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课 雷雨》同步练习
一、积累运用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谛.听(d ì)
伺.候(s ì)
昧.心(mèi)
B.交涉.(sh è)
缜.密(zh ěn)
暂.且(z ǎn)
C.弥.补(mí)
勾.当(g òu)
江堤.(d ī)
D.涔涔.(c én)
亲戚.(q ì)
混.账(h ùn)
答案 C
解析 A 项,伺.(c ì) 候;B 项,暂.(z àn) 且;D 项,亲戚.(qi) 。
选出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 ( ) A.郁热 烦燥 沉吟 甜言密语
涔涔 惊愕 窟窿 略见一班
弥补 谛听 执教 歪风斜气
贤慧 严励 酝酿 按步就班答案 A
解析 A 项,燥—躁,密—蜜; B项,班—斑; C项,斜—邪; D项,慧—惠,
励—厉,步—部。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大型话剧《雷雨》公演之后,在文艺界和观众中风行.一.时..。
②近日, 瘦肉精、毒黄瓜、 塑化剂等食品安全问题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公众面前,令人不安。
③这个资深演员在话剧《雷雨》中的精彩表演,令人叹为观.止...。
④在文字学方面, 父亲可谓学术泰斗,我们期盼他雏凤.清.声..,以帮助我们成
长。
⑤周朴园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时, 故意叫江堤出险,淹死了两千多个小工。这
种令.人.发.指.的事他都干得出来。
⑥为欣赏省剧团的精彩表演, 村民们把操场挤得满满当当, 甚至有人爬上围墙作.壁.上.观.。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答案 C
解析 ①风行一时:某种事物或思想在某一时期普遍流行。此处使用正确。
②雨后春笋: 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现。多用于褒义语境,此处使用错误。③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使用正确。④
雏凤清声: 比喻后代子孙更有才华。 此句用来形容父亲, 使用错误。⑤令人发指: 事情使人愤怒得头发都竖立起来,形容事情使人愤怒到了极点。使用正确。⑥作
壁上观:人家交战,自己站在营垒上观看,比喻坐观成败,不给予帮助。此处望文生义,使用错误。
对下面各句所属戏剧语言的形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天哪,我觉得我像在做梦。
鲁侍萍①那是你们老太太看着孩子快死了,才叫我带走的。② ( 自语) ③哦,
A.①对话
②舞台说明
③独白
B.①对话
②旁白
③独白
C.①独白
②舞台说明
③对话
D.①对话
②独白
③旁白
答案
A
解析
①处是对周朴园说的; ②处括号里的内容是舞台说明;
③处是鲁侍萍
的自我感慨。
与下面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三十年前, 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 你为了要赶紧娶
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 A.我被你们逼走B.你们把我逼走
,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
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
你们让我冒着大雪出去答案 C
解析 “你们”和横线后的陈述对象一致,“冒着大雪出去”比“走”、“逼”比“让”更能体现周家的冷酷无情。
二、文本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鲁侍萍 不是有一件, 在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 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还有一件,——
周朴园 ( 惊愕) 梅花?①
鲁侍萍 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
周朴园 ( 徐徐立起 ) 哦,你,你,你是——② 鲁侍萍 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周朴园 哦,侍萍! ( 低声) 是你?③
鲁侍萍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半晌。
周朴园 ( 忽然严厉地 ) 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 悲愤) 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④
周朴园 ( 冷冷地) 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侍萍 ( 怨愤) 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 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①处周朴园“惊愕”的原因是什么?
答:
答案 “惊愕”是周朴园的意外情态, 因为侍萍突然提起那绣在袖襟上的周朴园几乎忘记了的梅花。
解析 对人物情态的把握,要结合语境进行分析。
②、③处的台词分别表现了周朴园的什么心理?
答:
答案 ②处的台词表现了周朴园不敢相信是事实而终于发现是事实的恐慌心理。③处的台词则表现了周朴园紧张、害怕的心理。
解析 情感词的使用包含了说话者强烈的感情, 含有明显的潜台词, 要注意
通过说话者的语言体会这些词中的情感。
周朴园知道站在面前的正是三十多年前被自己赶出家门的侍萍时,为什么会惊恐万状,追问侍萍“谁指使你来的”呢?
答:
答案 因为他意识到侍萍的出现,将威胁到他的名誉、地位、家庭,他以前 的种种罪恶将昭然于天下,这给他的精神以沉重打击,所以他立即感到惊愕、 惶恐,这正是他心虚的表现。 他认为侍萍此次来的背后一定有人出谋划策, 这表现了他奸诈多疑的性格。
解析 要想正确认识这一问题, 必须从周朴园的阶级本性上去理解, 理解他的伪善、自私、残忍、奸诈多疑,以及他对侍萍“念念不忘”的虚假。
如何理解④处鲁侍萍关于“命运”的说法?
答:
答案 鲁侍萍在苦水中挣扎, 悲叹自己命运的乖蹇,她相信命运,但也表现出对世道不公的愤懑。
解析 三十多年的悲惨遭遇和痛苦的经历已经把侍萍的性格磨炼得坚强勇
敢。她对残酷的现实充满了愤恨, 但她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不幸是腐朽的制度造成的,而把这一切不幸归结于“报应”和“命”。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2 题。
苦 梅
马 卫
苦梅又叫乌梅,个小,肉少,汁酸。如果不是没有吃的,孩子们是不会去吃苦梅的。一个姑娘却偏偏取了这么个名儿,不过也难怪,山区农村生活苦嘛。苦梅一出生,就和饥饿结伴,要不是后来包产到户,苦梅一家的日子就更难过了。
苦梅二十岁的时候,成了新媳妇儿。 “新媳妇儿,憨憨人儿,不说话儿,给糖走人儿。”儿歌嘛,小孩子嘴甜,
诳糖吃。到了夜深人静,客人们离开,苦梅才发现,进新房的怎么不是先前相亲的那个男人呢?
男人一脸的木讷,呆呆地站着,半天才嗫嚅出来,以前相亲的,是他表哥; 自己丑,所以找表哥代替。事已至此,多说无益,何况,男人家拿了钱,给家里砌了砖房,让哥娶上了嫂子。拿妈的话说就是——长得帅,能吃么?
男人没有啥手艺,除了干地里的活,干不了其他。可是粮食价格低,除去农
药、化肥、种子,赚不到啥钱。就这样过了七八年,孩子也读小学了,家里仍然一贫如洗。
苦梅对老公说,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一辈子也致不了富。
男人却安于现状,不缺吃不缺穿,还要求啥呢?可是经不住苦梅天天纠缠, 最后男人让步了,苦梅和她的表姐进城,一个去给人帮厨,一个当超市营业员。
苦梅在超市, 极认真。别人忙里偷闲玩手机, 她没有。别人喜欢小喇叭广播,
讲奇闻怪事,苦梅不知道。苦梅就像个机器人,陀螺似的转,特别热心给人介绍商品,帮老人购物。
苦梅的勤奋和本分,换来了一个领班的岗位。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当
上了领班, 工资竟然是营业员的倍数, 而且轻松多了。 所以,苦梅工作更加认真。苦梅出事,是在一个周末。
那天,她在商场巡视,检查工作,发现有一位叫巧芋的营业员偷吃话梅。如果偷吃几个,谁也不会发现,商品有一定的损耗率。但是规定是死的,营业员绝不能吃和拿商场的商品。一旦发现,轻则扣工资,补损失;重则开除,或送派出所。
苦梅没有当场揭露巧芋,女人家谁不爱面子呢?
把巧芋叫到办公室,给她倒上水,才说了自己看到的事。没想到,巧芋一百二十个不承认。她说:捉奸捉双,拿贼拿赃。你既然看到了我偷吃话梅,为啥不当场拿住?现在,你是污蔑我!我和你没完。
苦梅没想到好心没有好报, 气得粗气红脸: 这次就算了, 如果我再拿住了你,
你走人!
苦梅只能这样说了。 她知道,这些营业员, 差不多全是乡下来的, 拿着低薪, 还要养家糊口,难呢。只要巧芋改了,这事就算了。
苦梅和表姐合住的出租屋,表姐回来一般要一点左右。那晚,苦梅值晚班,
回家时快十一点了,还在夜摊上吃了碗米粉。 就在苦梅开门的时候, 突然蹿出一个蒙面男人,把她踹倒在地,给她几拳、几脚,嘴上说:臭婆娘,懂事点,不要
管得太宽。这次放过你,要是你再多嘴,把你脸划了!苦梅虽然来自农村,有一把力气,可是相对于男人,那是蚍蜉撼树。
蒙面人走了,半天苦梅才起来,回到屋内,见腿上身上的瘀痕,忍不住哭了起来。不用想,这事肯定是巧芋干的,听说,她一人在城里,常和些不三不四的男人鬼混。所以,巧芋特别好打扮,身上也不差钱,上班极不认真。
表姐回来的时候,见苦梅这副样子,问了半天,苦梅才嘟哝出来。
苦梅并不怕巧芋,是怕巧芋勾搭上的野男人。为了安全,苦梅辞职了,经理挽留她,她坚决回家。孩子见她回来,高兴地溜到她怀里,就不离开。老公见她回来,嘿嘿直乐。
伤不重,养了一周,就复了原。
苦梅是个闲不住的人,经过三年的打工生活,她明白一个道理:要得富,开店铺。
苦梅开了村里第一家超市, 当然不能和城里的比,不过两间屋大,主卖副食
和生活必用品。不用请人,自己和老公亲自干。货自己去进,晚上做台账。
乡里人虽然计较价钱, 但绝不会偷东西。一个月下来,挣的比她在城里打工还多一倍。
苦梅家渐渐富了,有了彩电,有了冰箱,还给老公买了摩托,进货也方便。
至于田和地,只种谷子、蔬菜,剩的种树。
她家没有种其他树,只种苦梅。人们不太理解,苦梅也不解释。乡下人都知道,苦梅味酸、涩、平,敛肺、润肠、生津、解酒,良药呢。村里人常来讨用, 苦梅一概白送,尤其那些爱喝醉酒的男人们,他们嘴上还要占便宜:苦梅,吃你呢!
苦梅的脸上,全是笑。嘴上说:吃我?酸死你!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长得帅,能吃么”是苦梅的母亲在苦梅婚前对她的告诫,这说明她母亲早就知道苦梅的丈夫长得丑,但她为了儿子,只能委屈女儿。
男人诚实,只会干地里的活,没有其他手艺,又安于现状,这一形象与
妻子苦梅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了苦梅的勇于开拓、心灵手巧。
本文使用第三人称展开文章的叙述,故事娓娓道来,对情节的描述客观
真实,好像读者就是故事发生发展的见证人,更易引起共鸣。
文章结尾,苦梅说“吃我?酸死你”使用夸张的手法,意在强调自己种的苦梅未到成熟季节,果实的酸度比较高,又酸又涩,非常难吃。
答案 C
解析 A 项,“母亲早就知道苦梅的丈夫长得丑”于文无据。 B 项,“与妻子苦梅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了苦梅的勇于开拓、心灵手巧”不准确。其一,二 人形象并不相反,所以不是对比; 其二,小说情节没有明显地体现苦梅的“勇于开拓、心灵手巧”。 D项,苦梅的话,其实只是她对醉酒男人调笑之语的巧妙堵截。
作为领班的苦梅,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具体情节进行分析。
答:
答案 ①工作细心负责任: 在巡视检查的过程中发现巧芋偷吃话梅。 ②处理问题讲策略:没有当面揭穿巧芋, 而是把她带到办公室处理事件。③心地善良有 同情心:面对巧芋的不认账,考虑到她养家糊口的艰难,没有追究。
小说题目是“苦梅”,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它的妙处。
答:
答案 ①它一语双关, 既指乌梅,又指名叫“苦梅”的姑娘, 两者相得益彰。
②它隐喻人物个性。苦梅味酸、涩、平,可隐喻主人公人生的不幸;而其敛肺、 润肠、生津、解酒,可隐喻主人公善良的品格。③暗示小说主题:人即使命运不 好,也不能失去善良和真诚,而要努力去改变现状。④能引人思考,激发读者阅 读兴趣。以“苦梅”为题,能让人产生了解内容的欲望: 何为苦梅?苦梅与人物与主题有何关系?
四、文字运用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5459333249306剧本虽然也可以供人阅读, ① ,因而它以明显的舞台性与其他文学体裁
相区别。剧本要求把生活中的矛盾斗争集中化, ② 。因而,人物、时间、场
景,都要经过精心选择和安排,使之围绕戏剧冲突的发生、发展、高潮直至矛盾
4395333324983解决的过程,而异常尖锐、紧张地集中在一起。有戏剧”。
③ ,所以说“没有冲突就没
答:①
②
③ 答案 ①但主要是供舞台演出用②变为戏剧冲突的发展过程③戏剧冲突是
构成戏剧的根本因素
解析 首先要把握语段内容, 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 第一空根据“剧本虽然也可以供人阅读”,尤其是“虽然”一词,以及“它以明显的舞台性”等信息, 可以推知答案;第二空根据“使之围绕 的过程”这一信息,可以推知答案;
第三空根据“围绕戏剧冲突”“所以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等信息, 可以推知答案。
下面是某校“‘雷雨’话剧节”活动的初步构思框架, 请用一段话描述这个构思,要求内容得当,表述准确,语意连贯,不超过 80 个字。
答:
答案 “‘雷雨’话剧节”拟于 10 月 16 日举行,赛事需要进行组织和宣传两项工作。组织工作需要联系大礼堂,安排每班一个节目参赛,设 9 个奖项;宣传工作包括出海报以及在学校网站、校广播站报道。
解析 组织答案时应先指出这是某校“‘雷雨’话剧节”活动的初步构思,
然后按照从上往下的顺序,分别介绍举办日期、 组织工作和宣传工作。 组织工作包括规模计划和场地,规模计划包括赛制和奖项;宣传工作包括海报和报道, 报道的方式有两个。要做到内容完整,归属得当,表述准确,语言清晰、连贯、有
条理。
心理描写是小说的常用手法,能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成功塑造人物形 象。请从下面两个文段中任选一个,在 A处或 B处插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要求:
①符合上下文语境,符合人物性格特点;②语言简明连贯得体,不超过 60 字。
材料一 (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 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再穿了白布衫,系了搭膊,把毡笠子带上, 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 (A) 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
材料二 ( 《老人与海》 ) 他放下桅杆,卷起了帆,把它捆上,然后把桅杆扛
在肩上, 顺着堤坡往岸上走去。 这时他才知道他已经疲乏到了什么程度。 他在半坡上歇了一会儿, 回头望了一望 看见那条死鱼的大尾巴挺立在船艄后面。 他看见鱼脊骨的赤条条的白线, 黑压压一团的头, 伸得很长的吻和身上一切光溜溜的部分。 (B)
我的选择: (选填 A或 B)
心理活动:
答:
答案 示例 A:( 林冲) 只恨当初执迷不悟,心存幻想,一忍再忍,如今落得家破人亡。 枉我一片丹心向朝廷, 反了也罢, 上梁山, 等待机会, 誓杀高俅狗贼。( 答案体现出人物手刃仇人后的畅快、幡然醒悟,体现其奋勇抗争的性格特点即
可)
示例 B:( 桑地亚哥 ) 在海上斗争 80 多天,砸坏了刀、棍、船。最终还是一无所获,真是无奈。可是我不会服输,不会被打垮,下次一定要捕获更大的鱼。 ( 答案体现出人物不会被打垮、不会服输,继续抗争的性格特点即可 )
解析 分析情节语境: 林冲手刃仇人和桑地亚哥捕鱼失败。 抓住人物形象的
性格特点:林冲幡然醒悟、奋勇抗争,桑地亚哥不服输。揣摩人物心理,语言简明连贯得体,注意字数要求。
一、基础知识
能力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这是古城里的一条小街, 过去这里显然驻扎过守城的军队, 有一排排的营房为证。现在这里正在建筑仿古的街市和民居, 已颇成气候了,秦砖汉瓦, ,
虽没有皇家气象,却也称得上是 。在最前面靠近巷口的地方,还立有一
个牌坊,上书一副对联,“市井里巷尽染六朝烟水气,布衣将相共写千古大文
章”。此联内容很好, 有 之妙。但对得不甚工整, 以我之见,不如将“大文章”改成“风情画”,尚可差强人意。
我上初中的时候,在杭州西湖看到过那副著名的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当时引发我心中强烈的 。那时正看着《说岳全传》,
热血沸腾着,一看这对联真是绝了,其 ( ) ,真可以说是独步天下。
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
我还曾在广西看到过一副咏竹楹联, 一目之后就永远忘不了, 我以为那是最好的咏竹楹联。内容是:“一寸在土已有节,万尺凌云仍虚心”。年代久远,这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金碧辉煌
富丽堂皇
巧夺天工
震动
B.雕梁画栋
美轮美奂
妙笔生花
震动
C.金碧辉煌
美轮美奂
妙笔生花
震撼
D.雕梁画栋
富丽堂皇
巧夺天工
震撼
答案 B
解析 雕梁画栋: 指房屋的华丽的彩绘装饰。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此处强调的是彩绘装饰, 且从与“秦砖汉瓦”对称来看, 应选“雕梁画栋”。 美轮美奂:原本多形容建筑物高大华美,现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富丽堂皇:形容房屋宏伟豪华,也形容诗文词藻华丽。根据“没 有皇家气象”可知此处并非强调房屋宏伟豪华,故选“美轮美奂”。妙笔生花: 比喻笔法高超的人写出动人的文章。巧夺天工: 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 形容技艺极其精巧。此处强调的是文笔杰出, 故填“妙笔生花”。 “引发”与震撼不搭配。故选 B项。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回味之无穷,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对仗之工整 B.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对仗之工整,回味之无穷 C.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含义之深刻,概括之全面
D.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答案 B
解析 本题要按逻辑顺序来排序, “回味之无穷”是表达效果, 一般要排在最后,故选 B项。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由于年代久远,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
年代久远,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但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
已想不起来了。
由于年代久远,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但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
由于年代久远,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
答案 C
解析 首先“由于年代久远”和“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联 系紧密,所以排除 A、B 两项。其次,“却”表示对比关系,侧重于主观评价,
表达某种语气; “但”表示转折关系, 侧重于客观叙述。 所以在这里应该选 C项。
二、小说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名 医
梅子涵是苇子沟的名医,这是苇子沟的人公认的。
梅家是鼎鼎有名的中医世家。 关于梅家的来历有很多版本, 最普遍的一种说法是,梅子涵的祖父梅春鹤早年是宫里医术高深的御医, 后来因为无意间被牵扯进宫里的一个事件,不仅丢了差使, 还险些丢了性命, 就一狠心跑到了东北的苇子沟。
许多年下来,梅家在当地已是屈指可数的殷实人家了。
梅子涵自幼聪颖, 勤奋好学, 白天从塾师攻读经书, 晚上随祖父、 父亲学医。他对医学有着特殊的爱好,在弱冠时就已通读了《本草纲目》 《千金方》《内经》
《难经》等医学经典,这便为他日后行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在祖父的教导下,梅子涵的医术日臻成熟,各科兼能,得到远近推重。祖父
过世后, 梅子涵独挑大旗, 继续光大着梅家祖传的医德医道。 凡是来他医室治病者,不待启口言明病情,他在视行、听声、切脉、望色中已能揭示是何病症,言 之确凿, 就似见到病人体内的五脏六腑一般。 对于疑难杂症, 有的就是他在患者
平日的不良嗜好中找到得救之法;有的他并不示方,只告患者谨慎起居饮食, 化
病于不药之中。
大凡别人医不好的病, 到最后就只能求到梅子涵的门下。 如果梅子涵再治不好,这个人恐怕就时日不多了。 今天来的病人是这样的, 家里已经为他备好了入殓的棺木和寿衣, 来这里是因为仰慕梅子涵的大名, 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情来试一试。
梅子涵一边细听家人讲述病人的病史, 一边走上前为病人细细切脉, 回头开出一个方子,而这方子外人是难得一见的,只留作自家的医案。随后,梅子涵又
亲自到后院自家药房配药,梅家的这一规矩始自梅春鹤。待药配好后, 梅子涵又亲自将药煎好,要病人立时服下。 他嘱咐病人的家属:“如果此人能在子夜时分 醒来,说明还有存活的希望,不然就真的无药可救啦!”
说来也奇, 这位病人在服下药不多时便有了动静,不到子夜时分,只见他已
能微张双眼。此后数日,几副药服毕,病人的状况便一天好似一天,最后竟能自己起身了。 病人的家人为此感激不尽, 特地将一面写有“妙手神医起死回生”八个烫金大字的匾额送到了梅子涵的府上。
梅子涵治病救人的奇事轶闻在苇子沟几乎是妇孺皆知,人们都尊称他为神
医,称他的医术为仙术。 经他手医好的病人到底有多少, 就连梅子涵自己也记不清了。
多年行医下来, 有一件事一直深深困扰着梅子涵, 那就是他始终没有找到可
以传承他医术的合适人选。 梅子涵膝下有一儿一女, 但这一儿一女对祖传的医术竟都毫无兴趣,谁也不肯去接续梅子涵的衣钵。
岁月如驷之过隙, 转眼梅子涵已年届花甲。 眼看着祖传的医术就要在他这一代失传,梅子涵心急如焚。无奈之下,他只好登出启示,招徒传艺,最终从应招 者中挑选了两个人跟自己学医。 这时的梅子涵恨不得在一日之内就把自己的所知所学毫无保留地都教授给徒弟, 但他又深知欲速则不达这个道理, 这最是急不得的事,只能慢慢来。
不料,天有不测,三年之后,梅子涵突然患病,他自己给自己配了一副药,
服下后却未见好转。不久,病情竟日益加重。俩徒弟见状痛心不已,于是各自小心翼翼为师父切脉、诊病,并各自开出了一个方子,可踌躇半晌,竟都不敢轻易给师父下药,都怕因自己开的药方不当而延误了师父的病。
几日后, 梅子涵病势加重,俩徒弟只得跟梅子涵的家人商量,把师父送进省
城的一家中医院。 一名年轻的中医在诊过梅子涵的病后, 马上开出了方子。 谁料, 未等药煎好,梅子涵就断气了。
师父突然撒手人寰, 俩徒弟心存疑惑,便追问那位年轻的医生,问自己的师父究竟患的是什么病,竟会这么快就走了! 那位医生告诉他们, 那其实也不是什么大病难病,只是一般普通的肺热,但因医治不及时,虚火上升转而成了急症, 如果当初医治及时,也不致搭上性命。
俩徒弟听后,立时都红了脸,愧疚地低下头。
后来,当省城那位年轻的医生得知被自己诊治的人就是苇子沟大名鼎鼎的梅子涵时,禁不住大惊,继而摇头叹息:“想不到能起死回生的一代名医,竟然死于轻如鸿毛的小病之上,可悲呀!”
( 摘编自《小说月刊》 )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小说开篇交代“梅子涵是苇子沟的名医”,开门见山,既点明标题,又引出下文,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小说介绍梅子涵的家世,意在说明梅子涵的医术来自家传,如果没有祖
父的悉心教导,他就不会成为一代名医。
小说的语言平实朴素,在疾徐有度的叙述中向读者讲述了一个具有讽刺意味,同时也令人唏嘘的故事。
在梅子涵救活垂危病人的情节中,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梅子涵的医术高超,不负“名医”之盛名。
答案 B
解析 B 项,“如果没有祖父的悉心教导,他就不会成为一代名医”表述错误,梅子涵能成为一代名医, 除了祖父的悉心指导外, 还有他自身的努力和经验的积累。
结合小说内容,分析作者创设“省城的年轻医生”这一人物有何作用。答:
答案 ①情节上: 这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部分, 省城的年轻医生诊治后告知没有大病,使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②人物上: 省城的年轻医生与那两个徒弟构成鲜明的对比。两个徒弟因慑于师父的名气而不自信,不敢给师父用药, 以致延误了师父的病情,导致这一悲剧的发生。③主题上: 最后由年轻的医生点明故事的主旨,即一代名医死于小病上,道出故事的可悲性,具有讽刺意味。
解析 “省城的年轻医生”为小说中的次要人物, 此题考查的是小说中创设次要人物的作用。解答此题,可从情节、与主要人物及其他次要人物的关系、主 题等角度入手:在情节上,可使小说的收尾出人意料;在与其他人物的关系上, 正好与那两个徒弟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主题上, 有利于读者领会小说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小说以“想不到能起死回生的一代名医, 竟然死于轻如鸿毛的小病之上, 可悲呀”一句结尾。请结合文本内容,说明造成这一可悲结局的原因。
答:
答案 ①医术传承断档: 梅子涵药方不外传,并且他亲自配药,没有及时找到医术传承人。②收徒晚,又不能速成:无奈之中招收两个徒弟,而教授医术只能慢慢来,不能急于求成。③徒弟不自信,不敢轻易医治他:徒弟小心翼翼地为师父切脉、诊病, 都怕因自己开的药方不当而延误了师父的病。④名医在盛名之下给别人造成了威慑,也造成了自己的悲剧。
解析 “造成这一可悲结局的原因”需从小说中筛选相关信息并逐条概括, 如由原文第 10 自然段可概括出“医术传承断档”;由原文第 11 自然段可得出
“收徒晚,又无法速成”;由原文第 12 自然段可概括出“徒弟不自信,不敢轻
易医治他”;由原文第 16 自然段中年轻医生的话语可分析出名医的盛名给梅子涵自己带来了悲剧。答题时一定要先作概括,然后再具体分析。
三、文字运用
下面是某地摄影大赛征稿启事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为加速推进我区生态文明建设,展现我区治水、护水、爱水的样子,我区环 境治理办公室决定举办河湖主题摄影大赛, 欢迎摄影爱好者踊跃掺和, 征稿要求
如下:参赛作品应突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拙作必须原创, 参赛作品必须注明作者姓甚名谁、作品名称、拍摄时间、拍摄地点等。主办单位将
向获奖作者颁发证书,并惠赠《“碧水清波·美丽家乡”摄影作品集》一册。答:
答案 ①“样子”改为“风貌”; ②“掺和”改为“参与”; ③“拙作”改为“作品”;④“姓甚名谁”改为“真实姓名”;⑤“惠赠”改为“敬赠”。
解析 解答此题, 首先要看材料的性质, 根据材料的性质判断用词和语体色
彩,题中材料是征稿启事,那么需用书面语进行准确的表达。“展现 的样
子”“掺和”“姓甚名谁”都是口语色彩的词语。 而“拙作”是谦辞, 指参赛者的作品不得体; “惠赠”是敬辞, 只能用于对方赠予财物。 这里说自己赠给别人, 不得体。
下面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历程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内容,补充下面文段
4255999645398中两处空缺的内容。要求:语意完整,句式连贯,语言简洁。
中国古代小说经历了一个长期演变、 不断发展的历程。 先秦两汉是中国小说的萌芽期,神话、寓言等作品已具备小说的某些因素;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
志人小说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正式产生; ① ;话本、拟话本小说在宋
元时期大量涌现,是中国古代小说继续发展的具体表现; ② 。
答:①
② 答案 ①到了唐朝,传奇小说的产生意味着中国古代小说已经成熟。
②长篇章回小说在明清时期问世,这是中国古代小说进入繁盛期的生动证
明。
仿照下面画横线的语句,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
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材料 眼力足 笔力足 脑力足深入浅出 深谋远虑 高瞻远瞩武装头脑 宣传政策 体察民情
聚民心 抓本质 长见识 出成果 下功夫 筑同心
党的宣传干部,要切实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脚力足,行稳致远、
深入基层,经风雨、见世面; ; ; 。
答:
答案 眼力足, 高瞻远瞩、体察民情, 长见识、抓本质 脑力足, 深谋远虑、武装头脑,下功夫、出成果 笔力足,深入浅出、宣传政策,筑同心、聚民心
解析 回答此题, 要注重分析题目要求, 明确续写的三句话的顺序应是眼力足、脑力足、笔力足。然后要重点分析画线句的特点和材料中所给词语,将材料 中的词语归类。分析示例可以看出,“行稳致远”紧扣的是“脚力”, “深入基
层”是脚力所及, “经风雨、见世面”是宣传干部脚力足的结果。 这样来看,“高
瞻远瞩”“体察民情”是有关“看”的, “长见识、抓本质”是“眼力足”可以达到的结果; “深谋远虑”“武装头脑”是和“脑”有关的, “下功夫”“出成果”可以说是思考的结果; “深入浅出”“宣传政策”是和“笔”有关的, “筑同心”“聚民心”应该是宣传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