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同步练习及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同步练习及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04 19:01: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 7 课 李清照词两首》同步练习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薄.雾(b ó) 薄.被(b áo)
日薄.西山(b ó) 厚古薄.今(b ó)
把.关(b ǎ) 刀把.(b à)
把.守门户(b ǎ) 把.酒言欢(b ǎ)
将.领(ji ànɡ) 将.息(ji ānɡ)
将.门虎子(ji ànɡ) 将.进酒(ji ānɡ)
堆.积(du ī) 戚.戚(q ī)
乍.暖还寒(zh à) 玉枕.纱厨(zh ěn)
答案 C
解析 “将进酒”中的“将”读 qi ānɡ。
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淡酒
名信片
冷冷清清
梧桐细雨
B.薄雾
重阳节
瑞恼金兽
孤独寂寞
C.次第
倒计时
责无旁贷
玉枕沙厨
D.销魂
憔悴损
暗香盈袖
黄花堆积
答案 D
解析 A 项,“名”应为“明”; B 项,“恼”应为“脑”; C 项,“沙” 应为“纱”。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①薄雾浓云愁永.昼
②樱花永.巷垂杨岸
①有暗香盈.袖
②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①乍暖还.寒时候
②秦王还.柱而走
①憔悴损.
②满招损.,谦受益
答案 B
解析 A 项,①漫长的;②深。 B 项,都是“满”的意思。 C 项,①返回;
②环绕。 D项,①这里相当于“煞”;②损害。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 A.东篱把酒黄.昏.后
雁过也,正伤.心.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答案 D
解析 古义:光景,状况。今义:次序,一个挨一个地,依次。
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她通晓金石鉴赏,能诗善文,词的成就尤其突出。北宋末年她南渡避乱,不久北宋灭亡,丈夫病死,她只身逃难, 境遇悲惨。
李清照的《醉花阴》与《声声慢》两首词都是其南渡后晚年的作品。C.秦观的词温婉疏荡,周邦彦的词富艳精工,李清照的词清新跌宕。然而
在“淡语有味”“浅语有致”“轻巧尖新”“姿态百出”方面,周邦彦不及秦观、李清照,故推秦、李为婉约宗主。
D.李清照生活在南北宋过渡时期,南渡以后词风由明丽变为凄清。
答 案 B
解析 《醉花阴》这首词是李清照早年的作品。
与下列两副对联所吟咏的对象对应的一项是 ( )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A.(1) 辛弃疾 (2) 李煜 B .(1) 辛弃疾 (2) 柳永
C.(1) 辛弃疾 (2) 李清照 D .(1) 苏轼 (2) 李煜
答案 C
解析 《美芹十论》指辛弃疾的奏疏, 《漱玉集》为李清照的词集。二、名句名篇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醉花阴》中词人点明重阳节令特点的三句诗是“ ,
, ”。
(2) 《醉花阴》中,“ , , ” 三句,历来被称颂,真挚地展露了词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声声慢》 开篇一唱三叹, 使用七组叠词的三句诗是“ ,
, ”。这十四个字为全词奠定了凄婉的感情基调。
《 声声慢》 中表现词 人强烈的 思乡 之情 和流 浪之 感的 三句诗是“ , , ”。
《声声慢》中以花暗喻岁月流逝、 人已憔悴的三句诗是“ ,
, ”。
《声声慢》中诗人失落、孤单、凄凉、悲哀,最后这些交织在一起的感
情喷薄而出,凝结成两句“ , ”。
答案 (1)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三、文本训练
( 一) 阅读《醉花阴》,完成 8、9 题。
醉 花 阴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是“平中见奇”的经典例子, 请分析“人比黄花瘦”在诗中的表达作用。
答:
答案 以“人比黄花瘦”这样大胆的夸张、 比喻的形式出现, 形象地描绘了词人衣带渐宽、形销骨立的外形。同时,写外在形体的“瘦”,也是为了突出和 刻画心情,从而传神地表达出词人因思念丈夫而凄愁不堪的内心世界。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 表达了词人因思念丈夫而衣带渐宽的刻骨离愁。
( 二) 阅读《声声慢》,完成 10~12 题。
婉约词里经常用到“落花”这个意象, 本词中“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一句中的“黄花”具有什么特点?词人描写落花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 黄花即菊花。 菊花给人以幽静清瘦之感, 颜色比较朴素, 这里人与菊有一种应合。 “满地堆积”的落花写的是花的凋谢, 而“憔悴”的不只是花, 还有人,作者在这里把外界的环境与内心的感受交融在一起, 抒写了孤独生活中的深深哀愁。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三句渲染了一个什么样的环境?这对作者抒发感情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
答案 这三句渲染了一个满目凄凉、 冷雨声声的凄苦的环境, 这样的环境恰好和作者孤苦凄凉的心情融为一体, 为作者的情感找到一个恰当的载体, 对抒发感情起到了很好的媒介作用。
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愁”之深之重的?就你感受最深的方面谈
谈个人看法。答:
答案 淡酒、急风——借酒浇愁,而大风刺骨,意绪全无,愁绪更浓重;北雁——丈夫故去,锦书不再,雁叫声声心欲碎;黄花——花开花落,无人共摘, 难堪彻骨孤独;梧桐、细雨——化用,以声衬情,顿挫凄绝。
四、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添字采桑子·芭蕉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注】 该词创作于词人南渡以后。
请简要概括上片中芭蕉树的形象特点。
答:
词人在下片是如何抒发思想感情的?
答:
答案 (1) 树干高大,枝繁叶茂,叶心舒卷,脉脉含情。
(2) 词人通过长夜孤枕难眠、雨打芭蕉之声的单调连绵和客居异乡的飘零处境,抒发了深沉浓重、凄凉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
解析 (1) 本题要求概括芭蕉树的形象特点。分析时主要立足上片中的形象
描绘,结合词中“阴满中庭”“舒卷”等重点词句加以概括。
(2) 本题问词人是如何抒发思想感情的, 也就是主要问词人抒发感情的方式。此外,回答此题一定要将词人抒发的感情表述出来。
五、文字运用
吟诵古典诗歌,脑海中会呈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所谓“诗中有画”。请从下面描写荷花的两句诗中任选一句, 发挥想象, 用自己的语言把它描绘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要求:①紧扣诗句;②必须原创;③语言表达简明、生动;④运用比喻或比拟的修辞手法;⑤不超过 50 字。
嫩碧才平水,圆阴已蔽鱼。 ( 唐·李群玉《新荷》 )
十里荷花带月看,花和月色一般般。 ( 宋·杨公远《月下看白莲》 )
答:
答案 示例: (1) 夏日荷塘,娇嫩碧绿的荷叶像一把把绿伞刚好举出水面, 阳光照进荷塘,荷阴映水,鱼儿在荷阴下悠闲地游来游去。
(2) 看那月光下的十里荷塘,绿波荡漾,一朵朵月色一般明净的荷花,宛如星星般在碧波中一闪一闪。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或短语, 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 6 个字。
42813331239540“愁”是人的一种抽象心理。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 作者常用比喻使这种抽象的心理变得具体可感,如在李白的诗中,“愁”有长度:“白发三千丈,缘愁似 个长” ( 《秋浦歌》 ) ;在李清照的词中,“愁”还可以 ① :“一种相思,两
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一剪梅》) ,令人惊叹的是,
她的“愁”居然还有 ②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 在李煜的词中, 愁像春天的江水那样滚滚东去: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 ) ;又像 ③ :“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清平乐》) 。
答:①

③ 答案 ①到处移动 ②重量 ③春草蔓延
解析 解答此题要注意题干中对所填写的内容的要求。 在具体做题时, 一定
要注意横线前后的语境, ①空联系后面“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可推知, ②空联系“载不动许多愁”可推知, ③空由后面“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可推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 2018 年 4 月 18 日在京发布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报告显示, 2017 年我国成年国民各种媒介 ( 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 ) 的综合阅读率为 80.3%,较 2016 年的 79.9%有所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 ( 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 ) 的接触率为 73.0%,较 2016 年上升了 4.8 个百分点。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与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保持增长势
头。
调查还发现,有声阅读成为国民阅读新的增长点。 2017 年,我国成年国民
的听书率为 22.8%,较 2016 年的 17.0%提高了 5.8 个百分点; 0~17 周岁未成年人的听书率也有所增长。具体来看,未成年人群体中, 14~17 周岁青少年的听书率最高, 9~13 周岁少年儿童和 0~8 周岁儿童的听书率相差不大。同时,听书的方式也很多样。 我国成年国民中, 选择通过移动有声应用软件平台听书的人最多,选择通过广播和微信语音推送听书的也占一定比例。
用一句话归纳上述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 30 个字。
答:
针对上述消息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写一段评述性文字。不超过 80 个字。答:
答案 (1) 综合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率双增,有声阅读成为新的增长点。
(2) 科技的进步为国民提供了灵活多样的阅读方式。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日
益加快, 听书这种阅读方式因为更加便捷, 为越来越多的读者所喜爱, 但是会带来阅读浅表化问题。
一、基础知识
能力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民宿,不是简单的一栋房子,而是一种生活状态,是当地风土人情的载体。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要想 ,民宿应或依托于历经沧桑的古老建筑, 或依托于恬静美丽的自然风光,或依托于深厚的文化底蕴,因地制宜,精心设计,

触摸到历史、文化的脉动,与诗意栖居的惬意。
形成自己的独特魅力。 尤其是可以通过与当地特色文化, 提升自身品位, 让游客
选择民宿,实际上是在选择一种更有人情味、 更让人满意的体验。 走进民宿,
院内树影斑驳,怪石嶙峋,真是 。一家民宿,如果只有古朴的房屋和美
丽的景致,但服务态度和卫生条件差,存在安全隐患,则会给人一种 的感觉,使其吸引力大打折扣。所以,有品质的民宿不仅要富有特色和魅力,还
要提供更加“走心”的服务以及合乎规范的卫生条件、 消防设施等, 让游客在消
费体验中感到舒心、放心。
从长远来看, 民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合理规划, 尤其是在一些适合民
宿集聚发展的地区,更要统筹规划,实现差异化发展,切不可 ,一拥而
上,简单模仿,恶性竞争。同时, ( ) ,拓展吃、住、行、游、购、娱等环节,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脱颖而出 别具匠心 华而不实 饮鸩止渴
出类拔萃 别有洞天 华而不实 饮鸩止渴
出类拔萃 别有洞天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急功近利
脱颖而出 别具匠心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急功近利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 ( 包括熟语 ) 的能力。第一空, 出类拔萃: 超出同类。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示出来。“脱颖而出”只能用于人。此处
应选“出类拔萃”。第二空,别有洞天:另有一种境界,形容风景等引人入胜。
别具匠心: 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 ( 多指文学、 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 ) 。此处用来形容风景,所以选“别有洞天”。第三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意思是: 外面像金像玉,里面却是破棉絮。比喻外表很华美,而里面一团糟。华而不实: 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也指表面上很有学问,实际腹中空空的人。“金玉其 外,败絮其中”程度深,更切合语境。第四空,饮鸩止渴:用毒酒解渴,比喻只
求解决目前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 急功近利: 急于追求目前的成效和利益。 从横
线后面的“一拥而上,简单模仿”等内容看,应选用“急功近利”。故选 C项。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尤其是可以与当地特色文化相融合, 提升自身品位, 让游客触摸到历史、
文化的脉动与诗意栖居的惬意。
尤其是可以通过与当地特色文化来提升自身品位,让游客触摸到历史、文化的脉动,享受到诗意栖居的惬意。
尤其是可以通过与当地特色文化相融合,提升自身品位,让游客触摸到
历史、文化的脉动与诗意栖居的惬意。
尤其是可以通过与当地特色文化相融合来提升自身品位,让游客触摸到历史、文化的脉动,享受到诗意栖居的惬意。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该画线句有两处语病: 一是成分残缺,少了与“通过”相搭配的中心语; 二是搭配不当, “触摸”可以与“脉动” 搭配,但与“惬意”不搭配。只有 D项把这两处语病都改正了,故选 D项。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还要促进民宿产业与周边的相关产业实现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条 B.民宿产业与周边的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应该得以实现,延长产业链条 C.还要促进民宿产业与周边的相关产业实现融合发展,产业链条得以延长D.民宿产业与周边的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应该得以实现,产业链条得以延长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括号前面的“更要统筹规划”里
有一个“要”字, 后面接“还要”更恰当。 排除 B、D 两项。根据括号后面的“拓展 环节”“带动 发展”的动宾结构来看, “延长产业链条”更恰当。 排除 C项。故选 A 项。
二、名句名篇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琵琶行》中琵琶女在调弦校音时虽曲调未成但深情已显露,表现琵琶女技艺高超的两句是:“ , 。”
《离骚》中抒发诗人将坚持心中的理想和追求,纵然死很多次也决不后
悔的句子是:“ , 。”
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概
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答案 (1) 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 (1) 、(2) 题。
眼 儿 媚王 雱
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 ①。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注】 ①秦楼: 秦穆公女弄玉与其夫萧史所居之楼。 此指词人妻子的独居之所。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上片侧重描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直抒胸臆,表现了伤离的痛苦和无尽的思念之情。
“杨柳丝丝弄轻柔”用拟人手法,描写了细长嫩绿的柳条在春风吹拂下
婀娜多姿的情态,以乐景衬哀情,引起下文的愁绪。
上片写出了海棠未遭雨打,还在枝头盛放,梨花又似争先,如雪般坠落的美景。
“而今往事难重省, 归梦绕秦楼”写出了时光不能倒流、 旧地不能再到,
只有在梦中才能回到怀念的地方的伤感。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A项,“下片侧重直抒胸臆”错,应
是用典和借景抒情。
赏析结尾两句“丁香枝上,豆蔻梢头”的表达效果。
答:
答案 借景抒情, 化抽象为具体。 诗人将抽象的情感化为可视可感的丁香和豆蔻,感叹自己心底的深情像丁香花一般忧郁而未吐。 诗人借丁香和豆蔻表达了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相思只在:丁香枝上, 豆蔻梢头”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 化抽象为具体。作者对妻子的相思之情, 只有借丁香和豆蔻才能充分表达。 这分明就是在感叹自己心底的深情正像丁香一般忧郁而未吐。 下片表达了尽管一切的梦幻都已失落, 然而自己内心缠绵不断的情意依然专注在那个人身上,真是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境界。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 、(2) 题。
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①
纳兰性德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②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 ③沙。
【注】 ①此词作于康熙十七年十月,诗人随驾北巡塞上时。②谢娘,东晋才女谢道韫。她曾因咏雪名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享有盛名。③瀚海:谓沙漠。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从标题来看,“塞上咏雪花”,按照传统的分类,这是一篇“咏物”的中调,但作者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乱“悠悠飏飏,做尽轻模样”。
作者把雪花当作群芳之一,在词的开篇凭空地制造矛盾,再以新奇的手
法解决矛盾,这种创新显出了容若的才调高绝、独出机杼。
词的上片重点在“不是人间富贵花”,词人旨在表明自己偏爱雪花的理由:雪花虽不像富贵花那样雍容华贵,却自有其清高孤绝的姿态。
词的下片“谢娘别后谁能惜”,一语沉痛,这句话看似实指东晋才女谢
道韫,实则一语双关,还有对心爱女子的代称这一层意思。答案 A
解析 此为小令。
这首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
答案 ①不慕人世荣华富贵, 厌弃仕宦生涯:作者认为雪花不是人间富贵花, 这既是他的审美选择也是他对于富贵门阀种种 ( 仕宦生涯 ) 束缚的逆反心态的反射。②羁旅飘泊: 飘泊天涯的雪花与随驾北巡塞上的诗人惺惺相惜。 ③孤独悲凉: 凄冷的月光下,西风掀起万里狂沙,夹着漫天飞雪,吹向无际的大漠,相伴的只
有寒月悲笳,物人相似。整首词中诗人以雪花自况,托物言志,委婉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的复杂情怀。 ( 答对 3 点即可)
四、文字运用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6915999236633对于植物来说,当有虫子来咬食时,它要做出决定, ① ,还是继续快速
生长。如果防御的代价高到一定程度, 有的植物宁可不充分防御, 而是选择快速
生长。根据防御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 ② 。有的植物释放毒素,吃了
它们的虫子一命呜呼。 另外一类是“间接防御”。 既然我搞不定你, 那我就请你的天敌来搞定你。 于是乎, 有的植物在遭受虫子袭击的时候, 就释放出一些挥发
性化合物到空气中, ③ 。
答:①


答案 ①是进行防御 ②一类是“直接防御” ③吸引昆虫的天敌来捕食
虫子
解析 第①空是围绕前面语句“做出决定”展开的, 结合后文的“如果防御
的代价高到一定程度, 有的植物宁可不充分防御, 而是选择快速生长”, 可知第一个空应该填“是进行防御”。 第②空是围绕前文“根据防御方式的不同, 可以分为两类”展开的, 根据后文的“另外一类是‘间接防御’”, 可知,第②空应该填“一类是‘直接防御’”。 第③空是总结句, 根据前文的“那我就请你的天敌来搞定你。 于是乎”, 可知第③空应该是请天敌来了, 所以是“吸引昆虫的天敌来捕食虫子”。
下面是一段介绍王羲之书法的文字,请用比较工整的语句 ( 如排比) 概括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主要贡献。要求:①符合原意;②不超过 30 字。
在书法史上,王羲之是一位富有革新精神的大书法家。 他早年从卫夫人学书, 后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楷书学钟繇, 在书法上达到了“贵越群品, 古今莫二” 的高度。中晚年时,他不满当时用笔滞重、结体稚拙的局面,锐意改革,书风大 变。他对楷书的结构、点画等加以变革,使楷书趋于匀称俊俏,挺拔多姿;他开 创了今草,其草书用笔多变,流畅而富有韵致,比起前人有了质的飞跃;他的行 书婉转灵动,俊逸妍美,从此行书取得了与篆隶楷草并列的地位。
答:
答案 王羲之变革了楷书,发展了草书,确立了行书的地位。
解析 这是一段叙述性的文字, 注意“人或事 ( 时间) +发生、发展、结果+ 感情及意义”。人物是“王羲之”,结果是“对楷书的结构、点画等加以变
革”“他开创了今草”“从此行书取得了与篆隶楷草并列的地位”, 按题目的要求整理得到答案。
下面是一则请假条的正文部分,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今天下午, 俺走路去学校, 途中为躲避路上的大车, 一不留神跌倒在路边的水沟里,扭伤了胳膊。医生看了看后说我需要住院治疗,暂时不能到校上学,需 请假 3 天,请给予批准。
答:
答案 ①“俺”改为“我”; ②“走路”改为“步行”; ③“一不留神”改
为“不慎”;④“看了看”改为“检查”;⑤“上学”改为“学习”。
解析 “俺”是方言, 用在此处不合适, 应改为“我”; “走路”“一不留神”“看了看”“上学”为口语,应当分别改为书面语“步行”“不慎”“检
查”“学习”。 解答此类试题, 要关注用语是否符合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身份, 是否符合情景需要,谦敬辞的使用是否恰当,语言体是否符合要求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