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社会责任 
【教学目标】 
了解网络实名制的含义、发展。 
明确信息社会公民应遵守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和法律法规。 
能够用辩证的观点看待现实生活中网络实名制的现象。 
提升信息社会责任意识,做一名合格的信息社会公民。 
【教学重点】 
用辩证的观点看待现实生活中网络实名制的现象;网络实名制的含义;信息社会公民应遵守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和法律法规。 
【教学难点】 
理解网络实名制给网络安全带来的有利影响;提升对信息社会的自我责任意识。 
【教学准备】 
学生:确定辩论赛正方、反方、评委团成员,了解辩论赛规则,搜集并学习相关资料。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人员分工,制作教学用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题 
引人 
(3分钟) 
教师介绍:在使用网络转账、网络购票、网络购物、网络聊天、网络游戏等应用时,很多应用软件需要先注册,再使用。而且越来越多的应用程序需要使用者先进行真实身份的验证,也就是网络实名制。到底需不需要网络实名制?今天我们通过辩论赛来看看大家的观点。 
倾听,感受网络实名制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介绍网络实名制在生活中的应用,引人本课主题,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 
辩论 
大赛 
(25分钟) 
1.组织辩论赛的实施。 
(1)介绍两方代表队和评委团情况,宣布开始。 
(2)第一阶段——陈述观点,每队1分钟。 
(3)第二阶段——陈述论据,每队2分钟。 
(4)第三阶段——自由辩论,各队累计3分钟。 
(5)第四阶段——总结陈词,每队2分钟。 
(6)评委团评议和裁决,宣布获胜代表队。 
2.归纳辩论赛中的各种观点,总结性讲解。 
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网络实名制现象。 
部分学生参加辩论赛,另一部分学生观看并思考论题 
通过辩论赛,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勇于发言。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待现实生活中的网络实名制现象 
教师 
讲解 
(3分钟) 
1.网络实名制的含义。 
强制上网者必须以真实姓名登录,并经过身份验证后才可以在互联网上各网站和微博、微信等客户端发表言论以及使用互联网提供的其他服务的一种制度。旨在减少网上的不良和不实信息,促使网民对自己的网络行为负责任。 
2.网络实名制的发展。 
倾听教师讲解,联系生活中的网络实名制现象 
学生通过听教师讲解,了解网络实名制的含义和发展 
案例 
分析 
(3分钟) 
案例:(略) 
问题:在网络实名制下,中学生在网上浏览和交流时,在言行上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能会触犯法律?可能会造成什么后果? 
观看案例,思考回答问题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认识信息社会中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教师 
讲解 
(9分钟) 
信息社会责任: 
1.遵守个人信息安全行为规范; 
2.遵守信息社会道德准则; 
3.遵守信息社会法律法规。 
倾听讲解,明确信息社会公民应遵守相应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和法律规 
提升信息社会责任意识,引导学生做一名合格的信息社会公民 
课堂 
小结 
(2分钟) 
网络是否需要实名制: 
1.如何看待生活中的网络实名制现象 
1.1正面 
1.2反面 
2.网络实名制的含义、发展 
3.中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 
3.1遵守个人信息安全行为规范 
3.2遵守信息社会道德准则 
3.3遵守信息社会法律法规 
思考回顾 
梳理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