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秋天的怀念》导学案(教师版+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5《秋天的怀念》导学案(教师版+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3.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20 14:36:1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史铁生及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
2.通过反复朗读,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母亲的形象。
3.理解文章将浓烈的感情浸透于叙事之中,并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4.引导学生理解母亲深沉伟大、毫不张扬的母爱,并进一步体会生命的意义,珍爱生命。
学习重点:
理解文章将浓烈的感情浸透于叙事之中,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方法描写人物。
学习难点:体会文中深刻的情感,感受母爱的至高力量。
学法指导:
1.有感情地朗读此类情感性散文才能真正感受到这类散文的魅力,只有充分调动了自己的感情,文中的情感才会对你的阅读有所回应;
2.找出一些蕴含着丰富情感的语句,并分析为何这些句子能如此充分地表现出情感力量;
3.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与动作描写,学习细节描写与动作描写的写作方式。
4.阅读文章之后,回忆自己与母亲相处的细节,选取一两个用语言记录下来。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描写。
描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描就是描绘,写就是摹写。描写就是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描写方法: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作者一般综合使用描写、叙述等方法来塑造形象。按内容来分,描写有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两种。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五种,即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景物描写则包括静态与动态、客观与主观、反衬与对比三种。
2.插叙。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F%99%E8%BF%B0%E6%96%B9%E6%B3%95?/?7345865"
\t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8F%92%E5%8F%99?/?_blank?)。
插叙的作用:
内容:(1)补充交代什么内容,使内容充实丰富、中心鲜明。
(2)使文章波澜起伏。(3)塑造人物怎样的形象等。
结构:与上文……照应;为下文……铺垫。
二、预习任务
1.查资料,识记作者及文学常识,识记生字词(音、形、义)。
2.朗读课文,注意注音、停顿、语速、语调及感情。
3.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4.作者为什么怀念母亲,怀念母亲的什么,你感觉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三、预习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汉字
瘫痪(

憔悴(
)
絮絮
dāo
dāo
(
)
jué(
)

2.将成语补充完整,并解释所填字及成语的意思。 
喜出(
)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翻来(
)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恍然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
)其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课文内容填空,然后背诵。
黄色的花(
),白色的花(
),紫红色的花(
)而(
),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
)。 
4.母亲推“我”去看花,是因为(

A.她想让“我”通过看花来散心。
B.北海的菊花很漂亮,不看可惜。
C.她爱花,可她身体不好,想让“我”陪她一起去。
5.根据课文理出下面的内容。
那花:
那人:
那段经历:
6.作者怀念谁?为什么会怀念?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7.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8.文章结尾为什么写花?
【课中导读】
自主学习:【分段式阅读理解】
一、朗读第一自然段
1.哪些地方表现了我的“暴躁无常”?为什么我会“暴躁无常”?
2.母亲在我“暴躁无常”时,态度怎样?表现了什么?
3.“我”的双腿瘫痪之后,母亲侍弄的花为什么都死了?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1)这句中“扑”一字用得好,请说说你的理解。
当“我”喊着活着没劲时,母亲“忍住哭声”说出娘儿俩好好儿活的话,此时母亲心里很苦,但她为什么要“忍住哭声”呢?
(3)“母亲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对母亲的语言描写,表现了母亲爱儿子的情感。
B.这是母亲对儿子的劝慰和鼓励,用母爱去抚平儿子心头的创伤。
C.这也是母亲对自己的鼓励,因为她此时已重病缠身。
D.这是母亲对儿子的欺骗,因为两个人都不可能好好活下去了。
二、朗读第三自然段
1.文中写到“我”坐在窗前看落叶,“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你怎样理解母亲挡住落叶的行为?
2.“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
3.为什么“我”答应去看花,母亲竟高兴得坐立不安?为什么“我”责备她“烦不烦”,她却笑了?这说明什么?
三、朗读第六自然段
已悟透生活的作者用“艰难”一词评价“母亲”的一生,你所理解的“母亲”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概括归纳。
四、朗读第七自然段
1.文中最后写到“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这段描写是否多余?请谈谈你的看法。
2.前面母亲说“好好儿活”和最后“我”说“要好好儿活”有什么意义?这样写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用?
3.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合作探究:【综合式阅读理解】
【内容及主题探究】
1.朗读课文,思考:围绕母亲对我的无微不至的照料写了几件事。
画出文中写花的句子,文章反复写“看花”的原因有哪些?
3.朗读课文,把握全篇的感情基调。说说课文几次写到秋天?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秋天的怀念”?
4.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5.课文最后一段为什么详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6.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中心。
【写法探究】
简要分析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②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8.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用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拓展延伸:
这篇课文朴实无华,感人至深,因为母爱是人类最神圣的感情。同学们,你还了解哪些关于母爱的作品、故事?在你的生活中感受到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了吗?请说一说。
心得总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知识、情感)?
【课后导练】
一、选择题
1.下面的句子是什么描写,选择正确的答案。
A、神态
B、语言
C、动作
(1)他憔悴的脸显出央求般的神色。(

(2)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

2.“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意思是(

A
母亲很难过我的双腿瘫痪了
B
母亲怕我心里难过
C
我的双腿瘫痪后,母亲变得神经质
D
母亲怕刺痛我的心
3.“她去了,就再也没回来。”意思是(

A
她离开家了
B
她死了
C
她生气了
D
她住在医院里了
4.母亲昏迷前说的话,说明(

A
母亲最爱自己的两个孩子
B
母亲最想自己的两个孩子
C
母亲最不放心自己的两个孩子
D
母亲这时已经不清醒了
5.第一段中“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对这句话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充分体谅儿子的痛苦心情,所以在儿子发脾气时,悄悄躲出去,让儿子彻底发泄心中的痛苦,但又担心儿子做出“傻事”,偷偷地听着儿子的动静。
B.母亲非常疼爱儿子,看见儿子痛苦时的举动,母亲忍受不了,悄悄躲出去,自己暗自伤心,但又怕儿子做出“傻事”,所以偷偷地关注着儿子的动静。
C.母亲了解儿子的倔强性格,可是面对儿子瘫痪的双腿,却又无可奈何,每当儿子折磨自己时,为了不伤他的自尊心,就悄悄躲出,等着儿子恢复平静的心态。
D.母亲理解儿子的痛苦,心疼他,但又受不了儿子“暴怒无常”的脾气,就悄悄躲出去,等着儿子恢复平静的心态。?
6.对第6段中“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了母亲的病很危险
B.揭示了母亲不幸的命运
C.侧面表现了崇高的母爱
D.揭示了母亲性格形成的主要原因
对本文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我”的暴怒无常衬托了母亲的坚韧、顽强。
B.本文以日常琐事为题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了母亲的崇高形象。
C.本文采用了语言、细节、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段刻画人物。
D.本文不是以情节的曲折巧妙取胜,而以从“平淡”中提炼出的高度浓缩的情感震撼人。
二、简答题
1.“她去了,就再也没回来。”这是汉语的一种委婉表达。在你的母语里有哪些词和句子委婉地表达“死”的?
2.写出两句描写秋天的诗句并背下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史铁生及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
2.通过反复朗读,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母亲的形象。
3.理解文章将浓烈的感情浸透于叙事之中,并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4.引导学生理解母亲深沉伟大、毫不张扬的母爱,并进一步体会生命的意义,珍爱生命。
学习重点:
理解文章将浓烈的感情浸透于叙事之中,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方法描写人物。
学习难点:体会文中深刻的情感,感受母爱的至高力量。
学法指导:
1.有感情地朗读此类情感性散文才能真正感受到这类散文的魅力,只有充分调动了自己的感情,文中的情感才会对你的阅读有所回应;
2.找出一些蕴含着丰富情感的语句,并分析为何这些句子能如此充分地表现出情感力量;
3.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与动作描写,学习细节描写与动作描写的写作方式。
4.阅读文章之后,回忆自己与母亲相处的细节,选取一两个用语言记录下来。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描写。
描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描就是描绘,写就是摹写。描写就是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描写方法: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作者一般综合使用描写、叙述等方法来塑造形象。按内容来分,描写有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两种。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五种,即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景物描写则包括静态与动态、客观与主观、反衬与对比三种。
2.插叙。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F%99%E8%BF%B0%E6%96%B9%E6%B3%95?/?7345865"
\t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8F%92%E5%8F%99?/?_blank?)。
插叙的作用:
内容:(1)补充交代什么内容,使内容充实丰富、中心鲜明。
(2)使文章波澜起伏。(3)塑造人物怎样的形象等。
结构:与上文……照应;为下文……铺垫。
二、预习任务
1.查资料,识记作者及文学常识,识记生字词(音、形、义)。
2.朗读课文,注意注音、停顿、语速、语调及感情。
3.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4.作者为什么怀念母亲,怀念母亲的什么,你感觉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三、预习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汉字
瘫痪(

憔悴(
)
絮絮
dāo
dāo
(
)
jué(
)

2.将成语补充完整,并解释所填字及成语的意思。 
喜出(
)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翻来(
)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恍然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
)其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课文内容填空,然后背诵。
黄色的花(
),白色的花(
),紫红色的花(
)而(
),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
)。 
4.母亲推“我”去看花,是因为(

A.她想让“我”通过看花来散心。
B.北海的菊花很漂亮,不看可惜。
C.她爱花,可她身体不好,想让“我”陪她一起去。
5.根据课文理出下面的内容。
那花:
那人:
那段经历:
6.作者怀念谁?为什么会怀念?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7.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8.文章结尾为什么写花?
答案:
tān
huàn
qiáo
cuì
叨叨

望:希望,意料
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覆:重复
原指来回翻身,现用来形容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悟:心里明白。恍然:猛然清醒的样子;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副:相称,符合。也说名符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3.淡雅
高洁
热烈
深沉
烂漫。
4.A
5.那花——菊花
那人——母亲
那段经历——双腿瘫痪,
母亲病逝
6.母亲
是母亲给以博大而深沉的爱,使他有了生活的勇气并逐渐成长。
本文记叙了一位身患绝症的母亲忍受着病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精心呵护双腿瘫痪的儿子,歌颂了至真至纯的伟大母爱,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
线索——看花,3次
第一次:母亲要带我去,我不答应。
第二次:母亲要带我去,我答应了,母亲不能同去。
第三次:和妹妹一起去。
8.在文章结构上呼应前文;在内容上借菊花寄托“我”对母亲的无限怀念。
【课中导读】
自主学习:【分段式阅读理解】
一、朗读第一自然段
1.哪些地方表现了我的“暴躁无常”?为什么我会“暴躁无常”?
2.母亲在我“暴躁无常”时,态度怎样?表现了什么?
3.“我”的双腿瘫痪之后,母亲侍弄的花为什么都死了?
4.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1)这句中“扑”一字用得好,请说说你的理解。
(2)当“我”喊着活着没劲时,母亲“忍住哭声”说出娘儿俩好好儿活的话,此时母亲心里很苦,但她为什么要“忍住哭声”呢?
(3)“母亲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对母亲的语言描写,表现了母亲爱儿子的情感。
B.这是母亲对儿子的劝慰和鼓励,用母爱去抚平儿子心头的创伤。
C.这也是母亲对自己的鼓励,因为她此时已重病缠身。
D.这是母亲对儿子的欺骗,因为两个人都不可能好好活下去了。
答案1.抓住砸”、“摔”等动词。
痛苦和绝望
2.“悄悄”“躲”
不忍心看儿子受折磨
“听”?担心儿子想不开
3.因为她一心扑在瘫痪的儿子身上,无心再侍弄花。
4.(1)“扑”字写出动作速度快、幅度的大的特点,形象地表现母亲不顾一切,竭力制止儿子的自虐行为,不忍心孩子再受伤害,表现出母亲的慈爱。
(2)母亲怕自己的哭泣引得儿子更痛苦、绝望,为了安慰、鼓励儿子,所以忍住哭声,体现了伟大的母爱和坚忍的个性。
(3)D
二、朗读第三自然段
1.文中写到“我”坐在窗前看落叶,“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你怎样理解母亲挡住落叶的行为?
2.“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
3.为什么“我”答应去看花,母亲竟高兴得坐立不安?为什么“我”责备她“烦不烦”,她却笑了?这说明什么?
答案:1.母亲害怕落叶的景象更引起“我”的伤感。母亲时刻为儿子着想,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刻画鲜明,感人至深。
2.①“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
②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
3.因为母亲觉得儿子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终于又有了兴趣;能使儿子得到快乐就是她最大的快乐,即使责备她,她也不放在心上;这说明母亲有着最伟大、最无私的母爱。
三、朗读第六自然段
已悟透生活的作者用“艰难”一词评价“母亲”的一生,你所理解的“母亲”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概括归纳。
艰难的现实处境:自身体弱多病;儿子没有走出痛苦的精神阴影;自身病情不能也不愿让儿子知道。
四、朗读第七自然段
1.文中最后写到“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这段描写是否多余?请谈谈你的看法。
2.前面母亲说“好好儿活”和最后“我”说“要好好儿活”有什么意义?这样写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用?
3.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答案】
1.不多余。作者在结尾浓墨重彩地描写这些菊花,既表现了作者已经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嘱托,要活出生命的多姿多彩;也暗示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带着感激与自责。
2.第一段母亲说的意思是你虽然瘫痪了,但是还有娘照顾,要有勇气和信心好好活下去。这是母亲的心愿,也是母亲的恳求。最后一段“我”说的意思是母亲虽然离开了,仍要和妹妹相依为命,遵照母亲的意愿好好地、坚强地活下去,作为对母亲的纪念。这样写有首尾呼应的作用。
3.从结尾的描写内容看,“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
合作探究:【综合式阅读理解】
【内容及主题探究】
1.朗读课文,思考:围绕母亲对我的无微不至的照料写了几件事。
2.画出文中写花的句子,文章反复写“看花”的原因有哪些?
3.朗读课文,把握全篇的感情基调。说说课文几次写到秋天?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秋天的怀念”?
4.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5.课文最后一段为什么详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6.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中心。
【答案】
1.①“我”发脾气,母亲抚慰我。
②母亲为“我”隐瞒病情。
③母亲央求“我”去看花。
④母亲临终嘱托。
2.(1)“看花”是本文的中心事件,也是本文的线索。
(母亲央我看花—我答应看花—母亲去世不能陪我看花—我和妹妹看花)
(2)妈妈央求我看花是希望我早日摆脱瘫痪给我带来的阴影,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和希望。看花是母爱的体现。
(3)结尾写我去看花,说明我已重新振作起来,开始新的生活,并完成母亲的遗愿。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
(4)母亲生前爱花,反复写看花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3.课文两次写到了秋天,一次在母亲即将去世前,一次在母亲去世后多年,“我”和妹妹去北海公园看花。题目为“秋天的怀念”,其主要寓意为在秋天怀念同样是在秋天去世的母亲,也表明经过人生的“秋天”,母亲牵挂的儿女都已经长大,懂得了怎样面对生活的困境。
4.①“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5.课文最后一段详写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菊花,象征了母亲菊花一样的精神品格,也表明“我”和妹妹实现了母亲生前的遗愿,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表明成熟的“我们”现在已经懂得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真谛,不会再徒叹命运的无情,会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磨难。
6.本文通过叙写母亲无微不至地照顾瘫痪以后暴怒无常的“我”,写出了母爱的无私、忘我和伟大,抒发了“我”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歉疚之情。
【写法探究】
7.简要分析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②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8.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用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答案】
7.①(1)点明季节秋天。(2)落叶渲染出秋天萧瑟的气氛(3)烘托我孤独、痛苦、绝望的心境。?
②(1)写出菊花蓬勃的生命力。(2)秋风中绽放的菊花象征着我已从痛苦绝望中走出来,变得乐观坚强。
8.(1)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作用
内容:补充交代母亲爱花,爱生活,为了儿子放弃自己的兴趣,放弃对生活的享受,表现出母亲的无私。结构:为下文母亲央我看花及我用看花的方式缅怀母亲做铺垫。
(2)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内容:补充交代母亲病情的严重。?在重病的情况下,她仍无微不至、不厌其烦地关心我,开导我,更表现出母亲的坚强和隐忍。结构:为下文母亲离世做铺垫。
(3)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内容:补充交代母亲临终前仍牵挂自己的儿女,为儿女操劳,表现母爱的无私伟大。结构:为下文我懂得母亲没说完的话做铺垫。
拓展延伸:
这篇课文朴实无华,感人至深,因为母爱是人类最神圣的感情。同学们,你还了解哪些关于母爱的作品、故事?在你的生活中感受到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了吗?请说一说。
心得总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知识、情感)?
【课后导练】
一、选择题
1.下面的句子是什么描写,选择正确的答案。
A、神态
B、语言
C、动作
(1)他憔悴的脸显出央求般的神色。(

(2)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

2.“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意思是(

A
母亲很难过我的双腿瘫痪了
B
母亲怕我心里难过
C
我的双腿瘫痪后,母亲变得神经质
D
母亲怕刺痛我的心
3.“她去了,就再也没回来。”意思是(

A
她离开家了
B
她死了
C
她生气了
D
她住在医院里了
4.母亲昏迷前说的话,说明(

A
母亲最爱自己的两个孩子
B
母亲最想自己的两个孩子
C
母亲最不放心自己的两个孩子
D
母亲这时已经不清醒了
5.第一段中“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对这句话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充分体谅儿子的痛苦心情,所以在儿子发脾气时,悄悄躲出去,让儿子彻底发泄心中的痛苦,但又担心儿子做出“傻事”,偷偷地听着儿子的动静。
B.母亲非常疼爱儿子,看见儿子痛苦时的举动,母亲忍受不了,悄悄躲出去,自己暗自伤心,但又怕儿子做出“傻事”,所以偷偷地关注着儿子的动静。
C.母亲了解儿子的倔强性格,可是面对儿子瘫痪的双腿,却又无可奈何,每当儿子折磨自己时,为了不伤他的自尊心,就悄悄躲出,等着儿子恢复平静的心态。
D.母亲理解儿子的痛苦,心疼他,但又受不了儿子“暴怒无常”的脾气,就悄悄躲出去,等着儿子恢复平静的心态。?
6.对第6段中“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了母亲的病很危险
B.揭示了母亲不幸的命运
C.侧面表现了崇高的母爱
D.揭示了母亲性格形成的主要原因
对本文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我”的暴怒无常衬托了母亲的坚韧、顽强。
B.本文以日常琐事为题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了母亲的崇高形象。
C.本文采用了语言、细节、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段刻画人物。
D.本文不是以情节的曲折巧妙取胜,而以从“平淡”中提炼出的高度浓缩的情感震撼人。
二、简答题
1.“她去了,就再也没回来。”这是汉语的一种委婉表达。在你的母语里有哪些词和句子委婉地表达“死”的?
2.写出两句描写秋天的诗句并背下来。
答案:
一、选择题
1.(1)
A
(2)
C
(3)BC
2.
B
3.B
4.
C
5.A
解析:B项母亲忍受不了、C项却又无可奈何、D项但又受不了儿子暴怒无常的脾气均不合母亲的形象。
6.
D
解析:
D
?揭示了母亲坚韧、顽强的性格正是经历过千辛万苦的磨练才形成的。
7.
B?
二、简答题
1.词和词组:老了
仙逝
驾崩(对皇帝)
辞世
与世长辞
上天堂
跨鹤西游
句子:见毛主席他老人家去了。
他睡了,不会再醒了。
2.答案不唯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