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英国国旗
猜猜看:你知道这是哪个国家的国旗和国徽吗?
英国国徽
第17课
君主立宪制的英国
目录
一、议会与王权的斗争
二、革命的发生
三、《权利法案》
一、议会与王权的斗争
詹姆斯一世(英文:James
I,1566年6月19日—1625年3月27日),名詹姆斯·斯图亚特(James
Stuart),苏格兰的詹姆斯六世(James
VI)。苏格兰斯图亚特王朝国王及英格兰斯图亚特王朝首位国王。1567年母亲玛丽一世的苏格兰王位被废黜,幼小的詹姆斯·斯图亚特便登基为王。1583年亲政。1603年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驾崩,死前将王位传给詹姆斯,詹姆斯成为英格兰的詹姆斯一世。在位期间鼓吹君权神授,自认为是上帝的使者,惹得与议会经常不愉快,同时这种方式使英国国民非常不满,间接引发了此后1649年与1688年两次革命。
1、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建立
一、议会与王权的斗争
17世纪初,英国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国王詹姆士一世狂热地推崇“君权神授”理论,渴望王权专断。他不经议会批准,强行征税,使议会与王权处于对立状态。
2、詹姆士一世的言行与英国的法律和政治传统严重不符。
3、英国议会制度的形成:
(1)英格兰曾于1215年颁布《大宪章》,维护教俗贵族的特权,规定没有经过协商,国王无权征税,逐渐确立了“王权有限”和“王在法下”的基本原则。
(2)13世纪末,英格兰基本确立起议会制度。
(3)议会组成:议会由上、下两院组成,上院由贵族组成,下院由骑士和平民代表组成。征税权掌握在议会手中。
英王签署《大宪章》
一、议会与王权的斗争
大宪章也称《自由大宪章》。英国封建时期的重要宪法性文件之一。
1215年6月15日,金雀花王朝国王“失地王”约翰王(1199一1216在位)在大封建领主、教士、骑士和城市市民的联合压力下被迫签署。全文共63条。主要内容是保障封建贵族和教会的特权及骑士、市民的某些利益,限制王权。规定非经贵族会议的决定,不得征收额外税金;保障贵族和骑士的采邑继承权;承认教会自由不受侵犯;归还原侵占的领主土地、抵押物和契据;尊重领主法庭的管辖权,国王官吏不任意受理诉讼,对任何自由人非经合法判决,不得逮捕、监禁、没收财产或放逐出境;承认伦敦和其他自治城市的自由;统一度量衡,保护商业自由等。同时规定由领主推举25人员负责监督宪章的实施。宪章主要是封建阶级内部权力再分配的文件,并未改变广大农民的地位,而且不久即被即位的亨利三世撕毁,失去效力。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大宪章被利用作为争取权利的法律依据,并被确定为英国宪法性文件之一。
相关链接
大英图书馆里的《大宪章》
英国上院内景
英国下院内景
英国下议院的开会场所。前端为议长席,开会时,执政党与野党各自分开座。
英国早期议会会场
英国议会开会的场景
英国议会分为上议院和下议院,举行会议时,两院议员聚集在上议院,上议院议员坐在自己的议席,下议院议员由议长率领坐到特别席。
二、革命的发生
新航路开辟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间的关系
资产阶级的成长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商路和经济重心转移
新贵族的出现
新航路的开辟
领导阶级
Write
Company
here
1661年时的伦敦(出自菲斯海尔的伦敦地图)
许多其他沉重捐税仍继续违法征收,有些甚至不合理到这种程度,纳税的总数甚至超过货物的价值。
——1641年12月英国资产阶级给国王的抗议书
在“圈地运动”中流离失所的农民
17世纪的伦敦
17世纪初,英国到亚洲贸易的船队出发前
1628年,议会向国王呈递了一份《权利请愿书》,表达了议会限制王权的意图。查理一世先假意应允,后解散议会。议会和王权的矛盾的激化。
1、议会和王权矛盾的激化
继詹姆士一世之后,查理一世继续推行君主专制政策,无视议会的权力。
二、革命的发生
查理一世(英语:Charles
I,1600年11月19日—1649年1月30日),又译查尔斯一世。苏格兰斯图亚特王朝第十位国王和英格兰及爱尔兰斯图亚特王朝第二位国王(1625年—1649年在位)。
课外拓展
查理一世(英语:Charles
I,1600年11月19日—1649年1月30日),又译查尔斯一世。苏格兰斯图亚特王朝第十位国王和英格兰及爱尔兰斯图亚特王朝第二位国王(1625年—1649年在位)。詹姆斯一世和丹麦公主安妮次子,英国历史上唯一被公开处死的国王,欧洲史上第一个被公开处死的君主。
查理一世在位期间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混乱的宗教冲突。臣民们普遍对他们国王的信仰持不信任态度,一方面,在三十年战争中,他的失误成功的帮助了新教势力,然而另一个事实却是,他迎娶了一位罗马天主教的公主。
查理一世还重用当时具有争议的教会人物。他的很多臣民都认为这样做使得英格兰教会与罗马天主教会的关系太紧密了。此后,查理一世还试图迫使苏格兰进行宗教改革,从而引发了主教战争。这一切都使英格兰和苏格兰国会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立场,最终促成了查理一世的灭亡。
查理一世打猎像
查理一世,英国斯图亚特国王。他与西班牙和法国进行战争,压迫清教徒,对抗国会,打击新兴工商业,引起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2、1648年两次挑起内战,均战败。1649年1月被处死。
(1)根本原因:
17世纪,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直接原因:1628年,查理一世未履行议会呈交的《权利请愿书》并解散议会,使得议会与王权的矛盾激化。
小结: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
2、爆发时间
3、革命开始标志:1640年,议会重新召开。
二、革命的发生
1、导火线
1637年苏格兰人民起义
时间
1640—1688年
1640年
1640年,议会重新召开,议员们不断抨击国王专权,揭开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查理一世恼羞成怒,派遣军队闯入议会,企图逮捕反对他的议员,挑起了内战。
二、革命的发生
4、结果:
经过几年反复斗争,议会军队打败了国王军队。
英国内战共有两次,第一次内战(1642~1646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642年到1644年夏,军事主动权基本上掌握在国王手中,议会当时主要处于防守地位。第二阶段从1644年夏到1646年,军事主动权完全转到议会手中。1642年8月,查理一世在诺丁汉城堡升起国王的军旗,宣布讨伐议会,发动内战。1644年7月2日,发生了内战以来最大的一次战役──马斯顿荒原战役,克伦威尔所率的议会军取得了辉煌胜利,但是南方和西方的议会军却遭到了惨败。1645年6月14日纳西比战役中,一举击溃王军。1648年春发生第二次内战。到8月底,第二次内战实际上已经结束。
1649年,国王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随后,英国宣布为共和国(即英吉利共和国,1649—1660)。
处死查理一世
5、高潮:
二、革命的发生
英国国会处决查理一世
查理一世在怀特霍尔宫外被斩首
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作为暴君、人民公敌被押上断头台,在伦敦白厅前的广场被处死。
1649年1月30日,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在成千上万群众的围观下被送上断头台。
囚禁中的查理一世
二、革命的发生
(1)共和国的权利落在了以克伦威尔为首的军队手中,议会有名无实。议会尊克伦威尔为“护国主”,克伦威尔独揽大权。革命虽然废除了君主制,却没有终结个人专权的统治。
6、曲折发展
克伦威尔军事独裁时期
克伦威尔解散议会
克伦威尔担任执政
个人简介
奥利弗·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1599年4月25日—1658年9月3日),出生于英国亨廷登郡,英吉利共和国护国主,英国政治家、军事家、宗教领袖。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新贵族集团的代表人物、独立派的首领。曾逼迫英国君主退位,解散国会,并转英国为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英吉利共和国,出任护国公,成为英国事实上的国家元首。主要成就:征服苏格兰、英格兰、爱尔兰,建立英吉利共和国。
e7d195523061f1c0c2b73831c94a3edc981f60e396d3e182073EE1468018468A7F192AE5E5CD515B6C3125F8AF6E4EE646174E8CF0B46FD19828DCE8CDA3B3A044A74F0E769C5FA8CB87AB6FC303C8BA3785FAC64AF54247716DE1DF50EE251484716D844CFE5E513FB6F8C32FB83C16EE62017CD29F01C856EED47D81F99256A64C8814C319E115960A954C391EF8AB
相关拓展
革命的开始与共和国的建立
返回
邓巴战役中的克伦威尔及其军队(1650年9月3日)
马斯顿荒原战役
1644年7月2日,马斯顿荒原之战爆发。在克伦威尔率领的左翼骑兵队的奋战下,英国国会军一举将国王军击溃。此战役中国王军投入1.5万人(骑兵7000人),死亡3000多人,被俘1500人。马斯顿荒原之战是英国内战的转折点,它扭转了国会军连连失利的局面。克伦威尔的部队因此战役以“铁骑军”闻名全国。
战斗中的新模范军
新模范军军服
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克伦威尔塑像
克伦威尔远征爱尔兰
6、曲折发展
(2)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60—1688):
1660年,查理二世接受议会有条件的邀请,做了英国国王。英国恢复了君主制,但国王的权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3)查理二世之弟詹姆士二世继位后恢复天主教和专制制度,进行反攻倒算,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二、革命的发生
知识拓展
Neutral
Oriental
Write
down
The
business
scope
of
your
Company
here
查理二世,查理一世之子。1658年,克伦威尔逝世,保王党分子活跃起来。1660年初,他们请来查理二世,并由议会通过议案,宣布查理二世为“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最强有力的和不容置疑的国王。”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他倒行逆施,残酷迫害过去的革命者。1685年,查理二世死去。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新贵族发动“宫廷改变”(“光荣革命”),重新掌握政权,随后议会通过《权利法案》,彻底结束了英国的专制主义统治,在英国开始了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
查理二世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克伦威尔去世后,英国政局不稳。为了稳定政局,英国决定恢复斯图亚特王朝。1660年5月26日,英国查理一世之子查理二世从丹佛登陆回到英国,继承王位;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60—1688)。
詹姆士二世画像
《权利法案》
三
e7d195523061f1c0c2b73831c94a3edc981f60e396d3e182073EE1468018468A7F192AE5E5CD515B6C3125F8AF6E4EE646174E8CF0B46FD19828DCE8CDA3B3A044A74F0E769C5FA8CB87AB6FC303C8BA3785FAC64AF54247716DE1DF50EE251484716D844CFE5E513FB6F8C32FB83C16EE62017CD29F01C856EED47D81F99256A64C8814C319E115960A954C391EF8AB
三、《权利法案》
1688年,英国发生政变,议会作出决定:废黜詹姆士二世,邀请他的女儿玛丽和女婿威廉入主英国,史称“光荣革命”。
1、结束——“光荣革命”
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其他不满国王专制统治的人士发动宫廷政变,结束了复辟王朝的统治,另立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女婿荷兰执政威廉共同担任。
威廉
威廉在英国登陆图
玛丽(Mary
II
)
“光荣革命”
2、颁布《权利法案》
(1)时间
(2)制定机构
(3)目的
1689年
英国议会
限制国王权力,确立议会拥有最高权力的原则。
为了限制国王的权力,1689年,英国国会通过了《权利法案》。
三、《权利法案》
(4)主要内容
(5)意义
①规定:国王不经议会许可,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不得征收捐税。②还规定,今后任何天主教徒都不能担任英国国王,国王也不能和天主教徒结婚。
三、《权利法案》
(6)议会地位:确立了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
逐渐形成了君主立宪制。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为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并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权利法案》明确规定了限制王权的条件: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或维持常备军;
议会必须定期召开;
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等等。
为纪念《权利法案》300周年发行的纪念币
英国国会大厦
威廉夫妇接受了《权利法案》和议会的要求。此后,英国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
三、《权利法案》
3、结果
白金汉宫(目前英国国王的居住地)
知识拓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是1688年光荣革命后在英国建立起来的国家政体,
也称议会君主制,属资产阶级民主制政体类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这种
政治体制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
资本主义的发展。它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这一制度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不仅对巩固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的制度,也有着巨大影响。
君主立宪制(英语:Constitutional
monarchy),亦即“有限君主制”,是相对于君主专制的一种国家体制。君主立宪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实现事务上的共和主义理想但不采共和政体。可分为二元制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内阁对议会负责,由议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建内阁及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
(2)首相是最高行政首脑,即政府首脑;
(3)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是礼仪性的国家元首。在18世纪时,国王还能运用手中的实权,恩赐官职,笼络保王势力,以后,王权逐渐削弱。到19世纪中叶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期间,王权大大衰落。法律赋予英王的权力,实际上都是通过议会和内阁去行使,王权成为象征性的。君主名义上是世袭国家元首、联合王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国教的世袭领袖。就法律地位而言,君主可以任免
首相、各部大臣、高级法官和各属地的总督,拥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议会,批准和公布法律,统帅军队、宣战和媾和等权力。,实际上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4)以代议制为基础,议会掌握国家主权;
(5)实行分权原则。
英国当代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在国王宝座上的伊丽莎白二世
温莎王朝(The
House
of
Windsor),自1917年统治英国和其海外领地的家族,其前身为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而其家族实际姓氏为韦廷(Wettin)。
1914年8月4日,英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德国作战。由于经历多年复杂的联姻,此时欧洲各国的君主,多是表兄弟的关系。但英国王室带有德国姓氏,令英国人觉得不顺。为安抚民心,当时在位的英王乔治五世,在1917年7月17日颁布一道枢密院御令,宣布将英国王室名和王室父系子裔私人姓氏,改为温莎。温莎一名来自温莎堡,是英国最古老的王宫之一,据闻是由英王征服者威廉一世选址奠基的。
现今英国王朝—温莎王朝
后会
有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