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功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理解
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原理
2.
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列举、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去知道机
械功的概念;通过物理现象,归纳简单的规律,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讨论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列举实例,培养学生注意平常的观察能力。
【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做功必要套件;功的计算
2.
难点:是否做功判断
【学法、教法】讨论法 点拨指导法 训练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农民伯伯对这担谷子有力而且方向竖直向上,有移动一段距离而且是沿竖直向上的方向移动的。
二、进行新课:
(一)机械功:在我们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简称功。
(板书:一、做功:
1、?
概念: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引导学生分析2:刚才这位同学虽然有施加力的作用,但是没有移动一段距离,这些力就没有“成效”,可是“劳而无功”。
功的种类有很多,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力学中的功,它属于机械功,以后到初三时我们还会学习电学中的功——电功,力学中的功有什么特点呢?
(二)怎样才算做功: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插图中物体做功的实例。使学生明确,力学中所说的功包括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
(板书: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A、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B、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
教师演示1、用手指推动粉笔盒在讲台桌上运动一段距离。
演示2、将粉笔盒举起的过程。
演示3、将粉笔盒举起停在空中静止不动。
提问:一木块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师再举例子(一人提一桶水沿水平方向前进了一段距离),分析虽然有力和有位移,但是位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这个力也没有做功。
最后教师强调指出:“两个必要因素”的含义是指“缺一不可”。并总结出不做功的3种情况:
1、?
S=0(劳而无功)
2、?
F=0(不劳无功)
3、?
F的方向和S垂直。
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有做功和不做功的例子。
(三)功的计算:
物理学上规定: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这一规定不但包含了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而且告诉我们功的计算方法。
(板书:二、功的计算:
1、公式:功=力×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W=F?S
2、单位:F—N,S—m,所以W—N?
m
焦耳—J
1J=1
N?
m)
用手慢慢匀速举起两个鸡蛋,升高1米时,手对鸡蛋做的功差不多就是1焦。
出示例题1:人拉着重为2000牛的车子沿水平方向前进5米,人拉车的力做的功是多大?
演示:人拉车的力做的功是:W=F?S=2000
N×5
m
=10000
J=104
J。
分析:从上可知,不能简单地说“有了力有了距离就把它们相乘就得到功,要明确是什么力做功,力的方向上通过了多少距离。”
提问:要计算出人拉车的力所做的功还必须知道什么?(拉力的大小)
若人用了400牛的拉力拉车子,拉力做的功是多大?板演过程。
出示例题2:重力为100牛的物体,受到20牛的水平拉力,在水平面上匀速前进5米,则重力做功是多少焦,拉力做功是多少焦?
(四)功的原理:
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三、小结:
1、机械功: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
2、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做功,就要看它是否同时具备两个必要因素。
3、功的计算公式。W=F?S
功的单位:N?
m
焦耳—J
1J=1
N?
m
4、功的原理:
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四、布置作业:P161、2、3、【板书设计】
§11.3功
一、做功:
1、?
概念: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
2、?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A、有力作用在物体上
B、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
二、功的计算:
1、公式:功=力×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W=F?S
2、单位:焦耳—J
1J=1
N?
m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的的两个必要因素更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这也是判断是否做功的必要点是理解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和功的计算。其中,理解力学里做功条件。“功”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而抽象的概念
。一直以来教师在讲授《功》的时候,总是先讲功的含义及两个必要因素,再举学利用公式
计算,这种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使
得爱学习几个例子,让学生识别哪些现象是做功了,哪些现象没做功,然后让的学生很努力地听,不学习的就只能“开小差”了。本人尝试对这生节课进行重新安排与设计,从以前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讨论”的形式,让一切变得更加顺理成章
。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