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1. 电现象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1. 电现象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8-06 16:06: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电现象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摩擦起电,并能解释有关现象。知道验电器的结构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理是否带电。
2.过程与方法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实验分析推理得出正负电荷及相互间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类比、发现的能力,体验探究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两种电荷规定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根据原子结构理论解释物体在摩擦时为什么会带电;理解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
2.难点: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培养;摩擦起电的实质
3.关键:摩擦起电的实质。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以及电流方向的规定。
教具准备
橡胶棒、玻璃棒、绸子、皮毛、纸屑、验电器。
教学方法
采用“实验──探究”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所创设的情境中感知电现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提问。二.演示实验,引入新课。演示实验:用绸子毛皮在玻璃棒、橡胶棒上摩擦几下,然后反棒靠近纸屑,头发等轻小物体。现象:棒能吸引轻小物体。结论: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说明摩擦起电。三.新课教学。1.摩擦起电的定义及解释有关现象。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2.两种电荷。实验现象:玻璃棒(绸子)靠近玻璃棒(绸子)会排斥。橡胶棒(皮毛)靠近橡胶棒(皮毛)会排斥。橡胶棒(皮毛)靠近玻璃棒(绸子)会吸引。分析推理得出: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并规定为正电荷、负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3.验电器结构
原理:根据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性质制成。用途: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可判断带电体的电性(作解释)。4.摩擦起电的原因:
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当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就容易失去电子,使跟它相摩擦的物体得到电子,
②物体失去电子带正电,得到电子带负电。讨论:
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玻璃棒带什么电?(正电)。为什么带正电?(玻璃棒与丝绸相比,玻璃棒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较弱,在与丝绸摩擦时,因失去电子带正电。)丝绸带什么电?(负电。)为什么带负电?(玻璃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丝绸上,丝绸因有多余电子而带负电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后,橡胶棒带什么电?毛皮带什么电?为什么?(略)5.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使正负电荷分开。6.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做中和。说明:由于南方天气较潮湿,所以实验前必须把器材烘干,可能电吹风即时吹即时做才能见到效果,否则摩擦起电将做不了。一.复习:提问1: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金属球带什么电?金属箔片带什么电?
提问2:验电器是通过什么方法带上电的?7.得到持续电流的条件:引导同学思考:小灯泡持续发光,表示有持续电流通过小灯泡的灯丝。你能否通过上述实验找到维持小灯泡中有持续电流的条件?①必须有电源
②电路要接通(合上开关)。8.电源(1)电源作用:是提供持续电流,是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2)常见电源:干电池、蓄电池、发电机。(3)介绍干电池和蓄电池:干电池、蓄电池上有正极和负极,干电池的正极是碳棒,从外表看,即为带铜帽的一端;负极是锌筒(展示干电池剖面实物)。蓄电他的正、负极通常用“+”
“一”号标在电池的上部。10.电流方向的规定:电荷有两种,电路中有电流时,发生定向移动的电荷可能是正电荷,也可能是负电荷。还有可能是正负电荷同时向相反方向发生定向移动。那么规定:正电荷的移动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教学反思:教师的授课必先确定授课的内容,也就是重点、难点的把握,时间和内容如何合理的分配。但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深度与浅度相差悬殊,师生互动交流并非融洽,教法与学法相脱节等现象发生。本节课的课后作业,则是让学生课后揭秘“莱顿瓶活动”的原因,通过学生的自己发现过程,更加深入的对电现象知识进行理解,为下节课做好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