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3.2 直线运动
课时
2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理解速度概念的形成、定义和公式。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和自己动手实验,感受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2)经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过程,认识“控制变量”这一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明白速度概念的形成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速度概念形成过程和路程—时间图像的学习,感悟数学方法对于物理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速度、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
教学难点
频闪照片的解读、速度概念的形成。
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
教 学 过 程
教学设计意图
(一)引入
录像:一组学生进行短跑比赛,提出问题:哪个同学跑得快。
(二)新课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1)录像片断1:途中跑定格
初步结论1:通过路程多的运动快。
(2)录像片断2:终点线,裁判员报成绩
初步结论2:运动时间短的运动快
结论:运动时间相同,通过路程越多的运动越快;运动路程相同,运动时间越短的,运动越快。
(3)问题:以上两个结论是否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适用?
(4)讨论交流
速度概念的形成
(1)比较运动快慢方法的应用
展示一组四驱车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数据,学生运用以上两种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对其中相应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判断其运动的快慢。
(2)问题
如何比较以上数据中运动路程和运动时间都不同的物体运动快慢?(提示:通过一定的数学计算,使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运动转化为时间相同,再进行比较其经运算转换后的路程)
(3)讨论交流
结论:将运动路程除以运动时间,其比值可看作是分母为“1”的假分数,分母即为一个时间单位,而其分子即表示物体在这一个时间单位内通过的路程。
(4)速度的定义、单位
一个时间单位可称为单位时间,所以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该物体的速度。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速度= (v=)
速度的国际单位:米/秒;常用单位:千米/时
速度单位间的换算:1米/秒=3.6千米/时
速度是反映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越大,物体运动越快。
(三)知识应用
应用(活动卡P46)
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了解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
速度单位的换算
速度的定义
速度的计算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速度概念的建立。首先观看赛跑的录像,通过对其中两个片断——途中跑和终点冲刺的讨论得出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基本方法:时间相同比路程和路程相同比时间。再对一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在巩固以上两种比较运动快慢方法的基础上,讨论如何将运动路程和运动时间都不相同的实验数据通过一定的数学运算转换为能用“时间相同比路程”的方法比较其运动的快慢,同时知道运动时间和运动路程的对应关系。再运用数学概念将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理解为分母为“1”的分数,其物理意义是在一个时间单位内通过的路程,最后导出“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一作匀速直线运动物体速度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