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陀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纸陀螺》是《科学》二年级下册“动手做玩具”单元中的第 4 课。通过本单元前三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经历了模仿玩具的结构,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与制作简单玩具的体验活动。本课将带领学生经历从模仿、制作玩具到改进玩具的体验活动——制作纸陀螺,并在测试中不断改进。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 1 用纸做陀螺”是让学生观察纸陀螺作品, 利用卡片和竹签进行模仿和制作,并尝试让纸陀螺转起来。活动 2 “怎样转的 更久”指导学生展示自制的纸陀螺,通过观察和比较纸陀螺的转动情况,提出改进纸陀螺的方法,并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改进。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体验到根据测试结果对作品进行不断的改进可以使玩具做得更好。
学情分析 :
陀螺是学生熟悉、喜爱的玩具之一。对学生来说,用制做陀螺是一件新鲜、好玩的事情。纸陀螺的制作和改进活动相对简单易行,所需时间也较短,二年级 的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独立完成。因绝大部分学生没有经历过自制纸陀螺的经历,第一次制作出来的纸陀螺可能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同时,二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严谨的科学探究能力来找出影响陀螺转动时间长短的因素。因此,教师要提供 机会让学生学习和掌握转纸陀螺的技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不同纸陀螺的转动情况,引导学生模仿转得久的纸陀螺,对自制的纸陀螺进行有效的改进,避免盲目试错。另外,二年级学生在制作时,画圆和用竹签穿插纸盘是难点,其中用竹签穿孔还存在安全隐患。
教学目标 :
1.知道知道纸陀螺的结构和制作方法。
2. 能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一个可以转起来的纸陀螺。
3.能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尝试改进纸陀螺,使其转得更久。
4.能围绕“怎样让陀螺转得更久”的问题,进行多个角度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根据纸陀螺的测试结果进行改进,使其转得更久。
教学难点:制作纸陀螺时,在卡纸上画圆以及在纸盘中间穿孔的操作。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纸陀螺、硬卡纸、竹签、大小不同的圆形瓶盖、剪刀、彩色铅笔、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硬卡纸、竹签、大小不同的圆形瓶盖、剪刀、彩色铅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播放视频,让学生观看。
2、课件出示纸陀螺,让学生观察,发现陀螺是纸做的。
3、师引入并板书课题“纸陀螺”并介绍陀螺的历史。
二、活动探究
(一)活动 1:用纸做陀螺
1、课件出示纸陀螺,让学生观察陀螺的结构。
思考:纸陀螺由哪些部分组成?
交流: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课件配合学生的回答出示:轴、盘
2、问题:做纸陀螺需要什么材料?
交流:引导学生讨论纸陀螺的结构、制作材料和工具。
3、制作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⑴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制作纸陀螺,课件出示制作步骤:①先用圆规或瓶盖在硬卡纸上画个圆,再用剪刀剪下来。②在纸盘的中心扎一个洞。③穿插纸盘,调整高度。师借助实物投影进行示范。
⑵让学生说一说注意事项,师强调:不要扎着手。
4、学生动手制作纸陀螺,教师巡视指导:我们可以利用硬卡纸和竹签来制作纸陀螺。
5、学生制作完成后,让学生试一试,看看这样的纸陀螺是否能转起来。展示转不起来的陀螺,并分析转不起来的原因。
(二)活动 2:怎样转得更久
1、问题:什么样的纸陀螺转得更久?
交流:学生根据个人经验回答。
2、观察大小不同,高低不同的纸陀螺,找出转得最久、最稳的纸陀螺,观察它有什么特点。把观察发现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11 课任务2 中。
3、师介绍影响陀螺转动的因素:盘的平衡、盘的大小、盘的厚溥、盘的高矮、轴的粗细、轴的长短、用力的大小等,让学生根据经验改进陀螺。
4、以四人为一组:比一比,谁的陀螺转的更久。
(三)介绍生活中的“陀螺”。
三、课堂总结。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板书设计
11、纸陀螺
结构:轴、盘 怎样让纸陀螺转得更久?
材料和工具 不断改进
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