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5病毒教案(含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5病毒教案(含反思)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8-06 22:13: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第五章 病毒
一、知识与技能
1. 说出病毒的种类。
2.说出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3.列举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采用探究活动、多种媒体演示(视频、图片等)、启发互动、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等策略,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活动体验,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通过观察、资料分析、动手实践、合作学习等达成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病毒可以为人类利用,辩证地认识病毒和人类的关系。

1.病毒的结构与生活。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病毒的结构与生活。
准备与病毒有关的视频、文字、图片等资料,制作课件。
师:新冠肺炎、埃博拉(Ebola virus)、非典(SARS)、禽流感(H7N9)、艾滋病,同学们知道它们是什么吗?请同学们谈谈你对它们的看法。
师:请同学思考,其实好多疾病都是由病毒引起的,比如肝炎、手足口、感冒等,而且植物也可以感染病毒,可是病毒到底什么样?它为什么能引起动植物患病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病毒,了解病毒的秘密。
(通过与生活实例相联系,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病毒的分类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埃博拉病毒、非典病毒、禽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等都是怎么传播到人身上的吗?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资料。
资料1:人类通过密切接触受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器官等感染埃博拉病毒。在非洲,人们因接触受感染患病或者死去的热带雨林中的黑猩猩、大猩猩、果蝠、猴子、森林羚羊和豪猪等受到感染。因此,预防的重要方式是要减少接触高危动物(即果蝠、猴子或猿),包括捡拾在森林中发现的死亡动物或处理其生肉。
资料2:在中国大陆尤其是南方,特别是在云贵高原及两广(广东、广西)地区,果子狸等野生动物常被捕捉食用,因此医学界许多人士认为人类通过食用果子狸而感染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简称SARS或“非典”)。因为有证据表明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与果子狸关系密切,支持者有钟南山等,这种观点致使果子狸在中国部分地区遭到大规模的宰杀,但是也有人认为其证据不足以证明这一点。
资料3:禽流感疾病的主要传染源为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家禽,另外野禽或猪也可成为传染源。许多家禽如火鸡、鸡、鸽子、珍珠鸡、鹌鹑、鹦鹉等陆禽都可感染发病,但以火鸡和鸡最为易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鸭和鹅等水禽也易感染,并可带毒或隐性感染,有时也会大量死亡。
资料4:从佛罗里达长尾猴分离到的艾滋病病毒接种到恒河猴时,经过一段临床潜伏期后,产生类似艾滋病的临床症状。人们还发现在野生的非洲绿猴体内分离到的病毒相互间的遗传变异非常大,并且这一变异和不同种属猴的进化关系相一致,提示了猴艾滋病病毒已在猴体内共同进化了相当长的时间。所有这些研究都提示人类的艾滋病毒可能是通过不同种属间交叉传播的形式从猴类传播到人。大约有30%的野生佛罗里达长尾猴感染有艾滋病病毒。大比例的野生猴携带有艾滋病病毒,直接地证明了佛罗里达长尾猴为艾滋病病毒的自然宿主。
师生总结:通过这些资料我们知道了,人类所患有的这些疾病实际上是从其他动物体内传播过来的,并且动物之间也可以传播,病毒可以寄生生活在被传播者的细胞中,比如埃博拉病毒就可以生活在人体的很多细胞中。而这里所有的只提到了动物并没有提到植物,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特定的病毒能寄生的细胞是不同的。跟据它们寄生的细胞的种类不同,可以将病毒分为三大类:专门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里的动物病毒,如埃博拉病毒、非典病毒、禽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里的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还有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内的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如大肠杆菌噬菌体。
(在教学中,教师提供丰富的资料帮助同学分析新冠病毒、埃博拉病毒、非典病毒、禽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等都是怎么传播到人身上的,进而理解不同种类的病毒寄生在特定种类的细胞里,帮助同学们很好地理解病毒的种类。在资料中,同学们关注到人类剥夺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任意宰杀动物,不仅危害环境更危害自身,引导同学们关爱生命。)
、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师:到底病毒长成什么样子呢?同学们在上面的学习,能认识到病毒可以寄生在动物、植物细胞和细菌中,它的个头一定特别小。
师:教师通过资料,讲解俄国科学家伊万诺夫斯基是如何研究烟草花叶病,让同学体会科学发现的过程。进而随着科学的发展,电子显微镜问世,科学家才看到了病毒的真面目。
师:教师展示多种病毒的模式图片,请同学们观看多种病毒图片后归纳出病毒的共有结构为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样一个简单的结构如何能寄生到细胞中呢?
(病毒的结构和繁殖过程是学生不知道的,也无法通过探究获得,因此教师借助图片、视频资料帮助同学们直观地理解。)
(三)、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师:在提到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问题时,同学们首先想到病毒会引起包括人在内的很多动植物患病。然而病毒是不是就只有有害的一面呢?
(资料分析可以拓宽学生视野,资料涵盖病毒的利害两方面,可以让学生学会辨析地审视问题。)
病毒
(一)病毒的种类
动物病毒──专门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里
植物病毒──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里
噬菌体──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里
(二)病毒的结构
蛋白质外壳+内部遗传物质
(三)病毒的繁殖
侵入到细胞内──依靠自己的遗传物质,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病毒
(四)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
一、遵循从“问题进到问题出”的科学教育理念
科学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开课伊始,我让学生观看一段非典时期的录像,非典时期惊心动魄的场景,触动了学生的心灵,从而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探究也从学生的问题开始展开。结束时,我又让学生提出学习后产生的新奇想法,使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首尾呼应,形成了一条结构完整的问题链,遵循了从“问题进到问题出”的科学教育理念,凸显了问题意识的培养。
二、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无法用肉眼看到的特殊生物。学生对病毒的了解极少,对其形态,结构更没有直观的认识。要想激起学生探究兴趣,必须借助于形象直观的材料来进行教学,而多媒体正是最好的载体。本课教学中,我在学生交流了各种文字资料后,择机展示了各种视频资料,使学生从视觉上更直观地认识病毒,真正体现了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主旨,实现了多媒体手段的辅助性作用,在难点的突破上达到了应有的效果。
三、重视学生探究方法的指导与培养
本课是一节资料探究课,从课前的资料搜集到课堂上资料整理与分类,再到课后的拓展延伸——制作手抄报,展示的是一条接受式探究课型对资料的获取与使用的教学思路。在这个过程中我随时对学生进行资料探究的科学指导,使学生掌握了进行这类探究活动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如在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时,我在小组交流之前提出了资料标注和交流方式的要求,这是对搜集到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方法上的指导,标注主要是将资料与问题对应,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汇报就是要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后内化为自己的理解,变成自己的语言,只有这样,才能使交流富有实效。因此,重视方法的培养,这比获得知识更重要。
四、教师是探究活动的参与者
在资料探究课这一课型的课堂上,教师角色的定位就是一个探究活动的参与者,也要和学生一样课前搜集大量的资料,尤其是图片和视频资料,在需要补充和深化处择机展示。在认识病毒这一环节中为了丰富学生认知、开阔学生视野,课前我也准备了大量的图片、视频资料,将看不到、摸不着的抽象的病毒及病毒的传播过程择机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对病毒有了一个全新的、清晰的认识,这些都是学生难以找到和不易在课堂上呈现的,是对学生搜集材料的补充和丰富,正因为有了教师课下的积极准备和课上的积极参与,才顺利地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