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一轮复习
专题七:探究散文的意蕴
一、必备知识
高考探究题是新课程理念下应运而生的题型,是全国卷和新课标卷命题的着力点和亮点。
【高考大纲要求】
1.探究形式有明探究(题干直接出现“探究”字样)和暗探究(题干不出现“探究”字样)两种。
2.关于探究的考试说明有三点: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创作背景”不好考:“创作意图”又与第一方面的“丰富意蕴”重复。“自己的见解”,看似只要自己的观点即可,实际上“自己的”不是脱离文本信马由缰,这也与第一方面重复。所以,三个考点中重点放在第一点。
3.如就第一考点再深入探究的话,就会发现全国卷的探究主要是基于文本内的探究,而探究点可以涉及散文内容和形式的方方面面,或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意象,或主旨选材和技巧,只要是作品的关键处和丰厚处,皆可拿来作探究。
【文章意蕴】
作品的意蕴是指文学作品所蕴涵的思想意蕴、道德意蕴、政治意蕴、历史意蕴、情感意蕴、生命意蕴、审美意蕴等多种内容。
作品的意蕴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角度”是对作品的一种横向的审视,比如作品的形象、主旨、语言、技巧、价值(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作者的思想经历、作品的时代背景等方面;“层面”是对作品的一种纵向的审视,比如作品的意义层面、思想层面、价值层面、审美层面等。
对散文来说,最重要的探究方法就是“因形悟神”法。就是看散文写了哪些不同材料或材料的不同方面,据此来探究其思想意蕴、情感意蕴等。
文学作品中的意蕴是指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探究时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这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作者;②读者;③作品中的人,有内涵的景、物;④作品表面;⑤作品内涵;⑥作品背景。这类探究题答案基本都是文章多层内容的高度概括,需要准确切分文章相关区域的表述层次,并能高度精练地进行语言概括。这类题答题时要分点作答,答题组织由“依据+结论”构成,且答案要全面,不能遗漏。
【探究方法】
探究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与分析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在答题方法上是相同的,都要抓住句中关键词语、结构层次、表达特色并联系上下文,只是前者在选取句子上不同,它一定选取最能涵盖全文主旨、情感或关涉文章的多数内容的句子作探究,不像后者可以选取一些关涉局部文字的句子。前者之所以叫探究,是因为它强调由浅入深、由表层到深层。一般而言,第一个点是该句的表层意思,第二个点是背后的意思,第三个点是与主旨、情感相关的意思,第四个点可能是结合背景或联系现实得出的意思。
这类题探究多在“材料——意义——情感”层面内展开,也就是看散文写了哪些材料,如不同的人、事、物、景,这些材料蕴含了哪些不同的意义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思想意蕴和情感意蕴并不是一回事。虽说有时是相通的,但答思想意蕴,诸如社会、自然、人生方面的哲理,重在答出其思想意义或道理;答情感意蕴题一般要带有明显的情感态度词,如热情、反对、期望等。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分别是对文本自身的探究,对文本人文背景或价值、意义的探究,对文本的独特解读。设题角度主要有:意蕴式探究、标题式探究、体验式探究等。
【探究文本意蕴】
● 考点阐释
高考所选散文往往意蕴丰富,这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有民族心理的、人文精神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审美的意义。其深刻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往往是命题者关注的探究点,其探究的类型常有两种:
(1)探究重要句子的意蕴;
(2)探究文本某些方面(如形象、情节、环境氛围等)的思想情感意蕴。
● 解题方略
1.掌握一个探究原则
挖掘文本意蕴要遵循由表及里的原则,即以题干中涉及的文本内容为依据和基础,一可分析文本蕴含的民族心理(如“与世无争”“和谐相处”“精忠报国”“知足常乐”“中庸之道”等)和人文精神(包含“人生意义和价值”“人的尊严”“社会责任”“悲悯情怀”等),二可分析哲理、美感、规律等。
2.把握两种常见题目的解答思路
(1)探究重要句子的意蕴的思路
首先依据语境,解释表层意义;其次可由以下角度进行探究:
①总结与主旨或与作者情感相关的意思;
②总结与背景相关的意思;
③总结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意思;
④总结与历史相关的意思;
⑤总结与文化相关的意思。
(2)探究思想情感意蕴的思路
基本思路是由材料到意义,即先看文本写了哪些材料(人、事、物、景等),再具体分析材料蕴含的不同的意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可探究的角度同上面“探究重要句子的意蕴”。
【答题模板】
明确观点——陈述理由——结合文本分析——得出结论。
二、关键能力
提问模式:
(1)请探究题目×××蕴含了哪几层深意。
(2)作者以×××为题的意图是什么?
(3)×××题目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
要掌握理解句子的深层意蕴,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是抓句子中的重要词语。重要句子都有凸显其含义的关键性词语。抓住了这些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义之门的钥匙。
二是抓句子的位置。重要句子,或揭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往往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括性的语句。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常需要考虑它在文中的位置,如果是总领句,解释句意时要考虑其所领起的语段的内容;如果是过渡句,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如果是总结句,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
三是要抓句中的修辞。对含有修辞的句子的理解,应从修辞本身的特点、作用入手,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作者写作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四是抓句子的修饰、限制成份。要确切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可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份。句子的修饰、限制成份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
三、对点专项训练
【2020·天津高三零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草木深
晓寒
在我的认知里,村庄是存在于一种秩序中的,山和水,土地和房屋,各安其间,井然有序。村庄里的草木,同样遵从于一种秩序,沿着时间之足穿过风,穿过雨水,穿过很多东西,从来不知道偷懒,也不会有所偏倚,一生都在通向一条春荣秋谢的路。它们以不同的姿势贴近村庄,把村庄覆盖,假使一个陌生人像翻书一样把它们轻轻地揭开,村庄的秘密便会毫无缓冲地暴露在眼前:黛色的屋顶,炊烟,牛羊,一垄一垄的稻子,弯着腰劳作的农人。
我是在草木里长大的,我从来不怀疑草木的忠诚,它们不会让一个外来者轻易地窥探,习惯了用自己的枝枝叶叶,守护着村庄的私密。
进入城市以后,我经常会在无眠的夜里找寻最初的记忆,希望以此来安慰不断入侵我内心的怀想,但在一番搜肠刮肚之后,发觉我小时候的事情早已忘得一干二净。我只记得端午节时插在大门边的蕲艾、菖蒲,还有缠绕的葛藤,它们看着我进进出出,有时候像恶作剧一样,借助穿堂风把泥土的气息塞进我的呼吸,令我猝不及防。有些事情,连我自己都觉得不可信,纵使生活困窘,我的童年也应该有意想不到的斑斓,几种平常的草木,怎么就这样轻松地收买了我那一段记忆?
草木毫不费力地占领了我记忆的一端,但并不见得我那时如何喜欢草木。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村庄的草木是一种不必要的存在。我厌倦它们,它们长在路边,打湿早行人的裤脚,把枝丫伸向屋顶,吞噬阳光,堵塞瓦楞的沟壑,让雨水漏进屋来,潜入稻田和菜地,挖空心思抢庄稼的风头。我拿着刀去砍它们,背着锄头去铲,用手使劲拔,连根拔掉,我大概还想过,要是能像赶牛羊一样,把村庄里的草木赶得一根不剩,只留下纯粹的庄稼,一条条光溜溜的泥巴路,天与地之间坦荡如砥,这样,村庄里的人便能省略大把的汗水。
就在我开始构思这个宏大理想的时候,我的喉咙突然痛了起来,没有任何征兆,痛得连喝水都要小心翼翼。祖父见了说,没事,是上火了。他从山上挖来一种树根熬成水端到我面前,笑着说赶紧喝了吧,喝了就好了。当时我并不相信这种土办法能瓦解我的疼痛,我切一段稻草当吸管,一点点吸进去,苦,涩,酸,好像所有人类难以接受的味道都集中在这水里,弄得我头晕目眩,只是没想到几天后,竟奇迹般地好了。
从那时起,我感到了草木的神秘,我觉得它们的身上蕴藏着一股强大的力量。我开始审视周围的草木,村庄里到底有多少草木呢?到处都是,从一座山头扑向另一座山头,没有人数得清,连年纪最大的老人也弄不清。我想它们大约是被风吹来的,一阵大风,从山那边吹过来,它们落户以后,忙着开疆拓土,攻占所有的空隙,连一条石头缝都不放过。它们带着露水,披着烟霭,把村庄揽在怀里。村庄累了,困了,就躺在它们的怀抱之中,草木歌唱,歌声把村庄带进沉沉的梦乡。
祖父有一双巧手,他会用稻草和梧桐树皮打草鞋,半天的工夫打一双,穿上去软绵绵的。他还会用山棕织蓑衣,用箬叶织斗笠。我看过他织蓑衣,用一个五齿耙撕扯棕片,一点点地扯,扯出的丝像女人长长的头发,他弄一点水把手掌打湿,将丝搓成一根根细细的绳子,然后在屋坪里打开一床晒垫,把棕片铺好,操起钢针飞针走线,他半蹲着,身子往一侧倾,右手不停地来回,钢针和绳子随着他的手穿过来绕过去,像一个老渔夫在织网一样。偶尔他也会站起来拿着他那根长烟杆抽烟,在烟雾里打量自己的作品,似乎在想哪里要挡风,哪里要遮雨。阳光把祖父的影子压弯,他再一次穿针引线,好像要把阳光也一起织进去,用储存的阳光来驱赶风雨。外出干农活,穿戴祖父织的蓑衣斗笠,我成了江南的“蓑笠翁”,风雨不止一次拖拽着寒冷,疲惫,在天空之下汹涌而来,试图淹没一切,而每一次,我都凭着草木构筑的温暖,从容地穿过了层层叠叠的纠缠。
母亲会在一家人闲着的时候,突然从屋角搬出一坛浸熟的野柿子,或者一大把板栗,煮熟的苦珠,一袋子酸枣糕。餐桌上也经常变换花样,一碗香喷喷的蘑菇,橡子豆腐,一盆子艾叶粑粑。日子困顿,母亲以一个母亲的力量为一家人驱逐着贫穷的阴影。霜降时节,父亲照旧从对面的山上挑回来一筐筐木炭,木炭乌黑,每一根都闪着光泽,还保留着树干的雏形,一根根木炭在寒冬里复活,变成亮堂堂的炉火,变成腊肉的香,最终以一种笑容的形式停留在我们的脸上。
草木赐予了我们一种不可复制的生活,成为我们获取快乐的源头,离开了草木,我们只能接受生活的种种非难,即使愿意倾我所有,也难以抵御接踵而来的黯淡和荒芜。
时间固执地改变着一切,草木长高,村庄变矮,我在草木之下劳作,歇息,枕着泥土仰望草木,我看到阳光从它们身上流过,镶上一层绿油油的底色,我看到雨在上面冒出白烟,我看到不断改变的色彩,如同一万只蝴蝶的跌落,那是大地之上的一场蝴蝶雨。我再一次感到秩序的可爱,村庄属于草木,草木也属于村庄,我们把自己交给草木,在草木的深处皈依。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第一段写村庄里的草木春荣秋谢,在村庄里到处生长,覆盖了村庄的“秘密”,写出了草木的秩序和与村庄的密切关系。
B.进入城市以后,我就把草木忘得一干二净,不再喜欢那些童年记忆中的带着泥土气息的草木。
C.作者从爷爷用一种树根治好自己的喉咙痛这件事,感受到草木的神秘,开始审视和体味草木的意蕴。
D.草木有着旺盛的生命力,给予我们生活的食物,带来我们生活的温暖,成为我们快乐的唯一源泉。
E.文章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通过草木与村庄,来表达丰富的人生意蕴。
2.赏析文中第六段中的画线语句。
3.请简析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4.本文以“草木深”为题,请结合文本分析本文通过草木传达的意蕴。
【答案】
1.BD
2.运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落户”、“开疆拓土”、“攻占”、“歌唱”等词语将草木拟人化;同时将草木比作军队和母亲,具体生动地写出了草木生长的过程,贴切形象地表现了草木带给村庄的影响,体现了作者对草木的深厚情感。
3.①末段叙述了随着岁月更迭,草木与村庄相互依存的美好景象。②通过我的想象展现了人在草木之下获取的快乐与美好,深化了主旨。③首尾呼应,点明秩序的庄严,在秩序中草木、村庄、人们相互交融,人们在草木中获得心灵的归依。
4.①草木代表秩序、守护:草木遵循自然规律生长,春荣秋谢;草木与村庄相互依存,相互守护。②草木代表童年、亲情、家乡:对草木的追忆寄托对童年、家人(祖父、父亲、母亲)、家乡的怀念。③草木是不可复制的生活,是获取快乐的源头,是心灵的归依:草木是自然的代名词,人们远离自然后内心会有失落和遗憾,只有亲近自然才会收获快乐。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要求选出“不恰当的”“两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项,“进入城市以后,我就把草木忘得一干二净”错误,根据原文“进入城市以后……发觉我小时候的事情早已忘得一干二净。我只记得端午节时插在大门边的蕲艾、菖蒲,还有缠绕的葛藤”,可知作者进入城市以后,并没有把草木忘得一干二净。D项,“成为我们快乐的唯一源泉”错误,根据原文“草木赐予了我们一种不可复制的生活,成为我们获取快乐的源头”,可知草木成为我们获取快乐的源头,但不是“唯一源泉”。故选BD。
2.本题考查赏析重点语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在解答此类试题时,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①词语的使用方面。主要是看所用的词语都是什么类型的词语,如叠词、俗语或成语、文言词语等。②句式方面。语言是通过一定的句式来呈现的,那么从句式上,先要明确该句是长句还是短句,是整句还是散句,是反问句、祈使句,还是双重否定句、一般陈述句。③语言特点方面。说明性语言具有准确周密、简洁清楚、通俗生动的特点,叙述性语言具有概括性、具体性、蕴涵感彩的特点,描写性语言具有描绘性、形象性、寓意性、富有感染力的特点,议论性语言具有简明、概括、准确、翔实、合乎逻辑的特点,抒情性语言具有主观色彩强烈、富有感染力的特点。④修辞手法的运用方面。如果运用了修辞手法,一定要指出用的是何种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在回答这一类问题时,主要按照以下三步:第一步,指出语言特色(如运用了什么技巧、什么特殊句式等);第二步,对这种特色进行阐述;第三步,指出其表达效果。
题目要求赏析文中第六段中的画线语句。“它们落户以后,忙着开疆拓土,攻占所有的空隙,连一条石头缝都不放过”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既将草木比作“开疆拓士的军队”,又将草木拟人化,当作“军队”来写,具体生动地展现了草木走进村庄的过程,写出了草木对于村庄的具体作用。“它们带着露水,披着烟霭,把村庄揽在怀里。村庄累了,困了,就躺在它们的怀抱之中”把草木与村庄的关系比作母子关系,贴切形象地表现了草木带给村庄的影响,表现了作者对“草本”的深厚情感,同时,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达到感人的效果,给人以深厚的启迪。
3.本题考查段落作用,思维角度涉及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修辞等三方面。“作用题”是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一大亮点,文章讲求开头精美,即常说的“凤头”。因此,考查开头语段的作用是现代文阅读的重头戏之一,开头语段的作用大致为: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这些仅是术语,答题时需根据文章从内容、结构、效果等方面作答。结尾语段的作用通常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等等。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做题时要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
本题考查的是结尾段的作用。题目要求简析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从内容上看,在文章最后一段中,作者想象了一幅草木与村庄构成的和谐的画面,写出了岁月更迭中在草木掩映下村庄的美好的生活,突出了草木与村庄不可分割,村庄与草木相互交融,人在草木之下获取的快乐与美好的主题。从结构上来看,这一段中的“我再一次感到秩序的可爱,村庄属于草木,草木也属于村庄”照应了开头段的“村庄里的草木,同样遵从于一种秩序”,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结构,点明秩序的庄严,在秩序中草木、村庄、人们相互交融,人们在草木中获得心灵的归依。
4.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鉴赏散文作品,要分析所写对象的特征,进而感悟形象的内在品质,或作者的深层感情。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有所感触必然会通过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来抒发,这类事物往往外形特征比较鲜明,只要找准对其外在形象的描写,就可分析出它们的内在质,事实上,事物的外形特征便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要培养并提升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理解、感悟。解答此类试题,只需要将物象和作者的人生经历结合起来,就能明白作者在物象上寄托的种种情感。组织答案时,既要有高度凝练的总结概括,又要紧密结合原文内容,条理清楚地阐述概括。
题目要求结合文本分析本文通过草木传达的意蕴。本文写的是草木,草木贯穿全文,在文中起到线索作用。草木既是本文描写的对象,也是作者情感表达的中介物。在文章中,作者首先写村庄里的草木春荣秋谢,在村庄里到处生长,覆盖了村庄的“秘密”,写出了草木的秩序和与村庄的密切关系:草木代表秩序、守护,与村庄相互依存,相互守护;接着采用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花较多的笔墨写“我”对草木的厌倦,为后文写草木的神秘作铺垫,让读者带着疑问继续阅读文章;然后写作者写从爷爷用一种树根治好自己喉咙痛这件事,开始感受到草木的神秘,开始审视和体味草木的意蕴;最后作者写出了祖父、母亲与草木之间的联系,草木代表童年、亲情和家乡,在对草木的追忆中,寄托对童年、家人、家乡的怀念,揭示了草木给予我们生活的食物,带来我们生活的温暖,成为我们快乐的源泉,通过对草木的多方面描写,告诫人们远离自然后内心会有失落和遗憾,只有亲近自然,内心才会收获真正的快乐。总之,文章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通过描写草木与村庄,来表达丰富的人生意蕴。
【2020·浙江省高三其他】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间春色
朱强
我是在春天结束的时候来到人间的。当我经历过漫长的夏天、秋天和冬天,才真正有机会与春天接触。
我觉得这样挺好。经历过夏天秋天冬天的我,对于事物的变化已经更加从容,我会打开眼睛,目不转睛地看着门槛上的白色阳光。因为长期的准备工作,我生命中接触到的第一缕春风,第一片落花,第一声春雷,第一抹春色都是完整的,在漫长的轮回之后,藏着这样一个季节,似乎一切也没有白等。
春光年复一年,在经历了人生第29个春天的时候,我终于从沉醉的春风中醒来。发现所有美好的背后,其实都隐藏着一种看不见的残酷,很多东西就在这明媚中丢失了。新的获得,又把那些空白填补起来,让我依然有理由在热闹的人间说啊,唱啊,闹啊,写下心中的各种想法。
其实,在我的那个大家庭中,我的那些长辈们对于事物的描述向来是朴实的。比如,他们从来不会用大而无当的口吻说“春天来了”这样的话,他们只会说,“起南风了”或者“天暖了”。特别是我的爷爷,他会从那间昏暗的屋子里走到远处高峻或空旷的地方,然后穿上被熨得笔挺的中山装到我的大姑姑家、小姑姑家还有我们家来住上一段时间。我爸爸刮胡子也由原来的三天一刮变成一天一刮。他们似乎都被一种无形的东西影响着,变得多言、多动,爱整洁也爱热闹。他们开始主动和陌生人搭讪,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然后又把家里箱子底下的东西翻出来,搬到太阳底下晒。太阳也从铅灰色的云堆里钻出来,开始还有些腼腆,然后火球越烧越红,天底下都是明媚的阳光了。
我家房间的地板和所有家具都因为南风的原因而回潮了,我妈就用拧干的拖把在房间里来回劳作。窗子和门都打开了,浩浩荡荡的南风像撒野的孩子从这扇门来,又从另一处看不见的地方跑了。南风的味道是黏稠的,水蒸气将封存在各种物件中的气息带出来,樟木箱,彩电,被褥中的棉絮以及铁锁中的气息被南风带出来,于是人的鼻子就不够用了。春天就这样热热闹闹地进行着,大家跟在春天的后面,手忙脚乱,累得气喘吁吁,但心里面都是美滋滋的,像美媳妇娶进门了。
关于春天的细节,我是说不完的。在我看来,桃红柳绿的背后,其实是另一种更加广大的人间春色。我们都居住在这春色中,然后期待或幻想着什么。在柴米油盐中接受生老病死。当自然的春天与人间的喜怒哀乐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当暖风、细雨、飞花和琐碎的日常紧紧相连,你就发现,其实春天中的那些看似最中心的部分,其实都是配角。都是为那些人、那些事服务的。杨柳绿了,别人院墙里的藤萝开了,你在房间里读书码字,闻到松软的气味,它们使人感到欢喜或惆怅,使人产生各种私人化的情绪,春天在人的心中所造成的影响反过来又直接影响着春天的形象。我想,每座城市的春天都是不一样的,处在生命中不同年龄不同思想层面的春天也是不一样的。那些遥远的有关于春天的记忆总是会在春风吹绿大地的时候被唤醒。我不知道一个人要经历多少春天才能成熟,是不是经历的春天越多,他就越不容易长大。
现在,透过透明的玻璃窗,可以看到某栋烂尾楼已经封顶,玉兰与海棠的花瓣落了一地,鹧鸪鸟正好在枝条叫着;阳光与楼房的阴影在马路中间形成黑白相间的条纹,早春的阳光是嫩黄色的,像刚刚长出的新芽。午餐饱饱地吃过一碗汤粉,出门就觉得热了,顺便把扎在皮带下的白色衬衫拉出来。一边走,一边抓着有些微痒的头皮。眼前一阵黑,写字楼大厅里阴森森的,有一股潮湿的、好似苔藓的味道涌入鼻腔与肺腑。这是另一种春光,它和存在于我的那个大家庭中的春光截然不同。我打量着春天的城市。楼房修长,道路宽阔,每一栋楼都拥有光亮的玻璃或金属外壳。里面装着白云、太阳和月光,偶尔也有飞机与飞鸟的影子从里面经过。但是春天大多数是在地上的,蚯蚓、蝼蚁,不知名的昆虫,还有从冬眠中醒来的蛇。可是,城市的地面大多被水泥、柏油硬化了。地上并没有春天,春天只有仰望才能获得,你看那些生长在天空的枝条,每一根枝条都丰盈圆润,里面丰沛的汁液像一条条春天的河流。雨下了一夜,你在枕上听雨,雨纺了一夜纱,早上出门,吹面不寒杨柳风,小区里的空气好像细嫩的肌肤施了粉,耳朵里、鼻子里、眼睛里都是鸟声。那鸟声在去年春、前年春听过,明年春、后年春你又将听见。我想,只要地球的转动不止,宇宙的火焰不息,春天总会来的,南风与春鸟总会来的。
时间就像一条奔腾的长河,它的两端到底在哪里呢,谁也无法回答。我们都各自处在自己的那一段河流中,看待人生与万物。一个人,从一个个春天中经过,他从亲人的关爱与呵护中走到另一个喧嚣的世界里,当他把自己的腰杆直起,臂膀张开,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他会发现,其实每一个春天都是不一样的。那些往事在他的背后投下长长的影子,那些影子和春天的大树在春阳中所投下的影子几乎没有区别。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有删改)
5.文章第三段写到“我终于从沉醉的春风中醒来”,有何作用?
6.请赏析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
7.散文构思讲究“形散而神不散”,请联系全文说说这一构思的体现。
8.请综合全文理解文章结尾“其实每一个春天都是不一样的”这句话的深刻含意。
【答案】
5.①内容上,作者过去沉醉于春风中,现在终于醒来,发现了明媚中的丢失以及用新的获得去填补空白;②结构上,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关于人间春天的许多想法。
6.①运用拟人、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出枝条丰润、春雨连绵、风轻气爽的景象,表达生命孕育、成长的美好;②运用联想、想象(或移就)手法,写出鸟声不仅充满整个空间,还在时间中延绵不绝的意蕴;③语言优美、新奇,富有诗情画意(或画面感与诗意美)。
7.①“形散”的体现:开头先写“我终于从沉醉的春风中醒来”,引发对人间春天的思考;文章主体部分多方(多角度)描绘人间春天的种种景象以及作者所思所感;结尾由春天联想到时间长河,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万物的思考。②“神不散”的体现:全文紧扣“人间春天”行文,条理清晰,主旨明确。
8.①人们在不同地方(家庭或城市)经历的每个春光都是不一样的;②人们都各自处在自己的那一段时间河流中,处在生命中不同年龄、不同思想层面的春天也是不一样的。③当人成为一个独立的人,看待人生与万物各有个性,即使是对同一时空的春天,看法也因人而异,也是不一样的。
【解析】
5.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分析句子的作用,首先定位到原文相应的段落,然后结合前后文理解句子的意思,最后从结构、内容、情感、主旨等方面分析其作用。
在结构方面,第三段“我终于从沉醉的春风中醒来”一句, 一方面,承接上文对春光年复一年,作者度过了自己生命中的29个春天的描述,另一方面,引出下文关于人间春天的许多想法。
在内容方面,作者在春风中沉醉了29年,终于醒来,“发现所有美好的背后,其实都隐藏着一种看不见的残酷,很多东西就在这明媚中丢失了”,这一“醒来”,作者叙说了自己的很多关于“人间春色”的感想,构成文章的主要内容。
6.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赏析句子,首先,赏析其语言风格,语言特色;其次,要抓关键词,从词语运用方面进行赏析;然后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最后,从对结构、内容、主旨、情感等方面的作用来赏析。
品读画波浪线的句子,其语言优美、新奇,富有诗情画意,这是其语言风格;“里面丰沛的汁液像一条条春天的河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枝条丰润的特点;“雨纺了一夜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描绘出了春雨连绵的特点;“耳朵里、鼻子里、眼睛里都是鸟声”运用了联想和移觉手法,写出鸟声不仅充满整个空间的特点。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文体,然后要熟练掌握不同文体的文体特征,答题时结合题干要求,具体作答。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形散神不散”这一文体特征的理解和把握。
文章先写“我终于从沉醉的春风中醒来”,引发对人间春天的思考;而主体部分多角度描绘人间春天的种种景象以及作者所思所感;结尾由春天联想到时间长河,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万物的思考,内容多而散。但是,所有内容都紧扣“人间春天”行文,条理清晰,主旨明确,看似散漫而实际上有一根主线串联,故“形散神不散”。
8.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注意题干要求,“综合全文”内容进行理解,不可将句子孤立起来自由阐发,所得出的答案在原文中要能够找到依据。
综合全文来看,作者写到了在大家庭中对春天的印象,也写到了在钢筋水泥铸造的城市里对春天的印象,可以发现,人们在不同地方经历的每个春光都是不一样的;29岁之前的作者沉醉在春风中,29岁之后的作者,突然明白了很多道理,可见,人们都各自处在自己的那一段时间河流中,处在生命中不同年龄、不同思想层面的春天也是不一样的;最后一段说到,“时间就像一条奔腾的长河,它的两端到底在哪里呢,谁也无法回答。我们都各自处在自己的那一段河流中,看待人生与万物”,当人成为一个独立的人,看待人生与万物各有个性,即使是对同一时空的春天,看法也因人而异,也是不一样的。
【2018·兴化市楚水实验学校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田间话絮
和 谷
①雨水时令过后,渭河北原却下了一场透彻的大雪,洋洋洒洒,让人尝到了乍暖还寒的味道。归时雪满故园路,两道曲曲弯弯的车辙在引我回到老家。这么盈尺厚的雪,别说在春初,就是在数九寒冬也是罕见的。尽管是姗姗来迟了的春雪,也足以使庄稼人开心,丰年有了指望。
②雪霁之后,屋檐上的冰凌在滴答着晶莹透亮的水珠,积雪的边缘也在滋滋地融化,阳光下的雪水便泥泞了乡间的土路。麻雀和喜鹊的喳喳声,摇落了柳树、桐树、核桃树枝丫上的残雪。半晌工夫,朝南的向阳山地便将雪白的绒毯变戏法似地化为乌有,湿漉漉的田坡在暖阳下酣畅地呼吸着,一片氤氲的气象。
③在坡路的拐弯处,我碰见了碎爷。他扛了一把锃亮的锄头,说是去地里转悠。我和碎爷一起走过守护着老宅的古槐旁,远远就看见五叔弓着腰在油菜地里忙活。油菜是去年秋后种的,不畏严寒,从越冬到入春一直是绿油油的,稍遇暖风即绽芯抽薹子。待到山原上的水桃花、杏花、杜梨花露出粉白的眉眼,油菜地便金黄璀璨,招蜂引蝶,点亮寂寥了一个冬天的穷乡僻壤。
④碎爷在油菜地边荷锄而立,与五叔搭讪着,探节数时,量晴校雨,其舒坦的话语是雪霁晴朗的自然氛围所赋予的。五叔拿一把小铲,在茁壮的油菜丛中挖荠菜和茵陈芽子,说是咬春尝鲜,也可用来喂鸡的。在老家,牛马骡驴业已绝迹,猪狗羊鸡也很少有人养。知道五叔抽烟——恐怕也是村上最后一位抽旱烟的老汉了——我敬上一支烟给五叔,他却板着脸说,我不吃纸烟,好烟烂烟一个味儿,不如我的旱烟锅子。
⑤五叔就地畔坐下,与碎爷拉话,我成了一个插不上言的旁听者。他们说,大油菜籽比小油菜籽产量高,但不香,味儿不正。买的混合油在热油锅里不见增量,好的纯菜籽油会膨胀变多。我发现油菜地里栽了不起眼的一排排小花椒苗,青色的,刺儿尖锐。五叔说,种的油菜是自己吃的,不算经济账,人家一亩花椒能收入几千元,干椒湿椒有人上门来收购,种麦也就三五百元,不值钱。花椒中的大红袍收益好,但没有难伺候的老品种狗椒吃起来香。记得几十年前,全村仅有沟畔上的一树狗椒,别说椒籽,就连椒叶子也被捋光了。谁家油锅里放入几粒花椒,满村人都闻到了香味儿。是人的味觉迟钝麻木了,还是花椒退化抑或变种了?是谁给老花椒起的名字,为啥叫了个“狗椒”?
⑥我问,这些年麦子普遍增产,啥原因?碎爷说,机械化耕种,土壤深翻了,底肥化肥跟得上,合理密植,种子也改良了。早先牲畜犁地浅,粪土效力低,籽种近亲繁殖,当然产量少,吃不饱肚子。碎爷用脚蹭着路边密匝匝的野燕麦苗,说这东西自生自灭,却从来没有断种。
⑦若算计经济账,种麦子的收益一年也顶不了一个月进城打工的收入,庄稼人是念及对土地和粮食的与生俱来的情感,才不忍心撂荒生存的根本。而流转规模化经营、生态观光、美丽乡村的前景,近在咫尺,亦艰难繁复。
⑧沟对岸,背洼洼里的残雪在春日下泛着光,不日会冰雪消融,毕竟,春分之后就是清明了。碎爷和五叔说,山挡不住云,树挡不住风,节气不饶人,神仙也挡不住。
(选自2017年3月15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9.文章以我与碎爷、五叔在田间谈话为线索,请分析其作用。
10.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1)他却板着脸说,我不吃纸烟,好烟烂烟一个味儿,不如我的旱烟锅子。
(2)是人的味觉迟钝麻木了,还是花椒退化抑或变种了?
11.分析第二段中划线句的表达特色。
12.请探究文章结尾一段的意蕴。
【答案】
9.作用:串联全文;呈现农村的生活状态;表达农民对于农村生活的真实见解;便于作者抒发情感,表达观点。
10.(1)五叔的严肃表情和话语表现了他对自己原来生活方式的偏爱。
(2)通过对人的味觉和花椒退化的疑问,表达了对过去狗椒品质的赞美肯定和对现在只追求产量收益的忧思和批判。
11.远近结合、视听结合;运用比拟、夸张的修辞手法;使用叠词、拟声词,语言表达富有韵味;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雪霁后乡野的景象。
12.残雪消融:时节变化的必然性;碎爷和五叔的感慨:暗含农村变化的必然趋势和农民对新生活的期待;同时表达了对发展中经济效益为先行为的隐忧和对过往生活的留恋。
【解析】
9.本题题目是“文章以我与碎爷、五叔在田间谈话为线索,请分析其作用”,是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线索作用能力。有时文章中的某个词或某个事物从头至尾反复出现。有时候用议论或抒情来显示线索等。本文线索:我与碎爷、五叔在田间谈话。线索主要作用是贯穿全文。文章通过“我”与碎爷、五叔在田间的谈话,表现了农村生活状态、农作物的变化以及以碎爷和五叔为代表的农民对农村生活变化的见解,表达了老一辈农民对原来生活方式的偏爱,对过去农作物农产品比如小油菜籽、狗椒等品质的赞美肯定和对现在只追求产量收益的忧思和批判。表达了农村变化的必然趋势的无奈和对过往生活的留恋。所以文章以“我”和碎爷、五叔的田间谈话串联全文;呈现农村的生活状态;表达农民对于农村生活的真实见解。
10.本题主要考查人物情感心理分析能力。答题时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不如本题,(1)根据句子中“板着脸”“好烟烂烟一个味儿”“不如”等词,可以推知此句表达了五叔对自己原来生活方式的偏爱。(2)“是……还是”的选择关系,这个选择关系的复句,表达了碎爷和五叔对过去狗椒品质的赞美肯定和对现在只追求产量收益的忧思和批判。
1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能力。赏析句子,先指出句子运用的表达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句子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了什么情感。本题,画线句子“屋檐上的冰凌在滴答着晶莹透亮的水珠,积雪的边缘也在滋滋地融化,阳光下的雪水便泥泞了乡间的土路。麻雀和喜鹊的喳喳声,摇落了柳树、桐树、核桃树枝丫上的残雪。半晌工夫,朝南的向阳山地便将雪白的绒毯变戏法似地化为乌有,湿漉漉的田坡在暖阳下酣畅地呼吸着,一片氤氲的气象”,写景角度上运用了远近结合和视听结合。“屋檐上……”是近景,“朝南的向阳山……”是远景;“屋檐上的冰凌”“晶莹透亮的水珠”“雪水便泥泞了乡间的土路”“摇落了柳树、桐树、核桃树枝丫上的残雪”“朝南的向阳山地便将雪白的绒毯变戏法似地化为乌有”为视觉,“冰凌在滴答”“滋滋地融化”“麻雀和喜鹊的喳喳声”为听觉;“积雪的边缘也在滋滋地融化”运用了夸张手法,“朝南的向阳山地便将雪白的绒毯变戏法似地化为乌有”运用了比喻修辞,“湿漉漉的田坡在暖阳下酣畅地呼吸着”运用了拟人手法;还有叠词拟声词,比如“滋滋”“喳喳”。这些表现手法的运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雪霁后乡野的景象。
12.本题题目是“请探究文章结尾一段的意蕴”,是考查学生探究能力。此类题,既要结合文本拟人分析,也要拓展延伸。探究文章结尾一段意蕴,要结合最后一段的内容具体分析。分析的方向为文章标题、主旨、情感、精神等。本文的尾段前半部分“沟对岸,背洼洼里的残雪在春日下泛着光,不日会冰雪消融,毕竟,春分之后就是清明了”,说明因为时节的变化必然性——“春分之后就是清明”,残雪消融也是必然的。后半部分“碎爷和五叔说,山挡不住云,树挡不住风,节气不饶人,神仙也挡不住”,“山挡不住云,树挡不住风,节气不饶人”表面是说山挡不住云,树挡不住风,人挡不住季节的变化,其实是说时代在发展,农村的变化是必然趋势,任何也也阻挡不了。同时也表达了对过往生活的留恋和对发展趋势的无奈之情。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