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
3.1
电现象——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摩擦起电的实质。
2.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实验分析推理得出正负电荷及相互间的作用。
3.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以及电流方向的规定。
4.知道验电器的结构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5.知道什么是电池和电池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摩擦起电的实验与观察,知道电荷的种类及物体带电的实质。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3.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解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
2.通过实验探究及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严谨、踏实的学习态度。
3.发展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电荷之间的作用规律。
难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摩擦起电的实质。
四、教具准备
旋片式高压起电机、橡胶棒、玻璃棒、丝绸、皮毛、塑料泡沫颗粒、碎纸屑、验电器,柠檬,导线,灵敏电流计,开关。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课程导入
视频引入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大家一起先观看一个视频。:在视频里面我们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闪电视频里面的达人说他能控制风雨雷电,其实我们在这里也能制作闪电。
———演示旋片式高压起电机。看,这是不是电?我们接下来就进入今天的学习,电现象。
问答,观看视频
通过闪电现象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不但引入了课题,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环节二:讲授新课
静电现象老师也来做一个实验,用梳子靠近碎纸屑,有什么现象?对,没什么现象。接下来老师把梳子在头发上摩擦,然后迅速接近碎纸屑,观察有什么现象?碎纸屑被梳子吸引。接下来请同学们利用桌面上的直尺也来做一做这个实验。首先用直尺去靠近碎纸屑有什么现象发生;
没有什么明显现象,接下来把直尺在头发上摩擦之后再迅速靠近碎纸屑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摩擦之后的直尺会吸引碎纸屑。好了实验我们暂时做到这里,请放好器材,来我们接着看黑板上的问题.
我们再看一个更神奇的现象,摩擦之后的梳子靠近细小的水流,有什么现象??水流会被吸引。通过同学们的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共同现象?对,摩擦之后的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叫电现象,请同学们朗读,第一点。自然带电体就有吸引请小物体的性质。好,请同学们总结出摩擦起电的概念。摩擦起电实质为什么摩擦能够起电呢?接下来我们就来讲学习擦起电的实质:首先来了解一下原子的结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绕原子核运动的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用+号表示,核外电子带负电,用-号表示,且正负电荷是等量的。所以通常情况下,原子是电中性,由原子构成的物体也是电中性。好,我们来看一个科学短片。同学们要注意物体带电是怎样发生的——视频在这里我准备了两个不同的原子模型A和B当AB两个物体摩擦时,A原子失去什么?,失去电子,
所以A带什么电?A带负电;B原子束缚电子的能力强,得到什么?B得到电子,所以B带什么电?
B带负电。好了,请同学们大声朗读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而且只是电子发生了转移)经过科学家们的不断探索,他们发现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分别是正电荷和负电荷。并且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用符号+表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用符号—表示。(演示并提问(这带什么电?是因为什么?;这又带什么电?又是因为什么?))所带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用符号Q表示,单位为库伦,单位符号C。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既然有正负电荷之分,他们的相互作用是否会产生规律实验探究: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接下来我们进行实验探究。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请同学们分小组,根据实验步骤利用你们桌面上的器材来完成实验,并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填入表格,然后总结出实验规律同学们开始做...请第3小组的代表来分享你们的实验现象。。。其他小组的实验现象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吗?
既然没有根据同学们的探究结果,我们一致得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在这里要注意,相互吸引的不一定全是异种电荷,因为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自然界有电科学家们就发明了一种专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装置,————验电器验电器验电器主要是由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等构成,老师这里也有一个验电器,这是什么?这是什么?这……我们一起来观看验电器工作的视频,在观看过程中要注意:金属箔是怎么张开的————播放视频我们发现电荷转移到了金属箔上,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一定角度,所以我们就得到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在这里老师又要特别强调,验电器只能检测物体是否带电,不能判断物体到底是带何种电荷。电流刚刚我们带电体和验电器之间的电荷是怎样转移的?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电流的相关性质,如图所示,闭合开关小灯泡亮了,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说明有电流通过电灯。接下来我们就思考:电流是怎样形成的呢?为了形象的演示这个过程,我们还是通过视频演示,请同学们看清楚!!!开关闭合前,导体中电子??我们一起回答。。。
电荷自由移动,没有规律,小灯泡不发光,无电流。开关闭合后,电荷定向移动,小灯泡发光,有电流。所以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物理学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我们再来仔细看一看。像这样能形成电流吗?不能,像这样呢?能,在这里呀,由运动的相对性可知,规定的电流方向就是电子定向移动的反方向即为规定的电流方向。在刚才的实验电路中是什么提供了电荷定向移动的能量:对,电池。电池下面我们就来了解电池的结构。我这里就一节干电池他的内部构造如图:金属帽是正极它下面连接的是碳棒,底部的锌铜是负极,电池工作时是把电池内部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释放,然后我们把这个干电池放回电路中,我们发现当开关闭合时,电流从正极流出,从负极流回电池。原理:大多数电池是利用伏打电池的原理。是把内部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电学设备。接下来我们就请同学来列举一下生活中的电池。学生:干电池,铅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空气电池……最后再提醒一下:莱顿瓶是储存电荷的装置,不能产生持续的电流。(可形成短暂电流)
进行科学小实验归纳总结观看视频分组讨论
分组实验观察思考讨论交流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团队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总结能力
环节三:课堂小结
现在我们来总结,本节我们学了哪些知识?请同学们归纳总结。提示: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电现象,知道什么是摩擦起电以及起电的实质,知道电荷和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学习了电流的定义以及什么是电池。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知识
突出重难点
环节四:课堂练习
学案上对应的练习题
学生作答
巩固知识
环节五:课后作业
1、请完成练习册P31页习题。2、请尝试动手做水果电池。3、请同学们课后思考、讨论“如果人类没有
电,世界将会怎样?”
巩固知识与生活对接
环节六:板书设计
构建知识体系
环节七:课后反思
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交往的过程,是师生通过课堂对话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的好与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教学活动的人。教学活动中师生的角色是否投入,师生的情感交流是否融洽,学生是否愉快地投入课堂的全过程、是否深切地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华到自己精神的需要等都是检验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