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 课 短文三篇》同步练习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词,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推衍.(y án) 厚赐.(c ì)
尽.管(j ìn) 瞬.息万变(sh ùn)
惋.惜(wǎn) 短暂.(zh àn)
削.减(xu ē) 风和.日丽(h è)
苇.草(wěi) 渊.源(yu ān)
赋予.(y ǔ) 碧落.黄泉(lu ò)
规矩.(j ū) 磨难.(n àn)
囊.括(n ānɡ) 丰盈.饱满(y ín)
答案 C
解析 A项,“衍”应读 yǎn,“尽”应读 j ǐn;B 项,“暂”应读 zàn,“和”应读 hé;D 项,“矩”应读 ju ,“囊”应读 nánɡ,“盈”应读yínɡ。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度日 像形字 绵里藏针 出其不意
消磨 三角洲 大庭广众 奇闻共赏
想象 畜生 枯燥无味 躁动不安
竟技 钟点工 监守自盗 源远流长答案 C
解析 A 项,“像”应为“象”; B 项,“闻”应为“文”; D 项,“竟” 应为“竞”。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对城市的“克隆”,它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尊重,对自然生存的尊重。
了对农村文化、
②如果算 年龄,她已经 96 岁了,应该算是长寿星了吧。三年前, 她得过癌症,做过手术,但现在的她,耳不聋,眼不花,说话铜锣般响,乐观得很。
③俗话说“书卖一张皮”, 书籍的封面设计对销量很有影响。 图书与读者见
面,第一个回合就依赖于封面。好的封面设计 ,让读者一见钟情。
A.包涵
实足
回味无穷
B.包含
十足
耐人寻味
C.包涵
十足
回味无穷
D.包含
实足
耐人寻味
答案 D
解析 “包涵”,客套话,请人原谅。“包含”,里边含有 ( 多用于抽象事物) 。①中形容“新农村建设”的内容, 应选“包含”。 “实足”指确实足数的, 如实足年龄;“十足”指成色纯或指十分充足,如十足的黄金、神气十足。“回 味无穷”和“耐人寻味”都形容意味深长, 但前者只限于事后回忆, 在追忆中体会到意趣很深; 后者不仅指事后, 也可以指当时。③中指好的封面设计的重要性, 应选“耐人寻味”。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近年来,在种种灾难面前,各级政府防患.未.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力争把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②随着大数据应用变得越来越普遍, 数据泄露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 “大数据=大泄密”,在今天看来,这不是耸人.听.闻..。
③新兴媒体的概念与形成, 早已超越了人们对“媒体”的传统界定, 它无.所.
不.至.,深刻地改变着你的生活状态,除非你不食人间烟火。
④“国立台湾博物馆”是台湾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 而最让人津.津.乐.道.地谈论着的就是它的建筑风格——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希腊多立克式。
⑤就像语言的学习,学的只是理论,效果还需要自身去实践。现实中,也存在很多不.可.言.传.的现象。
⑥在博鳌论坛中, 著名学者孔丽东就亚洲经济发展谈了自己的一孔.之.见..,给
在座的各位学者很多启示。
A.①②④ B.①④⑥
C.③⑤⑥ D.②③⑤
答案 D
解析 ②耸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句中使用正确。③无所不至:没有
达不到的地方, 也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 ( 用于坏事 ) ,含贬义。句中用的是前一种意思,使用正确。⑤不可言传: 指对某些事理只能揣摩领悟, 不能用言语来表达。句中使用正确。 ①防患未然: 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时采取预防措施。 这与句中“在种种灾害面前”相矛盾。 ④津津乐道: 饶有兴趣地去谈论。 此处“道”与句中“谈论”语意重复。 ⑥一孔之见: 从一个小窟窿里所看到的, 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多用作谦辞。句中使用属于谦敬错位。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随着大数据技术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我们应该从一个比以前更大、更全面的角度来理解事物,也就是我们要树立“样本等于总体”的新理念。
博物院关注公众需求,目的是以“定位国民终身教育,改善公众服务”
为宗旨,结合观众年龄层次,不断创新社会教育形式,使观众人数持续增长。
尽管有完善的法律规定, 但侵害女性员工正当权益的事件还是屡屡发生,特别是在私企、民企,更是侵权行为的高发地,这类企业不应成为监管盲区。
部分救援队员用水管、灭火拖把等工具“对抗”明火,部分队员在火势 蔓延的方向将可燃物刨开阻断火势,经过 3 个多小时的努力,成功控制了山火。
答案 A
解析 B项,句式杂糅,“目的是以 为宗旨”杂糅,“目的是 ”和“以 为宗旨”二者保留其一。 C项,成分残缺,句中滥用介词“在”致使主语残缺,应删去。 D项,表意不明,可在“成功”前添加“他们”。
二、文本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热 爱 生 命
我对某些词语赋予特殊的含义。 拿“度日”来说吧, 天色不佳, 令人不快的时候,我将“度日”看做是“消磨光阴”,而风和日丽的时候,我却不愿意去 “度”,这时我是在慢慢赏玩,领略美好的时光。坏日子,要飞快地“度”,好 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度日”“消磨时光”的常用语令人想起那些“哲
人”的习气。他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将它打发、 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 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至于我,我却认为生命不是
这个样的,我觉得它值得称颂, 富有乐趣,即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 它是优越无比的, 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或是
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 “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 ( 古罗
马哲学家塞涅卡语 )
不过,我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 毫不惋惜。这倒不是因生之艰辛或苦恼所致, 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 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 我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 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尤其在此刻, 我眼看生命的时光无多, 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 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 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 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
第一段中说“坏日子,要飞快地‘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句中的“度”意思是什么?为什么说“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呢?
答:
答案 ①“度”的意思是“打发”“消磨”。 ②是因为生命“值得称颂, 富有乐趣”,它“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我们要好好珍惜生命,好
好享受生活,将生命无限拉长。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答题区间在第一自然段。 在作者看来,生命“值得称颂,富有乐趣”,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 的”,因此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
“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一句有何含义?
答:
答案 珍惜生命, 热爱生命, 认真而充实地生活, 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种快乐的人能死而无憾,感受不到死的苦恼。如果一辈子懒散拖沓,萎靡不振,不能积 极乐观地对待生活,留有很多遗憾,临死时必然感到苦恼。从哲学上说,人在追 求自己的生命价值时可以超越死亡。
解析 联系文章第一段, 理解作者对生命的认识, “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文章最后一段说“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那么应讲究哪些方法呢? 答:
答案 ①热爱生命就要关心我们的生活。②热爱生命就要“增加生命的分量”。③热爱生命就要看破死亡。
解析 要对全文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要抓住作者最主要的写作意图。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9~11 题。
生命的暗示欧阳斌
①清凉的秋雨送走了一个燥热的苦夏, 燥热的心总算静默下来了。 在这秋虫唧唧的黑色的秋夜里, 我骤然从昏睡中惊醒。 远方的钟楼上, 响起了悠长的钟声。又一列火车隆隆驰过。
②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是生命的暗示吗?
谙生命的短暂,而必须高密度地显示自己的存在么?是因为它那生命的全部价值,都隐含在这微弱却令人感泣的生命绝响里么?那么人呢?仅仅因为生命比秋
③我在想,秋虫因何要昼夜而鸣?是因为它强烈的生命意识么?是因为它深
虫千百倍的绵长, 就可以以生理需求为由, 将千百个最美丽最令人激动的黎明慷慨地遗弃么?
④有时, 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痛苦的煎熬, 当它最充分地展示出黑暗、 龌龊、卑鄙、虚伪一面的时候;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快乐的享受,当它展
示出光明、纯洁、崇高、真诚一面的时候。生命似乎永远是在这样两极之间交错
延伸的,在它延伸的每一个区段里, 似乎总是喜剧与悲剧同生, 苦难与幸福共存。
⑤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渺小的存在,当物欲、情欲、利欲在蝼蚁般 的人群中横行恣虐的时候; 有时, 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伟大的结晶, 当它在强暴、苦难、灾害中显示出牺牲的悲壮的时候。 生命似乎永远是渺小的伟大的“混血儿”,由此我们也就没有理由产生绝对的崇拜和蔑视, 再伟大的巨人也有他渺小的瞬间,再渺小的凡人也有他伟大的片刻。
⑥绝大多数的时候, 我们有一种珍惜生命的本能, 似乎没有一个人来到世上就梦寐求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在心灵中会无限地增值。毕竟,生命只 属于这一个人,而且仅仅只有一次。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一切都失去了,只要 一息尚存,你就没有丝毫理由绝望。 因为失去的一切, 又可能在新的层次上复得。
当然,在极少数的时候, 我们也渴望着悲壮的牺牲, 那是因为苟且偷生已严重地亵渎了神圣的生命。那时,死亡反而变得令人仰止,生命反而因死亡而延续,因 毁灭而永生。
⑦钟声是生命长度的量尺, 却不是生命价值的量尺。 生命的价值只有在历史
的天平上才能清晰地显示出它本来的刻度。
一代又一代的人来了, 一代又一代的
人去了,他们的生命价值何在?有的人有一个轰轰烈烈的生, 却留下一个默默无闻的死;有的人有一个默默无闻的生, 却有一个轰轰烈烈的死。 有的人显赫一时, 却只能成为匆匆的过客; 有的人潦倒终生, 却成为历史灿烂星空的泰斗。 这一切决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生命价值的客观性和历史性, 使不绝于耳的喧嚣显得极其微不足道。
⑧一时一事的得失, 似乎永远困扰着我们, 永远是生命的烦恼之泉。 倘若能真正将其置之度外,烦恼就真正超脱了。其实,真正值得烦恼的命题在于:生命 的价值究竟应以何种形式作何种转化。 对于这个千古之谜, 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回答。却没有任何一本哪怕是世界上最权威的教科书能给出最完美的答案。 人其实是最难认识自己的, 也就更难找到自己生命的转化方式, 这正是一些人拥有一个失败的人生之根源。 更悲惨的结局则在于, 自以为找到了答案而其实完全是南辕北辙。所谓天才, 无非就是能最早最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价值, 从而以最直接的方式完成了生命由瞬间到永恒的有效转化。
⑨生命, 这神秘而美丽、 不可捉摸而异常珍贵的存在, 你究竟隐逸着多少暗
示?而哲人的终生存在,就是捕捉这样一些暗示么? 9.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从“清凉的秋雨送走了一个燥热的苦夏”开篇,以“生命的暗示”
为主题,用抒情的笔调揭示了生命中充满了辩证的哲理, 激励人们要努力去探索生命的意义。
“生命似乎永远是渺小的伟大的‘混血儿’”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 了当生命在强暴、 苦难、灾害中显示出牺牲的悲壮的时候, 我们会觉得它是一种伟大的结晶。
第六自然段围绕“珍惜生命”这一中心,告诉人们:任何时候,只要一
息尚存,就要充满希望,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在心灵中会无限地增值。
最后一段,作者用设问句提出生命究竟有多少暗示的问题,肯定生命中
含有许许多多的暗示, 指出必须由哲人去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并且由哲人给予正确的回答。
答案 A
解析 B 项,只谈到了生命伟大的一面,漏掉了渺小的一面; C项,“任何时候”太绝对,且前后不存在因果关系; D项,是反问,作者在这里激励人们要像哲人那样努力去探索生命的意义。
从文中看,作者围绕“生命的暗示”提出了哪些看法?
答:
答案 ①秋虫昼夜而鸣暗示生命要显示其存在和价值; ②生命交织着痛苦与欢乐,应当有正确的苦乐观;③生命的存在既有渺小的时候,也有伟大的时候, 应当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评价他人;④生命是宝贵的,应当珍惜,但在必要时应 不惜牺牲生命以维护它的神圣,应有正确的生死观。
阅读文章,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第三自然段画线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第七自然段画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请你换用简洁的语言把这句话的意思准确地写出来。 ( 不超过 18 字)
答:
答案 (1) 引领下文。 (2) “历史是检验生命价值的唯一标准” ( 意思相近即
可)
四、文字运用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
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20 个字。
4433333426431中国要发展还是要环保?几十年来, ① ,相伴随的则是环境破坏触目惊
心。官方一直宣传要“经济与环境一把抓”,而事实证明, ② 。那么,我们
有没有可能痛下决心, ③ ?在经济放缓带来的弊端与环境恶化带来的弊端之间,想好到底要承受哪一个了吗?
答:①
②
③
答案 ①中国经济一路高歌猛进 ②这是不可能的 ( 或经济的发展往往以环境破坏为代价 ) ③减缓经济发展的速度,保护好环境
解析 通读整段, 感知大意后能推知所填内容, ①处应体现出“中国经济的
迅猛发展”, ②处应表达“经济的发展往往以环境破坏为代价”之类意思, ③应强调“保护环境”。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 要求保留关键信息, 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0 个字。
由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十届全国杂技展
演, 7 月 17 日晚在广西南宁开幕。本届杂技展演共有 6 台杂技剧和 36 个杂技、魔术节目参演。参演节目题材丰富,形式多样。杂技剧目主要有《百鸟衣》 《小桥流水人家》《梦回中山国》等。杂技、魔术节目则涵盖爬杆、斜杠、空竹等多
个类型,体现了高、难、险、奇、趣的特点。由广西演艺集团杂技团创排的杂技
剧《百鸟衣》作为首场演出剧目,通过一幕幕精彩演绎,引发现场观众的热烈反响,掌声不绝于耳。
答:
答案 ①第十届全国杂技展演 7 月 17 日晚在广西南宁开幕 ②参演节目题材丰富,形式多样 ③广西杂技剧《百鸟衣》引发热烈反响。
一、基础知识
能力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模糊性是诗歌语言最突出的特点。 这种语言具有两重性, 即在本质上是明确的,在表象上是模糊的;在内容上是确指的,在形式上是灵活的。因而能构成诗 歌作品丰富多彩的审美意象, 吸引鉴赏者去咀嚼, 去品味。鉴赏者尽可以根据自
己的生活 和审美 去揣度那一个个谜底,填充那一道道艺术留
白, 获得对诗歌作品的审美享受。如果不能发现诗歌文本的艺术留白,
不能填充这些留白。那么阅读诗歌便 。从这个意义上讲, ( )
这就使得诗歌语言和表达的意义之间形成了不少的“空白”点, 只有通过鉴赏去
增补这些空白, 才能在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的沟通之间架起桥梁,
深刻领会作
品的寓意。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体验
经验
从而
味同嚼蜡
B.经验
体会
从而
食不甘味
C.体会
经历
因此
味同嚼蜡
D.经历
体验
因此
食不甘味
答案 A
解析 “体验”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 或者亲身经历; “体会”指体验领会, 也用于人对某种境界或事物的感受; “经验”指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 技能;“经历”指亲身见过、做过或遭受过的事。综合前后语境,用“体验”和 “经验”更好。 “从而”是连词, 上文指明条件方法等, 下文用“从而”引出结果、目的等。“因此”是连词, 表示上文的原因产生了后文的结果。 此处前文“揣度谜底”和“填充留白”是方法条件, 后文“获得审美享受”是结果、 目的。应用“从而”。 “味同嚼蜡”形容没有味道, 多指说话或文章枯燥无味。 “食不甘味”:吃东西都觉得没有味道。形容心里有事,吃东西也不香。此处是说不能填
充空白的话,阅读诗歌就没什么意味了,应用“味同嚼蜡”。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诗歌是一种通过有限的词汇、有限的组合规则来表现诗歌作者自己无限的心灵世界的超级语言复合体。
诗歌语言是一种超级复合体,诗歌作者总是通过有限的词汇、有限的组合规则去表现自己无限的心灵世界。
诗歌作者总是通过有限的词汇、有限的组合规则去表现自己无限的心灵世界,所以诗歌语言是一种超级复合体。
诗歌作者自己无限的心灵世界总是通过有限的词汇、有限的组合规则来表现的,所以诗歌语言是一种超级复合体。
答案 B
解析 A、C、D三句表述的重点都在“诗歌是一种超级复合体”上,而这句
话的后文是“从这个意义上讲 形成了不少的‘空白’点”, “形成‘空白’ 点”和“诗歌是一种超级复合体”没有逻辑关联, 而 B 项的语意重点在“诗歌作者”的做法上, 诗歌作者的做法和后文“形成‘空白点’”才有因果关联, 故选B项。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只有通过鉴赏去填补这些空白,才能架起沟通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之间的桥梁
只有通过鉴赏去增补这些空白,才能在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之间架起
沟通的桥梁
只有通过鉴赏去填补这些空白,才能架起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之间的
桥梁
只有通过鉴赏去增补这些空白,才能架起沟通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之
间的桥梁
答案 C
解析 “增补”的意思是增加、 补充,“填补”的意思是填充空白, 此处后文搭配“空白”, 也没有“增加”的意思, 用“填补”更恰当; “才能架起沟通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之间的桥梁”句式杂糅, 要么说“才能架起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之间的桥梁”,要么说“才能架起沟通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的桥
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经常网购的消费者会发现, 拆包裹时都会有“很费力”的感受。 但是,为了防止商品在运输过程中被损坏,卖家和快递公司只好在包装上下功夫。
为什么不少扎点胶纸或胶带呢?某快递网点的负责人说:“我们也想节约成本,
但如果因为包装问题导致商品在物流过程中被损坏而造成损失,就得不偿失了。”
市邮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2016 年中国 200 万个快递员运送了 350 亿个包裹。包裹多了,肯定会产生垃圾。快递只是使用环节,并且我国没有关于快递包 装的环保标准。 记者了解到, 我国现行的快递包装标准多为推荐性指标, 其约束力不强,执行起来有难度。
快递带来的包装垃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对于“包装过度”与 “安全所需”, 如何在两者之间获取平衡, 如何使商家与消费者尽量采用环保材料,如何实现回收——循环——再利用。这些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 摘编自《深圳特区报》 2017 年 3 月 2 日)
材料二
4661333186744
( 摘编自《中国快递领域绿色包装发展
现状及趋势报告》 )
材料三 在对待快递包装问题上,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烦恼。 买家既想让“宝贝”拥有“金钟罩”, 又为家里堆积如山的快递包装物烦恼; 店家担心快递途中物品受损, 便“里三层外三层”地包个严严实实, 成本自然就高出许多; 快递公司面对五花八门的包装只好望“包”兴叹,回收与不回收也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在我国大力推动绿色经济的背景下,对“两高一剩” ( 高污染、高能耗、产能过剩) 企业的规范和整治是重点。而由于电商蓬勃发展催生的物流行业所带来的环保问题, 目前还看不到有效的管理与规范方式。 绿色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整个社会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大到国家的产业政策,小到人们的日常环
保意识, 缺一不可。 而这些日常细节需要从人们很小的时候进行教育和规范, 知识和规则需要不断地在人们的头脑中强化。 因此,要真正推动环保和绿色事业的
发展,需要从基础的教育工作抓起。
( 摘编自《快递包装的“纠结”与绿色金融》 )
材料四 20 世纪 90 年代,德国出台《包装废弃物管理办法》 ,提出包装废弃物管理应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最终处置”的顺序进行,并设定了 不同包装废弃物的回收目标和时限, 强制要求包装生产商、 销售商对包装回收共同负责。该办法还制定了包装废弃物从收集到最终处置的量化标准,比如规定
80%的包装废弃物和 100%的运输包装必须回收利用, 使包装处理的每个环节都有具体标准可依。
美国从 20 世纪 90 年代便开始关注绿色包装。 为了提高企业回收包装废弃物的积极性, 美国各州政府根据企业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率的高低, 适当免除这些企业相关的税收。同时,美国还在《资源保护与回收利用法》中规定,“减少包 装材料的消耗量, 并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再利用”。 目前, 美国已在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方面形成产业化运作, 不仅改善了环境, 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而且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此外,在包装材料技术上, 一些美国企业也进行了积极探索, 如一些酒类包装物是用秸秆制成的,强度高,便于物流运输,并且十分环保。
( 摘编自光明网 )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网购包裹的包装材料过多让快递公司陷入了很无奈的境地,他们想节约成本,但又怕在运输过程中因商品损坏造成损失而遭到索赔。
我国重点对高污染、高能耗、产能过剩的企业进行规范和整治,但目前对于物流行业所带来的环保问题却一直没有较好的解决对策。
在对待快递包装问题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烦恼。于是,人们在由快递
包装材料废弃物所带来的包装垃圾问题上难以形成共识。
德国和美国对包装材料废弃物的回收都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美国为了提高企业回收包装废弃物的积极性,还适当免除回收企业的相关税收。
答案 C
解析 C项,“难以形成共识”表述错误,原文信息是“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国如果有快递包装的环保标准,相比推荐性指标而言,对商家、快递
公司、回收企业的约束力会更强。 有了这个标准, 就可以解决快递包装废弃物问题。
根据材料二中的图 1 可知,大家不愿意将快递包装送回收站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害怕自己的信息遭到泄漏;二是认为将其送回收站太麻烦。
材料二中的图 2 表明,对于快递包装废弃物的处理,认为应由快递公司负责的人数最多,认为应由政府负责的人数所占比例居第二位。
美国在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方面的措施,既可改善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还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因此比德国的相关措施更好。
答案 B
解析 A项,“有了这个标准, 就可以解决快递包装废弃物问题”表述错误, 因为这一问题涉及方方面面,不可能有了这个标准就可以解决; C项,“认为应由政府负责的人数所占比例居第二位”表述错误, 认为由包装公司负责的人数所占比例居第二位; D项,“比德国的相关措施更好”表述错误,在这一问题上, 文中没有将美国与德国进行比较。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我国在解决快递带来的包装废弃物问题方面还
存在哪些不足。
答:
答案 ①国家缺乏关于快递包装的环保标准; ②对于物流快递方面的包装垃圾的处理缺乏有效的管理与规范方式, 如在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方面未能形成产 业化运作等; ③人们的日常环保意识和规则意识不够强; ④国家缺乏鼓励、 提高企业回收包装废弃物的积极性政策; ⑤在包装材料和技术方面缺乏积极探索, 创新力度不够。 ( 任答 3 点即可)
解析 由材料一可得出“国家缺乏相关环保标准”; 由材料二可得出“对物
流快递形成的包装废弃物的处理缺乏有效的管理与规范方式”; 由材料三可得出“人们的环保意识不够”; 由材料四可得出“国家缺乏相应的政策”“在包装材料和技术方面缺乏积极探索”。
三、文字运用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3521333763166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 物的意蕴深浅和人的性分密切相关。 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 ① 。比如一朵含露的花,在这个人看来只是一朵平常的花,在那个人看或以为它含泪凝愁,在另一个人看或以为它能象征人生和宇宙的妙谛。
一朵花如此, ② 。因我把自己的意蕴和情趣移于物, ③ 。
答:①
②
③ 答案 ①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
②一切事物也都是如此
③物才能呈现我所见到的形象
解析 语段主要表述的是物的形象和人的情趣的关系问题, 第一个空格前表述的内容是深人所看到的物就深, 根据空格后的举例, 可知空格内容与空格前内容是对比关系, 填写的内容应该是“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 第二个空格的前文写不同的人看到同一朵花的感受不一样, 从“一朵花如此”分析, 空格处的意思应该是“所有的东西都是这样”; 第三个空格, 是总结性语言, 主要表述的内容应该是物的形象的呈现。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千百年来,留下了不少传统习俗。但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送压岁钱的越来越少了,抢红包的越来越多了; 年终守岁的越来越少了, 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越来越多了; 全家忙着做年夜饭的越来越少了,到明亮、整洁的餐厅里聚餐的越来越多了。
用一句话概括上述反映的社会现象。
答:
针对上述反映的社会现象写一段评述性文字, 要求观点鲜明, 50 字左右。答:
答案 (1) 春节传统习俗随着社会发展发生了改变。 (2) 这一现象提醒我们要正视传统文化被现代社会冲击的现状,倡导社会重视传统节日,重拾节日习俗, 传承传统文化。 ( 或:这一现象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必然,因为一些习俗消失,也会有一些新的习俗出现,抱残守缺停滞不前,并不是可取的态度 )
解析 (1) 语段谈到的节日是春节,谈到春节的习俗变化,用“少了”“多
了”的句式,可以看出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 (2) 本题要求根据传统习俗发生改变这一现象写一段评述性文字, 可以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写节日习俗要和社会与时俱进,可以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写要继承发扬传统文化。注意字数限制。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6 个字。
68653321239540日前,英国电信运营商宣布,在伦敦、伯明翰、曼彻斯特等 6 个主要城市开通 5G服务。现在,一些英国用户在自己的 5G手机上就可以体验到每秒 1Gb的高传输速率。 于是,英国的经济学家们提出一个命题: ① ?“生产率之谜”是长期困扰英国的问题,自 2007 年以后,英国生产率增长就近乎停滞。初期的预测显示,如果抓住 5G带来的机遇,英国的生产率可以至少提高 1 个百分点。但
5G 技术大规模应用不仅需要改善硬件设施, ② ,比如传统工程师就需要通
过转型来获得开发、部署与监控自动化流程方面的本领。此外, ③ 。运营商
表示,没有必要担心,每个人都有能力使用它,跟目前的流量收费差不多。答:①
②
③ 答案 ①5G 能否帮助英国提高生产率 ②还需要提升人员的本领技能
③5G收费问题也是消费者最关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