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2019)数学必修第一册: 第八章 数学建模活动(一)(课件+学案+教案)(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2019)数学必修第一册: 第八章 数学建模活动(一)(课件+学案+教案)(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2019)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8-05 11:48:49

内容文字预览

走近数学建模
【教学目标】
知道数学建模的概念与意义.
【教学重难点】
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实际问题:普莱格尔河穿过美丽的哥尼斯堡城(现为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普莱格尔河有两个支流,在城市中心汇成大河,中间是岛区,在河上有七座桥,如图.
岛上有古老的哥尼斯堡大学、知名的大教堂,居民经常到河岸和桥上散步.在18世纪初的一天,有人突发奇想:如何才能走过这七座桥,而每座桥都只能经过一次,最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每座桥都只能经过一次,最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人们开始沉迷于这个问题,在桥上来来回回不知走了多少次,却始终不得其解.这就是著名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
二、新知探究
1.实际问题的数学表述
七桥问题引起了数学家欧拉的极大兴趣.他想:经过这么多人的努力都没有找到一次不重复走完七座桥的路径,会不会根本不存在这样的走法?
首先,欧拉想到的是列举法,就是把所有的走法都一一列出来,再一个一个验证.但是,他很快发现这样做太麻烦了,因为对七座桥的不同走法就有5000多种,并且这种方法不具有通用性.
经过反复思考,欧拉想到:岛的形状、大小,以及桥的长短、宽窄并不影响结果,重要的是陆地、桥与岛这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不妨把图中被河隔开的4块陆地看作4个点,连接陆地的7座桥看作7条线,就得到如图的图形.实际问题中的陆地、河流和桥梁景观就不见了,七桥问题就变成能否一笔画出此图形的问题.这就是欧拉对七桥问题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
2.数学问题的解决
欧拉注意到,如果这样的图形能一笔画成,那么除去起点和终点外,其他的点都是“经过点”.“经过点”的特征是:只要从一条线进入这个点,就要从另一条线离开这个点.有进无出,只能是终点;有出无进,只能是起点.若以某一点为端点的线有偶数条,则称该点为偶点;否则称为奇点.显然“经过点”是偶点.如果起点和终点是同一个点,那么这个点也是偶点.
一笔画定理:一个由点和线组成的图形能一笔画完,必须符合以下两个条件:
(1)图形是连在一起的,即是连通图形;
(2)图形中的奇点个数为0或2.
3.用数学结论解答原问题
在七桥问题中,四个点全是奇点,不能一笔画,即不可能一次无重复地走完七座桥.
1735年,欧拉把研究论文“The
solution
of
a
problem
relating
to
the
geometry
of
position”提交到圣彼得堡科学院,1741年发表在《圣彼得堡科学院通讯》上,开创了图论和拓扑学两门新的学科.
欧拉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概括,用数学的语言(模型)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又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分析、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建模.
2
/
2走近数学建模
【学习目标】
知道数学建模的概念与意义.
【学习重难点】
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
【学习过程】
一、七桥问题
实际问题:普莱格尔河穿过美丽的哥尼斯堡城(现为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普莱格尔河有两个支流,在城市中心汇成大河,中间是岛区,在河上有七座桥,如图.
岛上有古老的哥尼斯堡大学、知名的大教堂,居民经常到河岸和桥上散步.在18世纪初的一天,有人突发奇想:如何才能走过这七座桥,而每座桥都只能经过一次,最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每座桥都只能经过一次,最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人们开始沉迷于这个问题,在桥上来来回回不知走了多少次,却始终不得其解.这就是著名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
二、合作探究
1.实际问题的数学表述
将哥尼斯堡七桥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画出简图)
2.数学问题的解决
一笔画定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数学结论解答原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小结】
欧拉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概括,用数学的语言(模型)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又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分析、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建模.
1
/
2数学建模的主要步骤
【教学目标】
知道数学建模的主要步骤.
【教学重难点】
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
数学建模活动的主要步骤如下:
二、实例探究
【提出问题】
在一个十字路口,每次亮绿灯的时长为15s,那么,每次绿灯亮时,在一条直行道路上能有多少汽车通过十字路口?
【建立模型】
经过对相关因素的分析,可以作出有利于建立模型、基本符合实际情况的几个假设:
(1)通过路口的车辆长度都相等;
(2)等待时,前后相邻两辆车的车距都相等;
(3)绿灯亮后,汽车都是在静止状态下匀加速启动;
(4)前一辆车启动后,下一辆车启动的延时时间相等;
(5)车辆行驶秩序良好,不会发生堵塞.
将车辆长度记作l,车距记作d,经过实际调查,取l=5m,d=2m较为合理.
另据调查,一般的汽车按照十字路口的加速状态,10s内可从静止加速到21m/s,加速度记作a,计算可得a=2.1m/s2,为了简化,这里取a=2m/s2.汽车加速到最高限速后,便以这个最高限速行驶.
资料显示,城市十字路口的限速v
=40km/h~11.1
m/s.
延时时间记作T,经观察,取T=1s较为合理,用tn表示第n辆汽车开始启动的时间,则tn=nT.用tn
表示第n辆车到达最高限速的时间,则汽车做匀加速运动的时间是
用Sn(t)表示时刻t第n辆汽车所在的位置,停车线位置记作0,则Sn(0)=-(n-1)(l+d).这样,实际问题就可以表述为数学问题:求满足Sn(15)>0的n的最大值,其中
【求解模型】
代入各个量的参数值,可以计算出绿灯亮至15s时若干辆汽车的位置,如表:
汽车
序号
1
2
3
4
5
6
7
8
位置/m
124.6
106.5
88.4
70.3
52.2
34.1
16.0
-2.1
由表可见,绿灯亮至15s时,第7辆车已经驶过停车线16.0m,而第8辆车还距停车线2.1m,没有通过.因此,15s的绿灯最多可以通过7辆汽车.
【检验结果】
到十字路口实地调查,对结论做检验.若没有明显误差,就可以使用这个模型.否则,再修改假设,重新建模.
三、课后作业
到十字路口实地调查,对结论做检验.若没有明显误差,就可以使用这个模型.否则,再修改假设,重新建模.
2
/
2数学建模的主要步骤
【学习目标】
知道数学建模的主要步骤。
【学习重难点】
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学习过程】
一、预习提问
数学建模一般包括哪些步骤?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实例探究
【提出问题】
在一个十字路口,每次亮绿灯的时长为15s,那么,每次绿灯亮时,在一条直行道路上能有多少汽车通过十字路口?
【建立模型】
经过对相关因素的分析,可以作出有利于建立模型、基本符合实际情况的几个假设: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车辆长度记作l,车距记作d,经过实际调查,取l=5m,d=2m较为合理.
另据调查,一般的汽车按照十字路口的加速状态,10s内可从静止加速到21m/s,加速度记作a,计算可得a=2.1m/s2,为了简化,这里取a=2m/s2.汽车加速到最高限速后,便以这个最高限速行驶.
资料显示,城市十字路口的限速v
=40km/h~11.1
m/s.
延时时间记作T,经观察,取T=1s较为合理,用tn表示第n辆汽车开始启动的时间,则tn=nT.用tn
表示第n辆车到达最高限速的时间,则汽车做匀加速运动的时间是
用Sn(t)表示时刻t第n辆汽车所在的位置,停车线位置记作0,则Sn(0)=-(n-1)(l+d).这样,实际问题就可以表述为数学问题:求满足Sn(15)>0的n的最大值,其中
【求解模型】
代入各个量的参数值,可以计算出绿灯亮至15s时若干辆汽车的位置,如表:
汽车
序号
1
2
3
4
5
6
7
8
位置/m
124.6
106.5
88.4
70.3
52.2
34.1
16.0
-2.1
由此表,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检验结果】
到十字路口实地调查,对结论做检验.若没有明显误差,就可以使用这个模型.否则,再修改假设,重新建模.
【学习小结】
数学建模活动的主要步骤:
【精炼反馈】
到十字路口实地调查,对结论做检验.若没有明显误差,就可以使用这个模型.否则,再修改假设,重新建模.
3
/
3数学建模活动的主要过程
【教学目标】
知道课题研究的主要环节.
【教学重难点】
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建立.
【教学过程】
一、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的过程包括选题、开题、做题、结题四个环节.学生需要撰写开题报告,教师要组织开展开题交流活动,开题报告应包括选题意义、文献综述、解决问题思路、研究计划、预期结果等.做题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包括描述问题、数学表达、建立模型、求解模型、得到结论、反思完善等.结果包括撰写研究报告和报告研究结果,开展结题答辩.根据选题的内容,报告可以采用专题作业、测量报告、算法程序、制作的实物、研究报告或小论文等多种形式.
二、实例探究
测量学校内、外建筑物的高度(供选):
1.[目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测量高度的问题,体验数学建模活动的完整过程.组织学生通过分组、合作等形式,完成选题、开题、做题、结题四个环节.
2.[情境]给出下面的测量任务;
(1)测量本校的一座教学楼的高度;
(2)测量本校的旗杆的高度;
(3)测量学校院墙外的一座不可及,但在学校操场上可以看到见的物体的高度.
可以每2~3个学生组成一个测量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各人填写测量课题报告表,一周后上交.
3.[要求]
(1)成立项目小组,确定工作目标,准备测量工具.
(2)小组成员查阅有关资料,进行讨论交流,寻求测量效率高的方法,设计测量方案(最好设计两套测量方案).
(3)分工合作,明确责任.例如,测量、记录数据、计算求解、撰写报告的分工等.
(4)撰写报告,讨论交流.可以用照片、模型、PPT等形式展现获得的成果.
4.根据上述要求,每个小组要完成以下工作.
(1)选题
本案例活动的选题步骤略去.
(2)开题
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开题交流,让每一个项目小组陈述初步测量方案,教师和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质疑.在讨论的基础上,项目小组最终形成各自的测量方案.
(3)做题
依据小组的测量方案实施测量.尽量安排各个小组在同一时间进行测量,这样有利于教师的现场观察和管理.要有分工、合作、责任落实到个人.
(4)结题
在每一位学生都完成“测量报告”后,安排一次交流讲评活动.遴选的交流报告最好有鲜明的特点,如测量结果准确,过程完整清晰,方法有创意,误差处理得当,报告书写规范等;或者测量的结果出现明显误差,使用的方法不当.
5.[分析]测量高度是传统的数学应用问题,这样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动手实践、误差分析等方面的能力.测量模型可以用平面几何的方法,例如,比例线段、相似形等;也可以用三角的方法,甚至可以用物理的方法,例如,考虑自由落体的时间;等等.
6.[拓展]欢迎提出新的问题,积累数学建模资源.例如:
1.本市的电视塔的高度是多少米?
2.一座高度为H
m的电视塔,信号传播半径是多少?信号覆盖面积有多大?
3.找一张本市的地图,看一看本市的地域面积有多少平方千米?电视塔的位置在地图上的什么地方?按照计算得到的数据,这座电视塔发出的电视信号是否能覆盖本市?
4.本市(外地)到省会的距离有多少千米?要用一座电视塔把信号从省会直接发送到本市,这座电视台的高度至少要多少米?
5.如果采用多个中继站的方式,用100
m高的塔接力传输电视信号,从省会到本地至少要建多少座100
m高的中继传送塔?
2
/
2数学建模活动的主要过程
【学习目标】
知道课题研究的主要环节.
【学习重难点】
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建立.
【学习过程】
一、预习提问
课题研究包的过程主要括哪些环节?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实例探究
测量学校内、外建筑物的高度(供选):
测量课题报告表
项目名称:______________
完成时间:______________
1.成员与分工
姓名
分工
2.测量对象
例如,某小组选择的测量对象是:旗杆、教学楼、校外的××大厦.
3.测量方法(请说明测量的原理、测量工具、创新点等)
4.测量数据、计算过程和结果(可以另外附图或附页)
5.研究结果(包括误差分析)
6.简述工作感受
[要求]
(1)成立项目小组,确定工作目标,准备测量工具.
(2)小组成员查阅有关资料,进行讨论交流,寻求测量效率高的方法,设计测量方案(最好设计两套测量方案).
(3)分工合作,明确责任.例如,测量、记录数据、计算求解、撰写报告的分工等.
(4)撰写报告,讨论交流.可以用照片、模型、PPT等形式展现获得的成果.
【精炼反馈】
从下列问题中挑选一个,独立完成课题研究.
1.本市的电视塔的高度是多少米?
2.一座高度为H
m的电视塔,信号传播半径是多少?信号覆盖面积有多大?
3.找一张本市的地图,看一看本市的地域面积有多少平方千米?电视塔的位置在地图上的什么地方?按照计算得到的数据,这座电视塔发出的电视信号是否能覆盖本市?
4.本市(外地)到省会的距离有多少千米?要用一座电视塔把信号从省会直接发送到本市,这座电视台的高度至少要多少米?
5.如果采用多个中继站的方式,用100
m高的塔接力传输电视信号,从省会到本地至少要建多少座100
m高的中继传送塔?
3
/
3(共10张PPT)
走近数学建模
【学习目标】
知道数学建模的概念与意义。
【重难点】
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
实际问题:
普莱格尔河穿过美丽的哥尼斯堡城(现为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普莱格尔河有两个支流,在城市中心汇成大河,中间是岛区,在河上有七座桥,如图.
岛上有古老的哥尼斯堡大学、知名的大教堂,居民经常到河岸和桥上散步.在18世纪初的一天,有人突发奇想:如何才能走过这七座桥,而每座桥都只能经过一次,最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每座桥都只能经过一次,最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人们开始沉迷于这个问题,在桥上来来回回不知走了多少次,却始终不得其解.这就是著名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
1.实际问题的数学表述
七桥问题引起了数学家欧拉的极大兴趣.他想:经过这么多人的努力都没有找到一次不重复走完七座桥的路径,会不会根本不存在这样的走法?
首先,欧拉想到的是列举法,就是把所有的走法都一一列出来,再一个一个验证.但是,他很快发现这样做太麻烦了,因为对七座桥的不同走法就有5000多种,并且这种方法不具有通用性.
经过反复思考,欧拉想到:岛的形状、大小,以及桥的长短、宽窄并不影响结果,重要的是陆地、桥与岛这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不妨把图中被河隔开的4块陆地看作4个点,连接陆地的7座桥看作7条线,就得到如图的图形。实际问题中的陆地、河流和桥梁景观就不见了,七桥问题就变成能否一笔画出此图形的问题.这就是欧拉对七桥问题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
2.数学问题的解决
欧拉注意到,如果这样的图形能一笔画成,那么除去起点和终点外,其他的点都是“经过点”.“经过点”的特征是:只要从一条线进入这个点,就要从另一条线离开这个点.有进无出,只能是终点;有出无进,只能是起点.若以某一点为端点的线有偶数条,则称该点为偶点;否则称为奇点.显然“经过点”是偶点.如果起点和终点是同一个点,那么这个点也是偶点.
一笔画定理:
一个由点和线组成的图形能一笔画完,必须符合以下两个条件:
(1)图形是连在一起的,即是连通图形;
(2)图形中的奇点个数为0或2.
3.用数学结论解答原问题
在七桥问题中,四个点全是奇点,不能一笔画,即不可能一次无重复地走完七座桥。
1735年,欧拉把研究论文“The
solution
of
a
problem
relating
to
the
geometry
of
position”提交到圣彼得堡科学院,1741年发表在《圣彼得堡科学院通讯》上,开创了图论和拓扑学两门新的学科.
欧拉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概括,用数学的语言(模型)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又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分析、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建模.

谢(共10张PPT)
数学建模活动的主要过程
【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的过程包括选题、开题、做题、结题四个环节.学生需要撰写开题报告,教师要组织开展开题交流活动,开题报告应包括选题意义、文献综述、解决问题思路、研究计划、预期结果等.做题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包括描述问题、数学表达、建立模型、求解模型、得到结论、反思完善等.结果包括撰写研究报告和报告研究结果,开展结题答辩.根据选题的内容,报告可以采用专题作业、测量报告、算法程序、制作的实物、研究报告或小论文等多种形式.
【课题引例】
测量学校内、外建筑物的高度
[目的]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测量高度的问题,体验数学建模活动的完整过程.组织学生通过分组、合作等形式,完成选题、开题、做题、结题四个环节.
[情境] 给出下面的测量任务;
(1)测量本校的一座教学楼的高度;
(2)测量本校的旗杆的高度;
(3)测量学校院墙外的一座不可及,但在学校操场上可以看到见的物体的高度.
可以每2~3个学生组成一个测量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各人填写测量课题报告表,一周后上交.
测量课题报告表
项目名称:______________ 完成时间:______________
1.成员与分工
姓名
分工
?
?
?
?
?
?
2.测量对象
例如,某小组选择的测量对象是:旗杆、教学楼、校外的××大厦.
??
?
3.测量方法(请说明测量的原理、测量工具、创新点等)
?
4.测量数据、计算过程和结果(可以另外附图或附页)
??
5.研究结果(包括误差分析)
?
6.简述工作感受
?
[要求] (1)成立项目小组,确定工作目标,准备测量工具.
(2)小组成员查阅有关资料,进行讨论交流,寻求测量效率高的方法,设计测量方案(最好设计两套测量方案).
(3)分工合作,明确责任.例如,测量、记录数据、计算求解、撰写报告的分工等.
(4)撰写报告,讨论交流.可以用照片、模型、PPT等形式展现获得的成果.
根据上述要求,每个小组要完成以下工作.
(1)选题
本案例活动的选题步骤略去.
(2)开题
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开题交流,让每一个项目小组陈述初步测量方案,教师和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质疑.在讨论的基础上,项目小组最终形成各自的测量方案.
(3)做题
依据小组的测量方案实施测量.尽量安排各个小组在同一时间进行测量,这样有利于教师的现场观察和管理.要有分工、合作、责任落实到个人.
(4)结题
在每一位学生都完成“测量报告”后,安排一次交流讲评活动.遴选的交流报告最好有鲜明的特点,如测量结果准确,过程完整清晰,方法有创意,误差处理得当,报告书写规范等;或者测量的结果出现明显误差,使用的方法不当.
[分析] 测量高度是传统的数学应用问题,这样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动手实践、误差分析等方面的能力.测量模型可以用平面几何的方法,例如,比例线段、相似形等;也可以用三角的方法,甚至可以用物理的方法,例如,考虑自由落体的时间;等等.
[拓展] 欢迎提出新的问题,积累数学建模资源.例如:
1.本市的电视塔的高度是多少米?
2.一座高度为H
m的电视塔,信号传播半径是多少?信号覆盖面积有多大?
3.找一张本市的地图,看一看本市的地域面积有多少平方千米?电视塔的位置在地图上的什么地方?按照计算得到的数据,这座电视塔发出的电视信号是否能覆盖本市?
4.本市(外地)到省会的距离有多少千米?要用一座电视塔把信号从省会直接发送到本市,这座电视台的高度至少要多少米?
5.如果采用多个中继站的方式,用100
m高的塔接力传输电视信号,从省会到本地至少要建多少座100
m高的中继传送塔?
6.考虑地球大气层和电离层对电磁波的反射作用,重新考虑问题2,4,5.
7.如果一座电视塔(例如300
m高)不能覆盖本市,请设计一个多塔覆盖方案.
8.至少发射几颗地球定点的通讯卫星,可以使其信号覆盖地球?
9.如果我国要发射一颗气象监测卫星,监测我国的气象情况,请你设计一个合理的卫星定点位置或卫星轨道.
10.在网上收集资料,了解有关“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内容,在班里做一个相关内容的综述,并发表对这件事的看法.

谢(共10张PPT)
数学建模的主要步骤
【内容要求】
数学建模活动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主要包括:在实际情境中从数学的视角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构建模型,确定参数、计算求解,检验结果、改进模型,最终解决实际问题.数学建模活动是基于数学思维运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类综合实践活动,是高中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
【基本过程】
数学建模活动的主要步骤如下:
实例探究
【提出问题】
在一个十字路口,每次亮绿灯的时长为15s,那么,每次绿灯亮时,在一条直行道路上能有多少汽车通过十字路口?
【建立模型】
经过对相关因素的分析,可以作出有利于建立模型、基本符合实际情况的几个假设:
(1)通过路口的车辆长度都相等;
(2)等待时,前后相邻两辆车的车距都相等;
(3)绿灯亮后,汽车都是在静止状态下匀加速启动;
(4)前一辆车启动后,下一辆车启动的延时时间相等;
(5)车辆行驶秩序良好,不会发生堵塞.
用Sn(t)表示时刻t第n辆汽车所在的位置,停车线位置记作0,则Sn(0)=-(n-1)(l+d).这样,实际问题就可以表述为数学问题:求满足Sn(15)>0的n的最大值,其中
【求解模型】
代入各个量的参数值,可以计算出绿灯亮至15s时若干辆汽车的位置,如表:
汽车序号
1
2
3
4
5
6
7
位置/m
124.6
106.5
88.4
70.3
52.2
34.1
16.0
8
-2.1
由表可见,绿灯亮至15s时,第7辆车已经驶过停车线16.0m,而第8辆车还距停车线2.1m,没有通过.因此,15s的绿灯最多可以通过7辆汽车。
【检验结果】
到十字路口实地调查,对结论做检验.若没有明显误差,就可以使用这个模型.否则,再修改假设,重新建模.
选择你熟悉的十字路口,具体调查它的通行能力,采用本节的方法尝试数学建模。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