你吟唱的万物,看见了上苍,你为之感动。有一回额嬷讲起她的母亲,那件事发生在很早以前,她母亲放牧归来,母羊们和圈里的幼仔纷纷团聚,有一只母山羊却大发脾气,用后蹄狠狠踹踢挤到它身边的两只小羊羔,它们刚出生四天,它们的妈妈不认它们了。额嬷的母亲喝喊那只母山羊,但无济于事。老人无奈坐在羊圈旁唱起歌来。歌声娓娓地叙述了一个古老的传说,那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部落里的成年男子奋力抵抗入侵者,因寡不敌众全部战死,血水淹没了草场。敌人驱赶着俘获的牛羊和儿童,踏着血海凯旋,为了庆贺胜利,他们宰杀了这些牲畜,而命令那些俘虏的孩子们“快去逃命”,只见背后乱箭齐发,孩子们在奔跑中全部丧生。孩子们曾经栖息的家园从此凝结成马蹄般坚硬的板块地,荒废了……归圈的羊儿静静地倾听这如泣如诉的苍老歌声,那只被邪恶迷惑了眼睛的母山羊已是泪流满面,没等额嬷的母亲唱完,揽过自己的幼子,让它们在它的怀里拱动,急迫地吮吸它的乳汁,母山羊又慈爱如初。这不是童话,我亲眼见过歌声把牛唱哭。
我听过很多蒙古人唱歌。在北京的蒙古歌手腾格尔有一回唱起他创作的《你和太阳一同升起》,大家听他粗犷中稍带感伤、嘶哑中略显压抑的歌声,喝下很多白酒,然后笑着擦掉眼泪。
我常想,蒙古人唱歌就是那些沉寂的山的动静。
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历史袒胸露背,而他们无法装饰山头。
(2)额嬷的歌,出落在那片土地,出落在传统的蒙古调式里。
2.开头两段不避其繁,详写草原祈雨的场景,结尾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作这样的结构安排?
3.试分析额嬷对歌唱的喜爱之情在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
4.文章以“蒙古人”为题,却突出刻画了“唱歌的额嬷”这一人物形象,试联系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
【答案】
1.(1)本意是修饰美化,在这里指改造自然,征服自然。
(2)说明额嬷的歌唱带有强烈的蒙古色彩,源自于对生活的感触和蒙古族独特文化的熏陶,越来越动听。
2.①开头交代了蒙古人生活环境的恶劣,为下文描写歌声的压抑、沧桑埋下伏笔;通过反复祈求雨水“浇淋吧”表现他们对苦难的隐忍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②结尾点明特殊环境对蒙古人的性格、精神气质的塑造,以简笔收束全文,留下思考的空间,韵味十足;③开头与结尾反差巨大,更易引发读者的思考。
3.①运用排比句式,突岀表现额嬷对歌唱的渴望;②多用短句,语气急促,有利于表现额嬷热烈奔放的情绪;③连用副词“就”,表明歌唱是额嬤抑制不住的情感流露,她沉醉其中。
4.①作者描写额嬷劳作、唱歌、劳作的生活方式,意在揭示蒙古人自由、质朴的生活状态;②通过额嬤高亢奔放又深藏忧郁的歌声和其歌唱的内容,表现额嬤对苦难的坚忍,对生命的执着,对自由的热爱,对美好的憧憬;③借额嬷的歌唱体现蒙古人的精神气质,抒发对蒙古族独特文化的赞美,表达对蒙古人民顽强生命力、坚韧不拔精神的钦佩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考查对象多为体现作者观点态度或主旨的词语,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特殊指代(远指、近指、不定指等)的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有特殊用法的词语。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中考查的词语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在文中的具体含义,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句子(1)“历史袒胸露背,而他们无法装饰山头”,“装饰”的字典意是修饰美化,用在此处的含义需要结合文中语句加以理解,通过前文“那里的山雄健、厚实,但是光秃秃的缺乏色彩,草地奈何不了天灾人祸……”“横亘在荒山野岭的历史早在这群人到来之前就已经是赤裸裸的了”可知,这句话是表达他们改变不了这里的自然风貌,所以“装饰”在这里指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第(2)句,“额嬷的歌,出落在那片土地,出落在传统的蒙古调式里”,“出落”的本意是“青年人(多指女性)的体态、容貌向美好的方面变化”,用在这里指额嬷的歌声越来越动听,同时强调歌声与“那片土地”“传统的蒙古调式里”的密切关系,也能说明额嬷的歌唱深受蒙古族文化的熏陶,是来自于她对生活的感触,带有强烈的蒙古色彩。
2.本题考查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思维角度涉及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修辞等三方面。“作用题”是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一大亮点, 文章讲求开头精美,即常说的“凤头”。因此,考查开头语段的作用是现代文阅读的重头戏之一,开头语段的作用大致为: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这些仅是术语,答题时需根据文章从内容、结构、效果等方面作答。结尾语段的作用通常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等等。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做题时要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本题考查的是开头和结尾段的作用。开头段两段详写草原祈雨的场景,从内容上看,通过“蒙古人居住的这块高原,冬天漫长,冰天雪地,寒潮频繁侵袭,夏天短暂干旱,温差悬殊,去过那里的内地人说那里……”的描写,交代了蒙古人生活环境的恶劣;从情感上,通过描写“浇淋吧……他们诚心诚意祈求,草木的枯萎没有心灵的枯竭可怕……浇淋吧”等语句,表现蒙古人对苦难的隐忍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从结构上,这种恶劣的生活环境为下文描写歌声的压抑、沧桑埋下伏笔。结尾“我常想,蒙古人唱歌就是那些沉寂的山的动静”,只有一句话,不避其简,与开头详写草原祈雨的场景相比,从结构上来说,两者形成巨大反差,这种反差,更能让读者深思,引发读者思考。从内容上看,结尾中“沉寂的山”是蒙古地区自然环境特点,而“唱歌”是蒙古人的精神特质的体现,所以结尾段点明蒙古特殊的自然环境对蒙古人的性格、精神气质的塑造作用。
3.本题考查了鉴赏作品语言艺术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从文章的整体语言风格来考虑;二要从文中句子所使用的手法来分析,分析时要先指明手法及技巧,然后分析其在句中是如何使用的,最后分析其使用效果。首先从修辞的角度,“就想对蓝天诉说,对不谙世事的孩子诉说,对她自己诉说”运用了排比的句式结构,突岀表现了额嬷对歌唱的强烈渴望和喜爱之情。其次,从句式长短的角度看,“是不是深刻,有没有人在听,她不去想”“说不出的幸福,而内心蹁蹁欲动”等都是简洁的短句,用简短的句式来表达,显得语言急促,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更能够表现出额嬷的热烈和奔放的性格。再有,语段中多次出现“就……”的表达形式,“就”表示在很短的时间以内,语段连用多个“就”,表明额嬤抑制不住的想要唱歌,她沉醉其中,唱歌是她的真情流露。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作用的能力。分析散文中人物的作用,首先要明确文章是写人散文还是写景状物散文,其次要确定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然后审清“作用”的方向。有的题明确了“作用”方向,如要分析结构作用,或在全文情感、文脉及表现中心方面的作用;有的只是笼统要求答作用,应全面考虑。其中结构构思作用、内容主旨(散文中的人物往往是情感、主旨所在)作用是必须涉及的角度,有时也涉及表达、读者等角度。本文中作者突出刻画 “唱歌的额嬷”这一人物形象,主要是涉及内容和主旨的作用,额嬷在文中是蒙古人的典型代表人物,作者在文中用大量篇幅描写额嬷劳作时以及唱歌时的情景,目的是由点带面,揭示蒙古人自由质朴的生活状态。由文中“……额嬷的歌,……仍旧带着无法抗拒的沧桑感,在高亢、辽远中,在自由、奔放中,在大幅度的回旋、跳跃中,仍旧潜藏着深深的忧郁。那时节,草原上行进的只有额嬷的歌,万物祥和、静谧”“理解了世界上有一种哭泣,不是为着艰难、痛苦、哀戚,仅仅是你看见了你吟唱的万物”等内容可知,作者通过对额嬤歌声和歌唱的内容的描写,表现了额嬤的性格特点,展现了她对苦难的坚忍,对生命的执着,对自由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的憧憬。从文章主旨的角度,本文的主旨就是抒发作者对蒙古族独特文化的赞美,表达对蒙古人民顽强生命力、坚韧不拔精神的钦佩之情,而作者这种情感的表达是通过塑造额嬷的形象来体现的,她身上蕴含着蒙古人的独特的精神气质。
【2020·内蒙古自治区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屋·父亲
李翰
父亲走了以后,老家临街的两间平房,屋顶也披离下来。毕竟有三十多年房龄,风雨侵蚀,那些桁条、椽木,也渐渐走到生命的尽头。父亲买下这块宅基地的时候,也就是两间白灰小瓦的平房,年深日久,破破烂烂。父亲看中的,主要是屋后的一大片荒山。读书人似乎都有个陶渊明情结,父亲是“文革”早期的大学生,那个年代算是高知了。有一方自家的天地,既给子孙留下恒产,又可以种种花草,养些鸡鸭,闲暇时安静地读书喝茶……这块地,最宜作他的归田计。
父亲胼手胝足,前前后后差不多忙活了六七年,起了两层砖混小楼,搭建了两间平房。
原宅高耸的古砖院墙,青铁皮的实木大门,都还保留着,整体看起来,颇有几分气象。父亲又种上竹子、香樟、蜡梅,以及桃、杏、梨、枇杷等果树,沿着屋基脚,则栽种了一簇簇月季。
每年春天,都是从竹外的杏花开始。粉薄的花瓣,透射着阳光或露水,蜜蜂也忙碌起来,小狗绕树追逐它毛绒绒的短尾。杏花败,桃花开,一场雨后,竹笋悄悄钻出地表,香椿在枝头探出新芽。我们用长长的竹篙,绑上铁丝钩,咔嚓,咔嚓,香椿芽一爿爿掉下来,青莹润泽。弟弟从鸡窝里摸出几枚刚下的鸡蛋,母亲捏着鸡蛋,在锅沿上一磕,两指一掰,鸡蛋便在油锅里滋滋作响。煎到五分熟,加入香椿芽,一股说不出的清香,立刻从厨房弥漫开来。
春暮夏初,月季绕着屋角绽放,熏得人犯困,天渐渐热起来。街坊有位退休的房老师,总来我们家纳凉。他写得一手好书法,还能作诗。他一边写,一边哼唱着,都写好了,再摇头晃脑,用他那枞阳腔从头到尾高声吟诵一遍。父亲很喜欢和房老师往来。一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楹联至今还挂在家里。
房老师90年代中期去世,父亲很是伤感。大概也就是那时,父亲开始学写古诗。王力的《古代汉语》第三册介绍格律诗写作,有关平仄、声韵的书页,因经常翻阅,纸张尤为暗黑。渐渐有一些诗友来往,父亲必引进家里,听人家夸他的院子,称赏着彼此的诗作。待客人一走,父亲便任情评骘起来,这个人用词俗,那个人多处出律,总之,都不如他的诗好。
大学一二年级,经常收到父亲的家书,慰勉学业。那些信文乎文乎的,我仿佛能看到他写信时陶醉的神情。后来读到《围城》里方遁翁写日记,不禁莞尔。读研时,我遇到生活中的种种困扰,还是习惯回老家休整,在那里汲取力量和信心。推开老宅厚重的铁皮木门,见到父亲坐在窗前,桌子上的酽茶升腾着热气,立时觉得笃定、安宁。父亲见到我,眼睛便会亮起来,整个人也松弛、舒展开来,似乎屋子一下子变暖和了。
我自离家读书,每次回来都呆不了几天。父母守护着老屋,在我们看不到的时光里慢慢变老。2014年6月24日,周二的凌晨,母亲打来电话,父亲走了。
我的山塌了。
他走得静悄悄的,除了亲戚与生前友好,除了庭前垂头饮泣的吊兰,没有人关注到他的离去,也没有人来分割我的悲伤。父亲的离去,让我明白,原来我最在意的,是他的欣慰与骄傲,那才是我获得存在感的根本。
中年伤于哀乐,因凋零之场景,将不断上演。这是生命的残酷,也是生命的仁慈。那边的世界,积攒着此生最珍贵的情感,有我们最爱的人,当我们临近谢幕,将不会孤独和恐惧。此生亦可恋,是我们又做了父亲、母亲,在人间播种了下一轮的爱。除了一掷乾坤的大人物,万千众生都是一样的琐碎、平凡,父母与子女,是我们在尘世扑腾的最大动力。
这五年里,长长短短,也写了不少文字,却不曾为父亲正经写过一篇。近来始渐渐明白,既然以文学为主业,父母儿女、兄弟姐妹,村口的阿牛与邻家的小芳,那些川流不息流淌在时空中,却消失于历史的芸芸众生,才是我应该去关注、书写与研究的——小城的高楼络绎拔起,道路越来越宽,老一辈的痕迹被日渐吞噬,仿佛我的父亲,还有同时代众多离开的人,不曾生活在这里。不过,没有关系。历史所遗忘的,都收纳在文学的容器里。更确定的,是老屋还倔强地站在那里,被高楼环绕,而仍未湮灭。便宜门4号,晚上一合眼,我就能梦到。
即便有一天,这一切都消失了,“父亲”作为一个文学的共名,也将以近似的形象和温度,在天下儿女的心中永生。
写于己亥清明前
(本文刊于2019年4月5日《文汇报·笔会》,有删改)
5.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清明之时撰文纪念父亲,正是对礼敬祖先、慎终追远这一传统有意识地继承和延续。
B.文章对父亲的追忆深情诚挚,泪中含笑,笑里带泪,借《围城》中迂腐可笑的“方遁翁”形象写出了父亲可亲可爱的一面。
C.文章以小见大,描写窄小老屋的四季变迁,串起童年的回忆,寄托对父亲的哀思,表达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D.作者把对父亲的怀念上升到对平凡人的敬意以及对文学力量的信心,其中包含了一位文字工作者的责任意识。
6.情到深处,如何描写都动人。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推开老宅厚重的铁皮木门,见到父亲坐在窗前,桌子上的酽茶升腾着热气,立时觉得笃定、安宁。
②父亲见到我,眼睛便会亮起来,整个人也松弛、舒展开来,似乎屋子一下子变暖和了。
7.本文作者李翰从事古典文学研究,其散文写作中的诸多元素也带有浓郁的古典意味。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答案】
5.C
6.第①句运用环境描写,烘托父亲的稳重、慈祥,表现父亲给予归家的儿子的力量和信心。第②句运用神态描写(细节描写),以虚写实,表现父亲看见儿子归来的欣慰与幸福。①②句将父子相互传递的亲情和温暖置于老屋这一特定环境,给人以强烈感染。
7.①人物形象:“父亲”是一位带有浓郁古典气质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心中怀有“陶渊明情结”,生活在田园风光的“老屋”;他热爱古诗文,爱和诗友交往唱和。②自然环境:老屋的春景,“竹子”“杏花”“桃花”等意象,以及屋子的老旧,小院里普通人家的生活氛围,都洋溢着古典的传统生活气息。③人文环境:父亲和房老师以及诗友的交往,吟诵古诗,撰写楹联横匾,相互点评诗歌,有着浓郁的古典文化气息。④写作手法:作者借用“老屋”这一具象承载对父亲的追忆怀念,是典型的“借物抒情”“寓情于物”的古典文学写作手法。⑤文章主旨:文章既传递了传统“孝道”的情感价值,也突显了“慎终追远”的社会意义,是对古典的传统价值观念的继承和传递。
【解析】
5.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主要涉及艺术手法、内容情感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后根据议论抒情的语句明确主旨,关注手法。C项,表述不当。从原文看,作者写老屋涉及季节的内容主要在3-5段,“父亲又种上竹子、香樟、蜡梅,以及桃、杏、梨、枇杷等果树,沿着屋基脚,则栽种了一簇簇月季”,“每年春天,都是从竹外的杏花开始……”,“春暮夏初,月季绕着屋角绽放,熏得人犯困,天渐渐热起来”这些句子并有体现窄小老屋的四季变迁,而且从“读研时,我遇到生活中的种种困扰,还是习惯回老家休整,在那里汲取力量和信心……”等话语看,也并不都是童年的回忆。选项认为“描写窄小老屋的四季变迁,串起童年的回忆”是曲解文意。故选C。
6.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对文章全局有个整体把握,并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在具体语境中的内涵和结构上的特点,分析其含义和用意。题干提示“情到深处,如何描写都动人”,要从描写和表达思想感情方面重点做思考。第①句,“推开老宅厚重的铁皮木门”是动作描写,“见到父亲坐在窗前,桌子上的酽茶升腾着热气”描写的是环境,父亲坐在窗前,与茶相伴的情境,可以烘托父亲的稳重、慈祥,“立时觉得笃定、安宁”,表现父亲给予归家的儿子的力量和信心。这也照应了上文所讲的“我遇到生活中的种种困扰,还是习惯回老家休整,在那里汲取力量和信心”这句话。第②句“父亲见到我,眼睛便会亮起来,整个人也松弛、舒展开来”,运用的是神态描写(细节描写),表现父亲看见儿子归来的欣慰与幸福。“似乎屋子一下子变暖和了”,用“似乎”一词是以虚写实,表明亲情带来的温暖体验。①②联系起来看,利用老屋这一特定环境表现父子二人相互传递的亲情和温暖。
7.此题考查考生把握文章写作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立足文本内容,通过梳理相关情节,结合内容分析和语言风格,从描写环境、表现人物和表达主旨等方面,体会文章独特的表现力,概括总结出要点。本文作者李翰从事古典文学研究,其散文写作中的诸多元素也带有浓郁的古典意味。文章开篇,交代父亲的形象,就已经突出了古典意味。“父亲看中的,主要是屋后的一大片荒山。读书人似乎都有个陶渊明情结,父亲是“文革”早期的大学生……这块地,最宜作他的归田计”,交代父亲是大学生,是知识分子,怀有陶渊明情结,后面写父亲开始学写古诗,引一些诗友进家,称赏着彼此的诗作。这些不仅突出父亲身上的浓郁的古典气质,而且父亲的热爱古诗文的表现,以及和诗友交往唱和的情境也表现出了古典的文化气息。从老屋的环境描写上看,作者特别描写到了“原宅高耸的古砖院墙,青铁皮的实木大门,都还保留着,整体看起来,颇有几分气象。父亲又种上竹子、香樟、蜡梅,以及桃、杏、梨、枇杷等果树,沿着屋基脚,则栽种了一簇簇月季”,像“竹子”“杏花”“桃花”等都是古典诗文中常用的意象,配上“青铁皮的实木大门”和屋子的老旧状态,烘托了小院里普通人家的生活氛围,洋溢着古典的传统生活气息。从文章最后部分看,“小城的高楼络绎拔起,道路越来越宽,老一辈的痕迹被日渐吞噬……更确定的,是老屋还倔强地站在那里,被高楼环绕,而仍未湮灭。便宜门4号,晚上一合眼,我就能梦到”,说明老屋已不单是老屋,这一具象有着父辈的痕迹,承载着我对父亲的追忆怀念,作者借物抒情、寓情于景、赋予事物丰富内涵的手法是古典文学的写作手法。从文章主旨上看,作者在清明之时撰文纪念父亲,文章既传递了传统“孝道”的情感价值,也突显了“慎终追远”的社会意义,这是对古典的传统价值观念的继承和传递,也是写作带有浓郁的古典意味的体现。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