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课 辛弃疾词两首》同步练习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巷陌.(mò) 鲈.鱼(l ú)
断鸿.(h ónɡ) 献愁供.恨( ɡò nɡ)
廉颇.(p ō) 遥岑.(c én)
金戈.( ɡē) 舞榭.歌台(xi è)
狼居胥.(x ù) 元嘉.(ji ā) 螺髻.(j ī) 佛.狸祠下(b ì)
仲.谋(zh ònɡ) 堪 脍.(hu ì) 登临.(l ín) 揾.英雄泪(wèn)
答案 B
解析 A项,供 ɡō nɡC;项,胥 xū,髻j ì;D 项,脍 kuài 。
下列各组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舞榭歌台
沧皇
烽火
惶恐
B.金弋铁马
杨州
巷陌
蕴含
C.玉簪螺髻
鲈鱼
栏竿
嬴政
D.脍炙人口
岑寂
揾泪
寻觅
答案 D
解析 A项,沧—仓; B 项,弋—戈;杨—扬; C项,竿—杆。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普通,平常 )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依靠,靠 ) B.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 请、让)
把吴.钩.看了( 佩带的宝刀 ) C.休说鲈鱼堪脍.( 把鱼、肉切细 )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 英雄业绩 ) D.求.田问.舍( 求取,要取 )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 草率出兵 )
答案 D
解析 “求田问舍”的“求”和“问”是购买、购置的意思。4.下列各典故,对应人物错误的一项是 ( ) A.树犹如此 ( 桓温)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 拓跋焘)
求田问舍 ( 刘备)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 刘裕)
C.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廉颇)
鲈鱼堪脍 ( 张季鹰)
D.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 刘义隆
霍去病)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 孙权)
答案 B
解析 “求田问舍”的典故是三国时许汜。 5.从修辞角度看,下列各句没有使用比喻的一项是 ( ) A.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B.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C.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D.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答案 A
解析 A 项,使用了借代。 B 项,既有借代又有比喻。 C 项,使用了拟人和比喻。 D项,用“雪”来比喻浪花。
6.对下列句子中运用典故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 借宋文帝刘义隆不做充分准备, 北伐遭到失败的事实,警告南宋王朝统治者 )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自比廉颇,表明自己壮心不已和报国无
门的悲愤 )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 赞扬当年孙仲谋北伐的英雄气概 )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 慨叹江山依旧,像当年“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仲谋那样的人物却已无处寻觅了 )
答案 C
解析 “孙仲谋”错,应为刘裕。二、名句名篇默写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辛弃疾写西南天高水长、浩渺寥廓的无边
秋色的两句是“ ,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体现这位感慨万千的江南游子雄心壮志的两句是“ ,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体现词人怀才不遇、年华虚度的愤慨与痛
苦的三句是“ , ,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登高望远,由孙权这位著名的历
史人物引发感慨的两句是“ , ”。
辛 弃疾盛赞 刘裕 北伐 立下赫赫 战功 的两 句是 “ ,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借历史影射现实,说南宋朝廷的耻辱随着
时光的流逝,渐渐被人们淡忘的三句是:“
。”
, ,
辛弃疾借用廉颇的典故,表明自己壮志犹存、希望为国立功的三句是: “ : , ?”
答案 (1) 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无际
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
可惜流年 忧愁风雨 树犹如此
(4)
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5)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6)
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7)
凭谁问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三、文本训练
( 一) 阅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完成 8、9 题。8.简要分析“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答:
答案 本句采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 拟人,从写景抒情的角度看, 还有移情入景。“献”“供”是人特有的动作,这里用来写山,是拟人;“玉簪螺髻”是 把山比喻为玉做的簪子和美女的发髻, 是比喻。词人把自己的悲愤之情注入自然景物,在表达技巧上是移情入景。
解析 这是词人登楼远眺所见之景, 在词人的视野中, 江山之美, 如“玉簪螺髻”,是比喻。而词人满怀悲愤之情所见之远山,又“献愁供恨”,是拟人, 也是移情入景。
上片中“落日楼头”以下七句,写“江南游子”,有何特色?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
答案 (1) 特色:①景物烘托:夕阳残照楼头,孤鸿哀鸣天际,烘托出一个苍凉悲壮的意境; ②强烈而极富暗示性的动作刻画: 把吴钩看了, 言复国壮志凌云;栏杆拍遍,言国事难为,寥无知音。不言忧愤,而忧愤之情自现。
(2) 形象:在阔大苍茫的背景上,呈现于读者眼前的是一个忧愤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
( 二) 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完成 10、11 题。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一句中, “舞榭歌台”“风流”“ 雨打风吹”各有什么深刻含意?
答:
答案 “舞榭歌台”是吴国太平气象的象征。 “风流”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遗迹。 “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的风雨, 自孙权以后, 京口一带屡遭兵燹,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
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答:
答案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 不谋求恢复, 民众就会安于异族统治, 忘记自己是宋室臣民。 表示对南宋朝廷不
图恢复中原的愤懑。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作者借古伤今, 联想到自己目前的处境,伤心与愤慨之情油然而生。
四、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人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 功名余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 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
答案 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 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答:
答案 不应把离别 ( 相聚) 视为人间唯一悲痛 ( 欢乐) 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水 调 歌 头
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 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 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 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 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 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 ①绍熙三年 ( 壬子) ,辛弃疾奉召赴临安, 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 :“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答:
答案 “兰”“蕙”“菊”都是花草, 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 纯洁的品格和操守。
解析 本题 考查 鉴赏 诗歌 景物 形象 中 的 意 象。 考生 要想 准确 概括
“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一方面要了解这三种意象在古代诗歌 中最常见的内涵, 如“兰”“菊”都是高洁的象征; 另一方面,根据注释②可知, “兰”“蕙”“菊”三种意象出自屈原的《离骚》 ,都是高洁的象征。结合作者的经历和诗歌的内容,不难得出“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
答:
答案 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 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 后者以陶渊明自况, 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解析 此题考查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阅读辛词时的障碍是辛词“好用书卷”。 运用典故曲折地表明心志, 这原是辛词的一大特点, 但有时过于晦涩。“听我楚狂声”出自《论语·微子》 。词人借接舆唱歌当面讽刺孔子迷于从政、疲于奔走的典故抒发了自己虽有满腔“长恨”却无人理解的悲
愤,“狂”字更突出作者不肯苟合的磊落情怀。 “富贵非吾事”出自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借陶渊明的“质性自然”“不慕荣利”表明自己此次奉召赴临安并
不是追求个人荣利, 也不想在那里久留, 因为“帝乡不可期”啊! 先从反面表明
自己的心迹,结句“归与白鸥盟”再从正面表明自己的心迹。五、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这篇短文,在横线上填写结论性的句子。 ( 不超过 30 字)
辛弃疾以杰出的爱国词,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其传世词 600
多首,抒发爱国情怀的作品占三分之二以上, 数量之大, 自有“词”这种诗体以来, 1400 年间,尚无人能望其项背。
爱国是辛词一大主题。 生态则是辛词的又一大主题。 一册稼轩词, 展卷读去, 从卷首到卷尾,满纸山川之美、草木之秀,让人目不暇接,间以风雨之声、虫鸟
之鸣,令人心动神驰。其中还有词人与青山的深情对视,与苍松的幽默调侃,与 鸥鹭的真诚结盟, 更有对白鹭的生态建议, 让人的心灵情怀, 受到难得的洗礼和升华。辛弃疾的生态词,是我们尤其应该珍惜的人文精华。
答:
答案 辛弃疾是我国最伟大的爱国词人,也是我国杰出的生态词人。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及压缩语段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 需要对材料进行划分, 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 整合后作答。 题干要求“在横线上填写结论性的句子”, 需要分别分析两段材料的内容, 第一个语段写辛弃疾对爱国词的贡献,第二个语段写辛弃疾对生态词的贡献。因此,我们就可以整体把握文意,概 括出结论性的句子, 如“辛弃疾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词人, 也是杰出的生态词人”。
请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使其与横线前的句子句式基本一致, 语意连贯。
2811999770401人性原含有两面:其一是男性的,其一是女性的。其一如苍鹰,如飞瀑,如怒马; ① 。所谓雄伟和秀美,所谓外向和内向,所谓戏剧型的和图画型的,
所谓戴奥尼苏斯艺术和阿波罗艺术,所谓“金刚怒目,菩萨低眉”, ② , 所
谓“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 阴柔,都无非是这两种气质的注脚。
③ ,一句话,姚姬传所谓的阳刚和
答:①
②
③
答案 示例:①其一如夜莺,如静池,如驯羊 ②所谓“动如脱兔,静如处子” ③所谓“大江东去”和“杨柳岸,晓风残月”
解析 解答此题, 首先要注意对横线前句子的句式进行研究: 第一处横线前
的句子句式为“其一如 , 如 , 如 ”, 第二处和第三处横线前的句子句式为“所谓 ”, 那么所填句子的句式也就确定了。 然后看横线前后句子的内容,第一处横线前的句子对应的是“男性的”, 横线上所填的内容就应该对应“女性的”,所选定的物象应该与“苍鹰、飞瀑、怒马”相反。后两处横线前的
句子都使用了引用的手法, 且引用的内容是阳刚和阴柔的对比, 所填内容也要符合这一点。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校园的每一面墙壁、 每一个角落都潜藏着教育资源, 必须让它们都会说话。那就是——校园隐形文化。
材料二: 走进温州市实验中学的校园, 随处可见精心的环境艺术布景: 用木
雕展现的校训墙、园艺造型的春草池、刻着《爱莲说》的休闲庭院的石桌、架空 的三角钢琴、 楼层的图书馆、 定期举办学生个展与群展的艺术长廊, 还有棋社活动区、天文长廊、师生墙的布置,走廊上、橱窗里定期更换的班级文化建设“风 采榜”等。
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
答:
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 (150 字左右)
答:
答案 (1) 校园隐形文化大有文章可做。
(2) 无论什么教育形式,只有潜移默化,循序渐进,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绝对不能像暴风骤雨,更不能似山洪暴发,否则,原本蓄势待发的生命 就可能会被扼杀在萌芽之中。 温州市实验中学注重校园隐形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以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熏陶、启迪、激励着学生, 促进他们健康成长。这种做法是值得提倡的。 ( 如有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
一、基础知识
能力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近日, @平安宝安通报“父母虐童”案,女童父母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视频发布人王某被行政处罚。 (12 月 28 日《中国青年报》 )
②通报发出后, 不少网友对于视频发布者被处罚表示不能理解, 他们认为爆料者不偷窥, 不将视频发布到网上, 那么女孩的遭遇就不会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和重视,女孩可能还生活在家庭暴力的阴霾中。 还有些网友提出爆料者是否能将
功抵罪,否则将不利于鼓励善行。
③其实,网友的这些观点反映出他们 (1) ,在判断事情的时候容易从自身为人处世的人情维度出发。笔者认为, (2) ,对于“父母虐童” 案中爆料网友的做法, 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来看待, 一码归一码。 登录摄像头偷窥和将视频发布到网上的行为侵犯了女童家庭的隐私, (3) ;爆料者大胆地举报女童父母的做法应该鼓励和提倡。
④厘清是非, 捍卫公正, 是 社会的要义。 女童父母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视频发布人被行政处罚, 并不是 的糊涂判案。惩罚分明、 , 才能更好地划清合法与违法的界限, 彰显法律的公平正义。 对于处罚引发的舆论, 深圳公安也第一时间作出回应,警方综合考量之后给予了一定的行政处罚。
母的做法还是很有意义的, 帮助女孩脱离了痛苦的处境。 总之, 我们该鼓励和提
⑤这起事件中的两位爆料者即使受到了一定的处罚, 他们勇敢地举报女童父
倡的是用合法合规的渠道进行举报和监督的行为。 1.依次填入文中第四段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法治 各打五十大板 罚当其罪
法制 和稀泥、抹光墙 罚不当罪
法治 和稀泥、抹光墙 罚当其罪
法制 各打五十大板 罚不当罪答案 A
解析 法制社会: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 是一种社会制度, 指的是社会是依法的,讲法的,是有法律制度的。法治社会:是和人治社会相对而言的,它是 指国家权力和社会关系按照明确的法律秩序运行, 并且按照严格公正的司法程序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社会纠纷。根据语意,选“法治”。和稀泥、抹光 墙:和事佬做派。各打五十大板:对事物不分青红皂白,不论是非曲直,对当事 人双方都加以批评、指责、打击或惩罚处理。后文有“糊涂判案”,所以选“各 打五十大板”。罚当其罪:所作处罚和所犯罪行相当。罚不当罪:所作处罚和所 犯罪行不相当。根据前面的“惩罚分明”,应选“罚当其罪”。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即使这起事件中的两位爆料者受到了一定的处罚,但是他们勇敢地举报女童父母的做法还是很有意义的
这起事件中的两位爆料者即使受到了一定的处罚,但是他们勇敢地举报女童父母的做法还是很有意义的
虽然这起事件中的两位爆料者受到了一定的处罚,但是他们勇敢地举报女童父母的做法还是很有意义的
这起事件中的两位爆料者虽然受到了一定的处罚,但是他们勇敢地举报女童父母的做法还是很有意义的
答案 C
解析 前后主语不同,关联词要放在第一个主语前,排除 B、D 两项;事件已经发生,不需假设,因此“即使”要改成“虽然”,排除 A 项。
在上文第三段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使语意前后呼应,连贯畅通,每
空不超过 12 字。
(1)
(2)
(3)
答案 (1) 法律知识的缺乏
警方的处罚是合理的 ( 或这种处罚是合理的 )
应受到相应的处罚二、名句名篇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屈原不顾流俗,追求真理,在《离骚》中他用 “ ,
”表达自己对美好理想执着追求九死不悔的精神。
老师犹如春蚕,毕生吐丝,至死方休;老师又如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
人, 无 怨无 悔。 现在 , 人 们常 用 李商 隐《 无题 》 中 “ ,
”来歌颂老师的这种精神。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九百多年前,苏轼在《念奴 娇·赤壁怀古》 中以“ , ”表达了古今豪杰对大好河山的倾倒之情。
答案 (1)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 、(2) 题。
咏 萍
刘 绘
可怜池内萍,葐蒀 ①紫复青。巧随浪开合,能逐水低平。 微根无所缀,细叶讵 ②须茎? 飘泊终难测,留连如有情。
【注】 ①葐蒀:亦作“芬氲”,指烟气纷纭之貌。②讵:岂,难道。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诗歌第一句“可怜”即“可爱”,在“可爱”之中,还含有几分惹人怜顾的柔弱之态。
第二句用“葐蒀”为池萍着色,在阳光下恍若有青紫之气升腾,动静结
合,把色彩写活了。
第三、四句表现了池萍的动态之美,尽摹池萍在水中漂、立、动、静之态,表现了动人的韵致。
第五、六句与全诗清淡秀蕴的基调相谐,池萍看似“无根”,其实还是
有根的,只是因为太微小。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B项,“动静结合”错误,“葐蒀” 表现青中带紫的萍叶, 在清波淡淡之中恍有青紫之气升腾, 可以说这个词把色彩写活了,但并没有体现“动静结合”。
全诗表现了池萍的哪些特点?诗人对池萍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
答案 池萍的特点:①美丽可人。②细小纤弱。③漂泊不定。 ( 答对两点即可) 诗人对池萍的情感:①喜爱赞美之情,诗人喜爱并赞美池萍的美好。②怜惜
忧悯之情,诗人对池萍生出爱怜,希望池萍莫要过那漂泊难测的生活。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和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刘绘《咏萍》的开笔,便沾满了喜悦、赞美之情。“可怜池内萍,葐蒀紫复青”中
“可怜”即“可爱”, 不过在“可爱”之中, 似乎还含有几分惹人怜顾的柔弱之态。这便使诗人笔下的池萍增添了某种情感色彩。 “微根无所缀,细叶讵须茎?” 意思是说:池萍看似“无根”,其实还是有根的,只是因为太微小,你叫它怎样 连缀池底?萍之无茎,好像是一种缺憾;但对它自身来说,那萍叶本就细小,又 何须非得有茎?这两句妙在不露声色, 与全诗清淡秀蕴的基调相谐。 这让读者对楚楚可人的绿萍,油然生出深切的爱怜和忧悯。 而诗人似乎是在用整个身心呼唤:
可爱又可怜的池萍, 再莫要过那漂泊难测的生活! 请就在这清波绿池之中, 寄托你风姿美好的青春。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抚。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砦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先以缗钱五万
于广西买马五百匹, 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 时枢府有不乐之者, 数沮挠之, 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
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州兼湖南安
如期落成, 开陈本末, 绘图缴进, 上遂释然。 时秋霖几月, 所司言造瓦不易, 问: “须瓦几何?”曰:“二十万。”弃疾曰:“勿忧。”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
居民家取沟檐瓦二十,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
冠。
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吏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身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以言者落职。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
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
秉烛作文, 旦且祭之, 文成而声始息。 德佑初, 枋得请于朝, 加赠少师, 谥忠敏。
(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有删改 )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045100议者以聚敛闻 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 住罢 弃疾受而藏之出 责监办者 期一月飞虎营栅成 违坐军制
议者以聚敛闻降 御前金字牌俾日 下住罢 弃疾受而藏之 出责监办者 期一月飞虎营栅成 违坐军制
议者以聚敛 闻降御前金字牌 俾日下住罢 弃疾受而藏之出 责监办者期一月 飞虎营栅成 违坐军制
议者以聚敛闻 降御前金字牌 俾日下住罢 弃疾受而藏之 出责监办者 期一月飞虎营栅成 违坐军制
答案 D
解析 “御前金字牌”是“降”的宾语, 故前不可断开, 排除 B 项。“闻” 是动词,即“上报朝廷”, 故“闻”应放在前一句中, 排除 C项。“之”是“藏” 的宾语,句意完整,故应在“之”后断开。故选 D项。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蛮,即南蛮,指南方少数民族。古汉族自称华夏,便把华夏东南西北四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夷、蛮、戎、狄。
江右,古时以面朝北为准,右为东,左为西。因此,古人把长江之西称为“江左”,长江之东称为“江右”。
长短句,和曲子、曲词、诗余等,都是词的别称。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 成“词牌”,依调填词为“倚声”。
三鼓,即三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三鼓,是指 23 点至次日 1 点。
答案 B
解析 以面朝南为准,江左,长江之东;江右,长江之西。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为整治时有作乱的湖南草寇,辛弃疾斥巨资修建营垒,招兵买马,这表现他深谋远虑,有雄才大略。
辛弃疾如期建成飞虎营栅,向皇帝上书陈述事情经过,并呈上图纸,皇帝才免除了对他的军法处置。
虽然部属都反对,但辛弃疾还是坚持把买来的粮食的十分之三赈济信州百姓,这表现了他的仁政爱民和博大胸襟。
谢枋得经过辛弃疾墓旁的庙宇时,听到“若鸣其不平”之声。文章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辛弃疾生前的愤激不平。
答案 B
解析 “才免除了对他的军法处置”与原文内容不符, “上遂释然”的意思是“皇上于是才消了气”。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①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5 分)
译文:
②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5 分) 译文:
答案 ①留守叶衡平素很器重他, 叶衡入朝为相, 极力向朝廷推荐, 说辛弃疾胸怀大志深谋远虑。 ( 得分点:雅:一向,平素。重:器重。入相:入朝为相。荐:推荐,举荐。慷慨:胸怀大志 )
②当时枢府中有不愿这样做的人, 屡次阻挠辛弃疾, ( 但) 辛弃疾反而干得更加努力,( 阻挠者) 最终也没能改变他的想法。 ( 得分点:数:多次。沮:通“阻”。卒:终究,最终。夺:改变 )
【参考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 齐地历城人。当时虞允文主持国政, 皇上下决心要恢复失地, 弃疾趁机论述敌我形势以及晋汉两代的人才, 持论正直。 因为讲和刚刚停当, 他的建议没有被施行。
留守叶衡平素很器重他。 叶衡入朝为相, 极力向朝廷推荐, 说弃疾胸怀大志深谋远虑。 皇上就召见了弃疾。 不久辛弃疾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 就丈量原先马殷营垒的房基,修建新的营垒,准备招步兵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先拿铜
钱五万到广西买了五百匹马, 皇上又下诏命令广西安抚司每年捎带买三十匹。 当
时枢府有不愿做这件事的人,屡次阻挠辛弃疾, ( 但) 辛弃疾反而干得更加努力, ( 阻挠者) 最终也没能改变他的想法。 各种费用上万计, 弃疾善于斡旋, 事情都马上解决。进谏的人把弃疾聚敛财富的事上奏给了朝廷, 朝廷就下发了御前金字牌, 让他日落的时候停止作罢, 弃疾接过来把它藏了起来, 出去严责监办的人, 定期
一月要建成飞虎营栅, 违背期限就要按军法治罪。 飞虎营如期落成, 弃疾上书陈述事情的经过, 画好图纸呈给皇上, 皇上于是才消了气。 当时连续下了几月的秋雨,有关部门说造瓦很困难, 弃疾问:“必须要用多少瓦?”回答说: “二十万。” 弃疾说:“不要担忧。 ”命令厢官除官舍神祠之外, 动员居民每家献出沟檐瓦二十块,没有两天都齐备了,僚属都很叹服。军队建成,雄镇一方,是江上各部队
中最好的。
当时长江以西一带发生严重饥荒, 皇帝命令弃疾督办赈灾工作。 刚一到灾区, 弃疾就在通衢大道张榜说: “囤积粮食的流配, 强买粮食的杀头。 ”接着下令全部拿出公家的官钱银器, 号召吏民分别推举有实际才能的人, 根据自己的情况借贷钱物,等到他们领命运回买来的粮食,不取利息,约定月底到城下销售。于是
运粮的船只接连来到, 粮价自行降低, 百姓赖此得以度过饥荒。 当时信州太守谢源明乞求拨米救助,部属都不答应,弃疾说:“都是一样的老百姓,而且都是皇 上的子民。”就拿米舟十分之三拨给了信州。 皇帝嘉勉这件事, 给弃疾进一级俸禄。又因为谏官弹劾丢掉了职务。
弃疾一向擅长作词,他写的词风格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咸淳
年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路过弃疾墓旁庙宇, 听到有急促的声音在堂上大呼, 好像鸣发其心中的不平, 自傍晚至半夜声音不停, 枋得拿着蜡烛写作文章, 准备天亮祭祀他,文章写成而声音才停下。德佑初年,枋得向朝廷请示,朝廷加赠他为少
师,谥号忠敏。
四、文字运用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3255333256806植物的生长与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及蒸腾作用有关, ① ,所以温度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 温度的变化, 既影响植物吸收肥料的程度, 也影响植物的新陈代谢过程, ② 都会使植物新陈代谢的酶活性发生变化, 只有适宜的温度才能
使新陈代谢达到最佳状态,利于植物的快速成长。据研究,
叶的温度都有差异,而根温对植物的生长影响最直接。
③ ,即根、冠、
答:①
②
③
答案 ①这三种作用都受温度的影响
②温度过高或过低
③植物各部位的温度是不同的
解析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 ①要点明“温度”与“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及蒸腾作用”的关系, 才能与后句构成因果关系。 ②结合后句“只有适宜的温度”来判断前文应涉及“温度的变化”, 再结合关键词“都会使”可判断所填内 容。③结合后句“即根、冠、叶的温度都有差异”可知,所填写的句子意思应与 此相同。
提炼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
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 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 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天娱乐。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正、正经严肃,那 就像造屋只有客厅, 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前的姿态。
答:
答案 对思想而言,偏见自有其存在的价值。
根据下面的诗句,描写一个场景。要求:①运用第三人称,有心理描写;
②语言连贯、准确、生动;③不少于 100 个字。
小路上,有十八台阶 / 我坐在最上面 / 借一束月光 / 数台阶上的蚂蚁 / 我要把蚂蚁,数回一个童年
答:
答案 示例:沿着小路,他拾级而上。坐在十八级台阶上,茫然四顾,未来的路在哪里?成人仪式后,他的心空荡荡的,没了着落。月色溶溶,树影婆娑。
他瞥见一排蚂蚁慢慢往上爬, 俯下身, 细细数着这些负重前行的“勇士”, 久违的感觉漫过全身,他仿佛又回到了多梦的童年。
解析 本题要求根据现成的诗句描写一个场景, 使句意更丰富更具体, 诗句中出现的意象有:小路、十八台阶、月光、蚂蚁。这些在描写场景时必须出现。 另外,要将“我”换成“他”, 描写中要有“他”的心理活动。 最后中心是“他” 回到了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