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列举生活中的平面镜。
2.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了解平面镜成虚像。
4.初步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体验用“替代法”确定像的位置的研究方法。
2.通过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描述现象、归纳结论的能力。
3.通过交流汇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欣赏图片和视频,让学生领略大自然中“平面镜成像”现象的对称美与和谐美,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奥妙的兴趣和愿望。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利用“替代”的方法确定像的位置。
【教学媒体设计】
1.自制多媒体课件:录像、CAI课件、风景图
2.教师器材:镜子、玻璃板、刻度尺、旋转展示台、光盘
学生器材:小镜子、玻璃板、支架、刻度尺、纸、塑料片等
【教学方法】
讲授、启发、实验探究、交流讨论相结合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说明
创
设
情
境
引
入
新
知
播放录像:小女孩与镜中的朋友玩耍
学生观看录像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提问:①镜中为什么有一个小朋友?
②生活中还有什么物体能用来成像?
学生思考并回答
①是镜中的像
②学生举例
让学生感受生活与物理的紧密联系。
介绍平面镜
学生观看多媒体图片,并明确本课学习的内容。
介绍本课相关概念
合
作
交
流
探
究
新
知
观察与猜想
提问:
①镜中的像与物体有什么关系?
②引导学生对猜想进行分类
学生通过照镜子,提出关于像与物关系的猜想。
学生通过观察提出各种猜想,思路不受限制,使探究活动具有真实性。
制定实验计划
提问:
①需要什么器材?
②具体方法?以“测量像与物的大小”为例展开讨论。
学生制定初步方案:
①确定器材:镜子、刻度尺、物体
②用刻度尺对物和像进行测量。
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探索、敢于创新。
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分析确定“像”的方法
①用玻璃替代镜子。
②用物体替代像
学生在对“像”进行测量时体验失败,在失败中总结原因、找寻解决实验难点的方法。
确定探究方法:替代法
介绍实验探究内容、实验器材、注意事项,规范学生操作。
学生理解实验相关事项。
分组实验
为学生提供实验器材:
玻璃板、支架、刻度尺、纸、塑料片等。
教师进行指导。
学生自主选择猜想中的物像关系进行探究。
实验完成后,填写实验报告单。
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探究方法,发展探究能力。
培养小组合作能力。
交流汇报
展示学生的探究成果,教师给予点评。
学生汇报实验过程及结论。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课
堂
小
结
梳
理
新
知
游戏互动
先找一名身材高挑的学生上台同老师一起来做游戏。再找一名与老师身材相当的女生,上台做游戏。可以验证“像与物大小相等”和“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两个成像特点。
学生观察游戏过程,并交流。
通过游戏加深对实验结论的理解。
归纳总结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大小相同
2.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连线垂直
4.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
学生进行分析。
培养分析概括的能力
平面镜成像原理
播放动画课件: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学生了解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借助多媒体课件模拟成像原理,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信息技术辅助
播放加菲猫幽默视频,提问:加菲猫为什么一开始很迷惑?为什么后来又恍然大悟?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进一步巩固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理解以及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
作
业
布
置
深
化
新
知
1.复习巩固《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课后作业:
挑战自我(练习)
课件显示作业布置的详细内容,由学生独立完成。
巩固本节课所学重点知识和方法。
板
书
设
计
一、平面镜成像
1.像与物大小相等。
2.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二、原理:
光的反射
、虚像
教
学
反
思
本节是同学们进入初三的第一节课,所以我设置了同学们比较感兴趣的好听的励志音乐、寒梅的图片和音频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物理老师的喜爱。2.本节内容由宏观现象进入微观世界,内容抽象,难理解,并且本节实验需要的时间比较长,有的实验需要半天甚至几年,所以我设计动画演示实验,这样教学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直观而简单易学。
3.本节课在开头和结尾设置了音乐和名言警句,教学过程中有flash动画,这样设计不但使学生在激励中轻松、愉悦的学懂本课教学内容,而且还让他们对下一节课充满了期待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