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3 角的认识和度量冀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3 角的认识和度量冀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8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8-06 07:08: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角的认识和度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0~42页内容。
【教学分析】
《角的识识和度量》是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线和角”的内容。这节课属于空间与图形测量中的一部分,而角的度量又是测量教学中难度较大的一个知识点。因此,教材把这部分内容按排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明确了角的概念,知道角有大小之分的基础上来学习本节课的知识。这节课的学习,不单纯是使学生获得有关图形的认识,角的测量,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已经在二年级上册的时候初步认识了角,会简单比较角的大小,也已经初步感知角的大小跟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跟角的边长的长短无关。与二年级相比,这一课时更加注重从数学概念本质的层面上学习。这节课就是在此基础上认识量角器,进一步学习角的测量,会用度数来表示角的大小,更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跟角的边长的长短无关,跟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同时这节课的学习是学生下节课学习画精确角的基础,也是学生进行角的分类以及四年级下册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内容掌握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
【设计理念】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或问题引领下,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是学生主动选择、主观体验的过程。而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合作、交流讨论,互相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也能有效实现:研学后教”的理念 “把时间还给学生,让问题成为中心,使过程走向成功”。
角的度量这节课,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正确量角是重点也是难点所在,而为学生找准学习起点,还原量角器的原始状态,为后续学习度量角创设探究空间。因此本节课遵循以学定教的原则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体会量角的意义和量角的方法,形成度量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物品中找角、认识角、认识量角器和测量角的过程。
2、认识角,会读、写角;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角的意义,能正确的度量角。
【教学难点】
1.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2.角的两边不够长时,角的量法。
【教学准备】
课件、大量角器贴纸、教学用量角器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在前几天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线”,学到了哪几种线呢?它们有什么特点?(指生回答)根据学生的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画出来。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本单元的第二个内容——角(板书)。
二.教学角的意义
(1)角的概念和各部分名称。
师;我们已经初步认识过角,谁能找出下面各图中的角?(课件出示)
给学生充分的观察、交流的时间。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用课件显示找出的角。
师:那谁来看着这些角说一说,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角呢?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形成的图形叫做角。
课件演示画一个角,同时教师介绍角的部分名称。
(2)角的符号和读写法。
教师介绍角的表示方法、书写角的符号“∠”(注意与小于符号的区别)以及怎样读角。
课前自学了
三、教学角的度量
1、下面这两个图形认识吗?这两个角哪个大?大多少?要知道它大多少必须要能测量出角的大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度量。(出示课题)
1 2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引入角的度量,直接以角的大小要如何测量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在问题引领下学习,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2、探究新知。
(一)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和量角器
(1)、学生自主研读,完成探究一:自学课本40页,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和量角器
①人们将圆平均分成360份,将其中的( )所对的角作为度量角的( ),它的大小就是1度,记作( )。
②小组交流:关于角的度量单位和量角器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③展示提升
(2)、小组交流讨论研学问题
(3)、学生展示汇报,教师点拨提升
学生展示合作学习成果,教师相机点拨提升。
①人们将圆平均分成360份,将其中的( )所对的角作为度量角的( ),它的大小就是1度,记作( )。
教师课件演示将圆平均分成36份,再演变成量角器的过程。
②认识量角器,并指认量角器:中心点 0°刻度线 量角器上有两圈数 1° 角的大小
教师教具(两根绳穿过量角器的中心,结合教学用大量角器)演示角从小变大的过程。
【设计意图】要学生理解量角的原理,就要理解量角器的原理构造。 也只有深刻理解量角器的内在构造,才能为后续度量角打下基础。 借助课件和实物认识量角器及 1°角,感受一个几度角就是由几个 1°,有助于学生形成 1°角的表象,了解角的单位及符号。整个构建的过程是在教师引领下的、 化静为动的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量角器的构造原理,为下面学生尝试度量角做好准备。
3、度量角
(1)、学生尝试完成探究二:度量角
①尝试量一量角1的度数。
∠1=( )

②小组交流量角步骤:
把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__________重合,0o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_________。
角的另一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_________。
③量出角2的度数,比较角1和角2的大小。

2
∠2=( )  ∠1 ○ ∠2  
(2)、小组合作交流
(3)、学生展示汇报,教师点拨提升
学生展示合作学习成果,教师相机点拨提升。
①学生展示量角过程。师点拨:有两个数读哪个?
②汇报量角的步骤:
把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__________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_________。
角的另一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_________。
师小结:量角器的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可以简称为点对点,把0°刻度线对准角的一条边,可以简称为边对线,最后再看另一边。(板书:点对对,边对线,再看另一边。)
③现在你知道角1和角2哪个大了吗?
【设计意图】本环节注重让学生体验量角过程,再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倾听中对量角步骤进行归纳与提炼,注重培养学生在实践、辨析中学习新知,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提高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质量, 教师就必须明确引发学生有价值的思考, 研学后教的教学方式把学生推向讲台,让学生“先试后讲”,在思考、交流、倾听、讨论论和发现中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习”“自得”的知识、技能,老师再相机点拨让学生的困惑迎刃而解。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还有没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归纳、总结,把零碎的知识点和认知过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五、巩固练习,应用经验。
1、看量角器上的刻度,填出每个角的度数。
( ) ( )
学生独立度量后集体订正交流方法。
2、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

学生独立完成。
小组内展示量角过程,叙述量角方法。
【设计意图】注重量角技能训练的个别指导与小组合作,使学生在量不同方向角的过程中,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
六、拓展延伸
下面藏起来的这个角可能是多少度?
七、课堂评价
让学生根据评价表对照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自评和互评。
自我评价:研学目标达成的怎样? 优秀○ 良好○ 一般○ 需努力○
小组评价:本节合作交流表现怎样? 优秀○ 良好○ 一般○ 需努力○
附:板书设计
角的认识和角的度量
量角步骤:
边 1、点对点,线对边
2、再看另一边
顶点 边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