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课 离骚》同步练习
一、语言基础 (9 分,每小题 3 分)
亚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 。亚洲地大物博、 山河秀美, 在世界三分之
一的陆地上居住着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口, 47 个国家、 1 000 多个民族 。
一代又一代亚洲先民历经岁月洗礼,把生产生活实践镌刻成悠久历史、 成深厚文明。作为亚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 ) ,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 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
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 着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非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合作蓬勃开展,而且亚洲文明也在同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以及自身内部中发展壮大。
凡智慧和精神追求。 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 绝无高低优劣之分。 我们应该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现在, “一带一路”“两廊一圈”“欧亚经济联盟”等拓展了文明交流互鉴的途径,各国不仅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发祥地
不胜枚举
沉淀
凝聚
B.发源地
不胜枚举
沉淀
凝结
C.发源地
星罗棋布
积淀
凝结
D.发祥地
星罗棋布
积淀
凝聚
答案 D
解析 “发祥地”原指先王兴起的地方, 现用来指民族、 革命、文明等起源的地方。“发源地”通常指可考证的、物质范畴的发出、根源之处。根据语境中 的“人类文明”, 可知此处应用“发祥地”。 “不胜枚举”指不能个个地列举出来,形容数量很多。“星罗棋布”指像天空的星星和棋盘上的棋子那样分布着, 形容数量很多,分布很广。语境中有“数量多、分布广”的意思,应用“星罗棋 布”。“沉淀”多形容情感, “积淀”多形容文化、知识、经验、素质等。根据语境中的“深厚文明”, 可知此处应用“积淀”。 “凝结”多指结合在一起变成新的形态,或指气体变成液体,液体变成固体。常用于比喻,指血、汗、思想、 感情等凝结成新的东西。 “凝聚”泛指事物聚集在一起,或指气体变成液体,常
用比喻,指思想感情、精神、智慧或心血等聚集在一起。根据语境中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 ,可知此处应用“凝聚” 。
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惠民利民、亲仁善邻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安民富民、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
惠民利民、亲仁善邻是中华文明一贯的价值导向,安民富民、协和万邦
是中华文明鲜明的处世之道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价值导向,惠民利民、安民富民
是中华文明鲜明的处世之道答案 C
解析 注意前后照应。“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处世之道”, “惠民
利民”“安民富民”是“价值导向”。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各国不仅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合作蓬勃开展,而且亚洲文明也在自身内部以及同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发展壮大。
不仅各国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合作蓬勃开展,而且亚洲文明也在自身内部以及同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发展壮大。
各国不仅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合作蓬勃开展,而且亚洲文明也在同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以及自身内部发展壮大。
不仅各国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合作蓬勃开展,而且亚洲文
明也在同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以及自身内部发展壮大。答案 B
解析 画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前后分句主语不一致, 前句关联词放在主语的前面;“自身内部以及同世界文明”为递进关系, 不能颠倒。 只有 B 项恰当地修改了语病。
二、名篇名句默写 (6 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因采摘白
芷被加上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 , 。”
杜牧《阿房宫赋》中表现这座庞大的宫殿依山势而设计、结构精巧的特
点的句子是:“ , 。”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和听觉着笔,描写
激烈的操练演习场面的句子是:“ , 。”
答案 (1)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2) 各抱地势 钩心斗角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解析 易错字: (2) 钩; (3) 霹,雳。
三、文言短文阅读 (11 分) 5.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 、(2) 题。
民间事昭素所言诚实无隐上嘉之以衰老求归乡里拜国子博士致仕赐茶药及钱二十万留月余遣之年八十九卒于家。
王昭素,开封酸枣人。少笃学不仕,有至行,为乡里所称。常聚徒教授以自 给,李穆与弟肃及李恽皆尝师事焉。乡人争讼,不诣官府,多就昭素决之。开宝 中,穆荐之朝,诏召赴阙,见于便殿,时年七十七,精神不衰。太祖问曰:“何 以不求仕进,致相见之晚?”对曰: “臣草野蠢愚,无以裨圣化。 ”赐坐。因访以
( 选自《宋史》,有删改 )
用“/ ”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4 分)
因 访 以 民 间 事 昭 素 所 言 诚 实 无 隐 上 嘉 之 以 衰 老 求归 乡 里 拜 国 子 博 士 致 仕 赐 茶 药 及 钱 二 十 万 留 月 余 遣 之年 八 十 九 卒 于 家
答案 因访以民间事 / 昭素所言诚实无隐 / 上嘉之 / 以衰老求归乡里 / 拜国子
博士致仕 / 赐茶药及钱二十万 / 留月余遣之 / 年八十九 / 卒于家
解析 先通读大意, 然后根据句子结构判断停顿点。 如“因访以民间事”语意完整,所以“事”后应停顿;“昭素所言诚实无隐”是一个完整的主谓结构, 后面应停顿;“上嘉之”是主谓宾结构, 在“之”后应停顿; “以衰老求归乡里” 前面省略主语,结构完整, “里”后面应停顿;“拜国子博士致仕”是一个语意完整的结构,后面应停顿;“赐茶药及钱二十万”省略主语,是主谓宾结构,前 后均应有停顿;“留月余”“遣之”省略同一主语,其前后应断开; “年八十九” 结构完整,其后应停顿; “卒于家”前面省略主语,结构完整。
翻译下面的句子。 (7 分)
①少笃学不仕,有至行,为乡里所称。 (4 分)
译文:
②对曰:“臣草野蠢愚,无以裨圣化。” (3 分)
译文:
答案 ①他年少时专心致志学习, 不去为官,有卓绝的品行, 被乡里人称赞。
②王昭素回答说: “我出生草野, 蠢笨愚钝, 对圣人的教化没有什么帮助。 ” 解析 第一句关键词:笃学,至行,为 所。每个关键词 1 分,句子大意
1 分。第二句关键词:草野,裨。每个关键词 1 分,句子大意 1 分。
【参考译文】
王昭素,开封酸枣人,他年少时专心致志学习,不去为官,有卓绝的品行, 被乡里人称赞。 他常常聚集学徒教授以维持生活, 李穆及其弟弟李肃、 李恽都曾经拜他为师。乡里的人争讼,不找官府,却找王昭素解决。开宝年间,李穆将他 推荐给朝廷。皇帝诏命他入朝,在便殿接见他,这时王昭素年已七十七岁,但精神仍很好。宋太祖问他道:“你为什么不愿意做官, 致使我们今天相见得这么晚?”王昭素回答说:“我出生草野,蠢笨愚钝,对圣人的教化没有什么帮助。 ”宋太祖赐他坐下,于是问他民间的事情,王昭素所说的都是实际情形,毫无隐讳,皇帝 因而称赞他。王昭素以年老体衰请求回乡里,皇帝封他国子博士然后让他退休, 赏赐他许多茶叶和药以及钱二十万, 留他在京城一个多月才送他回家。 王昭素八十九岁那年,在家中去世。
能力拓展
励志小语:有人问鹰:“你为什么到高空去教育你的孩子?”鹰回答说: “如果我贴着地面去教育他们,那它们长大了,哪有勇气去接近太阳呢?”
——[ 英国] 莱辛
2305333146584
把下面的长句改写为三个语意连贯的短句。 ( 不得改变原意, 可添加必要的词语)
曾把母鸡下蛋的啼叫和诗人的歌唱相提并论说都是“痛苦使然”的尼采的这个家常而生动的比拟恰恰符合中国传统里一个痛苦比快乐更能产生诗歌的意见。
①
②
③ 答案 ①尼采曾把母鸡下蛋的啼叫和诗人的歌唱相提并论, 说都是“痛苦使
然”。
②中国传统里有一个痛苦比快乐更能产生诗歌的意见。
③尼采这个家常而生动的比拟恰恰符合这个意见。
解析 解答本题, 先压缩主干, 然后把压缩出来的修饰成分添加主语或宾语构成另外两个小句子。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出三个适于评价“约旦河”“盐海”的成语。
约旦河滚滚注入盐海。 盐海对约旦河说: “你整天奔波, 活得太累了吧?什么时候你也能像我一样舒服地徜徉在柔和之中,犹如富贵太太靠在沙发里一
样?”约旦河答道: “想永远保持新鲜, 就不能整日躺在那里做梦! ”若干年后, 约旦河依然年轻秀美;而盐海呢,人们给它取了一个绰号,名叫“死海” 。
答: 答案 自强不息 苟且偷生 流水不腐
解析 本题很有创意, 将成语考查巧妙地放在一定的语境中, 要从对语境义
的理解角度来寻找答案。
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 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表达得体。每句不超过 12 个字。
材料 据传,我国的一种白花杜鹃, 唐代就已传入日本, 日本从那时起开始
栽培杜鹃花, 到 17 世纪就已有 100 多个品种。 从 19 世纪开始, 他们利用本国原
产的和从我国输入的映山红等品种互相交配, ,后分别输入我国和欧美,
叫作东洋杜鹃,简称东鹃。东鹃为常绿灌木,高可一两米,花小,也叫作小叶小 花种。杜鹃以开花时令不同,分为春鹃、夏鹃:春鹃 4 月开花,性宜室温,如果
室温得当,可供春节观赏;夏鹃 5、6 月开花, ,春季宜注意霜害。杜
鹃花有“杜鹃啼时花成血” ( 宋代寇准诗句 ) 的传说,近代又遭受侵掠的劫运, 我
们应该因地制宜,培养创造一些稀有的杜鹃,富丽的杜鹃, 们的精神生活,也可表现出我国原产的特有风韵。
,以满足人
答:
答案 培育成许多新的品种 性喜温暖 有观赏价值的杜鹃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又考查学生
的逻辑严密和语句表达能力。 解答本题,必须先要读懂所给材料的内容: 第一处, 前面说“交配”,后面说“输入”,说明培养出新的品种;第二处,与下文语境
2305333955873中“春鹃 4 月开花,性宜室温”对举,此处应为“性喜温暖”之类;第三处,结合目的句“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 可推断前面杜鹃花“有观赏价值” 的功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4、5 题。
除夜对酒赠少章 ①
陈师道
岁晚身何托?灯前客未空 ②。半生忧患里,一梦有无中。 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 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
【注】 ①少章:秦觏,字少章,与诗人交往颇密。②未空:事业、生活没有落空,即言“有了着落”。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除夕之夜,本该合家团聚,但诗人却“身何托”,首句抑郁不平之情劈空而来。
第四句的意思是:梦中,抱负有地方施展,理想有可能实现;而现实中却一无所有。
颈联对仗工整,写愁催白发、酒助红颜,形象表达了诗人愁情之深、内
心之苦。
潦倒略同,还要“我歌君起舞”,这说明诗人已身心俱疲,只能靠宴饮娱乐麻醉自己。
答案 D
解析 D 项,“身心俱疲,只能靠宴饮娱乐麻醉自己”错,诗中这样写体现了诗人的乐观精神。
诗歌中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
23053331467650答案 ①生活凄苦,事业无成。诗人无所依托,虽有抱负,却无从实现,半生忧患,内心愁苦。②执着追求理想,虽遭挫折仍保持乐观精神。诗人做梦也希望能够一展平生抱负,虽然处境困厄,但仍然用歌声排遣满腹愁绪。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棵大树, 枝繁叶茂, 浓荫匝地, 是飞禽、走兽们喜爱的憩息场所。 飞禽、走兽们经常讲它们旅行的见闻。 大树听了, 请飞禽带自己去旅行, 飞禽说大树没有翅膀,拒绝了;请走兽帮助,走兽说大树没有腿,也拒绝了。大树决定自己想
办法,它结出甜美的果实,果实中包着种子。飞禽、走兽们吃了果实,大树的种子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 自选角度, 自拟题目, 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审题立意
答案 这是一道哲理类材料作文题。 在立意时, 学生应紧扣以下两个方面的
内容。其一,大树想要实现旅行的愿望,在直接请求飞禽、走兽帮忙而不可得的情况下,决定自己想办法,由此可立意为:①求人不如求己;②要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③依靠自己,放飞希望。其二,它结出甜美的果实,果实中包着种子, 飞禽、走兽们吃了果实,大树的种子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由此可立意为:①
蛮干不如巧干;②要善于借助他人;③理想、愿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智慧。但 是一切脱离材料的立意均视为离题,比如不扣材料谈“真理” ,不扣材料谈“道德”,不扣材料谈“感恩” 。立意也不宜偏颇,比如肯定“只能靠自己” “他人靠不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