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一、教学目标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道音调跟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不同的动物发出声波和接收声波的频率范围不同。通过实验,找出影响音调的因素,通过对比,区别音调的不同。
初步领略声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热爱、亲近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研究声音的音调什么因素有关;
(2)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难点
影响弦乐器音调的因素;
三、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第一节《我们怎样听见声音》的学习,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对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也产生着深厚的兴趣。初中生对未知世界往往产生好奇心、求知欲,这些对本节课的学习起着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本节课一是内容较多,不仅有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还有频率、振幅等概念;二是对声音的特性的认识上,由于学生在生活中有一些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如声音的高低与响度的强弱往往混淆不清,对这节课的教学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注意。
四、说教学过程:
㈠引入新课
我们能听到声音,还能区分声音。
播放几段声音(有各种动物发出的声音)
同学们怎么区分?而我们生活中有的声音听起来愉悦,有的烦躁
㈡新课教学
1、乐音和噪声的概念
乐音:听起来愉悦的声音
噪音:听起来烦躁的声音
2、声音的高低
⑴教师首先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说相同的一句话“声音的高低”,问学生: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⑵在学生回答男同学声音粗(低沉),女同学声音尖细后,告诉学生什么叫做音调(声音的高低)。
⑶实验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①提出问题:什么因素决定音调的高低?音调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是否有关?
②设计和进行实验:如图2-20所示,将一把学生用刻度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刻度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刻度尺振动的快慢。改变刻度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注意使刻度尺两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③分析和讨论:比较两种情况下刻度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
④教师讲解: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是用来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振动越慢,频率越低.因此,频率决定着声音的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频率的单位是赫兹。
⑤实验结论:物体振动得快,发出声音的音调就高,振动得慢,发出声音的音调就低。
⑷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不同人的音调和音乐中同一音符在不同基调的音调。阅读图2-23,了解各种动物发出和接收声波的频率范围。
⑸提出问题:我们这里讲的音调的“高”、“低”,与我们生活中讲的声音的高、低是否一样?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㈢小结
在小结中我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己去复述,强化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用精炼的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㈣作业布置
1、将课本本节内容再仔细阅读一遍,如有问题记录下来,下节课提出来讨论。
2、完成课后的“自我评价与作业”,有兴趣的同学可调查有关乐音三要素利用方面的内容。
当堂检测:
1.日常生活中,在往水瓶内灌水时,可以通过听声音的方法判断水的多少.随着水面的上升,声音的( )
A.音调在降低
B.音调在升高
C.响度增加了
D.响度减小了
2.初中的男生,成长时声音逐渐改变了,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声带振动变快
B.声带振动变慢
C.声带振幅变小
D.声带振幅变大
一些动物的听觉频率范围
蝙蝠
1000~120000Hz
海豚
150~150000Hz
猫
60~65000Hz
大象
1~20000Hz
3.地震时会产生次声波(频率低于20
Hz).在远离地震中心、人无震感的区域,次声波会引起某些动物的听觉反应.由右表提供的数据可知,在远离地震中心的区域.听觉上有较明显反应的动物是(
)
A.蝙蝠
B.海豚
C.猫
D.大象
4.如图,甲、乙、丙、丁四个相同的玻璃瓶内装有深度不同的水,用筷子轻轻敲击瓶口或用嘴贴着瓶口吹气,会发出不同的声音.用筷子轻轻敲击时,
瓶的音调最高;用嘴贴着瓶口吹气时,
瓶的音调最高.
5.小玉买了一台复读机,她兴奋的摆弄着,边看说明书边尝试使用各种功能按键,按下正常播放键,听到一位声音清脆的“女老师”在示范朗读英语短文;当她按慢速播放键时,听到的是低沉的“老人”的声音.请你用声音的有关知识解释当她按慢速播放键时,听到低沉的“老人”的声音原因.
教学反思:
总之,本节课是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前提下设计的,教学中以实验为基础,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概念的认识为主线,运用实验、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执行任务,把传播知识、培养兴趣和能力、渗透方法等有机结合在一起。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