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上册(简谱)第4单元《猛听得金鼓响》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上册(简谱)第4单元《猛听得金鼓响》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0-08-05 22:30: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猛听得金鼓响》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猛听得金鼓响》选自传统京剧《穆桂英挂帅》,该剧讲述了穆桂英重披战甲率军出征的故事。这个唱段是穆桂英在听到金鼓响时所唱,表现了她性格中超强的自信心,同时也表现了这位女将保家卫国的责任感。它采用西皮流水板式,有板无眼。第一句“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是从板上起唱,第二句“唤起我破天们壮志凌云”是过板起唱的。这个唱段速度稍快,旋律多跳进,曲调起伏跌宕,塑造了女英雄“一剑能挡百万兵”的光辉形象。
二、教学内容
1.了解京剧基础知识
2.学唱京剧《猛听得金鼓响》
三、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对传统京剧《猛听得金鼓响》的欣赏与演唱过程中,激发学生对京剧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调动其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2.过程与方法:
在聆听、演唱中感受唱段《猛听得金鼓响》所表达的情感,并在唱准旋律的基础上结合对京剧的了解唱出京剧的韵味。
3.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京剧产生、发展的过程以及京剧艺术的重要地位。
(2)了解传统京剧艺术的风格特点。
(3)自信、有感情地演唱京剧《穆桂英挂帅》中的唱段《猛听得金鼓响》。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京剧的基础知识,学唱传统京剧《猛听得金鼓响》。
教学难点:
学生在学唱《猛听得金鼓响》过程中,对传统京剧韵味的把握。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课间播放《同光十三绝》。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为学习本课做好铺垫)。
2.组织教学,教师范唱京剧《猛听得金鼓响》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
(1)这个唱段出自于哪出戏?
(2)是该剧中哪个人物的唱段?唱段题目?
学生若一时回答不上来,教师再次清唱,提示学生仔细听唱词。
出示课题:《猛听得金鼓响》
这部传统剧目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出示多媒体:剧情简介(佘太君辞朝后,不问朝政。后知西夏侵宋,派曾孙杨文广、杨金花兄妹进京探听。当时,宋军急于求将,兵部尚书王强拟窃兵权,保荐其子王伦为帅。寇准保荐杨家将,宋君不准,乃献校场比武之计。开始王伦连胜,杨氏姐妹不服,闯入校场,请与王伦比射、比武,均占先机,并刀劈王伦。宋君闻是杨家将的后代,请穆桂英挂帅。穆桂英因宋君刻薄寡恩,不愿出征。佘太君劝其以御外辱为重,穆桂英从披战甲率军出征。)
(设计意图:初听音乐导入新课,通过对《穆桂英挂帅》背景、剧中人物以及唱段内容的了解,激发学生对京剧演唱的兴趣,为学习该唱段奠定良好的基础。)
充分聆听?感受体验
1.了解京剧
教师跟随伴奏音乐再次范唱,请学生判断本唱段属于哪个剧种?并说出你是从哪些地方听出来的?
(提示:根据唱腔的旋律特点、发声特点、咬字吐字、伴奏乐器等因素来分析判断。)
教师板书:京剧
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对京剧的了解?(自由回答)
多媒体出示:我国的京剧艺术博大精深,是我国的国粹,形成于清代光绪年间的北京,故名“京剧”,它发端于“四大徽班”进京,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最大的戏曲剧种。
2.京剧基础知识简介
(板书: 京剧唱腔 京剧行当 )
(1)京剧唱腔(多媒体出示:京剧唱腔)
京剧的唱腔主要分两种:西皮和二黄。我们怎么去区分西皮和二黄呢?西皮一般较为明快高亢、刚劲挺拔;而二黄唱腔一般沉郁缠绵、稳健浑厚。
教师播放音频《海岛冰轮初转腾》,请学生判断两个唱段分别为何种唱腔?
《海岛冰轮初转腾》为二黄、《猛听得金鼓响》为西皮。
再次聆听《猛听得金鼓响》音频,感受西皮的节拍特点。
师总结:唱段的唱腔属于西皮中的流水板式,简单来说流水板式跟1/4拍很像,只有强拍没有弱拍,有板无眼,速度稍快。
(2)京剧行当
在京剧表演中会有很多不同的角色,我们把这些不同的角色称为行当。主要可分为:生、旦、净、丑,共四大行当。
引出问题穆桂英在京剧中属于哪个行当?我国的京剧有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穆桂英挂帅》由梅兰芳、李少春等主演,是梅兰芳的代表剧目。也是梅先生一生最后一出新戏。因为梅兰芳精湛的表演技艺,以及京剧丰富、独特的表演形式使梅兰芳成为我国一代京剧大师,使京剧成为我国的“国粹”。
播放梅兰芳版《猛听得金鼓响》,学生聆听思考梅派唱腔的特点。
特点:音色圆润明亮、位置比较靠前、尾音呈抛物线甩音。
这段“快板”梅先生唱得铿锵有力,节奏分明,生动的表现了主人公当年征战疆场的英姿和对侵略者的藐视。
播放梅派其他版本的《猛听得金鼓响》,验证梅派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简介京剧常识、反复聆听京剧唱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梅派唱腔的特点,为学唱京剧做好铺垫。)
(三)学唱京剧 挖掘内涵
1.学唱京剧 (出示谱例)
(1)播放音频,学生默唱。
(2)跟音频用“依”(属脑后音)轻声跟唱。
(如果音乐速度快,学生跟唱吃力,教师可弹琴并放慢速度带领学生轻声唱以降低难度。)
(3)学生再用“啊”(是张嘴音)轻声跟唱,注意气息的运用:气沉丹田,声带放松,喉头打开。
(教师可放慢速度带领学生轻声唱,以唱以降低难度。)
(4)教师弹琴,学生用手击拍并轻声跟唱,体会流水板式唱腔特点,学生演唱时,老师认真听,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流水板式线条比较分明,每一个字流利干净,收音收韵要收到共鸣上,快板中每一个字要咬住,力求清晰准确。吐字要像猫捉耗子,快速咬住,马上放松,又不能松掉跑了。教师边讲边给学生做示范,让学生体验,可以跟着轻声演唱。)
根据学生的演唱情况,教师不断提出新的演唱要求:音色圆润明亮、发音位置靠前。注意气息的控制,最后一句“我一剑能挡百万兵”要以气拖腔才能以腔传情,唱出穆桂英豪气冲天之势,表达出这位年过半百的女将保家卫国的责任感。
2.挖掘内涵
(1)同学们已经基本掌握了音准和节奏,请同学们思考:这个唱段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形?
穆桂英正准备改换成戎装,耳边听得擂鼓之声,立刻想起当年奋勇杀敌的情形。这一唱段有豪气冲天之势,充分表现了穆桂英性格中超强的自信心,同时也表现了这位年过半百的女将保家卫国的责任感。
再次聆听并体验从哪儿听出来这种情形?
(例:唱词“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表现什么?两军交战、形势紧张。西皮流水板式,只有强拍没有弱拍、有板无眼,速度稍快,伴奏乐器的演奏等方面极大地渲染了紧张的气氛,激起慷慨激昂的情绪……)
(2)教师可以对唱段的音乐要素如:板式、力度、速度、节奏、旋律等加以改变,进行对比演唱,尝试能否体现出这位女将军豪气冲天之势,和保家卫国的责任感?使学生充分感受、理解音乐要素对于塑造音乐形象,表达不同情感所起得作用是不同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挖掘艺术内涵,学生可以从唱词、唱腔、情感方面较深入地理解作品,为声情并茂、字正腔圆地演唱做好铺垫。)
(四)共同参与 拓展升华
1.随伴奏音乐自信、有表情地演唱《猛听得金鼓响》。(师生共同点评)
2.老师教几个简单的京剧身段步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京剧的魅力。
兰花指、云手与山膀等“手”法,带领同学们练习。(强调精.气.神和亮相)
3.展示:最后我们来当一次穆桂英,请同学们加上眼神与简单的肢体动作声情并茂,字正腔圆地演唱《猛听得金鼓响》,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教学中,学生可以从唱词、唱腔、情感、动作方面较全面地理解作品。)
教师做简单小结:今天我们大家对京剧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我们不仅欣赏了名家的演唱,还学唱了一个传唱度很高的唱段《猛听得金鼓响》。今天这节课只是一个开始,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京剧、热爱京剧,共同把我国古老而绚丽的文化传承下去。
六 、教学反思
教师要及时解决授课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学生演唱京剧的发声、音准是否准确、情绪把握是否恰当,学生跟随伴奏能完整地演唱此唱段。在演唱中要力求做到:韵味、词义、感情三者结合,才能创造出优美动人的演唱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