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第二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7-14 15:04: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积累“林”、“得”、“寓”、“谓”、“乐”等文言实词,复习判断句式译法。
2.在诵读品味中探究“醉翁之意”,理解“太守之乐”的内涵,体会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
教学过程:
导入
师生问答(教师一边板书):有一句话叫“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出自一篇传世散文——《醉翁亭记》,作者是宋朝的欧阳修,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醉翁”是他的别号。
引出《醉翁亭记》
疏通梳理课文
朗读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仔细听读音、节奏、语气。
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畅,尽量读出节奏。
疏通落实字词,并梳理课文。
1.问题引导:细读课文,关于“醉翁亭”,你从每一段中知道了些什么?
2.请一学生朗读第一段,其余学生认真听读,并思考。
3.学生发言,教师追问获取信息的具体语句,意思,顺势点一点关键实词。请学生一起朗读相关句子段落。
从第一段可得知醉翁亭的位置、外形、建造者、命名者、得名由来等。
以下几段梳理形式基本同上。根据情况, “请一学生朗读”环节可改为默读。
从第二段中可得知醉翁亭周边的山水美景(朝暮、四时)
从第三段中可得知醉翁亭周围是滁人游山之景象,太守则在醉翁亭中宴客。
从第四段的叙述描写中可得知众人兴尽暮归,离开了醉翁亭,山林里禽鸟欢唱。
许多文章是“卒章显志”的,本文即如此。齐读最后一段议论部分。
有几种“乐”?禽鸟之乐——山林之乐 人之乐——从太守游而乐 太守之乐——乐其乐
落实关键词:从 乐 其
品味“乐”
说“乐”
1. “乐”贯穿《醉翁亭记》的始终,第一到第四段有哪些语句点明了“乐”?学生边找边答。落实关键词句:得之心而寓之酒(得:得到,领会 寓:寄托)
这样来看,“太守之乐”中应该包含哪几种“乐”?——山水之乐、乐民之乐(与民同乐)
(板书)
(二)品“乐”
1.问题引导:从哪些具体描写中读出了“乐”?这是怎样的“乐”?朗读传递出“乐”。
按第一~二段、第三段为序讨论。
2.学生发言、朗读。教师点拨、引导。
第一段:山水之美(水声潺潺、峰回路转、渐入佳境)
教师引导学生以欧阳修的口吻发出感叹:瑯岈山真美啊!
第二段:山水美景变化无穷(朝暮、四时之变化无穷,乐亦无穷。常去、流连、陶醉。)
教师引导学生以欧阳修的口吻发出感叹:瑯岈山的美景真是赏不尽(变化无穷)啊!
第三段:滁人游山之乐、太守欢宴之乐(滁人扶老携幼,兴致盎然,筵席间享自然美味,游戏之乐、醉态可掬的太守)
(教师顺势板书:滁人游 太守宴)
插入一问:什么样的生活状态的人才会扶老携幼、兴致盎然地游山玩水? ——生活富足、安定、快乐的人。
第二问:太守因何而醉?——1.酒2.山水3.百姓之乐、众宾之欢(“酒”为最少,因为“饮少辄醉”,因为“醉翁之意不在酒”。)
3.背景介绍:欧阳修因为主张政治革新,支持范仲淹等人的改革主张而遭到陷害,被贬谪到滁州。《醉翁亭记》写于他被贬谪到滁州的第二年。欧阳修到了滁州后,致力于发展生产,可以借用《岳阳楼记》中写滕子京的话: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老百姓过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于是这位太守也找到了自己的快乐。
(三)悟“乐”
教师引导:
欧阳修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其实,古代失意文人借酒浇愁的不少,李白就曾经“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不过最终还是“借酒消愁愁更愁”。可是欧阳修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古代谪迁官员寄情山水的也不少,柳宗元不是寄情山水吗?可还是难以排遣内心的忧伤凄苦。而欧阳修却能尽享山水美景,与此同时又乐民之乐,与民同乐,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豁达乐观,不计一己之得失,不一味沉浸于个人的失意悲苦,而是在为政一方,造福百姓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才会乐民之乐,与民同乐,真正享受到山水之乐。这就是“醉翁之意”,这样的“乐”,才能真正地“得之心”。醉翁亭之所以有名,就是因为这位与众不同的“醉翁”,因为这份令人崇敬的“醉翁之意”。
(板书:醉翁之意)
朗读,传递“乐”
齐声朗读,读出这种真正的山水之乐。让我们用这种方式向这位九百年前的“醉翁”表示敬意!
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复习词句解释。
附板书:
醉翁亭记 (宋)欧阳修
山 滁人游 与
水 — — 民
之 太守宴 同
乐 醉翁之意 乐
教后记
文言文教学要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我讲你记回去背的模式,才能使学生真正会读文言文。
首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去自学。这堂课前的第一课时,我安排学生借助注释和古代汉语词典通读课文,自行通讲,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朗读、熟悉课文,扫除文字障碍。也让学生互相帮助,共同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第二课时的学生反应来看,学生确实非常熟悉课文,也基本读懂了课文的字面意思,即使有文字障碍的,在老师的点拨之下也能很快领会;而对于课文深层内涵,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也能较快地理解,师生之间、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沟通都是非常积极有效的。
其次,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到课文的行文思路,思想内涵的层次关系,还要考虑学生思维的层次,设计一条“线索”,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如登山,盘旋而上,一路领略风景,直至“一览众山小”。这堂课,我以对“乐”的品味理解为线索来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因为找出对“乐”的议论简单,品味描写中的“乐”就不易了,事实上,课文中“山水之乐”和“与民同乐”是相融合的。品味理解山水美景描写中的“山水之乐”简单,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就不易了。因此,必须巧妙构思,搭设台阶,逐层引导,学生才能自然地沉浸文本,深入探究,理解也才会水到渠成,而不是只能被动接受老师所给的答案。于是“说乐”、“品乐”、“悟乐”的教学构思也就诞生了。
最后,文言文的词句落实,是否只能靠死记硬背?非也。在实践中,我找到了一个很有效的方法,能很自然地帮助学生锁定目标,准确地记忆,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个方法,我命名为“反向提问法”。
示例: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师问:你从这两句话中读到了什么信息?生答:造亭子的是山里的一个和尚叫智仙。师问:造,就是建造啰?那么这个句子里哪个字意思是“建造”呢?生立即再看句子,答:作。
实践证明,这样的“反向提问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完整阅读句子、段落的习惯,形成良好语感,他们会将字词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去推断其含义。我们自己读文言文(外语也是如此)的经历告诉我们,死守从字到句的翻译理解,往往会“山重水复疑无路”,而从句到词,却常能推断出陌生词语的含义用法,“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也是一种整体阅读。老师的“反向提问”是帮助学生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敲实关键字的解释,因为是学生自己寻找,自己理解(往往准确率较高)的,因而记忆也会比较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