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噪声的定义;掌握噪声的防治措施。
2.通过体验与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噪声的定义。
教学难点
噪声的防治。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图所示的是生活中常见的噪声,仔细观察,并试着寻找这些噪声的共同特点。
你认为噪声具有什么特点?至少提一点。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探究《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板书设计)
二、自学互研
(一)噪声及噪声的来源
自主阅读教材P42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1.噪声是发声体的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如图所示是两种声音的波形。从波形可知,图甲是乐音的波形,图乙是噪声的波形。(后两空选填“乐音”或“噪声”)
2.下列声音一定属于噪声的是(1)、(4)、(5)、(7)、(8)(填写序号)。
(1)城市里的汽车发动机的运转声;(2)演唱会歌唱时乐器的伴奏声;(3)晨读时的朗读声;(4)自习课的喧哗声;(5)深夜的引吭高歌声;(6)老师讲课声干扰某个学生的睡觉;(7)装修房间的电钻声;(8)燃放爆竹的爆炸声。
(二)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
自主阅读教材P43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3.人们以分贝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分贝的符号是dB。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40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三)控制噪声
自主阅读教材P44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4.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有三个阶段: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传播声音→鼓膜的振动引起听觉。因此控制噪声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防止噪声产生;第二,阻断噪声传播;第三,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5.右图标志的含义是禁止鸣笛。
6.观察下列三幅图,分别指出它们减弱噪声的方法是什么。
在声源处减弱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在人耳处减弱
三、合作探究
对学:分享独学1~6题:(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2)对子之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
群学: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2)针对将要展示的方案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组内疑难。
四、交流展示
方案 将一只闹钟上足发条做以下实验:(1)放在你身边响;(2)放在棉被里响;(3)放在隔壁的门窗紧闭的房间里响;(4)你用棉球塞好耳朵后让它响。
问题1:第(2)、(3)、(4)次实验中听到的声音与第(1)次相比较,声响有什么不同?声响要小。
问题2:这个实验对我们控制噪声有什么启示?控制噪声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即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它的传播,防止它进入人耳,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上三条途径。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及噪声的来源
2.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
3.控制噪声
六、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