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能读得正确、流利,能读懂诗歌的大意。。
2.通过问题研读,能读出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激情导入 视教学现场情况激情导入新课。举例:我想大家今天也和我一样,是带着一颗真诚的、火热的、跳动的心来到语文课堂的,很好。要想学好语文,就要有这样的情感投入,要会动情,要有激情,要能忘情。特别是学习诗歌,又特别是学习古诗,又特别是学习经过历史检验的、后人一致推崇的伟大诗人的经典力作。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样一首诗歌,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它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圣”杜甫在艺术创作颠峰时期写的一首万口传诵的名篇。 调动学习情绪明确学习内容
目标锁定 自然过渡,转入学习目标的探讨。举例:我想大家对今天的这堂课一定非常期待:这首诗我们学什么呀?怎么学呀?我想学习之前,先请同学说说,你认为学习古诗一般要达成哪些目标?师生交流明确。一要读准,读准字音,读准节奏;二要读懂,读懂大意,读懂作品的思想内涵;这是我们每个同学都应达成的目标。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还要努力读出感情,读得声情并茂,读得抑扬顿挫,读出诗味,读出诗人的形象,甚至读出自己的感悟。 探讨学习目标
初读正音 1.教师范读,提出要求:认真听读,注意长句的朗读节奏,并用笔勾画生字,。2.师生交流生字的读音和个别长句的朗读节奏。3.指导学生第一遍朗读。 按要求听读。齐读第一遍,解决生字,掌握长句的朗读节奏。
再读明意 指导学生第二遍朗读。1.提出要求: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大意。2.组织学生全班交流。要求:每一小节由两名学生合作疏通,一位负责朗读,一位负责解说大意。其他同学负责评判。3.用四字短语分别归纳一下四个小节的大意。举例:秋风破屋——群童抱茅——长夜沾湿——心愿祁盼 按要求自读第二遍。交流诗歌大意。 归纳每节内容。
三读质疑 指导学生读第三遍。1.要求:研读诗歌,读出自己的疑问。2.组织学生质疑问难,并作适当的归纳整合。预设问题1:诗歌第一小节说:“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几根茅草,为何能够如此牵动诗人的视线?预设问题2:第二小节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诗人为何把小孩称为“盗贼”?预设问题3:“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诗人当时只有四十多岁,何以称“老”,“老”得只能“倚杖叹息”?3.组织学生围绕一个问题进行重点研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诗人当时的艰难困苦的处境。 方案1:细读诗歌,并仿照示例,联系诗句内容,说说杜甫当时的处境。示例:“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的住的只是一间茅屋,而且茅屋极不坚固,大风一吹,房顶就被掀掉,居所如此简陋、破败,可见杜甫当时的生活非常穷困,已经到了潦倒的地步。方案2:造成杜甫穷困潦倒的社会根源是什么呢?诗中有没有提到呢?安史之乱到底是怎样的一场祸乱?其后果到底有多严重?我们再来读读杜甫所写的其它反映安史之乱的诗歌,你能从中发现这场“丧乱”带给国家百姓的苦难吗?“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石壕吏》“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月夜》“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按要求读第三遍。 质疑问难,归纳问题。 师生共同探讨交流问题。
四读悟旨 指导学生读第四遍。1.诗中第三节说:“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杜甫在这样艰难困苦的处境之下,他在想些什么呢?2.指导学生齐读最后一节。3.学生交流。4.诗人的这种精神成了后来很多文人志士的精神食粮。你能不能举一两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按要求读第四遍。 探讨诗歌的主旨。
五读动情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深情朗读最后一遍。要求:读出诗人的愁苦,读出诗人的潦倒,读出诗人的痛心、痛惜、痛苦,读出诗人发自肺腑的祈盼,读出他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按要求读第五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