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数的世界(1)
整理与复习
义务教育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2、数的世界(2)
3、数的世界(3)
4、图形王国
5、应用广角
数的世界(1)
整理与复习
九
义务教育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用计算器计算
知识网络
十进制数位顺序表
大数的
读写法
大数比较
和改写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积的变
化规律
乘积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算
加法交换律
与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
用计算器计算并探索规律
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
数的
世界
运算律
三位数乘两位数
认识多位数
知识回顾
1.数位和计数单位
(1) 计数单位:像个、十、百、千、万、…
叫作计数单位。
(2) 数位:像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叫作数位。
(3)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认识多位数
十亿
百亿
千亿
十亿
百亿
千亿
亿
(4)数位顺序表
知识回顾
2.数的读法
(1)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2)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
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3)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零,都不读,其他数
位有1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知识回顾
3.数的写法
(1)先写万级上的数,再写个级上的数;
(2)如果数位上没有计数单位,要写0占位。
知识回顾
4.用“万”“亿”作单位改写数
(1)改写整万数时,去掉万位后面的4个0,
加上一个“万”字;
(2)改写整亿数时,去掉亿位后面的8个0,
加上一个“亿”字。
知识回顾
5.近似数
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知识回顾
三位数乘两位数
1. 怎样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1)从低位到高位分别用乘数每一位上的
数去乘被乘数;
(2)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
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
(3)然后把三次求得的数加起来。
知识回顾
2.乘数的积有什么变化规律呢?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积也缩小若干倍。
知识回顾
3.如何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
两位数呢?
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把0前面的部分末尾对齐先乘,再看两个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最后在乘得的数末尾添上几个0。
知识回顾
巩固练习
86992000≈8699万
139125000≈1亿
122313400≈1亿
67159400≈6716万
巩固练习
122313400-86992000=35321400(台)
例:2011年我国生产的这几种家用电器中,
空调的产量最多。
巩固练习
200000
48004008
1050000000
800000000
1600020
3970000000
巩固练习
3.下表统计的是我国第 六次人口普查部分少数
民族人口的情况。
巩固练习
16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一千六百
16
1693万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65×177 = 42×30=
107×65 = 42×300=
170×65 = 420×30=
11505
6955
11050
1260
12600
12600
6.算一算、比一比。
巩固练习
90×70= 410×20= 18×200=
175×49= 270÷45= 36×208=
6300
8200
3600
8575
6
7488
900×40=
36000
巩固练习
880÷60=
14……40
7.下面各题能口算的就口算,不能口算的用竖式计算。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数的世界(2)
整理与复习
九
义务教育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知识回顾
用计算器计算
开机键
关机键
消除键
运算符号键区
等号键
数字键区
显示屏
1.认识计算器
知识回顾
2.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
用计算器计算两部式题时,先确定计算的顺序,当运算顺序与书写顺序不一致时,要根据运算顺序分步操作,不要忘记将计算器清屏归“0”后再进行下一步计算。
3. 用计算器计算,发现数的规律。
13320÷111=______
120
13320÷222 =______
60
除数乘2,得到的商等于原来的商除以2。
300×40=______
12000
30×400 =______
12000
一个乘数缩小10倍,另一个乘数扩大10倍得到的积不变。
知识回顾
运算律
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可以写成:
b
a
+
a + b =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1.加法交换律
知识回顾
2.加法结合律:
(a + b )+ c = a +( b + c )
三个数相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
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可以写成:
知识回顾
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乘数,可以写成:
b
a
×
a × b =
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3.乘法交换律
知识回顾
(a × b)× c = ×( × )
4.乘法结合律
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乘数,
可以写成:
三个数相乘,改变运算顺序,积不变!
a
b
c
知识回顾
5.乘法分配律:
如果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乘这个数,再相加。
(a + b)×c =a×c +b×c
a×c +b×c =(a+b) ×c
用字母表示是:
知识回顾
巩固练习
1.
2.
巩固练习
3.
巩固练习
4.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5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数的世界(3)
整理与复习
九
义务教育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常见的数量关系
知识回顾
总价与单价、数量之间的关系:
总价=单价×数量
路程与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
路程=速度×时间
解决问题的策略
画图是解决有关面积计算问题的最有效
的策略。借助示意图能更好地理解题中的数
量关系。
知识回顾
1.
巩固练习
2.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3.
巩固练习
4.
巩固练习
5.
巩固练习
6.
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图形王国
整理与复习
九
义务教育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知识网络
图形的平移
图形的旋转
轴对称图形
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梯形的特点
图形王国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确定位置
认识三角形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三角形的分类
三角形的内角和
知识回顾
1.图形的平移
(1)图形平移的两个关键要素:平移的方向和
平移的距离。
(2)图形的平移只是改变图形的位置,不改变
图形的大小、形状和方向。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2.图形的旋转
(1)旋转的三个关键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
向和旋转角度。
(2)旋转改变图形的方向和位置,图形的大小
和形状不变。
知识回顾
3.轴对称图形
(1)找一个图形的对称轴,一般用对折的方法。
(2)对称轴是一条直线而不是线段。
知识回顾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三角形
(1)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2)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3)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4)三角形按角分类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
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知识回顾
2.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3.梯形的特点
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知识回顾
确定位置
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数对中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
第几行,两个数之间要用逗号隔开。
知识回顾
1.下面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图中的 3 个图
形各有什么特点?
画出它们的高, 你发现了什么?
它们的高相等。
巩固练习
2.下面每种小棒各有 2 根。
(1) 任选 3 根小棒围三角形, 是不是都能围
成? 你能围出什么三角形, 是怎样围的?
不是,2厘米:3厘米和5厘米的组合不能围成三角形
三角形的两边之和要大于第三边
巩固练习
(2) 要围出平行四边形, 最多用几种不同的小棒? 最少呢?你能把围出的平行四边形改围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吗? 这些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
最多用2种不同的小棒,最少一种
2组对边互相平行且相等
2.下面每种小棒各有 2 根。
巩固练习
(3) 要围出梯形,最多用几种不同的小棒? 最少呢?
最多4种不同的小棒。
最少3种不同的小棒,围成等腰梯形
2.下面每种小棒各有 2 根。
巩固练习
3.(1) 在三角形中, 已知∠1 = 53°,
∠2 = 27°, 求∠3。
巩固练习
(2) 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 40°, 它
的顶角是多少度? 它又是什么三角形?
如果顶角是 40°呢?
巩固练习
4.
巩固练习
(1) 用数对分别表示三角形顶点 A、 B、 C 的位置。
(2) 把三角形向左平移 7 格, 用数对表示平移后
三角形各顶点的位置。
5.
巩固练习
(3) 把三角形依次绕点 C 顺时针旋转 90°, 分别画出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旋转后的图形。
5.
巩固练习
(4) 用 A1、 A2、 A3 分别表示点 A 旋转后的位置, 并用数对表示。 顺次连接 A、 A1、 A2、 A3、 A, 看看是什么图形。
5.
巩固练习
应用广角
整理与复习
九
义务教育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知识网络
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应用广角
巩固练习
利用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来进行固定。
1.
2. 阅读的习惯会让人终身受益。 一个人从 7 岁开始, 每天坚持阅读 1 小时, 如果平均每分钟阅读 100 个字, 到 60 岁时(一年按 365 天计算)大约可以阅读多少个字? 一部《西游记》大约有 80 万字, 这样的阅读量大约相当于读多少部《西游记》?
(60-7)×365×1×60×100
=116070000(个)
116070000÷800000≈145(部)
巩固练习
0.58亿
1.08亿
1.49亿
2.28亿
7.79亿
14.34亿
28.72亿
44.95亿
3.
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