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 直线 射线和线段的认识

文档属性

名称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 直线 射线和线段的认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8-06 07:41: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直线、射线和线段的认识
教材分析:
《直线、射线和线段的认识》是冀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单元的内容是《标准》“空间与图形”领域图形认识中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角、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及对线和角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学习的。“线”对学生来说已不陌生,他们都有一个直观的感性基础,由于这三种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让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这节课我主要采取以师为主导,通过教师在关键节点处点拨,使学生能主动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中。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实例,经历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的过程。
2.能区分直线、射线和线段,能按要求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3.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初步养成利用互联网技术获取信息的学习方式和习惯,从而为实现终身学习积累经验。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区分直线、射线和线段,并能按要求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预设
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 启迪思维
让学生在纸上任意画一条线,顺势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二、借助原形,探索新知
1、认识线段
(1)引导学生认识线段,知道端点,并得出线段的特征。
(2)交流画线段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提出让学生试着画一条线段。
(3)师介绍线段的读法和记法。
(4)让学生从生活中找线段。
2、认识射线
(1)通过生活中的实物初建射线模型
(2)引导生根据特点画射线
(3)认识生活中的射线
3、认识直线
(1)启发学生想象:如果线段向两端无限延长会怎样?鼓励学生描述,画出直线。
(2)动态呈现,思考直线和线段的联系
(3)生活中找直线
三、归纳异同,梳理知识
四、综合应用,感知提升
1、课本试一试。
2、猜谜语
3、画出给定长度的线段
4、练一练第2题,先找出所有线段,再让学生自己测量。
5、练一练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
师:笔尖点在纸上连续地移动会形成什么?(线)
师:多么神奇的点,连续移动能形成线。请同学们在纸上任意画一条线。
生画线,师巡视
师:观察大家画的线,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直的线,另一类是弯曲的线,今天我们着重来研究直的线。
师:请用两只手把手中的线捏住线的两头将它拉直,举给大家看。生操作
师介绍:现在大家双手捏住的中间这一段直直的线就是一条线段,两只手捏住的地方叫端点,数一数线段有几个端点?
师演示不同位置放置的线段,让学生判断,得出线段跟摆放的位置无关。
师:可以看到大家手中的线段有长有短,都可以用尺子度量出它的长度。那线段如何表示在纸上呢?(演示线段的画法)你认为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
生可能会说:要画直,点两个端点,比着尺子画规定长度……
师:那能你试着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吗?
生画,师巡视,指名展示
师:线段画好了,我们来给它起个名字,一般以大写字母A、B来给两个端点命名,它读作:线段AB或线段BA,记作:AB=4厘米
用此法来表示你刚才画得线段,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线都可以近似地看作线段,请你找一找,用手指指它的端点在哪里?(也可出示课前由学生从互联网上搜集来的可以近似看做线段的图片)
师:这支激光笔照在屏幕上有一个小红点,小红点与笔头之间这条线可以近似地看作是一条什么线?(线段)闭眼想象,如果它发出的光没有任何障碍物的阻挡,光线的走势会如何?
生闭眼,师描述:它会一直延伸下去,穿过教室,穿过校园,穿过河北省,穿过中国……
思考:这条线和刚才的线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可能回答:它只有一个端点,向一端无限延伸……
师:这样的线叫射线,你能根据它的特点把它画在纸上吗?
结合明确画法。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线可以近似地看作射线?
生举例或出示从互联网上搜集来的图片……
师:出示图片,看这是谁,他手中的宝贝——金箍棒,在静止不动时,像我们今天学的什么线?如果向两端无限延伸(播放课前从互联网上搜索的西游记中金箍棒通天入地的视频资料)就形成了一种新的线——直线。
师:观察直线有什么特点呢?
生: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
师:你能根据它的特点画一条直线吗?
生画,师巡视,展示。
演示,动态呈现,使学生明确直线和线段之间的关系——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师:根据直线的特点,严格来说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直线。
师:我们认识了三种线,你能说一说这三线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结合板书总结。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快速记住这三种线的特征吗?(动作表示)
学生独立试做,集体纠正。
学生根据要求画线段,交流画线段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学生找线段(6条),分别测量,交流结果。
师:自己试着画一画,看你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师演示线的形成过程,再让学生画一画,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接受了“点形成线的数学事实。
依托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拉线的活动中,认识线段的基本部件,在感知生活中线段的基础上试着画线段,由具体事物到抽象线段图形,从而了解线段的特征。
把学生的知识与原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为了拉近“线“与学生认知的距离,变陌生为亲近,让学生借助激光笔的光线来认识射线,即体现了端点产生的必要性,减少了学习线段和射线的干扰因素,又能使学生容易理解这两种线的延长情况。
出示学生搜集来的图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学生参与度。
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来认识直线的特点,容易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想象进而用动作、语言来描述直线,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经过思考、交流使学生能够区分直线和线段。
充分发挥肢体语言的作用,使学生对三线的特征理解更深入。
检查学生对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分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加深理解线段的含义。
感受点、线段与图形之间的联系。
教 学 反 思
本节课在设计上,突出了四个重视:
一是重视突出与生活的联系。为拉近“线”与学生认知的距离,变陌生为亲近,变抽象为直观,课上我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让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理解知识。
二是注重观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注意联系学生的现实世界,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活动,让每位学生亲历每种线从生活中抽象出图形,再根据描述的特点试画图形,遵循从生活——抽象出图形——生活的过程,最后结合板书梳理三线的异同。
三是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在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启发,让学生去想象、估计、猜测,来认识三线形状与变换,如闭眼想象光线的走势,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四是重视前后知识的衔接与联系。课始的导入,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接受“点形成线”的数学事实,也为后面“线成面、面成体”做了铺垫。
从课堂效果来看,由于课前查阅了大量的图片、视频资源,预习时还向学生介绍网络供选择,鼓励学生获取信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准备充分,上起课来得心应手,学生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目标。