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过程中,了解简单折线统计图的基本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运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
2、引导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进行合理的推测,体会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统计意识。
3、学生在参与统计活动的过程中,自觉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教学简单的折线统计图,并使学生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这是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统计意识和经验,认识了统计表和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习的。学习折线统计图,有利于学生采用恰当的统计形式表达数据,更好地反映数据特征,也有利于进一步学习稍复杂的统计图。
学情分析:
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之后进行教学的,但是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人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但是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展示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所以要使学生学会选择适当的方式整理和描述数据。
设计理念:
维果茨基曾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其实质就是教学要把那些正在或将要成熟的能力推向前进,强调学生发展中的探究与体验过程。《折线统计图》一课的设计理念主要体现了:
1、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着力强化主体意识。
2、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感受从“具体”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掌握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
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能够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
教学流程:
一、设疑导入 激发兴趣
师:孩子们,知道今天学习的内容和什么有关吗?
学生汇报(师板书:统计)
师:学校马上就要举行田径运动会了,可是老师为选拔运动员的事遇到了难题,愿意帮忙解决一下吗?
师:请看大屏幕。跳远项目还差一个人,这是班上平时两个跳远成绩比较好的两位同学的训练测试成绩统计表,你们觉得老师该选谁呢?
学生自由汇报。
师:刚才同学们都很好的表达了自己的意见。有的发现乐乐有一次跳得最远,应该选乐乐;有的认为成成绩每天都在提高,训练效果很好,应该选成成。还有其它的想法吗?
师:有的同学说可制成条形统计图来比较。在条形统计图中能一眼看出他们的变化情况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种新的统计方法——折线统计图。
【设计意图】:智慧地“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由课始分析统计表,不能直接比较不同时刻气温的变化。启发学生学习数学不能停留在现有的水平,要作出新的思考。于是,新课中学习折线统计图的制作,学生了解其特点、作用,教师应结合学生熟悉的、身边的生活例子巧妙地融汇,开启学生思维之门,自然天成,却不着痕迹。
二、共同探究 获取新知
播放微课视频,交流讨论。
师:在这个统计图中,像这样的一条水平的线叫横轴。横轴表示什么?这条竖直方向的线叫纵轴。纵轴表示什么?纵轴的一个单位长度表示多少米?(0.3米)
师:在折线统计图中,你还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吗?是用什么表示出来的?
生汇报。师板书:点 数量多少
师:真如老师所说的,一眼就能看出哪位同学的成绩一直在上升吗?
师:看出来的请举手。生汇报。
师:大家都同意他的看法,我也同意。在这幅图中的线越长,增长就越快。
师:你来用手势比划一下,增长很快的。增长不快的。如果有下降的,应该怎么表示?表示下降得快,表示下降得慢?没有变化呢?
师:刚才我们是逐年逐年地看的,如果我们从总体上看,跳远成绩的变化是用一条什么线表示的?
生答折线。
师:所以我们把这样的统计图称为折线统计图。(师板书课题)
师:你能分析一下成成同学跳远成绩不断增长的原因吗?
生汇报。
师:请你预测一下,下一次,成成的跳远成绩会有怎样的变化?
师:为什么?就没有不同看法的吗?
师:孩子们,你们的回答都很精彩,但这只是一种假设。结果无法预料。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看出成成的成绩确实增长的可能性大一些。
【设计意图】:智慧地“导”。学生学习统计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观察过程,需要在了解信息的基础上整理有效数据,分析情况,解决问题,需要教师的精心点拨和指导。通过对文本的适度加工,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掌握统计变为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使数学成为学生了解社会的一个窗口。同时,在学生众说纷纭,各抒己见处、学有疑虑处、思维断层处,教师有目的地加以指导,加以指点。于是,师生碰撞、智慧的交锋最终不断生成创新的火花和创造的萌芽。
三、学以致用 实践操作
师:孩子们,我们学会认识折线统计图。想不想完成一张折线统计图?
出示我国历届奥运金牌统计表,学生试着完成统计图。教师收集学生作业纸,并展台展示重点出错的学生作业。
师:今天早上,老师在上班的路上遇到了一位阿姨。她从偏远的农村来到县城,想找一份工作。现在县城有两家超市都给了她一张员工工资情况统计图。可是这位阿姨文化水平不高,她怎么也看不明白这两张统计图,所以不知道去哪家超市上班合算。孩子们,愿不愿意用你们今天学到的统计知识,帮帮这位阿姨?
师:孩子们,请看大屏幕:苏果超市和永辉超市都给了一张7 -12月员工工资统计图。你想建议这位阿姨去哪家超市上班?
生汇报(去苏果超市)。
师:你为什么选择苏果超市?又是怎么想的?
师:刚学的,对吧?就没有不同意见的吗?
师:终于有不同意见的了。谢谢你!观察真仔细。如果没有你,我们现在就可以下课了。
师:还有同意刚才那位同学意见的吗?
师:所以,刚才我们说的线倾斜的角度越大,变化越大,必需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
师:孩子们,数学真好,学习数学可以帮阿姨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师:其实,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它。出示去风景区旅游行走统计图、病人体温统计图、人体心电图、深证股市走向统计图、上海火车站客流量走势统计图等学生分别分析,说说自己的发现。
【设计意图】:智慧地“引”。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曾指出,思维过程最初的时刻通常是问题情境。教学时,教师采用问题情境的方法,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由例题的初步观察,到练习的尝试应用,再有新知的拓展延伸,学生经历着矛盾冲突时的“心潮激荡”,更有问题解决时的“峰回路转”。学生已有经验的激活、丰富与提升,新知的建构与熟练运用,认知策略与学习策略的精进,一切源于教师智慧的引领。
五、拓展延伸 巩固深化
师:孩子们请看大屏幕,这是一张我校502班学生参加个兴趣小组人数统计表和至德小学2007-2012年学生数统计表。(出示)你认为这两张表,哪张适合制成条形统计图,哪张适合制成折线统计图?为什么?
学生对比分析原因。
师:关于统计的知识很早就已经运用。例如远古时代的结绳计数就是一种统计思想。其实,不仅是人类,自然界中,还有许多动植物也用到统计的知识。出示大屏幕:树的年轮、鹦鹉螺、乌龟的纹路等。自然界中还有许多的数学之谜,至今无法解释。希望同学们长大以后,能够用自己聪明的头脑去探索更多的自然界中的数学知识。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真正成了师生双方相互“敞开”、“接纳”的思维共享过程,学生的个性得到舒展和张扬,创造性灵感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课堂浸漫着恒久的思维魅力,数学学习的内涵、折射出的统计思想也更深入人心。
六、全课小结 畅谈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附: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
点 数量多少
线 增减变化
关于执教《折线统计图》一课的思考:
本节课是折线统计图的第一课时,主要培养学生正确读图的能力,并且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预测。后面的第二课时就是我设计的最后一个练习:比较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不同作用和用途。第三课时,学会简单的图形绘制的方法。
通读教材之后,我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如何跳出教材教数学。教材是很好的一个教学蓝本。但是否有更适合学生心理需求的东西,那就是教师如何挖掘教材背后的更为学生喜欢的话题——那就是生活中的数学。生活中获得数学不一定是教师告诉学生:你在生活中还能看到那些折线统计图。可以是教师将它无形的渗透在教学内容当中,潜移默化德为学生所领悟。
因此,我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我的教学设计:
第一、学生是在什么基础上学折线统计图?
统计图比统计表来的更为直接,形象,这是所有统计图的优势,学生从表和图的对比辨析中引入折线统计图我觉得就和学习条形统计图时处于一个层面了。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为什么还要学折线统计图呢?我的理解是条形统计图侧重于更能清楚的反应数量的多少,也能反应数量的变化,但没有折线统计图那么直接,强烈,相比,折线统计图更能反应数量的变化。这种需要,可能作为第一课时学生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在还没有充分认识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特点,这种需求怎会强烈!相反,在充分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后再回头反思,这种需要才更强烈,在试教的过程中,在课尾的学生小结中可以看出学生已经有了这种需求,这不正为折线统计图的后续学习打下一个强烈的心理需求吗?
第二、关于对统计意识的培养问题
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是个任重而道远的问题,不是一节课所能承载的。但如何在我的课堂中能有所体现,而不是仅停留与表面技能和技巧的训练。在本课的第二个环节深入解析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原本的教学目的有三:1、能通过看点知道具体的数量。2、具体分析线的不同变化情况,有上升、水平和下降。3、在通过对线降幅的比较中看出变化最快的是哪个阶段。教学到这里就停止了。我不禁问自己:我们学折线统计图的作用是什么?其实生活中更多的是通过对折线图中线的变化的分析得出整体变化趋势把握,从而根据整体趋势进行合理的推测,作出超前的判断,我还没有真正地读懂教材!基于以上的思考,所以在对点和线的细致分析后,我又重新调整了教学目的,增加了后两个环节:借助整幅折线图,体会这周气温的整体变化趋势?并预测这周以后的气温可能会怎样?联系实际,看看制表日期,哪种可能更大些?让学生真正理解统计的作用。
当然,在试教过程中,还暴露出许多的问题,如课堂评价的缺乏和泛滥,关注学生的问题,尤其要注意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尤其在这种公开课比赛活动中,有时我们往往更关注教学环节的进行,反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我觉得课堂上不光有语言的交流,更重要得是眼睛(心灵)的交流.如果我们认真倾听孩子的发言,可能会发现好的教学契机,让我们的课堂充满不可预知的生命力。
由于对学生回答问题能力的预知不够,,也可能是自身设计的问题指向性不够明确。个人感觉本节课有很多的遗憾。下面敬请各位领导老师们不吝赐教,对我的教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指正,不胜感激。这将是对我个人、也是对学校活动的一次促进。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