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能读出反问句,感叹句及陈述句的不同语?
气。?
2.?学生能通过品读感受种葫芦人的心态,感受他对葫芦的喜爱,以及不听??
劝告的愚蠢。?
?能正确美观书写“棵、言”两个字,能说出书写要点。?
二、?教学重难点?
1.?联系上下文,拽住关键词句,感受种葫芦人的心态。?
2.?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读出反问句、感叹句、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三、?教学过程?
【板块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葫芦的图片,指名说一说,图中是什么?(葫芦)?
2.?葫芦(hú??lu)正音,注意第二字念轻声,单独出示“芦”字读第二声。?3.?揭示课题,板书课题?14.我要的是葫芦?【板块二】初读课文,认识葫芦。?1.?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
2.?检查生字词,指名朗读,正音。?
词串一:(注意后鼻音“藤、虫、盯”,前鼻音“邻”)?葫hú?芦lu?藤téng??????蚜yá?虫chóng
?????盯dīng?着zhe????????赛sài????????邻lín?居jū???
???????词串二:(同偏旁辨析)????????心想????感到?
奇怪????慢慢地?
标红偏旁,引导生思考其中的小秘密:第一行“想、感”均为心字底;第二行“怪、慢”均为竖心旁,这两个偏旁均与心理有关,其中,“慢”的本义是怠惰,轻慢。齐读词串。?
4.?出示填空,请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为什么同样是“葫芦”这个词语,使用的量词却不相同呢?原来两个“葫芦”所指并非同一个事物。“一棵葫芦”指的是整株植物,“几个小葫芦”指的是果实。请生在课件的图片中指一指。?5.?随文识字——“棵”。?
在田字格中出示“棵”字,请生观察,师引导生说出书写要点。?结构上,“棵”是左右结构,师做辅助框,帮助观察左窄右宽。左高右略低。书写要点:“木”字作偏旁,捺画变点画。师边板书边说“一棵书上结了果”帮助记忆字形。请生书空“果”字笔顺,注意第五笔是横画。?
【板块三】精读课文,体味葫芦的可爱。?
1.?请生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这棵葫芦长什么样?并用直线在课文
中画出相关的语句。“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2.?请生根据这一句话,为大家介绍一下这棵葫芦的样子。师史诗出示词条:
细长的葫芦藤;长满了绿叶;雪白的小花。图文对应,朗读短句。?抓住关键词,结合想象,感受葫芦的可爱和生机。?
3.?(1)“满”:说明这棵葫芦长了很多绿叶,它是生机勃勃,充满了生命力
的。对比朗读,感受差异:?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细长的葫芦藤上长了绿叶?
(2)“雪白”:白绿配色清新舒适,?(3)“细长”:藤蔓缠绕,姿态美观。?
????4.?花谢之后,会结出小葫芦。出示小葫芦图片,展开想象,看一看小葫芦
像什么?(预设:形状像数字8;像一个胖乎乎的小娃娃;不倒翁……)看到这小葫芦你也许会想到太上老君的仙丹瓶,也许会想到葫芦娃,这么可爱的小葫芦,难怪这个人要感叹:(一起读)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读好感叹号。)?
????5.?抓住“每天”“几次”的关键词,补充背景知识:一棵葫芦从开花到果实
长大,要将近60?多天的时间呢,这个人居然每天都要去看好几次,感受这个人对小葫芦的喜爱。?
???【板块四】关注标点,读好不同的语气。?
1.?这个人是怎么看他的葫芦的呢?文中圈出关键字:盯。就是长时间地,
目不转睛地看着。一边看还一边自言自语。?
2.?理解自言自语:就是自己和自己说话。随文识字“言”,出示古文字,??
一个人张开嘴巴伸出舌头,表示在说话。????????????????????????????????????????????????????
3.?这个人在自言自语些什么呢??
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1)?注意停顿,指导读好长句子。?
(2)?关注“长”字出现了几次?(三次)前两个“长”是希望葫芦长
得快,后一个“长”是希望葫芦长得大。?
(3)?感叹号出现两次,这时这个人的心情是期盼、着急、兴奋的。读
好感叹语气。?
4.?对比结果“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师适时板书“变黄、
落了”。?
与之前板书的“生机”形成对比,引导生继续读文,寻找原因。充满生机的葫芦,问么会黄了,落了呢?(叶子上生了蚜虫。)?
5.?对比朗读:?
(1)????????????????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
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
这个人并不在乎叶子,只关注葫芦果实本身,回归课题:我要的是葫芦。?
(2)???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对比:?“一些”——“几个”出示图片,能数的清有多少蚜虫吗,一眼数不清叫“一些”,可是这个人视而不见,觉得只有“几个”。“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意思就是“有几个虫子不用怕!”?
感受感叹号的不同语气。在这里是轻视,不在乎的语气。指导朗读。
6.?补充蚜虫背景知识:蚜虫会吸食植物的茎秆,汁液,导致植物的养分无法供给而死亡。?
7.?同桌为学习组,模拟这个人和邻居的对话。?
(1)?朗读课文原句,读好问句,此时这个人的心情应当是惊讶,不屑。?(2)?理解句意,完成填空:我要的是葫芦,不是(?叶子??)?。叶子上的虫(?不
用治?)。?
(3)?想象动作和语言,补充对话。(邻居想要劝告成功还要说明后果。)?
邻居:赶快治一治叶子上的蚜虫吧,你要是再不治,蚜虫吃光了茎秆的汁液,没了养分,你那可爱的小葫芦就会落啦!?
8.?不听劝告的这个人,看见葫芦最后黄了,落了,会怎么想怎么说呢??
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一个一个都黄了,落了,可能会(??伤心/后悔??)地说:(?早知道,应该听从邻居的劝告啊,看来蚜虫真不可以小看呀!?)生结合课文自由回答。?
9.?埋下伏笔,小节全文,这个人一心只想着葫芦果实,却忽视了和它息息相关的叶子,
茎秆,最终什么也没有得到。到了下一年种葫芦的季节,他又会怎么做呢??【板块五】生字书写?
1.?师带领生回顾?“棵”书写要点,捺变点,左高右低,左窄右宽。“果”的第五笔是横画。?
2.?观察“言”字,知名说书写要点。?
横画多,第一横长,下面两横短且居中,横画之间距离相等。口在下面小,写成漏斗状。师范写,生书空。生在田字格书写两个字,师投影点评。
五、?教学反思?
1.?儿童对课文的理解可以通过朗读来检验。这篇课文,理解反问句,感叹句,的不同语气,体会种葫芦人的心理是一个重点内容,在教学时,可以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以读传情。当孩子感知了种葫芦人对叶子的不在乎;对蚜虫的不在乎,体味到标点符号的差异时,这时候激发孩子朗读的欲望,引导孩子用朗读呈现自己的理解。?
2.?在比较中,体会关键词的妙用。这篇课文虽然不长,但是作者在用字和用词上很是讲究。量词的差异,“一棵葫芦”与“几个葫芦”,实际上所指不同,“盯”和“看见”则体现了种葫芦人的心理,将这样的关键词语丢在一起品读,引导生在比较中感受汉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